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旧城废墟。
张胤、孙坚并肩而立。眼前的废墟带给人的感觉是无尽的萧条,那一场大火毁灭了太多的东西。
孙坚忽然转身向张胤重重行礼,说道:“骠骑将军于我有知遇之恩,然而后将军于我亦有表荐之恩,今后将军事急,我安忍弃之?”
张胤道:“文台真的决定率军入荆州?”
孙坚点点头,道:“我讨董之心,将军知之,而今董卓已死,此志已休。王允掌大权却不知体恤军卒,早晚必败。韩遂三番五次造反作乱,野心虽大,但民心已失,进兵三辅也无法久住,将军一到,必能战而擒之。坚随往亦无大用。后将军那里若无我,则必失南阳根据,我岂能不往?”
张胤道:“文台,你我虽言讨董,实乃要匡扶天下,何言志休?”
孙坚道:“此理我亦知晓,只是……我不过是江海游荡儿,于我而言,先报己恩,再报国家,是情不得已,绝非不忠。”
张胤默然,孙坚态度如此坚决,他也是劝不动了。
原本他与朱儁、孙坚已经商议妥当,明日即率军开拔,西出函谷关前往长安。谁想到,今日一早,孙坚竟然拿着袁术的求救信过来,说要驰援袁术。朱儁听了面色铁青,大骂孙坚不知轻重,拂袖而去。
沉吟半晌,张胤缓缓说道:“文台,你看这万里江山,本来如歌如画,但如今连番战乱,已成废墟,这受苦的终究还是天下百姓。董卓虽亡,余孽仍在,韩遂狼子野心,重入三辅,我若不挥军讨平,不知天下又要多几处废墟,多少百姓无家可归。文台欲报恩,我欲报国,希望文台此去大获全胜,他日可来助我。”
孙坚闻言心中也是豪情涌动,他强压下想跟着张胤前往长安的冲动,重重点头,抱拳拱手,长揖到地,然后毅然转身离去。经过被袁绍委派的周昂偷袭豫州之后,他已经看透了士人们的秉性,他的出身让他今生都不可能融入到士人们当中去,既然大家互相看不顺眼,那就道不同不相为谋吧!他的志向和抱负,早已经发生了变化,他现在想做的是开创自己的基业!
看着孙坚在祖茂、孙香、孙河、孙策、周瑜等人的簇拥下远去,张胤感慨良多。这个孙坚本来一心要匡扶社稷,可是连遭算计,抱负难以施展,而如今张胤已经能感受到他心境的变化,也许他这一去,就是猛虎下山,蛟龙入海,多半会搅动出一番风云。而且,孙坚又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在襄阳中箭而死,他的未来已经难以预料。
荀彧、沮宗和樊秀等人走过来,樊秀漫不经心地说道:“此人是一头猛虎,一入山林则不可制,要不要派人去……除了他?”
张胤摇了摇头,若杀孙坚,他跟那些被他唾弃的人还有什么分别?
樊秀微微一笑,不以为意,提出建议是她职责,至于会不会被采用,全在张胤。
荀彧对樊秀的说法很不以为然,他不是反对使用刺杀之计,而是认为这个女谋士行事献策都咄咄逼人,常有鼓动张胤自立的意思,因此对其渐生反感。
张胤忽然转过头来,笑着对荀彧说道:“文若,洛阳与颍川近在咫尺,颍川人杰地灵,贤才如群星璀璨,又是文若老家,何不为我推荐一二。”
荀彧一怔,他没想到张胤转换话题如此之快,不过此事他早已想过,因此说道:“颍川人才不少,但一部分在长安,一部分在袁冀州处,余下者散布天下州郡,堪能为将军辅佐者,也不多了。”
张胤哈哈一笑,道:“文若莫要推脱,尽管说来听听。”他能理解荀彧的话,长安代表朝廷,出身颍川的荀攸、钟繇等人都在那里出仕,而袁绍算是天下士人魁首,对所有士族出身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诸如郭图、逢纪、许攸、荀谌、淳于琼等皆投奔了他,除此之外,天下各郡县由颍川人出任长官的也不在少数,其实他也不用妄自菲薄,毕竟也有颍川荀彧、辛评、辛毗等人追随在他的左右。
荀彧也笑了,说道:“自蓟城起行时,我已经送信回颍川,邀请了几位好友到洛阳相聚,想必也就是这一两日间就会到来。”
“都有哪些国器干才?”张胤脱口而出问道。
荀彧道:“有两位弱冠青年,皆有文武异才,特荐与将军。一是阳翟赵伯然,刚毅有度,大义秉公,非常人能及;一是定陵杜子绪,机言善辩,审时度势,名著州郡。另有一人多有谋略,乃是筹画奇才,但为人放浪形骸,不治行检,有负俗之讥,恐将军不喜,故而不敢贸然推荐。”
赵伯然名俨,杜子绪名袭,这两个人与辛毗、陈群,并称颍川四大青年名士,就算是张胤也早已耳闻大名。赵俨与杜袭、繁钦等为挚友,又与辛评、辛毗同县,相交已久,因此与荀彧相识。
赵俨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特别是赵俨当朗陵长时,秉公执法将当时曹操的爱将、汝南太守李通妻子的伯父判了斩立决,李通不以职权相压,最后又因此跟赵俨皆为挚友,两个人在那件事上都表现出了难得的节操和德行,张胤深有印象。
与赵俨相比,杜袭的才智不弱,而家世更了不得。杜姓乃是定陵第一大姓,先祖是前汉名臣杜延年,长期主管朝政,深得汉宣帝信任,曾向大将军霍光进献治国良策,废除酒和盐铁的专卖制度。自东汉以来,杜家仍然名臣辈出。杜袭曾祖父杜安,少时即有志气、节操,年十三入太学,号称“奇童”。后任南阳郡宛县令,任内诛杀豪强,甚得百姓爱戴,后迁巴郡太守,廉政爱民,被百姓尊为“杜公”。赵俨祖父杜根,刚正不阿,为郎官时,曾联合同僚给摄政的邓太后上书,说汉安帝已经成年,宜亲政事,被邓太后派人抓入宫内,要当庭杖毙,好在执行人敬他的为人,故意手下留情,他没被立时打死,而是被投到狱中。为了迷惑邓太后,杜根在狱中装死,直至眼中生蛆,才躲过一劫。邓太后倒台后,杜根才被汉安帝以公车迎回,拜为侍御史。后世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就是他张俭的典故。
荀彧要将这两人推荐给他,张胤十分高兴,琢磨着等人到了,先放到郡县中历练一两年,然后就提拔到身边大用。他也很好奇荀彧口中有“负俗之讥”的那人,想着难道是郭嘉?
“赵、杜二人皆是大才,仲治(辛评)也曾对我提起过,我盼之久矣!”张胤问荀彧道,“只是不知令文若不敢荐与我的那人是谁?又有何负俗之处?”
荀彧略一犹豫,说道:“此人姓戏名忠,字志才,与我同县,实有大才。”
张胤笑道:“既是大才,岂能委屈山野,就算有些行检不美,也无妨,文若快快替我召来。”
荀彧道:“志才志向广大,能筹善画,唯耽于酒色,于人无敬。”
也就是说这个戏志才不仅喜爱酒色,还待人无礼,张胤也不在意,有才之人哪个没有点儿个性?只要不太出格,有真本事,他才不想管。
张胤道:“这个人即是文若推荐,我用了。除此之外呢?还有吗?”他现在可以说是执掌三州,用人的地方太多了,真是求贤若渴。
荀彧道:“赵伯然、杜子绪已在前来的路上,今晚不到,明日午前也必到。至于戏志才,恃才傲物,需我亲往邀之。另有一人,我往颍川时,也将为将军请之,只是不知他是否能随我前来。”
张胤问道:“是谁?竟然连文若的面子都不好使?”
荀彧微笑道:“就是与赵伯然、杜子绪、辛佐治齐名的许下陈长文。”
“陈群?”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当然很多是来自后世的记忆,不过即便仅靠当世的名声,张胤也认为他当得荀彧如此重视。
陈群出身大汉望族“颍川陈氏”。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于今世皆负盛名。据传,陈群幼时,陈寔就认为此子奇异,向乡宗父老说:“此儿必兴吾宗。”待陈群长成,果然风仪绝伦,通晓诸经,学识渊博,德行纯粹,受人称赞。陈群雅好结友,名士孔融、杨彪折节下交,青年才俊荀彧、荀悦、赵俨、杜袭、辛毗等都是其挚友,从中也能看出他非同一般。
最重要的是,陈寔、钟皓、荀淑、韩韶颍川四长的四个家族代表了颍川人的心思,只要能招揽陈群,则说明陈家也是支持他的,张胤对此不得不重视。
张胤道:“明日大军暂不开拔,待赵、杜二君至,我再与文若快马去趟颍川,一定要将陈长文请来。”
荀彧急忙阻止道:“将军,万万不可。西进勤王是当今第一要务,岂能因三两人而打破计划。我一人往颍川即可,将军还是统领军务为好。”
张胤道:“今匡世大才即在眼前,我岂能不亲往邀之?”
荀彧道:“不妥,不妥。将军若去,耽误军务不说,还授人口实,陈长文也会难做,实再不应该去。”
张胤道:“我欲揽尽天下英才,颍川自是不能放过,文若你应该知道,陈长文若能前来,会有多大的影响。何况,我还想着见一见陈君元方呢!这个事情不用再说了,我意已决。”
荀彧愕然,不知该如何再劝,只听张胤又道:“明日大军开拔的计划不变,我会交给翼德和高子循来统领,待赵、杜二君至,我与文若快马去趟颍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