“不就是一封信吗?愿意的话就过来,不愿意的话就在原来的地方呆着,试试总没问题。”
历史上张献忠死了之后,李定国和孙可望发生了分歧,孙可望想要自立为王。而李定国想要回归大明正统,坚持抗清。
现在朱慈琅就是大明正统,而且比原来的永历皇帝要好得多,之前做的那些事情,李定国身为将军,应该也听了不少,若是真有松动的话,即便是不能投降,那也会引起他和张献忠之间的嫌隙,对咱们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进军川蜀,这也是朱慈琅最无把握的一仗,要不然的话也不会从京城过来,当年豪格杀进去的时候,那可是从北边的陕西过去,可不跟自己一样是从这里过去。
越往前地势越凶险,朱慈琅也想着能省点儿劲儿就省点儿劲儿,接下来的恶仗可多着呢。
众将军看到朱慈琅计策已定,也就不再说其他的了,想想也没什么毛病,殿下的一封信而已,看似重要,实际上就是一张纸而已,真投降了咱们就捡个大便宜,不投降倒是也没吃多大的亏,顶多也就是他李定国不识抬举,将来混得跟左良玉一样。
回到自己的军营之后,朱慈琅就立刻手书一封,先是说了一下自己的抱负,接着讲明大明统治地的情况,最后从高杰说到左良玉,投降过来的人自己都善待了,但必须得给脸要脸才行,如果要是给脸不要脸的话,等到城池攻破的那一天,这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
第2天上午的时候,天气还是阴沉沉的,40名大明骑兵手持书信。来到李定国的军营之外,李定国本人率军驻扎在山城,此地是他的部将严文明。
此人是李定国的绝对心腹,一直以来都是跟定了李定国的,甚至连张献忠都不怎么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张献忠的才能不行,如果要让李定国当老大的话,肯定比张献忠现在混的要好多了。
对于大明朝廷的太子殿下,他们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让整个天下变色,之前满清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他们就以为这大明的天已经完了,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或许最后都抵挡不住大清。
但没想到一个末代太子,竟然南下北上多次,最后把满清人给赶到辽东去了,连李自成都自降为陕西巡抚,沿海十数省都被拿下了,这可真是够罕见的。
严文明拿到书信之后,半刻也未敢耽搁,骑着快马赶回山城城。
“来人啊,速把此信送回成都,递交皇上。”
严文明还没来的时候,李定国就已经是知道了这个事儿,现在严文明把信送过来,李定国连拆都没拆,要马上送到张献忠那里去,哪怕是耽搁一点儿,按照张献忠多疑的性子,内部矛盾也就起来了。
“将军何不打开看看,现在从江浙到京城,那可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我们这边满街杀戮完全不一样,当年我们持刀而起,不就是为了能有口饭吃吗?当时的大明猪狗不如,我们才站起来反抗,现在的大明恢复了正轨,老百姓有田可耕,有饭可吃,我们还要继续反抗下去吗?”
严文明制止住了进来的士兵,他也没有看信里的内容,但却知道朱慈琅是个好人,当然并不是听说的,他手下也有一些人待在大明统治区,那些人都是值得相信的,如果一个人这么说的话,还有可能是被收买了,那么多人都说难道都被收买了吗?这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你简直是糊涂,现在咱们不能有任何的犹豫,立刻把信递交皇上,稍微耽搁一点儿,你我二人人头不保,来人!”
张献忠对李定国有知遇之恩,收为干儿子之后,也是委以重任,让李定国背叛张献忠,的确是心理上难以接受,不过李定国是个有国格的人,但此刻无论如何,都要先把信送到成都。
手下的士兵不敢有半分耽搁,拿上信件之后就快马赶往成都。
“刚才所言之事,现在我警告你,以后不得再说,若是被别人听到,我可保不住你。”
李定国的屋里都是他自己的亲兵,但是谁也不知道心里都想着什么,这些年是人是鬼,李定国真的是把持不住了。
之前还以为这些人都能靠得住,但有一日张献忠说了个事情,那可是李定国从来没有对外人说起了,只有自己手下的亲兵知道,这就代表着在自己手下这些人当中,那可是有张献忠的耳目的。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立刻回到你的军营里去,以后有这样的事情派别人过来就行,你自己若是再擅离军营,我认识你军法可不识。”
李定国非常严厉的说道,催促着严文明抓紧时间上马。
严文明一肚子的话说不出来,但看李定国那个模样,如果要是自己不听话,估计等会儿就要抽鞭子了,跟着李定国的时间长了,这点儿习惯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当严文明带着人离开山城之后,这才支开自己的手下,从怀里小心翼翼的拿出一张纸。
李定国心系百姓,跟随张献忠的这些日子,早就已经看出来了,张献忠这些人虽然也是老百姓出身,但并未真正把老百姓的生活放在心上,一心一意要搞的是自己的大西政权。
只要有人尊称他为皇帝,那此人就是好人。至于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张献忠根本就不在意,李定国在旁规劝了多次,非但没有起到一点的作用,反而差点挨了鞭子。
此次纸上所写的东西,李定国就是想弄清楚,一旦投降之后,最后可不可饶张献忠一命。
严文明看到纸张之后,快速的吞到自己肚子里,然后带领手下的人回军营,这种事情只有两个人知道才行,身边再亲密的人也不能知晓,张献忠干别的事情或许不行,但是对手下的渗透绝对是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