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四年(1854)年中旬,因徐凡这一只小小蝴蝶的推动,历史发生了惊人的变动。
先是太平军猛攻清军两江(江南,江北)大营的时间提前了至少两年,最后以李秀成击破江南大营杀死向荣,韦昌辉击溃琦善援军,猛攻扬州,徐凡率领沪军和李秀成对峙丹阳而收尾。
而沪军大帅徐凡,亲率神策,天启两支主力团,正向李秀成部兴师讨伐,与成功歼灭李秀成骚扰部队后赶来的飞虎团成功汇师后,一共两万多人马最终在丹阳城外向太平军虎视眈眈。
此时的太平军连续大胜两场,拓地百里,斩获无数,即使是知道了徐凡亲率大军前来征讨,一路上以来也没有作出任何反应,仿佛他们只是千里来送人头一般。
此时丹阳城内之内的李秀成眉头紧锁,只因为眼下这战局实在是让他有些琢磨不透,这一次太平军对清军两江大营的猛烈进攻,其实只是天王洪秀全的一次立威行动。
前年在东王杨秀清的力倡之下,太平军偏师北伐,虽然初期取得了一些骄人战果,但是因为孤军深入缺少支援,攻势渐颓,逐步陷入了清军的反包围之中,而湖广地区的湘军又是趁机异军突起,幸得翼王石达开亲率精兵悍卒和湘军首领曾国藩几番大战,才将其暂时击溃,让太平天国转危为安。
而洪秀全这次主导的猛攻两江大营,其实只是想杀一杀杨秀清的威风,本意不是和苏浙方面的清军进行战略决战,虽然在李秀成出征之前洪秀全就委婉的告诉过他,击溃即可,无需赶尽杀绝。但李秀成没想到是清军的两江大营是如此的脆弱不堪,原定的击溃战现在却打成了一边倒的屠杀,一战击破江南大营不说,原本只是去恫吓江北大营的韦昌辉部,现在竟然开始生出了吞下扬州的野心,而自己原计划要去主动进攻的上海清军,现在居然却主动出击,来到了自己的丹阳城外,大有一副决一死战的模样。
让李秀成此刻捉摸不定的,就是现在到底是打是退?
进,则代表着要和城外的沪军决一死战,其战役的剧烈程度也就绝对会超过洪秀全之前界定的范围,其之后到底会带来多大的联动效应,李秀成实在是不敢想!
而退,倒是简单的很,反正自己已经基本完成了洪秀全交给自己的任务,听天京方面传来的消息,这几日东王杨秀清听闻自己这边连传捷报,已是称病不出。那么自己暂时放弃丹阳城,也不会有临阵脱逃之罪,只是正在猛攻扬州的韦昌辉部,后方就有了暴露在沪军火力之下的危险!
思来想去,李秀成最终决定把两种情况综合一下,先战后退,把这次任务完成得尽可能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先战沪军,将其击溃,见好就收!
李秀成这番决定,也是从自身的切身利益出发的,既最好的完成了天王洪秀全交给自己的任务,又顾及了北王韦昌辉好大喜功,渴求在清军身上扩大战果的心理,左右逢源,最好的保护自己。
在大多数太平军的心目中,从上海进发而来的徐凡大军,消灭起来是易如反掌,如同吹灰。虽然之前也听说过徐凡曾多次重创过英法联军,但是在连续两次大胜的喜悦下,太平军将士在心目中都认为这次绝对能一举消灭徐凡的部队。
可是李秀成在听闻前线探子不断传来的消息之后,原本放松的心情却是渐渐沉重,据说对面沪军的统领徐凡,年纪轻轻,却是威震一方,能够指挥几万大军,且颇得民心。徐凡不仅曾击败过韦昌辉的部队,而且歼灭过精锐的英法联军,沪军现在有两万多人,和他麾下的三万大军人数上不分伯仲,恐怕真正打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了更好的商议作战细节,确定到底是攻是守,李秀成不得不找来天王洪秀全特派到军中的督军方闯,询问意见。
但是方闯乃是洪秀全身边的红人,他对于还只是初出茅庐的李秀成,只是仅仅保持着表面上的尊重,但是内心里,还是倨傲无比,目中无人。
李秀成在大帐内客气的对方闯道:
“清妖来势汹汹,某望其军容士气,都与两江大营的清军截然不同,显然不是善茬。但是反观我军,在两场大胜之下已是有些飘飘然,开始轻敌大意起来,若是贸然出击,恐怕会有所闪失,所以我的策略是固城坚守,避守不战,清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不畅,待清军粮草不济,他们必定退兵,这样可保万无一失矣。”
方闯却是不满了,眉头一挑,鼻孔朝天不屑道:
“挑大旗,发兵进攻江南大营,力图上海的是你,现在畏首畏尾,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也是你,李将军,你如此的首鼠两端,莫不是跟对面的清军有了肮脏的交易?天王派我来你军中督战,可防的就是这种事!
再说我军连胜两场,士气正盛,正是大举出击,一鼓作气消灭徐凡,夺取上海的好时机,李将军莫要犹豫不决,贻误战机!”
李秀成虽是领兵大将,但作为洪秀全身边的红人,方闯还是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的,在他面前完全是螃蟹走路,完全横着走。
李秀成见自己忠心进谏,方闯却无缘无故的给自己泼脏水,用莫须有的罪名来搪塞自己,顿时脸涨的通红,挥手气道:
“督军大人这是什么话!我李秀成行的正,坐得直,有什么怀疑的,方将军直接去查就好!既然方将军执意出战,某也不便再多言,明日我就派手下大将刘满领兵出战!”
虽然和方闯不欢而散,但是李秀成的心里也还是对自己的部下充满了信任,尽管现在太平军有一些膨胀,但是李秀成相信凭借自己出色的指挥,凭借手下颇得自己真传的大将刘满,一定能够在明天的战斗里击败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