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饮宴作乐,再无别样故事发生,席上众人便松弛开心许多,一场欢宴持续了大半夜,人人尽兴,个个开颜。
胜捷军一干文武确实应该高兴,在昭仁公主到来之前,胜捷军虽然屡屡获胜,杨刚带着弟兄们干下好大一番事业,可是一路行来,所有官职、军号都是自吹自擂出来,不说他人,单单杨刚的甘陕总督兼胜捷军总兵官,私下里秦地有几分见识的读书人就没几个肯痛痛快快承认的!
可是,有了昭仁公主就一切都不一样了,自杨刚一下,所有私相授受的官儿们都不必担心名不正言不顺之类的东东,大可借小公主的名义给所有人正名嘛,反正崇祯皇帝已经山陵崩了
这个关节早就被议论了无数遍,如今证实昭仁公主不是假冒的,隔天杨刚便可以请昭仁公主以天家贵胄的名号,追认杨刚和所有麾下文武官职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再不是野路子出身了,如此美好的前景,胜捷军上下能不开心么?
故此所有人望着昭仁公主时,眼神都热切的紧,一边开怀畅饮,一边盼着早早到明日,唯有少数几个人不惊不扰,还能保持平静心湖。
这其中一个便有杨刚。
倒不是说杨刚城府如何深,心胸多么广阔,视功名利禄为浮云,而是杨刚知道历史,崇祯一死,大明就算玩完了,之后南明的皇帝如走马灯一般,哪一个能入得了杨刚的眼?南明皇帝尚且不被放在心上,昭仁公主么,重视归重视,可杨刚绝不会如其他人一般仰望。
反倒是另一件事一直挂在杨刚心头,酒过三旬,菜过五味,瞧瞧现场气氛热烈,无人关注自己这一席,杨刚悄悄招手,命人去唤颜越回来。
杨刚已经想了很久了,而且想得很认真,能一边喝酒一边脑筋清楚地想事情,杨刚觉得挺佩服自己的,不过当颜越摇摇晃晃走回来时,却显得十分地不清醒。
呃,颜先生好像………喝多了!?
杨刚皱皱眉,放弃追问的念头,摆摆手,命人把颜越扶下去休息,脖子一扭,视线投在让颜越酩酊大醉的罪魁祸首身上。
宋康年?宋康年?这矮子到底什么来头?为毛颜老头如此看重?
杨刚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比如说让袁宝儿做昭仁公主的护卫一事,自己根本就不用太过担心,不说袁文弼在自己手下混饭吃,也不说看似不过一文弱中年人的宋康年闹不出什么幺蛾子,单说胜捷军如今有十万之众,昭仁公主还能飞了不成!?
可是还有一些事情杨刚想不明白,比如说宋康年到底是谁?再比如说,宋康年到底有什么本事,值得自己花大力气讨好拉拢?
左看右看,横看竖看,杨刚怎么看也看不出宋康年有什么特异之处,个头不高,满面风霜,干瘦得紧,两只小眼睛半眯半睁,黯淡无神,总而言之,平凡之极。
当然,有没有本事与相貌外表无关,丑人未必就无智,三国时的凤雏庞统就是最好的例子,杨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宋康年的形象虽然让杨刚很失望,可是杨刚并未因此轻视疏忽。
夜渐渐深了,不过十一岁的昭仁公主款款起身,一个宫女代小公主声言退席,正自高兴热闹的胜捷军文武齐齐起立相送,待小公主身影不见了,归座继续高乐。
宋康年刚刚受任总督行辕通政参议,和总督府一干官员坐到一起,周围都是生面孔,彼此都不熟悉,虽然有些官员来宋康年一席敬酒寒暄,可是宋康年对所有人,包括颜越在内,都始终一副不冷不热的面孔,所以虽然宴会越来越热闹,可宋康年一席却越来越冷清,等颜越一走,便再没人理会宋康年了。
对此宋康年丝毫不以为意,依旧不愠不火的模样,浅酌慢饮,自得其乐得紧,带到昭仁公主退席,宋康年站起目送,却没有坐下,而是打算悄悄退席。
缓步后退,绕过人群,再走几步便能退出宴会,只是
“宋先生意欲何往?可有兴与本官纵谈一番么?本官才疏学浅,有许多事情要讨教先生呢!”
杨刚站在必经之路上,笑得一脸灿烂,想到就做,杨刚一点也不矫情,一把拉住刚刚露出苦笑的宋康年,举步行去。
片刻后两人已经坐于一席,杨刚端起一杯酒,先敬了一杯,而后也不管宋康年愿不愿意作答,直接扔出一个大题目来。
“宋先生,您刚自中原来秦,想必对中原情形了解匪浅,中原四战之地,听说李闯与满清鞑子交战不休,我胜捷军偏安三秦,耳目闭塞,详细情形还请先生分说分说,再有就是,中原日后会归于谁手,对我胜捷军是福是祸,也要请宋先生多多教我!”
杨刚这个问题很大,大到寻常人一定回答不出来。
鞑子刚刚入关,占据了北京城,看似兵威正盛,可是满清人口太少,是一个无法规避的硬伤,李自成虽然连战连败,可是麾下却仍有数十万大军,未必不能东山再起,除此之外,四川张献忠,据有半壁江山江南小朝廷,种种势力混乱交杂,谁又能说清楚未来中原归属?
而且,虽然提出了一个大题目,可杨刚自己其实并无多少兴趣,据守潼关,经营三秦,这是早就定下的策略,中原会如何,早知历史走向,知道决不可轻易出兵,与骑兵居多的鞑子在中原决战的杨刚并不是太关心,只是为了考较宋康年,杨刚才做出一副严肃模样。
一语问出,杨刚睁大眼睛,静静等待宋康年的回答,宋康年扫一眼杨刚表情,苦笑一声,没有犹豫,即刻开口。
“宋某鄙贱之人,本无学识,却得大人委以重任,怎敢不尽心竭力,大人如今动问,宋某见识浅薄,说不得只有献丑了。”
咦?这么痛快?还以为宋矮子会推三阻四一番呢,唔,如此也好,三顾茅庐什么的戏码傻透了!杨刚想着,竖起耳朵。
“大人问及李闯与鞑子战事,宋某知道一二,自四月二十一一片石大战以来,闯军与鞑子屡屡交锋,胜少败多,众多城池、要隘沦丧,如今闯军大部已退至湖北,依托襄樊河山丘陵据阻清兵,总算略略站稳脚跟,若是李自成不自乱阵脚,休养生息,徐徐图之,未必不能收拾河山,将鞑子赶出关外,只是………”
“只是怎样?”
“只是经制将军李岩一事,李自成已经乱了心智,疑神疑鬼,如何能用人任事,嘿嘿,如此算来,闯军绝没有取胜机会了,除非………李自成身死,由他人主掌大事!”
杨刚呆住了,心中波涛翻滚,宋康年的眼光实在是精准的很,李自成与鞑子交战,从头到尾昏招叠出,败得一败涂地,反倒是死后,闯军在李过、郝摇旗、高一功等将领率领下,打了几次胜仗。
详细细节杨刚是记不得的,不过一些历史大概便足以证明眼前的中年矮子绝非浅薄之辈,收拾收拾心情,杨刚定下心来,认真讨教起来。
“宋先生所言大有道理,本官受教了,唔,那么,若是李自成死了,宋先生以为中原当会如何?满清鞑子可能倾覆我汉家江山么?”
杨刚问得严肃认真,直接问出内心深处最迫切的问题,历史上满清入关,占了汉人花花江山,却不能继承汉家煌煌文明,使得文明倒退,华夏沦入黑暗,直至几百年后历尽屈辱,险些亡国灭种,杨刚一路奋争,要说为了几百年后如何如何,太过矫情,可是想要保住汉家文明,想要扭转历史,改变自己的命运,确实真真的。
不过杨刚这一问在别人看来就很是怪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