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兰河传
萧红2018-09-13 09:23115,222

  序言 茅盾

  一

  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

  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

  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

  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在广州先住了一个月,生活相当忙乱;因为忙乱,倒也压住了怀旧之

  感;然而,想要温习一遍然后忘却的意念却也始终不曾抛开,我打算到九龙

  太子道看一看我第一次寓居香港的房子,看一看我的女孩子那时喜欢约女

  伴们去游玩的蝴蝶谷,找一找我的男孩子那时专心致意收集来的一些美国

  出版的连环画,也想看一看香港坚尼地道我第二次寓居香港时的房子,“一

  二?八”香港战争爆发后我们避难的那家“跳舞学校”(在轩尼诗道),而特别

  想看一看的,是萧红的坟墓———在浅水湾。

  我把这些愿望放在心里,略有空闲,这些心愿就来困扰我了,然而我始

  终提不起这份勇气,还这些未了的心愿,直到离开香港,九龙是没有去,浅

  水湾也没有去;我实在常常违反本心似的规避着,常常自己找些借口来拖

  延,虽然我没有说过我有这样的打算,也没有催促我快还这些心愿。

  二十多年来,我也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甜酸苦辣,如果有使我愤怒也

  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

  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

  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

  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

  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这种太早

  的死曾经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负担,我愿意忘却,但又不能且不忍

  轻易忘却,因此我这次第三回到了香港想去再看一看蝴蝶谷这意念,也是

  无聊的;可资怀念的地方岂止这一处,即使去了,未必就能在那边埋葬了悲

  哀。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

  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

  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

  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

  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而这

  样的寂寞的死,也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而又不

  能且不忍轻易忘却,因此我想去浅水湾看看而终于违反本心地屡次规避掉

  了。

  二

  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在游泳的季节,年年的浅水湾该不少红男绿女罢,然而躺在那里的萧

  红是寂寞的。

  在一九四〇年十二月———那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那是她的健康还不

  怎样成问题的时候,她写成了她的最后著作—————小说《呼兰河传》,然而

  即使在那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

  而且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

  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

  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

  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

  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脱稿以后,翌年之四月,因为史沫特莱女士的劝说,萧红想

  到新加坡去(史沫特莱自己正要回美国,路过香港,小住一月。萧红以太平

  洋局势问她,她说:日本人必然要攻香港及南洋,香港至多能守一月,而新

  加坡则坚不可破,即破了,在新加坡也比在香港办法多些)。萧红又鼓动我

  们夫妇俩也去。那时我因为工作关系不能也不想离开香港,我以为萧红怕

  陷落在香港(万一发生战争的话),我还多方为之解释,可是我不知道她之

  所以想离开香港因为她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她是希望由

  于离开香港而解脱那可怕的寂寞,并且我也想不到她那时的心境会这样寂

  寞。那时正在皖南事变以后,国内文化人大批跑到香港,造成了香港文化界

  空前的活跃,在这样环境中,而萧红会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等到我知道

  了而且也理解了这一切的时候,萧红埋在浅水湾已经快满一年了。

  新加坡终于没有去成,萧红不久就病了,她进了玛丽医院。在医院里她

  自然更其寂寞了,然而她求生的意志非常强烈,她希望病好,她忍着寂寞住

  在医院。她的病相当复杂,而大夫也荒唐透顶,等到诊断明白是肺病的时候

  就宣告己经无可救药。可是萧红自信能活。甚至在香港战争爆发以后,夹在

  死于炮火和死于病二者之间的她,还是更怕前者,不过,心境的寂寞,仍然

  是对于她的最大的威胁。

  经过了最后一次的手术,她终于不治。这时香港已经沦陷,她咽最后一

  口气时,许多朋友都不在她面前,她就这样带着寂寞离开了这人间。

  三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子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呵!年年种着小黄瓜、

  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东西,黑

  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

  伴侣;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讲那些

  实在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邻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

  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来的浪花,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

  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是磨

  倌冯歪嘴子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刚出

  世的第二个孩子。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秧歌,

  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

  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至

  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暗

  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

  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

  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

  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我们对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当然很同情,我们怜惜

  她,我们为她叫屈,同时我们也憎恨,但憎恨的对象不是小团圆媳妇的婆

  婆,我们只觉得这婆婆也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

  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她的“立场”,她的叫人觉得可恨而又可怜的地方,

  在她“心安理得地花了五十吊”请那骗子云游道人给小团圆媳妇治病的时

  候,就由她自己申说得明明白白的:

  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

  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

  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

  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

  的……

  这老胡家的婆婆为什么坚信她的小团圆媳妇得狠狠地“管教”呢?小

  团圆媳妇有些什么地方叫她老人家看着不顺眼呢?因为那小团圆媳妇第

  一天来到老胡家就由街坊公论判定她是“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

  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十四岁就长得那么高”也是不合

  规律,———因为街坊公论说,这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小团圆媳妇,所以更使她

  的婆婆坚信非严加管教不可,而且更因为“只想给她一个下马威”的时候,

  这“太大方”的小团圆媳妇居然不服管教———连喊带哭,说要“回家”去,

  ———所以不得不狠狠地打了她一个月。

  街坊们当然也都是和那小团圆媳妇无怨无仇,都是为了要她好,———

  要她像一个团圆媳妇。所以当这小团圆媳妇被“管教”成病的时候,不但她

  的婆婆肯舍大把的钱为她治病(跳神,各种偏方),而众街坊也热心地给她

  出主意。

  而结果呢?结果是把一个“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名为十四岁其实不过

  十二,可实在长得比普通十四岁的女孩子又高大又结实的小团圆媳妇活生

  生“送回老家去”!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

  单调。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

  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这在她心灵上留的

  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

  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

  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

  争的大时代。

  四

  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

  他们也许会这样说,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

  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不完全像自传。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

  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

  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

  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惑。

  也许你要说《呼兰河传》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

  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而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也不是单纯

  的。她不留情地鞭挞他们,可是她又同情他们:她给我们看,这些屈服于传

  统的人多么愚蠢而顽固———有的甚至于残忍,然而他们的本质是良善的,

  他们不欺诈、不虚伪,他们也不好吃懒做,他们极容易满足。有二伯、老厨

  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像最低级的

  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份、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

  磨倌冯歪嘴子是他们中间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

  然而在冯歪嘴子身上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除了生命力特别顽强,而

  这是原始性的顽强。

  如果让我们在《呼兰河传》找作者思想的弱点,那么,问题恐怕不在于

  作者所写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性,而在于作者写这些人物的梦魔似的生活时

  给人们以这样一个印象: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生活

  原也悠然自得其乐,在这里,我们看不见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见日本

  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而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

  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

  五

  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

  她那时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蛰居”的生活,在一九四〇年前后这样的

  大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于黑暗势力做过斗争的人,而会

  悄然“蛰居”多少有点不可解,她的一位女友曾经分析她的“消极”和苦闷的

  根由,以为“感情”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

  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尽管是她咒诅的,却又拘于隋性,

  不能毅然决然自拔),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博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了,这结

  果是,一方面陈义太高,不满于她这阶层的知识分子们的各种活动,觉得那

  全是扯淡、是无聊;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投身到农工劳苦大众的群中,把生活

  彻底改变一下。这又如何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

  传》上的暗影不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

  的,正像我们对于萧红的早死深致其惋惜一样。

  第一章

  一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

  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

  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

  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

  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

  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

  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

  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

  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

  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

  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

  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

  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

  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

  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

  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

  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

  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

  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

  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

  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

  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

  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

  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

  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

  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

  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

  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

  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

  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

  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

  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

  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

  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

  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

  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

  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

  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

  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

  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

  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

  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

  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

  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

  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

  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

  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

  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

  栈。

  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红色的好砖砌起来的

  大烟囱是非常高的,听说那火磨里边进去不得,是碰不得的。一碰就会把人

  用火烧死,不然为什么叫火磨呢?就是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

  毛驴拉磨,用的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想来想

  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越糊涂。偏偏那火磨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口站

  着守卫。

  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边,

  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两个都是小学:

  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做农业学校。祖师庙里的那个,是个普

  通的小学,还有高级班,所以又叫做高等小学。

  这两个学校,名目上虽然不同,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也不过那叫

  做农业学校的,到了秋天把蚕用油炒起来,教员们大吃几顿就是了。

  那叫做高等小学的,没有蚕吃,那里边的学生的确比农业学校的学生

  长的高,农业学生开头是念“人、手、足、刀、尺”,顶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那

  高等小学的学生却不同了,吹着洋号,竟有二十四岁的,在乡下私学馆里已

  经教了四五年的书了,现在才来上高等小学。也有在粮栈里当了二年的管

  账先生的现在也来上学了。

  这小学的学生写起家信来,竟有写到:“小秃子闹眼睛好了没有?”小秃

  子就是他的八岁的长公子的小名。次公子、女公子还都没有写上,若都写上

  怕是把信写得太长了。因为他已经子女成群,已经是一家之主了,写起信来

  总是多谈一些个家政:姓王的地户的地租送来没有?大豆卖了没有?行情如

  何之类。

  这样的学生,在课堂里边也是极有地位的,教师也得尊敬他,一不留

  心,他这样的学生就站起来了,手里拿着“康熙字典”,常常会把先生指问住

  的。万里乾坤的“亁”和乾菜的“乾”,据这学生说是不同的。乾菜的“乾”应该

  这样写:“乾”,而不是那样写:“乾”。

  西二道街上不但没有火磨,学堂也就只有一个。是个清真学校,设在城

  隍庙里边。

  其余的也和东二道街一样,灰秃秃的,若有车马走过,则烟尘滚滚,下

  了雨满地是泥。而且东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个,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

  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头,冲了

  人家里满满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晴了,被太阳一晒,出来很多蚊子

  飞到附近的人家去。同时那泥坑也就越晒越纯净,好像要从那泥坑里边提

  炼出点什么来似的。若是一个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质度更纯了,水分

  完全被蒸发走了,那里边的泥,又黏又黑,比粥锅潋糊,比浆糊还黏。好像炼

  胶的大锅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哪怕苍蝇蚊子从那里一飞也要黏住

  的。

  小燕子是很喜欢水的,有时误飞到这泥坑上来,用翅子点着水,看起来

  很危险,差一点没有被泥坑陷害了它,差一点没有被粘住,赶快地头也不回

  地飞跑了。

  若是一匹马,那就不然了,非粘住不可。不仅仅是粘住,而且把它陷进

  去,马在那里边滚着、挣扎着,挣扎了一会,没有了力气那马就躺下了。一躺

  下那就很危险,很有致命的可能。但是这种时候不很多,很少有人牵着马或

  是拉着车子来冒这种险。

  这大泥坑出乱子的时候,多半是在旱年,若两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

  才到了真正危险的时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越下雨越坏,一下了雨好像

  小河似的了,该多么危险,有一丈来深,人掉下去也要没顶的。其实不然,呼

  兰河这城里的人没有这么傻,他们都晓得这个坑是很厉害的,没有一个人

  敢有这样大的胆子牵着马从这泥坑上过。

  可是若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就一天一天地干下去,到后来也不过

  是二三尺深,有些勇敢者就试探着冒险的赶着车从上边过去了,还有些次

  勇敢者,看着别人过去,也就跟着过去了。一来二去的,这坑子的两岸,就压

  成车轮经过的车辙了。那再后来者,一看,前边已经有人走在先了,这懦怯

  者比之勇敢的人更勇敢,赶着车子走上去了。

  谁知这泥坑子的底是高低不平的,人家过去了,可是他却翻了车了。

  车夫从泥坑爬出来,弄得和个小鬼似的,满脸泥污,而后再从泥中往外

  挖掘他的马,不料那马已经倒在泥污之中了,这时候有些过路的人,也就走

  上前来,帮忙施救。

  这过路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穿着长袍短褂的,非常清洁。看那样子也

  伸不出手来,因为他的手也是很洁净的。不用说那就是绅士一流的人物了,

  他们是站在一旁参观的。

  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噢!噢!”地喊叫着,看那马又站不起

  来,又倒下去了,这时他们又是喝彩,“噢噢”地又叫了几声。不过这喝的是

  倒彩。

  就这样马要站起来,而又站不起来的闹了一阵之后,仍然没有站起来,

  仍是照原样可怜地躺在那里。这时候,那些看热闹的觉得也不过如此,也没

  有什么新花样了。于是星散开去,各自回家去了。

  现在再来说那马还是在那里躺着,那些帮忙救马的过路人,都是些普

  通的老百姓,是这城里的担葱的、卖菜的、瓦匠、车夫之流。他们卷卷裤

  脚,脱了鞋子,看看没有什么办法,走下泥坑去,想用几个人的力量把那

  马抬起来。

  结果抬不起来了,那马的呼吸不大多了。于是人们着了慌,赶快解了马

  套。从车子把马解下来,以为这回那马毫无担负的就可以站起来了。

  不料那马还是站不起来。马的脑袋露在泥浆的外边,两个耳朵哆嗦着,

  眼睛闭着,鼻子往外喷着突突的气。

  看了这样可怜的景象,附近的人们跑回家去,取了绳索,拿了绞锥。用

  绳子把马捆了起来,用绞锥从下边掘着。人们喊着号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

  桥梁似的,把马抬出来了。

  马是没有死,躺在道旁。人们给马浇了一些水,还给马洗了一个脸。

  看热闹的也有来的,也有去的。

  第二天大家都说:

  “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

  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

  没有什么威严了。

  在这大泥坑上翻车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冻住的季节之

  外,其余的时间,这大泥坑子像它被赋给生命了似的,它是活的。水涨了,水

  落了,过些日子大了,过些日子又小了。大家对它都起着无限的关切。

  水大的时间,不但阻碍了车马,且也阻碍了行人,老头走在泥坑子的沿

  上,两条腿打颤,小孩子在泥坑子的沿上吓得狼哭鬼叫。

  一下起雨来这大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

  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来往过路的人,一走到这里,就像在人

  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是要奋斗的,卷起袖子来,咬紧了牙根,全身的精力

  集中起来,手抓着人家的板墙,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头不要晕,眼睛不要花,

  要沉着迎战。

  偏偏那人家的板墙造得又非常地平滑整齐,好像有意在危难的时候不

  帮人家的忙似的,使那行路人不管怎样巧妙地伸出手来,也得不到那板墙

  的怜悯,东抓抓不着什么,西摸也摸不到什么,平滑得连一个疤拉节子也没

  有,这可不知道是什么山上长的木头,长得这样完好无缺。

  挣扎了五六分钟之后,总算是过去了。弄得满头流汗,满身发烧,那都

  不说。再说那后来的人,依法炮制,那花样也不多,也只是东抓抓、西摸摸。

  弄了五六分钟之后,又过去了。

  一过去了可就精神饱满,哈哈大笑着,回头向那后来的人,向那正在艰

  苦阶段上奋斗着的人说:

  “这算什么,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不算英雄。”

  可也不然,也不一定都是精神饱满的,而大半是被吓得脸色发白。有的

  虽然已经过去了多时,还是不能够很快地抬起腿来走路,因为那腿还在打

  颤。

  这一类胆小的人,虽然是险路已经过去了,但是心里边无由地生起来

  一种感伤的情绪,心里颤抖抖的,好像被这大泥坑子所感动了似的,总要回

  过头来望一望,打量一会,似乎要有些话说。终于也没有说什么,还是走了。

  有一天,下大雨的时候,一个小孩子掉下去,让一个卖豆腐的救了上

  来。

  救上来一看,那孩子是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

  于是议论纷纷了,有的说是因为农业学堂设在庙里边,冲了龙王爷了,

  龙王爷要降大雨淹死这孩子。

  有的说不然,完全不是这样,都是因为这孩子的父亲的关系,他父亲在

  讲堂上指手画脚地讲,讲给学生们说,说这天下雨不是在天的龙王爷下的

  雨,他说没有龙王爷。你看这不把龙王爷活活地气死,他这口气哪能不出

  呢?所以就抓住了他的儿子来实行因果报应了。

  有的说,那学堂里的学生也太不像样了,有的爬上了老龙王的头顶,给

  老龙王去戴了一个草帽。这是什么年头,一个毛孩子就敢惹这么大的祸,老

  龙王怎么会不报应呢?看着吧,这还不能算了事,你想龙王爷并不是白人

  呵!你若惹了他,他可能够饶了你?那不像对付一个拉车的、卖菜的,随便的

  踢他们一脚就让他们去。那是龙王爷呀!龙王爷还是惹得的吗?

  有的说,那学堂的学生都太不像样了,他说他亲眼看见过,学生们拿了

  蚕放在大殿上老龙王的手上。你想老龙王哪能够受得了。

  有的说,现在的学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万上不得学堂的。一上了学

  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

  有的说他要到学堂把他的儿子领回来,不让他念书了。

  有的说孩子在学堂里念书,是越念越坏,比方吓掉了魂,他娘给他叫魂

  的时候,你听他说什么?他说这叫迷信。你说再念下去那还了得吗?

  说来说去,越说越远了。

  过了几天,大泥坑子又落下去了,泥坑两岸的行人通行无阻。

  再过些日子不下雨,泥坑子就又有点像要干了。这时候,又有车马开始

  在上面走,又有车子翻在上面,又有马倒在泥中打滚,又是绳索棍棒之类

  的,往外抬马,被抬出去的赶着车子走了,后来的,陷进去,再抬。

  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

  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吗?没有一个。

  有一次一个老绅士在泥坑涨水时掉在里边了。一爬出来,他就说:

  “这街道太窄了,去了这水泡子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了,这两边的院

  子,怎么不把院墙拆了让出一块来?”

  他正说着,板墙里边,就是那院中的老太太搭了言。她说院墙是拆不得

  的,她说最好种树,若是沿着墙根种上一排树,下起雨来人就可以攀着树过

  去了。

  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这泥坑子里边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

  死在这泥坑里边。

  原因是这泥坑上边结了一层硬壳,动物们不认识那硬壳下面就是陷

  阱,等晓得了可也就晚了。它们跑着或是飞着,等往那硬壳上一落可就再也

  站不起来了。白天还好,或者有人又要来施救。夜晚可就没有办法了。它们

  自己挣扎,挣扎到没有力量的时候就很自然地沉下去了,其实也或者越挣

  扎越沉下去的快。有时至死也还不沉下去的事也有。若是那泥浆的密度过

  高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事。

  比方肉上市,忽然卖便宜猪肉了,于是大家就想起那泥坑子来了,说:

  “可不是那泥坑子里边又淹死了猪了?”

  说着若是腿快的,就赶快跑到邻人的家去,告诉邻居。

  “快去买便宜肉吧,快去吧,快去吧,一会没有了。”

  等买回家来才细看一番,似乎有点不大对,怎么这肉又紫又青的!可不

  要是瘟猪肉。

  但是又一想,哪能是瘟猪肉呢,一定是那泥坑子淹死的。

  于是煎、炒、蒸、煮,家家吃起便宜猪肉来。虽然吃起来了,但就总觉得

  不大香,怕还是瘟猪肉。

  可是又一想,瘟猪肉怎么可以吃得,那么还是泥坑子淹死的吧!

  15

  本来这泥坑子一年只淹死一两只猪,或两三口猪,有几年还连一个猪

  也没有淹死。至于居民们常吃淹死的猪肉,这可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真是龙

  王爷晓得。

  虽然吃的自己说是泥坑子淹死的猪肉,但也有吃了病的,那吃病了的

  就大发议论说:

  “就是淹死的猪肉也不应该抬到市上去卖,死猪肉终究是不新鲜的,税

  局子是干什么的,让大街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就卖起死猪肉来?”

  那也是吃了死猪肉的,但是尚且没有病的人说:

  “话可也不能是那么说,一定是你疑心,你三心二意的吃下去还会好。

  你看我们也一样的吃了,可怎么没病?”

  间或也有小孩子太不知时务,他说他妈不让他吃,说那是瘟猪肉。

  这样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欢。大家都用眼睛瞪着他,说他:

  “瞎说,瞎说!”

  有一次一个孩子说那猪肉一定是瘟猪肉,并且是当着母亲的面向邻人

  说的。

  那邻人听了倒并没有坚决的表示什么,可是他的母亲的脸立刻就红

  了。伸出手去就打了那孩子。

  那孩子很固执,仍是说:

  “是瘟猪肉吗!是瘟猪肉吗!”

  母亲实在难为情起来,就拾起门旁的烧火的叉子,向着那孩子的肩膀

  就打了过去。于是孩子一边哭着一边跑回家里去了。

  一进门,炕沿上坐着外祖母,那孩子一边哭着一边扑到外祖母的怀里

  说:

  “姥姥,你吃的不是瘟猪肉吗?我妈打我。”

  外祖母对这打得可怜的孩子本想安慰一番,但是一抬头看见了同院的

  老李家的奶奶站在门口往里看。

  于是外祖母就掀起孩子后衣襟来,用力地在孩子的屁股上哐哐地打起

  来,嘴里还说着:

  “谁让你这么一点你就胡说八道!”

  一直打到李家的奶奶抱着孩子走了才算完事。

  那孩子哭得一塌糊涂,什么“瘟猪肉”不“瘟猪肉”的,哭得也说不清了。

  16

  总共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

  第一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

  得以消遣。

  第二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

  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太不讲卫生了

  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

  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

  二

  东二道街除了大泥坑子这番盛举之外,再就没有什么了。也不过是几

  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也有一两家机房,也许有一两家染布匹的染缸房,

  这个也不过是自己默默地在那里做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可以使别人开

  心的,也不能招来什么议论。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

  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

  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比方就是东二道街南头,那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吧:她在房脊上插了一

  个很高的杆子,杆子头上挑着一个破筐。因为那杆子很高,差不多和龙王庙

  的铁马铃子一般高了。来了风,庙上的铃子格棱格棱地响。王寡妇的破筐子

  虽是它不会响,但是它也会东摇西摆地作着态。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王寡妇一年一年地卖着豆芽菜,平静无事,过

  着安详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

  这事情似乎轰动了一时,家传户晓,可是不久也就平静下去了。不但邻

  人、街坊,就是她的亲戚朋友也都把这回事情忘记了。

  再说那王寡妇,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

  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

  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至于邻人街坊们,或是过路人看见了她在庙台上哭,也会引起一点恻

  隐之心来的,不过为时甚短罢了。

  还有人们常常喜欢把一些不幸者归划在一起,比如疯子傻子之类,都

  一律去看待。

  17

  哪个乡、哪个县、哪个村都有些个不幸者,瘸子啦、瞎子啦、疯子或是傻

  子。

  呼兰河这城里,就有许多这一类的人。人们关于他们都似乎听得多、看

  得多,也就不以为奇了。偶尔在庙台上或是大门洞里不幸遇到了一个,刚想

  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但是一转念,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哩!于是

  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地就走过去了。即或有人停下来,也不过是和那些毫

  没有记性的小孩子似的向那疯子投一个石子,或是做着把瞎子故意领到水

  沟里边去的事情。

  一切不幸者,就都是叫化子,至少在呼兰河这城里边是这样。

  人们对待叫化子们是很平凡的。

  门前聚了一群狗在咬,主人问:

  “咬什么?”

  仆人答:

  “咬一个讨饭的。”

  说完了也就完了。

  可见这讨饭人的活着是一钱不值了。

  卖豆芽菜的女疯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还

  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

  她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三

  再说那染缸房里边,也发生过不幸,两个年轻的学徒,为了争一个街头

  上的妇人,其中的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子给淹死了。死了的不说,就说那

  活着的也下了监狱,判了个无期徒刑。

  但这也是不声不响地把事就解决了,过了三年两载,若有人提起那件

  事来,差不多就像人们讲着岳飞、秦桧似的,久远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

  的。

  同时发生这件事情的染缸房,仍旧是在原址,甚或连那淹死人的大缸

  也许至今还在那儿使用着。从那染缸房发卖出来的布匹,仍旧是远近的乡

  镇都流通着。蓝色的布匹男人们做起棉裤棉袄,冬天穿它来抵御严寒。红色

  18

  的布匹,则做成大红袍子,给十八九岁的姑娘穿上,让她去做新娘子。

  总之,除了染缸房子在某年某月某日死了一个人外,其余的世界,并没

  有因此而改动了一点。

  再说那豆腐房里边也发生过不幸:两个伙计打仗,竟把拉磨的小驴的

  腿打断了。

  因为它是驴子,不谈它也就罢了。只因为这驴子哭瞎了一个妇人的眼

  睛(即打了驴子那人的母亲),所以不能不记上。

  再说那造纸的纸房里边,把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了。因为他是一个初

  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

  四

  其余的东二道街上,还有几家扎彩铺。这是为死人而预备的。

  人死了,魂灵就要到地狱里边去,地狱里边怕是他没有房子住、没有衣

  裳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为他做了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

  就样样都有了。

  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丫鬟使女、厨房里的厨子、

  喂猪的猪倌,再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以至窗前的鹦鹉。

  看起来真是万分的好看,大院子也有院墙,墙头上是金色的琉璃瓦。一

  进了院,正房五间,厢房三间,一律是青红砖瓦房,窗明几净,空气特别新

  鲜。花盆一盆一盆的摆在花架子上,石柱子、全百合、马蛇菜、九月菊都一齐

  开了。看起使人不知道是什么季节,是夏天还是秋天,居然那马蛇菜也和菊

  花同时站在一起。也许阴间是不分什么春夏秋冬的。这且不说。

  再说那厨房里的厨子,真是活神活现,比真的厨子真是干净到一千倍,

  头戴白帽子、身扎白围裙,手里边在做拉面条。似乎午饭的时候就要到了,

  煮了面就要开饭了似的。

  院子里的牵马童,站在一匹大白马的旁边,那马好像是阿拉伯马,特别

  高大,英姿挺立,假若有人骑上,看样子一定比火车跑得更快。就是呼兰河

  这城里的将军,相信他也没有骑过这样的马。

  小车子、大骡子,都排在一边。骡子是油黑的、闪亮的,用鸡蛋壳做的眼

  睛,所以眼珠是不会转的。

  19

  大骡子旁边还站着一匹小骡子,那小骡子是特别好看,眼珠是和大骡

  子一般的大。

  小车子装潢得特别漂亮,车轮子都是银色的。车前边的帘子是半掩半

  卷的,使人得以看到里边去。车里边是红堂堂地铺着大红的褥子。赶车的坐

  在车沿上,满脸是笑,得意洋洋,装饰得特别漂亮,扎着紫色的腰带,穿着蓝

  色花丝葛的大袍,黑缎鞋,雪白的鞋底。大概穿起这鞋来还没有走路就赶过

  车来了。他头上戴着黑帽头,红帽顶,把脸扬着,他蔑视着一切,越看他越不

  像一个车夫,好像一位新郎。

  公鸡三两只,母鸡七八只,都是在院子里边静静地啄食,一声不响,鸭

  子也并不呱呱地直叫,叫得烦人。狗蹲在上房的门旁,非常的守职,一动不

  动。

  看热闹的人,人人说好,个个称赞。穷人们看了这个竟觉得活着还没有

  死了好。

  正房里,窗帘、被格、桌椅板凳,一切齐全。

  还有一个管家的,手里拿着一个算盘在打着,旁边还摆着一个账本,上

  边写着:

  “北烧锅欠酒二十二斤

  东乡老王家昨借米二十担

  白旗屯泥人子昨送地租四百三十吊

  白旗屯二个子共欠地租两千吊”

  这以下写了个:

  四月二十八日

  以上的是四月二十七日的流水账,大概二十八日的还没有写吧!

  看这账目也就知道阴间欠了账也是马虎不得的,也设了专门人才,即

  管账先生一流的人物来管。同时也可以看出来,这大宅子的主人不用说就

  是个地主了。

  这院子里边,一切齐全,一切都好,就是看不见这院子的主人在什么地

  20

  方,未免地使人疑心这么好的院子而没有主人了。这一点似乎使人感到空

  虚,无着无落的。

  再一回头看,就觉得这院子终归是有点两样,怎么丫鬟、使女、车夫、马

  童的胸前都挂着一张纸条,那纸条上写着他们每个人的名字:

  那漂亮得和新郎似的车夫的名字叫:

  “长鞭”

  马童的名字叫:

  “快腿”

  左手拿着水烟袋,右手抡着花手巾的小丫鬟叫:

  “德顺”

  另外一个叫:

  “顺平”

  管账的先生叫:

  “妙算”

  提着喷壶在浇花的使女叫:

  “花姐”

  再一细看才知道那匹大白马也是有名字的,那名字是贴在马屁股上

  的,叫:

  “千里驹”

  其余的如骡子、狗、鸡、鸭之类没有名字。

  那在厨房里拉着面条的“老王”,他身上写着他名字的纸条,来风一吹,

  还忽咧忽咧地跳着。

  这可真有点奇怪,自家的仆人,自己都不认识了,还要挂上个名签。

  这一点未免地使人迷离恍惚,似乎阴间究竟没有阳间好。

  虽然这么说,羡慕这座宅子的人还是不知多少。因为的确这座宅子是

  好:清悠、闲静,鸦雀无声,一切规整,绝不紊乱。丫鬟、使女,照着阳间的一

  样,鸡犬猪马,也都和阳间一样,阳间有什么,到了阴间也有,阳间吃面条,

  到了阴间也吃面条,阳间有车子坐,到了阴间也一样的有车子坐,阴间是完

  全和阳间一样,一模一样的。

  只不过没有东二道街上那大泥坑子就是了。是凡好的一律都有,坏的

  不必有。

  21

  五

  东二道街上的扎彩铺,就扎的是这一些。一摆起来又威风、又好看,但

  那作坊里边是乱七八糟的,满地碎纸,秫杆棍子一大堆,破盒子、乱罐子、颜

  料瓶子、浆糊盆、细麻绳、粗麻绳……走起路来,会使人跌倒。那里边砍的

  砍、绑的绑,苍蝇也来回地飞着。

  要做人,先做一个脸孔,糊好了,挂在墙上,男的女的,到用的时候,摘

  下一个来就用。给一个用秫杆捆好的人架子,穿上衣服,装上一个头就像人

  了。把一个瘦骨伶仃的用纸糊好的马架子,上边贴上用纸剪成的白毛,那就

  是一匹很漂亮的马了。

  做这样的活计的,也不过是几个极粗糙极丑陋的人,他们虽懂得怎样

  打扮一个马童或是打扮一个车夫,怎样打扮一个妇人女子,但他们对他们

  自己是毫不加修饰的,长头发的、毛头发的、歪嘴的、歪眼的、赤足裸膝的,

  似乎使人不能相信,这么漂亮炫眼耀目,好像要活了的人似的,是出于他们

  之手。

  他们吃的是粗菜、粗饭,穿的是破烂的衣服,睡觉则睡在车马、人、头之

  中。

  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

  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

  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

  整吞;走不动了,就拥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

  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

  觉,睡觉。外人绝对看不出来是他家已经没有了父亲或是失掉了哥哥,就连

  他们自己也不是关起门来,每天哭上一场。他们心中的悲哀,也不过是随着

  22

  当地的风俗的大流逢年过节的到坟上去观望一回。二月过清明,家家户户

  都提着香火去上坟茔,有的坟头上塌了一块土,有的坟头上陷了几个洞,相

  观之下,感慨唏嘘,烧香点酒。若有近亲的人如子女父母之类,往往且哭上

  一场;那哭的语句,数数落落,无异是在做一篇文章或者是在诵一篇长诗。

  歌诵完了之后,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也就随着上坟的人们回城的大流,

  回城去了。

  回到城中的家里,又得照旧的过着日子,一年柴米油盐,浆洗缝补。从

  早晨到晚上忙了个不休。夜里疲乏之极,躺在炕上就睡了。在夜梦中并梦不

  到什么悲哀的或是欣喜的景况,只不过咬着牙、打着哼,一夜一夜地就都这

  样地过去了。

  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

  会直截了当地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

  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所以没有人看见过做扎彩匠的活着的时候为他自己糊一座阴宅,大概

  他不怎么相信阴间。假如有了阴间,到那时候他再开扎彩铺,怕又要租人家

  的房子了。

  六

  呼兰河城里,除了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之外,再就都是些个小

  胡同了。

  小胡同里边更没有什么了,就连打烧饼麻花的店铺也不大有,就连卖

  红绿糖球的小床子,也都是摆在街口上去,很少有摆在小胡同里边的。那些

  住在小街上的人家,一天到晚看不见多少闲散杂人。耳听的眼看的,都比较

  的少,所以整天寂寂寞寞的,关起门来在过着生活。破草房有上半间,买上

  二斗豆子,煮一点盐豆下饭吃,就是一年。

  在小街上住着,又冷清、又寂寞。

  一个提篮子卖烧饼的,从胡同的东头喊,胡同西头都听到了。虽然不

  买,若走谁家的门口,谁家的人都是把头探出来看看,间或有问一问价钱

  的,问一问糖麻花和油麻花现在是不是还卖着前些日子的价钱。

  间或有人走过去掀开了筐子上盖着的那张布,好像要买似的,拿起一

  23

  个来摸一摸是否还是热的。

  摸完了也就放下了,卖麻花的也绝对的不生气。

  于是又提到第二家的门口去。

  第二家的老太婆也是在闲着,于是就又伸出手来,打开筐子,摸了一

  回。

  摸完了也是没有买。

  等到了第三家,这第三家可要买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刚刚睡午觉起来,她的头顶上梳着一个卷,大概

  头发不怎样整齐,发卷上罩着一个用大黑珠线织的网子,网子上还插了不

  少的疙瘩针。可是因为这一睡觉,不但头发乱了,就是那些疙瘩针也都跳出

  来了,好像这女人的发卷上被射了不少的小箭头。

  她一开门就很爽快,把门扇刮打的往两边一分,她就从门里闪出来了。

  随后就跟出来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也都个个爽快。像一个小连队似的,一

  排就排好了。

  第一个是女孩子,十二三岁,伸出手来就拿了一个五吊钱一只的一竹

  筷子长的大麻花。她的眼光很迅速,这麻花在这筐子里的确是最大的,而且

  就只有这一个。

  第二个是男孩子,拿了一个两吊钱一只的。

  第三个也是拿了个两吊钱一只的。也是个男孩子。

  第四个看了看,没有办法,也只得拿了一个两吊钱的。也是个男孩子。

  轮到第五个了,这个可分不出来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头是秃的,一只耳朵上挂着钳子,瘦得好像个干柳条,肚子可特别大。

  看样子也不过五岁。

  一伸手,他的手就比其余的四个的都黑得更厉害,其余的四个,虽然他

  们的手也黑得够厉害的,但总还认得出来那是手,而不是别的什么,唯有他

  的手是连认也认不出来了,说是手吗,说是什么呢,说什么都行。完全起着

  黑的灰的、深的浅的,各种的云层。看上去,好像看隔山照似的,有无穷的趣

  味。

  他就用这手在筐子里边挑选,几乎是每个都让他摸过了,不一会工夫,

  全个的筐子都让他翻遍了。本来这筐子虽大,麻花也并没有几只。除了一个

  顶大的之外,其余小的也不过十来只,经了他这一翻,可就完全遍了。弄了

  24

  他满手是油,把那小黑手染得油亮油亮的,黑亮黑亮的。

  而后他说:

  “我要大的。”

  于是就在门口打了起来。

  他跑得非常之快,他去追着他的姐姐。他的第二个哥哥,他的第三个哥

  哥,也都跑了上去,都比他跑得更快。再说他的大姐,那个拿着大麻花的女

  孩,她跑得更快到不能想象了。

  已经找到一块墙的缺口的地方,跳了出去,后边的也就跟着一溜烟地

  跳过去。等他们刚一追着跳过去,那大孩子又跳回来了,在院子里跑成了一

  阵旋风。

  那个最小的,不知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的,早已追不上了。落在后边,

  在号啕大哭。间或也想拣一点便宜,那就是当他的两个哥哥,把他的姐姐已

  经扭住的时候,他就趁机会想要从中抢他姐姐手里的麻花。可是几次都没

  有做到,于是又落在后边号啕大哭。

  他们的母亲,虽然是很有威风的样子,但是不动手是招呼不住他们的。

  母亲看了这样子也还没有个完了,就进屋去,拿起烧火的铁叉子来,向着她

  的孩子就奔去了。不料院子里有一个小泥坑,是猪在里打腻的地方。她恰好

  就跌在泥坑那儿了,把叉子跌出去五尺多远。

  于是这场戏才算达到了高潮,看热闹的人没有不笑的,没有不称心愉

  快的。

  就连那卖麻花的人也看出神了,当那女人坐到泥坑中把泥花四边溅起

  来的时候,那卖麻花的差一点没把筐子掉了地下。他高兴极了,他早已经忘

  了他手里的筐子了。

  至于那几个孩子,则早就不见了。

  等母亲起来去把他们追回来的时候,那做母亲的这回可发了威风,让

  他们一个一个的向着太阳跪下,在院子里排起一小队来,把麻花一律的解

  除。

  顶大的孩子的麻花没有多少了,完全被撞碎了。

  第三个孩子的已经吃完了。

  第二个的还剩了一点点。

  只有第四个的还拿在手上没有动。

  25

  第五个,不用说,根本没有拿在手里。

  闹到结果,卖麻花的和那女人吵了一阵之后提着筐子又到另一家去叫

  卖去了。他和那女人所吵的是关于那第四个孩子手上拿了半天的麻花又退

  回了的问题,卖麻花的坚持着不让退,那女人又非退回不可。结果是付了三

  个麻花的钱,就把那提篮子的人赶了出来了。

  为着麻花而下跪的五个孩子不提了。再说那一进胡同口就被挨家摸索

  过来的麻花,被提到另外的胡同里去,到底也卖掉了。

  一个已经脱完了牙齿的老太太买了其中的一个,用纸裹着拿到屋子去

  了。她一边走着一边说:

  “这麻花真干净,油亮亮的。”

  而后招呼了她的小孙子,快来吧。

  那卖麻花的人看了老太太很喜欢这麻花,于是就又说:

  “是刚出锅的,还热乎着哩!”

  七

  过去了卖麻花的,后半天,也许又来了卖凉粉的,也是一进胡同口的这

  头喊,那头就听到了。

  要买的拿着小瓦盆出去了。不买的坐在屋子一听这卖凉粉的一招呼,

  就知道是应烧晚饭的时候了。因为这凉粉一个整个的夏天都是在太阳偏

  西,他就来的,来得那么准,就像时钟一样,到了四五点钟他必来的。就像他

  卖凉粉专门到这一条胡同来卖似的。似乎在别的胡同里就没有为着多卖几

  家而耽误了这一定的时间。

  卖凉粉的一过去了,一天也就快黑了。

  打着拨浪鼓的货郎,一到太阳偏西,就再不进到小巷子里来,就连僻静

  的街他也不去了,他担着担子从大街口走回家去。

  卖瓦盆的,也早都收市了。

  拣绳头的,换破烂的也都回家去了。

  只有卖豆腐的则又出来了。

  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上一块豆腐,那真

  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云豆粥的。一吃就吃多了,那是很自

  26

  然的,豆腐加上点辣椒油,再拌上点大酱,那是多么可口的东西;用筷子触

  了一点点豆腐,就能够吃下去半碗饭,再到豆腐上去触了一下,一碗饭就完

  了。因为豆腐而多吃两碗饭,并不算吃得多,没有吃过的人,不能够晓得其

  中的滋味的。

  所以卖豆腐的人来了,男女老幼,全都欢迎。打开门来,笑盈盈的,虽然

  不说什么,但是彼此有一种融洽的感情,默默生了起来。

  似乎卖豆腐的在说:

  “我的豆腐真好!”

  似乎买豆腐的回答:

  “你的豆腐果然不错。”

  买不起豆腐的人对那卖豆腐的,就非常的羡慕,一听了那从街口越招

  呼越近的声音就特别地感到诱惑,假若能吃一块豆腐可不错,切上一点青

  辣椒,拌上一点小葱子。

  但是天天这样想,天天就没有买成,卖豆腐的一来,就把这等人白白地

  引诱一场。于是那被诱惑的人,仍然逗不起决心,就多吃几口辣椒,辣得满

  头是汗。他想假若一个人开了一个豆腐房可不错,那就可以自由随便地吃

  豆腐了。

  果然,他的儿子长到五岁的时候,问他:

  “你长大了干什么?”

  五岁的孩子说:

  “开豆腐房。”

  这显然要继承他父亲未遂的志愿。

  关于豆腐这美妙的一盘菜的爱好,竟还有甚于此的,竟有想要倾家荡

  产的。传说上,有这样的一个家长,他下了决心,他说:

  “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这“不过了”的三个字,用旧的语言来翻

  译,就是毁家纾难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破产了!”

  八

  卖豆腐的一收了市,一天的事情都完了。

  家家户户都把晚饭吃过了。吃过了晚饭,看晚霞的看晚霞,不看晚霞的

  27

  躺到炕上去睡觉的也有。

  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个土名,叫火烧云。说“晚霞”人们不

  懂,若一说“火烧云”就连三岁的孩子也会呀呀地往西天空里指给你看。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

  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

  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

  “他妈的,你们也变了……”

  他的旁边走来了一个乘凉的人,那人说:

  “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

  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

  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

  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

  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再

  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

  巴却不见了。

  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的时候,那马就变靡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这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边跑着,它的后面似乎

  还跟了好几条小狗仔。跑着跑着,小狗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

  了。

  又找到了一个大狮子,和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的,也是

  那么大,也是那样的蹲着,很威武的,很镇静地蹲着,它表示着蔑视一切的

  样子,似乎眼睛连什么也不睬,看着看着,一不谨慎,同时又看到了别一个

  什么。这时候,可就麻烦了,人的眼睛不能同时又看东,又看西。这样子会活

  活把那个大狮子糟蹋了。一转眼,一低头,那天空的东西就变了。若是再找,

  怕是看瞎了眼睛也找不到了。

  大狮子既然找不到,另外的那什么,比方就是一个猴子吧,猴子虽不如

  大狮子,可同时也没有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满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是什么也不像,

  什么也没有了。

  28

  必须是低下头去,把眼睛揉一揉,或者是沉静一会再来看。

  可是天空偏偏又不常常等待着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工夫火烧云下

  去了。

  于是孩子们困倦了,回屋去睡觉了。竟有还没能来得及进屋的,就靠在

  姐姐的腿上,或者是依在祖母的怀里就睡着了。

  祖母的手里,拿着白马鬃的蝇甩子,就用蝇甩子给他驱逐着蚊虫。

  祖母还不知道这孩子是已经睡了,还以为他在那里玩着呢!

  “下去玩一会去吧!把奶奶的腿压麻了。”

  用手一推,这孩子已经睡得摇摇晃晃的了。

  这时候,火烧云已经完全下去了。

  于是家家户户都进屋去睡觉,关起窗门来。

  呼兰河这地方,就是在六月里也是不十分热的,夜里总要盖着薄棉被

  睡觉。

  等黄昏之后的乌鸦飞过时,只能够隔着窗子听到那很少的尚未睡的孩

  子在嚷叫:

  “乌鸦乌鸦你打场,

  给你二斗粮……”

  那漫天盖地的一群黑乌鸦,呱呱地大叫着,在整个的县城的头顶上飞

  过去了。

  据说飞过了呼兰河的南岸,就在一个大树林子里边住下了。明天早晨

  起来再飞。

  夏秋之间每夜要过乌鸦,究竟这些成百成千的乌鸦过到哪里去,孩子

  们是不大晓得的,大人们也不大讲给他们听。

  只晓得念这套歌,“乌鸦乌鸦你打场,给你二斗粮。”

  究竟给乌鸦二斗粮做什么,似乎不大有道理。

  29

  九

  乌鸦一飞过,这一天才真正地过去了。

  因为大昴星升起来了,大昴星好像铜球似的亮晶晶的。

  天河和月亮也都上来了。

  蝙蝠也飞起来了。

  是凡跟着太阳一起来的,现在都回去了。人睡了,猪、马、牛、羊也都睡

  了,燕子和蝴蝶也都不飞了。就连房根底下的牵牛花,也一朵没有开的。含

  苞的含苞,蜷缩的蜷缩。含苞的准备着欢迎那早晨又要来的太阳,那蜷缩

  的,因为它已经在昨天欢迎过了,它要落去了。

  随着月亮上来的星夜,大昴星也不过是月亮的一个马前卒,让它先跑

  到一步就是了。

  夜一来蛤蟆就叫,在河沟里叫,在洼地里叫。虫子也叫,在院心草棵子

  里,在城外的大田上,有的叫在人家的花盆里,有的叫在人家的坟头上。

  夏夜若无风无雨就这样地过去了,一夜又一夜。

  很快地夏天就过完了,秋天就来了。秋天和夏天的分别不太大,也不过

  天凉了,夜里非盖着被子睡觉不可。种田的人白天忙着收割,夜里多做几个

  割高粱的梦就是了。

  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过就是浆衣裳,拆被子,捶棒槌,捶得街街巷巷早

  晚叮叮当当地乱响。

  “棒槌”一捶完,做起被子来,就是冬天。

  冬天下雪了。

  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地过着,霜打了,雨淋了。

  大风来时是飞沙走石,似乎是很了不起的样子。冬天,大地被冻裂了,

  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锵锵地响着裂开了纹。冬天,冻掉

  了人的耳朵,……破了人的鼻子……裂了人的手和脚。

  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

  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

  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被冬天冻裂了手指的,到了夏天也自然就好了。好不了的,“李永春”药

  30

  铺,去买二两红花,泡一点红花酒来擦一擦,擦得手指通红也不见消,也许

  就越来越肿起来。那么再到“李永春”药铺去,这回可不买红花了,是买了一

  贴膏药来。回到家里,用火一烤,黏黏糊糊地就贴在冻疮上了。这膏药是真

  好,贴上了一点也不碍事。该赶车的去赶车,该切菜的去切菜。黏黏糊糊地

  是真好,见了水也不掉,该洗衣裳的去洗衣裳好了。就是掉了,拿在火上再

  一烤,就还贴得上的。

  一贴,贴了半个月。

  呼兰河这地方的人,什么都讲结实、耐用,这膏药这样的耐用,实在是

  合乎这地方的人情。虽然是贴了半个月,手也还没有见好,但这膏药总算是

  耐用,没有白花钱。

  于是再买一贴去,贴来贴去,这手可就越肿越大了。还有些买不起膏药

  的,就拣人家贴乏了的来贴。

  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

  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

  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31

  第二章

  一

  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

  盛举,如:

  跳大神;

  唱秧歌;

  放河灯;

  野台子戏;

  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先说大神。大神是会治病的,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

  穿;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变样了。开初,她

  并不打鼓,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哆嗦了

  一阵之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里边叽咕着。每一打颤,就装出来要

  倒的样子。把四边的人都吓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

  大神坐的是凳子,她的对面摆着一块牌位,牌位上贴着红纸,写着黑

  字。那牌位越旧越好,好显得她一年之中跳神的次数不少,越跳多了就越

  好,她的信用就远近皆知。她的生意就会兴隆起来。那牌前,点着香,香烟慢

  慢地旋着。

  那女大神多半在香点了一半的时候神就下来了。那神一下来,可就威

  风不同,好像有万马千军让她领导似的,她全身是劲,她站起来乱跳。

  大神的旁边,还有一个二神,当二神的都是男人。他并不昏乱,他是清

  32

  晰如常的,他赶快把一张圆鼓交到大神的手里。大神拿了这鼓,站起来就乱

  跳,先诉说那附在她身上的神灵的下山的经历,是乘着云,是随着风,或者

  是驾雾而来,说得非常之雄壮。二神站在一边,大神问他什么,他回答什么。

  好的二神是对答如流的,坏的二神,一不加小心说冲着了大神的一字,大神

  就要闹起来的。大神一闹起来的时候,她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打着鼓,乱

  骂一阵,说这病人,不出今夜就必得死的,死了之后,还会游魂不散,家族、

  亲戚、乡里都要招灾的。这时吓得那请神的人家赶快烧香点酒,烧香点酒之

  后,若再不行,就得赶送上红布来,把红布挂在牌位上,若再不行,就得杀

  鸡,若闹到了杀鸡这个阶段,就多半不能再闹了。因为再闹就没有什么想头

  了。

  这鸡、这布,一律都归大神所有,跳过了神之后,她把鸡拿回家去自己

  煮上吃了。把红布用蓝靛染了之后,做起裤子穿了。

  有的大神,一上手就百般地下不来神。请神的人家就得赶快地杀鸡来,

  若一杀慢了,等一会跳到半道就要骂的,谁家请神都是为了治病,被大神

  骂,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对大神是非常尊敬的,又非常怕。

  跳大神,大半是天黑跳起,只要一打起鼓来,就男女老幼,都往这跳神

  的人家跑,若是夏天,就屋里屋外都挤满了人。还有些女人,拉着孩子,抱着

  孩子,哭天叫地地从墙头上跳过来,跳过来看跳神的。

  跳到半夜时分,要送神归山了,那时候,那鼓打得分外地响,大神也唱

  得分外地好听;邻居左右,十家二十家的人家都听得到,使人听了起着一种

  悲凉的情绪,二神嘴里唱:

  “大仙家回山了,要慢慢地走,要慢慢地行。”

  大神说:

  “我的二仙家,青龙山,白虎山……夜行三千里,乘着风儿不算难……”

  这唱着的词调,混合着鼓声,从几十丈远的地方传来,实在是冷森森

  的,越听就越悲凉。听了这种鼓声,往往终夜而不能眠的人也有。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

  33

  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过了十天半月的,又是跳神的鼓,当当地响。于是人们又都着了慌,爬

  墙的爬墙,登门的登门,看看这一家的大神,显的是什么本领,穿的是什么

  衣裳。听听她唱的是什么腔调,看看她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

  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

  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

  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

  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似乎下回再有打鼓的连听也不要听了。其实不然,鼓一响就又是上墙

  头的上墙头,侧着耳朵听的侧着耳朵在听,比西洋人赴音乐会更热心。

  二

  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

  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

  和尚、道士吹着笙、管、笛、箫,穿着拼金大红缎子的褊衫。在河沿上打

  起场子来在做道场。那乐器的声音离开河沿二里路就听到了。

  一到了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就络绎不绝了。

  小街大巷,哪怕终年不出门的人,也要随着人群奔到河沿去。先到了河沿的

  就蹲在那里。沿着河岸蹲满了人,可是从大街小巷往外出发的人仍是不绝,

  瞎子、瘸子都来看河灯(这里说错了,唯独瞎子是不来看河灯的),把街道跑

  得冒了烟了。

  姑娘、媳妇,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出了大门,不用问,到哪里去。就都

  是看河灯去。

  黄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显微的白光,嘁嘁喳

  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好像这城里发生了大

  34

  火,人们都赶去救火的样子。非常忙迫,踢踢踏踏地向前跑。

  先跑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后跑到的,也就挤上去蹲在那里。

  大家一齐等候着,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

  七月十五日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脱生,缠绵在地狱里边是

  非常苦的,想脱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每个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可得

  以脱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

  的。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情是件善举。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些已死

  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但是这其间也有一个矛盾,就是七月十五这夜生的孩子,怕是都不大

  好,多半都是野鬼托着个莲花灯投生而来的。这个孩子长大了将不被父母

  所喜欢,长到结婚的年龄,男女两家必要先对过生日时辰,才能够结亲。若

  是女家生在七月十五,这女子就很难出嫁,必须改了生日,欺骗男家。若是

  男家七月十五的生日,也不大好,不过若是财产丰富的,也就没有多大关

  系,嫁是可以嫁过去的,虽然就是一个恶鬼,有了钱大概怕也不怎样恶了。

  但在女子这方面可就万万不可,绝对的不可以;若是有钱的寡妇的独养女,

  又当别论,因为娶了这姑娘可以有一份财产在那里晃来晃去,就是娶了而

  带不过财产来,先说那一份妆奁也是少不了的。假说女子就是一个恶鬼的

  化身,但那也不要紧。

  平常的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似乎人们相信鬼是假的,有点不十分

  真。

  但是当河灯一放下来的时候,和尚为着庆祝鬼们更生,打着鼓,叮当地

  响;念着经,好像紧急符咒似的,表示着,这一工夫可是千金一刻,且莫匆匆

  地让过,诸位男鬼女鬼,赶快托着灯去投生吧。

  念完了经,就吹笙管笛箫,那声音实在好听,远近皆闻。

  同时那河灯从上流拥拥挤挤,往下浮来了。浮得很慢,又镇静、又稳当,

  绝对的看不出来水里边会有鬼们来捉了它们去。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

  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

  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

  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

  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35

  一直闹到月亮来到了中天,大昴星,二昴星,三昴星都出齐了的时候,

  才算渐渐地从繁华的景况,走向了冷静的路去。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

  才流过去了。在这过程中,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有的被冲到了岸边,在岸

  边生了野草的地方就被挂住了。还有每当河灯一流到了下流,就有些孩子

  拿着竿子去抓它,有些渔船也顺手取了一两只。到后来河灯越来越稀疏了。

  到往下流去,就显出荒凉孤寂的样子来了。因为越流越少了。

  流到极远处去的,似乎那里的河水也发了黑。而且是流着流着地就少

  了一个。

  河灯从上流过来的时候,虽然路上也有许多落伍的,也有许多淹灭了

  的,但始终没有觉得河灯是被鬼们托着走了的感觉。

  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

  己,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

  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

  “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多半的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景况,就抬起身来离开了河沿回家去了。于

  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

  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

  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

  打过了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

  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边并

  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那

  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河的南岸,尽是柳条丛,河的北岸就是呼兰河城。

  那看河灯回去的人们,也许都睡着了。不过月亮还是在河上照着。

  三

  野台子戏也是在河边上唱的。也是秋天,比方这一年秋收好,就要唱一

  台子戏,感谢天地。若是夏天大旱,人们戴起柳条圈来求雨,在街上几十人,

  跑了几天,唱着,打着鼓。

  36

  求雨的人不准穿鞋,龙王爷可怜他们在太阳下边把脚烫得很痛,就因

  此下了雨了。一下了雨,到秋天就得唱戏的,因为求雨的时候许下了愿。许

  愿就得还愿,若是还愿的戏就更非唱不可了。

  一唱就是三天。

  在河岸的沙滩上搭起了台子来。这台子是用杆子绑起来的,上边搭上

  了席棚,下了一点小雨也不要紧,太阳则完全可以遮住的。

  戏台搭好了之后,两边就搭看台。看台还有楼座。坐在那楼座上是很好

  的,又风凉,又可以远眺。不过,楼座是不大容易坐得到的,除非当地的官、

  绅,别人是不大坐得到的。既不卖票,哪怕你有钱,也没有办法。

  只搭戏台,就搭三五天。

  台子的架一竖起来,城里的人就说:

  “戏台竖起架子来了。”

  一上了棚,人就说:

  “戏台上棚了。”

  戏台搭完了就搭看台,看台是顺着戏台的左边搭一排,右边搭一排,所

  以是两排平行而相对的。一搭要搭出十几丈远去。

  眼看台子就要搭好了,这时候,接亲戚的接亲戚,唤朋友的唤朋友。

  比方嫁了的女儿,回来住娘家,临走(回婆家)的时候,做母亲的送到大

  门外,摆着手还说:

  “秋天唱戏的时候,再接你来看戏。”

  女儿坐着的车子远了,母亲含着眼泪还说:

  “看戏的时候接你回来。”

  所以一到了唱戏的时候,可并不是简单地看戏,而是接姑娘唤女婿,热

  闹得很。

  东家的女儿长大了,西家的男孩子也该成亲了,说媒的这个时候,就走

  上门来。约定两家的父母在戏台底下,第一天或是第二天,彼此相看。也有

  只通知男家而不通知女家的,这叫做“偷看”,这样的看法,成与不成,没有

  关系,比较的自由,反正那家的姑娘也不知道。

  所以看戏去的姑娘,个个都打扮得漂亮。都穿了新衣裳,擦了胭脂涂了

  粉,刘海剪得并排齐。头辫梳得一丝不乱,扎了红辫根,绿辫梢。也有扎了水

  红的,也有扎了蛋青的。走起路来像客人,吃起瓜子来,头不歪眼不斜的,温

  37

  文尔雅,都变成了大家闺秀。有的着蛋青市布长衫,有的穿了藕荷色的,有

  的银灰的。有的还把衣服的边上压了条,有的蛋青色的衣裳压了黑条,有的

  水红洋纱的衣裳压了蓝条,脚上穿了蓝缎鞋,或是黑缎绣花鞋。

  鞋上有的绣着蝴蝶,有的绣着蜻蜓,有的绣着莲花,绣着牡丹的,各样

  的都有。

  手里边拿着花手巾。耳朵上戴了长钳子,土名叫做“带穗钳子”。这带穗

  钳子有两种,一种是金的、翠的;一种是铜的,琉璃的。有钱一点的戴金的,

  稍微差一点的带琉璃的。反正都很好看,在耳朵上摇来晃去。黄乎乎,绿森

  森的。再加上满脸矜持的微笑,真不知这都是谁家的闺秀。

  那些已嫁的妇女,也是照样地打扮起来,在戏台下边,东邻西舍的姊妹

  们相遇了,好互相的品评。

  谁的模样俊,谁的鬓角黑。谁的手镯是福泰银楼的新花样,谁的压头簪

  又小巧又玲珑。谁的一双绛紫缎鞋,真是绣得漂亮。

  老太太虽然不穿什么带颜色的衣裳,但也个个整齐,人人利落,手拿长

  烟袋,头上撇着大扁方。慈祥,温静。

  戏还没有开台,呼兰河城就热闹得不得了了,接姑娘的,唤女婿的,有

  一个很好的童谣:

  “拉大锯,扯大锯,老爷(外公)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

  要去……”

  于是乎不但小外甥,三姨二姑也都聚在了一起。

  每家如此,杀鸡买酒,笑语迎门,彼此谈着家常,说着趣事,每夜必到三

  更,灯油不知浪费了多少。

  某村某村,婆婆虐待媳妇。哪家哪家的公公喝了酒就耍酒疯。又是谁家

  的姑娘出嫁了刚过一年就生了一对双生。又是谁的儿子十三岁就定了一家

  十八岁的姑娘做妻子。

  烛火灯光之下,一谈谈个半夜,真是非常的温暖而亲切。

  一家若有几个女儿,这几个女儿都出嫁了,亲姊妹,两三年不能相遇的

  也有。平常是一个住东,一个住西。不是隔水的就是离山,而且每人有一大

  群孩子,也各自有自己的家务,若想彼此过访,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38

  若是做母亲的同时把几个女儿都接来了,那她们的相遇,真仿佛已经

  隔了三十年了。相见之下,真是不知从何说起,羞羞惭惭,欲言又止,刚一开

  口又觉得不好意思,过了一刻工夫,耳脸都发起烧来,于是相对无语,心中

  又喜又悲。过了一袋烟的工夫,等那往上冲的血流落了下去,彼此都逃出了

  那种昏昏恍恍的境界,这才来找几句不相干的话来开头;或是———

  “你多咱来的?”

  或是:

  “孩子们都带来了?”

  关于别离了几年的事情,连一个字也不敢提。

  从表面上看来,她们并不是像姊妹,丝毫没有亲热的表现。面面相对

  的,不知道她们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似乎连认识也不认识,似乎从前她们两

  个并没有见过,而今天是第一次的相见,所以异常的冷落。

  但是这只是外表,她们的心里,就早已沟通着了。甚至于在十天或半月

  之前,她们的心里就早已开始很远地牵动起来,那就是当着她们彼此都接

  到了母亲的信的时候。

  那信上写着迎接她们姊妹回来看戏的。

  从那时候起,她们就把要送给姐姐或妹妹的礼物规定好了。

  一双黑大绒的云子卷,是亲手做的。或者就在她们的本城和本乡里,有

  一个出名的染缸房,那染缸房会染出来很好的麻花布来。于是送了两匹白

  布去,嘱咐他好好地加细地染着。一匹是白地染蓝花,一匹是蓝地染白花。

  蓝地的染的是刘海戏金蟾,白地的染的是蝴蝶闹莲花。

  一匹送给大姐姐,一匹送给三妹妹。

  现在这东西,就都带在箱子里边。等过了一天二日的,寻个夜深人静的

  时候,轻轻地从自己的箱底把这等东西取出来,摆在姐姐的面前,说:

  “这麻花布被面,你带回去吧!”

  只说了这么一句,看样子并不像是送礼物,并不像今人似的,送一点礼

  物很怕邻居左右看不见,是大嚷大吵着的,说这东西是从什么山上,或是什

  么海里得来的,那怕是小河沟子的出品,也必要连那小河沟子的身份也提

  高,说河沟子是怎样地不凡,是怎样地与众不同,可不同别的河沟子。

  这等乡下人,糊里糊涂的,要表现的,无法表现,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

  把东西递过去就算了事。

  39

  至于那受了东西的,也是不会说什么,连声道谢也不说,就收下了。也

  有的稍微推辞了一下,也就收下了。

  “留着你自己用吧!”

  当然那送礼物的是加以拒绝。一拒绝,也就收下了。

  每个回娘家看戏的姑娘,都零零碎碎的带来一大批东西。送父母的,送

  兄嫂的,送侄女的,送三亲六故的。带了东西最多的,是凡见了长辈或晚辈

  都多少有点东西拿得出来,那就是谁的人情最周到。

  这一类的事情,等野台子唱完,拆了台子的时候,家家户户才慢慢的传

  诵。

  每个从婆家回娘家的姑娘,也都带着很丰富的东西,这些都是人家送

  给她的礼品。东西丰富得很,不但有用的,也有吃的,母亲亲手装的咸肉,姐

  姐亲手晒的干鱼,哥哥上山打猎打了一只雁来腌上,至今还有一只雁大腿,

  这个也给看戏小姑娘带回去,带回去给公公去喝酒吧。

  于是乌三八四的,离走的前一天晚上,真是忙了个不休,就要分散的姊

  妹们连说个话儿的工夫都没有了。大包小包一大堆。

  再说在这看戏的时间,除了看亲戚,会朋友,还成了许多好事,那就是

  谁家的女儿和谁家公子订婚了,说是明年二月,或是三月就要娶亲。订婚

  酒,已经吃过了,眼前就要过“小礼”的,所谓“小礼”就是在法律上的订婚形

  式,一经过了这番手续,东家的女儿,终归就要成了西家的媳妇了。

  也有男女两家都是外乡赶来看戏的,男家的公子也并不在,女家的小

  姐也并不在。只是两家的双亲有媒人从中沟通着,就把亲事给定了。也有的

  喝酒作乐的随便的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人家。也有的男女两家的公子、小

  姐都还没有生出来,就给定下亲了。这叫做“指腹为亲”。这指腹为亲的,多

  半都是相当有点资财的人家才有这样的事。

  两家都很有钱,一家是本地的烧锅掌柜的,一家是白旗屯的大窝堡,两

  家是一家种高粱,是一家开烧锅。开烧锅的需要高粱,种高粱的需要烧锅买

  他的高粱,烧锅非高粱不可,高粱非烧锅不行。恰巧又赶上这两家的妇人,

  都要将近生产,所以就“指腹为亲”了。

  不管是谁家生了男孩子,谁家生了女孩子,只要是一男一女就规定他

  们是夫妇。假若两家都生了男孩,都就不能勉强规定了。两家都生了女孩也

  是不能够规定的。

  40

  但是这指腹为亲,好处不太多,坏处是很多的。半路上当中的一家穷

  了,不开烧锅了,或者没有窝堡了,其余的一家,就不愿意娶他家的姑娘,或

  是把女儿嫁给一家穷人。假若女家穷了,那还好办,若实在不娶,他也没有

  什么办法。若是男家穷了,男家就一定要娶,若一定不让娶,那姑娘的名誉

  就很坏,说她把谁家谁给“妨”穷了,又不嫁了。“妨”字在迷信上说就是因为

  她命硬,因为她某家某家穷了。以后她就不大容易找婆家,会给她起一个名

  叫做“望门妨”。无法,只得嫁过去,嫁过去之后,妯娌之间又要说她嫌贫爱

  富,百般地侮辱她。丈夫因此也不喜欢她了,公公婆婆也虐待她,她一个年

  轻的未出过家门的女子,受不住这许多攻击,回到娘家去,娘家也无甚办

  法,就是那当年指腹为亲的母亲说:

  “这都是你的命(命运),你好好地耐着吧!”

  年轻的女子,莫名其妙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命,于是往往

  演出悲剧来,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

  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

  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地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跳不敢

  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轻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

  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

  那么节妇坊上为什么没写着赞美女子跳井跳得勇敢的赞词?那是修节

  妇坊的人故意给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一个女

  人。他怕是写上了,将来他打他女人的时候,他的女人也去跳井。女人也跳

  下井,留下来一大群孩子可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温文尔雅,孝顺公

  婆……

  大戏还没有开台,就来了这许多事情。等大戏一开了台,那戏台下边,

  真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搭戏台的人,也真是会搭,正选了一块平平坦坦

  的大沙滩,又光滑、又干净,使人就是倒在上边,也不会把衣裳沾一丝儿的

  土星。这沙滩有半里路长。

  人们笑语连天,哪里是在看戏,闹得比锣鼓好像更响,那戏台上出来一

  个穿红的,进去一个穿绿的,只看见摇摇摆摆地走出走进,别的什么也不知

  道了,不用说唱得好不好,就连听也听不到。离着近的还看得见不挂胡子的

  戏子在张嘴,离得远的就连戏台那个穿红衣裳的究竟是一个坤角,还是一

  个男角也都不大看得清楚。简直是还不如看木偶戏。

  41

  但是若有一个唱木偶戏的这时候来在台下,唱起来,问他们看不看,那

  他们一定不看的,哪怕就连戏台子的边也看不见了,哪怕是站在二里路之

  外,他们也不看那木偶戏的。因为在大戏台底下,哪怕就是睡了一觉回去,

  也总算是从大戏台子底下回来的,而不是从什么别的地方回来的。

  一年没有什么别的好看,就这一场大戏还能够轻易地放过吗?所以无

  论看不看,戏台底下是不能不来。

  所以一些乡下的人也都来了,赶着几套马的大车,赶着老牛车,赶着花

  轮子,赶着小车子,小车子上边驾着大骡子。

  总之家里有什么车就驾了什么车来。也有的似乎他们家里并不养马,

  也不养别的牲口,就只用了一匹小毛驴,拉着一个花轮子也就来了。

  来了之后,这些车马,就一齐停在沙滩上,马匹在草包上吃着草,骡子

  到河里去喝水。车子上都搭席棚,好像小看台似的,排列在戏台的远处。那

  车子带来了他们的全家,从祖母到孙子媳,老少三辈,他们离着戏台二三十

  丈远,听是什么也听不见的,看也很难看到什么,也不过是五红大绿的,在

  戏台上跑着圈子,头上戴着奇怪的帽子,身上穿着奇怪的衣裳。谁知道那些

  人都是干什么的,有的看了三天大戏子台,而连一场的戏名字也都叫不出

  来。回到乡下去,他也跟着人家说长道短的,偶尔人家问了他说的是哪出

  戏,他竟瞪了眼睛,说不出来了。

  至于一些孩子们在戏台底下,就更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记住一个大胡

  子,一个花脸的,谁知道那些都是在做什么,比比划划,刀枪棍棒的乱闹一

  阵。

  反正戏台底下有些卖凉粉的,有些卖糖球的,随便吃去好了。什么黏

  糕,油炸馒头,豆腐脑都有,这些东西吃了又不饱,吃了这样再去吃那样。卖

  西瓜的,卖香瓜的,戏台底下都有,招得苍蝇一大堆,嗡嗡地飞。

  戏台下敲锣打鼓震天地响。

  那唱戏的人,也似乎怕远处的人听不见,也在拼命地喊,喊破了喉咙也

  压不住台的。那在台下的早已忘记了是在看戏,都在那里说长道短,男男女

  女的谈起家常来。还有些个远亲,平常一年也看不到,今天在这里看到了,

  哪能不打招呼。所以三姨二婶子的,就在人多的地方大叫起来,假若是在看

  台的凉棚里坐着,忽然有一个老太太站了起来,大叫着说:

  “他二舅母,你可多咱来的?”

  42

  于是那一方也就应声而起。原来坐在看台的楼座上的,离着戏比较近,

  听唱是听得到的,所以那看台上比较安静。姑娘媳妇都吃着瓜子,喝着茶。

  对这大嚷大叫的人,别人虽然讨厌,但也不敢去禁止,你若让她小一点声讲

  话,她会骂了出来:

  “这野台子戏,也不是你家的,你愿听戏,你请一台子到你家里去唱……”

  另外的一个也说:

  “哟哟,我没见过,看起戏来,都六亲不认了,说个话儿也不让……”

  这还是比较好的,还有更不客气的,一开口就说:

  “小养汉老婆……你奶奶,一辈子家里外头没受过谁的大声小气,今天

  来到戏台底下受你的管教来啦,你娘的……”

  被骂的人若是不搭言,过一会也就了事了,若一搭言,自然也没有好听

  的。于是两边就打了起来啦,西瓜皮之类就飞了过去。

  这来在戏台下看戏的,不料自己竟演起戏来,于是人们一窝蜂似的,都

  聚在这个真打真骂的活戏的方面来了。也有一些流氓混子之类,故意地叫

  着好,惹得全场的人哄哄大笑。假若打仗的还是个年轻的女子,那些讨厌的

  流氓们还会说着各样的俏皮话,使她火上加油越骂就越凶猛。

  自然那老太太无理,她一开口就骂了人。但是一闹到后来,谁是谁非也

  就看不出来了。

  幸而戏台上的戏子总算沉着,不为所动,还在那里阿拉阿拉地唱。过了

  一个时候,那打得热闹的也究竟平静了。

  再说戏台下边也有一些个调情的,那都是南街豆腐房里的嫂嫂,或是

  碾磨房的碾倌磨倌的老婆。碾倌的老婆看上了一个赶马车的车夫。或是豆

  腐匠看上了开粮米铺那家的小姑娘。有的是两方面都眉来眼去,有的是一

  方面殷勤,他一方面则表示要拒之千里之外。这样的多半是一边低,一边

  高,两方面的资财不对。

  绅士之流,也有调情的,彼此都坐在看台之上,东张张,西望望。三亲六

  故,姐夫小姨之间,未免地就要多看几眼,何况又都打扮得漂亮,非常好看。

  绅士们平常到别人家的客厅去拜访的时候,绝不能够看上了人家的小

  姐就不住地看,那该多么不绅士,那该多么不讲道德。那小姐若一告诉了她

  的父母,她的父母立刻就和这样的朋友绝交。绝交了,倒不要紧,要紧的是

  一传出去名誉该多坏。绅士是高雅的,哪能够不清不白的,哪能够不分长幼

  43

  地去存心朋友的女儿,像那般下等人似的。

  绅士彼此一拜访的时候,都是先让到客厅里去,端端庄庄地坐在那里,

  而后倒茶装烟。规矩礼法,彼此都尊为是上等人。朋友的妻子儿女,也都出

  来拜见,尊为长者。在这种时候,只能问问大少爷的书读了多少,或是又写

  了多少字了。连朋友的太太也不可以过多的谈话,何况朋友的女儿呢?那就

  连头也不能够抬的,哪里还敢细看。

  现在在戏台上看看怕不要紧,假设有人问道,就说是东看西看,瞧一瞧

  是否有朋友在别的看台上。何况这地方又人多眼杂,也许没有人留意。

  三看两看的,朋友的小姐倒没有看上,可看上了一个不知道在什么地

  方见到过的一位妇人,那妇人拿着小小的鹅翎扇子,从扇子梢上往这边转

  着眼珠,虽说是一位妇人,可是又年轻,又漂亮。

  这时候,这绅士就应该站起来打着口哨,好表示他是开心的,可是我们

  中国上一辈的老绅士不会这一套。他另外也有一套,就是他的眼睛似睁非

  睁的迷离恍惚的望了出去,表示他对她有无限的情意。可惜离得太远,怕不

  会看得清楚,也许是枉费了心思了。

  也有的在戏台下边,不听父母之命,不听媒妁之言,自己就结了终生不

  解之缘。这多半是表哥表妹等等,稍有点出身来历的公子小姐的行为。他们

  一言为定,终生合好。间或也有被父母所阻拦,生出来许多波折。但那波折

  都是非常美丽的,使人一讲起来,真是比看《红楼梦》更有趣味。来年再唱大

  戏的时候,姊妹们一讲起这佳话来,真是增添了不少的回想……

  赶着车进城来看戏的乡下人,他们就在河边沙滩上,扎了营了。夜里大

  戏散了,人们都回家了,只有这等连车带马的,他们就在沙滩上过夜。好像

  出征的军人似的,露天为营。

  有的住了一夜,第二夜就回去了。有的住了三夜,一直到大戏唱完,才

  赶着车子回乡。不用说这沙滩上是很雄壮的,夜里,他们每家燃了火,煮茶

  的煮茶,谈天的谈天,但终归是人数太少,也不过二三十辆车子。所燃起来

  的火,也不会火光冲天,所以多少有一些凄凉之感。夜深了,住在河边上,被

  河水吸着又特别的凉,人家睡起觉来都觉得冷森森的。尤其是车夫马倌之

  类,他们不能够睡觉,怕是有土匪来抢劫他们马匹,所以就坐以待旦。

  于是在纸灯笼下边,三个两个的赌钱。赌到天色发白了,该牵着马到河

  边去饮水去了。在河上,遇到了捉蟹的蟹船。蟹船上的老头说:

  44

  “昨天的《打渔杀家》唱得不错,听说今天有《汾河湾》。”

  那牵着牲口饮水的人,是一点大戏常识也没有的。他只听到牲口喝水

  的声音呵呵的,其他的则不知所答了。

  四

  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也是为着神鬼,而不是为着人的。

  这庙会的土名叫做“逛庙”,也是无分男女老幼都来逛的,但其中以女

  子最多。

  女子们早晨起来,吃了早饭,就开始梳洗打扮。打扮好了,就约了东家

  姐姐,西家妹妹的去逛庙去了。竟有一起来就先梳洗打扮的,打扮好了,才

  吃饭,一吃了饭就走了。总之一到逛庙这天,各不后人,到不了半晌午,就车

  水马龙,拥挤得气息不通了。

  挤丢了孩子的站在那儿喊,找不到妈的孩子在人群里边哭,三岁的、五

  岁的,还有两岁的刚刚会走,竟也被挤丢了。

  所以每年庙会上必得有几个警察在收这些孩子。收了站在庙台上,等

  着他的家人来领。偏偏这些孩子都很胆小,张着嘴大哭,哭得实在可怜,满

  头满脸是汗。有的十二三岁了,也被丢了,问他家住在哪里?他竟说不出所

  以然来,东指指,西划划,说是他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沟,那河沟里边出虾米,

  就叫做“虾沟子”,也许他家那地名就叫“虾沟子”,听了使人莫名其妙。再问

  他这虾沟子离城多远,他便说:骑马要一顿饭的工夫可到,坐车要三顿饭的

  工夫可到。究竟离城多远,他没有说。问他姓什么,他说他祖父叫史二,他父

  亲叫史成……

  这样你就再也不敢问他了。要问他吃饭没有?他就说:“睡觉了。”这是

  没有办法的,任他去吧。于是却连大带小的一齐站在庙门口,他们哭的哭,

  叫的叫,好像小兽似的,警察在看守他们。

  娘娘庙是在北大街上,老爷庙和娘娘庙离不了好远。那些烧香的人,虽

  然说是求子求孙,是先该向娘娘来烧香的,但是人们都以为阴间也是一样

  的重男轻女,所以不敢倒反天干。所以都是先到老爷庙去,打过钟,磕过头,

  好像跪到那里报个到似的,而后才上娘娘庙去。

  老爷庙有大泥像十多尊,不知道哪个是老爷,都是威风凛凛,气概盖世

  45

  的样子。有的泥像的手指尖都被攀了去,举着没有手指的手在那里站着,有

  的眼睛被挖了,像是个瞎子似的。有的泥像的脚趾是被写了一大堆的字,那

  字不太高雅,不怎么合乎神的身份。似乎是说泥像也该娶个老婆,不然他看

  了和尚去找小尼姑,他是要忌妒的。这字现在没有了,传说是这样。

  为了这个,县官下了手令,不到初一十五,一律的把庙门锁起来,不准

  闲人进去。

  当地的县官是很讲仁义道德的。传说他第五个姨太太,就是从尼姑庵

  接来的。所以他始终相信尼姑绝不会找和尚。自古就把尼姑列在和尚一起,

  其实是世人不查,人云亦云。好比县官的第五房姨太太,就是个尼姑。难道

  她也被和尚找过了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下令一律的把庙门关了。

  娘娘庙里比较的清静,泥像也有一些个,以女子为多,多半都没有横眉

  竖眼,近乎普通人,使人走进了大殿不必害怕。

  不用说是娘娘了,那自然是很好的温顺的女性。就说女鬼吧,也都不怎

  样恶,至多也不过披头散发的就完了,也绝没有像老爷庙里那般泥像似的,

  眼睛冒了火,或像老虎似的张着嘴。

  不但孩子进了老爷庙有的吓得大哭,就连壮年的男人进去也要肃然起

  敬,好像说虽然他在壮年,那泥像若走过来和他打打,他也绝打不过那泥像

  的。

  所以在老爷庙上磕头的人,心里比较虔诚,因为那泥像,身子高、力气

  大。

  到了娘娘庙,虽然也磕头,但就总觉得那娘娘没有什么出奇之处。

  塑泥像的人是男人,他把女人塑得很温顺,似乎对女人很尊敬。他把男

  人塑得很凶猛,似乎男性很不好。其实不对的,世界上的男人,无论多凶猛,

  眼睛冒火的似乎还未曾见过。就说西洋人吧,虽然与中国人的眼睛不同,但

  也不过是蓝瓦瓦地有点类似猫头鹰眼睛而已,居然冒了火的也没有。

  眼睛会冒火的民族,目前的世界还未发现。那么塑泥像的人为什么把

  他塑成那个样子呢?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就是磕

  完了头站起再看着,也绝不会后悔,不会后悔这头是向一个平庸无奇的人

  白白磕了。至于塑像的人塑起女子来为什么要那么温顺,那就告诉人,温顺

  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

  46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比方女子去拜过了娘娘庙,也不过向娘娘讨子讨孙。讨完了就出来了,

  其余的并没有什么尊敬的意思。觉得子孙娘娘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女子而

  已,只是她的孩子多了一些。

  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

  “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

  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

  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

  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原由。

  两个庙都拜过了的人,就出来了,拥挤在街上。街上卖什么玩具的都

  有,多半玩具都是适于几岁的小孩子玩的。泥做的泥公鸡,鸡尾巴上插着两

  根红鸡毛,一点也不像,可是使人看去,就比活的更好看。家里有小孩子的

  不能不买。何况拿在嘴上一吹又会呜呜地响。买了泥公鸡,又看见了小泥

  人,小泥人的背上也有一个洞,这洞里边插着一根芦苇,一吹就响。那声音

  好像是诉怨似的,不太好听,但是孩子们都喜欢,做母亲的也一定要买。其

  余的如卖哨子的,卖小笛子的,卖线蝴蝶的,卖不倒翁的,其中尤以不倒翁

  最著名,也最为讲究,家家都买,有钱的买大的,没有钱的,买个小的。

  大的有一尺多高,二尺来高。小的有小得像个鸭蛋似的。无论大小,都

  非常灵活,按倒了就起来,起得很快,是随手就起来的。买不倒翁要当场试

  验,间或有生手的工匠所做出来的不倒翁,因屁股太大了,他不愿意倒下,

  也有的倒下了他就不起来。所以买不倒翁的人就把手伸出去,一律把他们

  按倒,看哪个先站起来就买哪个,当那一倒一起的时候真是可笑,摊子旁边

  围了些孩子,专在那里笑。不倒翁长得很好看,又白又胖。并不是老翁的样

  子,也不过他的名字叫不倒翁就是了。其实他是一个胖孩子。做得讲究一点

  的,头顶上还贴了一簇毛算是头发。有头发的比没有头发的要贵二百钱。有

  的孩子买的时候力争要戴头发的,做母亲的舍不得那二百钱,就说到家给

  他剪点狗毛贴上去。孩子非要戴毛的不可,选了一个戴毛的抱在怀里不放。

  没有法只得买了。这孩子抱着欢喜了一路,等到家一看,那簇毛不知什么时

  候已经飞了。于是孩子大哭。虽然母亲已经给剪了簇狗毛贴上了,但那孩子

  就总觉得这狗毛不是真的,不如原来的好看。也许那原来也贴的是狗毛,或

  许还不如现在的这个好看。但那孩子就总不开心,忧愁了一个下半天。

  47

  庙会到下半天就散了。虽然庙会是散了,可是庙门还开着,烧香的人、

  拜佛的人继续的还有。有些没有儿子的妇女,仍旧在娘娘庙上捉弄着娘娘。

  给子孙娘娘的背后钉一个钮扣,给她的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

  环,给她带一副眼镜,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了一个。据说这样做,

  来年就都会生儿子的。

  娘娘庙的门口,卖带子的特别多,妇人们都争着去买,她们相信买了带

  子,就会把儿子给带来了。

  若是未出嫁的女儿,也误买了这东西,那就将成为大家的笑柄了。

  庙会一过,家家户户就都有一个不倒翁,离城远至十八里路的,也都买

  了一个回去。回到家里,摆在迎门的向口,使别人一过眼就看见了,他家的

  确有一个不倒翁。不差,这证明逛庙会的时节他家并没有落伍,的确是去逛

  过了。

  歌谣上说:

  “小大姐,去逛庙,扭扭搭搭走得俏,回来买个搬不倒。”

  五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

  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

  鬼,让他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

  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而不是为鬼预备的。跳秧歌是在正月十五,正是

  农闲的时候,趁着新年而化起装来,男人装女人,装得滑稽可笑。

  狮子、龙灯、旱船……等等,似乎也跟祭鬼似的,花样复杂,一时说不

  清楚。

  48

  第三章

  一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

  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

  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

  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

  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

  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

  它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

  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

  一样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

  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

  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

  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

  49

  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

  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

  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

  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

  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

  “这是什么?”

  我说:

  “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

  “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

  “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

  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

  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

  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

  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

  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

  喊着:

  50

  “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

  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

  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

  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

  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

  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

  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

  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

  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

  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

  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

  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

  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二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

  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

  “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

  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

  “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

  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

  51

  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

  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这样的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

  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

  回回叫好。

  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

  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

  别人看了祖父这样做,也有笑的,可不是笑祖父的手法好,而是笑他天

  天使用一种方法抓掉了孩子的帽子,这未免可笑。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

  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

  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

  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

  以我很不喜欢她。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

  癖的,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

  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

  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给捅了几个洞,若

  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着我,我也得加速的抢着多捅

  几个才能停止。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破得

  越多,自己越得意。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

  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

  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从此,我就记住了,我不喜欢她。

  虽然她也给我糖吃,她咳嗽时吃猪腰烧川贝母,也分给我猪腰,但是我

  吃了猪腰还是不喜欢她。

  在她临死之前,病重的时候,我还会吓了她一跳。有一次她自己一个人

  坐在炕上熬药,药壶是坐在炭火盆上,因为屋里特别的寂静,听得见那药壶

  咕噜咕噜地响。祖母住着两间房子,是里外屋,恰巧外屋也没有人,里屋也

  52

  没人,就是她自己。我把门一开,祖母并没有看见我,于是我就用拳头在板

  隔壁上,咚咚地打了两拳。我听到祖母“哟”地一声,铁火剪子就掉在地上

  了。

  我再探头一望,祖母就骂起我来。她好像就要下地来追我似的。我就一

  边笑着,一边跑了。

  我这样地吓唬祖母,也并不是向她报仇,那时我才五岁,是不晓得什么

  的,也许觉得这样好玩。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

  是祖母的地榇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这可不知道是祖母

  派给他的,还是他自动地愿意工作,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

  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

  他懒,骂他擦的不干净。祖母一骂祖父的时候,就常常不知为什么连我也骂

  上。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

  “我们后园里去吧。”

  也许因此祖母也骂了我。

  她骂祖父是“死脑瓜骨”,骂我是“小死脑瓜骨”。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

  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

  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

  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

  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

  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

  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

  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

  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樱桃树,明明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

  53

  子了,本不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

  父:

  “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地回答着:

  “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

  “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

  “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

  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

  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

  的高兴。把后园一时都让我搅乱了,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

  耳了。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

  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

  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钩

  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

  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

  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

  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

  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

  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

  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

  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54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

  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

  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三

  偏偏这后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黄

  的黄、败的败,好像很快似的一切花朵都灭了,好像有人把它们摧残了似

  的。它们一齐都没有从前那么健康了,好像它们都很疲倦了,而要休息了似

  的,好像要收拾收拾回家去了似的。

  大榆树也是落着叶子,当我和祖父偶尔在树下坐坐,树叶竟落在我的

  脸上来了。树叶飞满了后园。

  没有多少时候,大雪又落下来了,后园就被埋住了。

  通到园去的后门,也用泥封起来了,封得很厚,整个的冬天挂着白霜。

  我家住着五间房子,祖母和祖父共住两间,母亲和父亲共住两间。祖母

  住的是西屋,母亲住的是东屋。

  是五间一排的正房,厨房在中间,一齐是玻璃窗子,青砖墙,瓦房间。

  祖母的屋子,一个是外间,一个是内间。外间里摆着大躺箱,地长桌,太

  师椅。椅子上铺着红椅垫,躺箱上摆着朱砂瓶,长桌上列着座钟。钟的两边

  站着帽筒。帽筒上并不挂着帽子,而插着几个孔雀翎。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这个孔雀翎,我说它有金色的眼睛,总想用手摸一

  摸,祖母就一定不让摸,祖母是有洁癖的。

  还有祖母的躺箱上摆着一个座钟,那座钟是非常稀奇的,画着一个穿

  着古装的大姑娘,好像活了似的,每当我到祖母屋去,若是屋子里没有人,

  她就总用眼睛瞪我,我几次的告诉过祖父,祖父说:

  55

  “那是画的,她不会瞪人。”

  我一定说她是会瞪人的,因为我看得出来,她的眼珠像是会转。

  还有祖母的大躺箱上也尽雕着小人,尽是穿古装衣裳的,宽衣大袖,还

  戴顶子,带着翎子。满箱子都刻着,大概有二三十个人,还有吃酒的,吃饭

  的,还有作揖的……

  我总想要细看一看,可是祖母不让我沾边,我还离得很远的,她就说:

  “可不许用手摸,你的手脏。”

  祖母的内间里边,在墙上挂着一个很古怪很古怪的挂钟,挂钟的下边

  用铁链子垂着两穗铁苞米。铁苞米比真的苞米大了很多,看起来非常重,似

  乎可以打死一个人。再往那挂钟里边看就更稀奇古怪了,有一个小人,长着

  蓝眼珠,钟摆一秒钟就响一下,钟摆一响,那眼珠就同时一转。

  那小人是黄头发,蓝眼珠,跟我相差太远,虽然祖父告诉我,说那是毛

  子人,但我不承认她,我看她不像什么人。

  所以我每次看这挂钟,就半天半天的看,都看得有点发呆了。我想:这

  毛子人就总在钟里边呆着吗?永久也不下来玩吗?

  外国人在呼兰河的土语叫做“毛子人”。我四五岁的时候,还没有见过

  一个毛子人,以为毛子人就是因为她的头发毛烘烘地卷着的缘故。

  祖母的屋子除了这些东西,还有很多别的,因为那时候,别的我都不发

  生什么趣味,所以只记住了这三五样。

  母亲的屋里,就连这一类的古怪玩意也没有了,都是些普通的描金柜,

  也是些帽筒、花瓶之类,没有什么好看的,我没有记住。

  这五间房子的组织,除了四间住房一间厨房之外,还有极小的、极黑的

  两个小后房。祖母一个,母亲一个。

  那里边装着各种样的东西,因为是储藏室的缘故。

  坛子罐子、箱子柜子、筐子篓子。除了自己家的东西,还有别人寄存的。

  那里边是黑的,要端着灯进去才能看见。那里边的耗子很多,蜘蛛网也

  很多。空气不大好,永久有一种扑鼻的和药的气味似的。

  我觉得这储藏室很好玩,随便打开那一只箱子,里边一定有一些好看

  的东西,花丝线、各种色的绸条、香荷包、搭腰、裤腿、马蹄袖、绣花的领子。

  古香古色,颜色都配得特别的好看。箱子里边也常常有蓝翠的耳环或戒指,

  被我看见了,我一看见就非要一个玩不可,母亲就常常随手抛给我一个。

  56

  还有些桌子带着抽屉的,一打开那里边更有些好玩的东西,铜环、木

  刀、竹尺、观音粉。这些个都是我在别的地方没有看过的。而且这抽屉始终

  也不锁的。所以我常常随意地开,开了就把样样似乎是不加选择地都搜了

  出去,左手拿着木头刀,右手拿着观音粉,这里砍一下,那里画一下。后来我

  又得到了一个小锯,用这小锯,我开始毁坏起东西来,在椅子腿上锯一锯,

  在炕沿上锯一锯。我自己竟把我自己的小木刀也锯坏了。

  无论吃饭和睡觉,我这些东西都带在身边,吃饭的时候,我就用这小

  锯,锯着馒头。睡觉做起梦来还喊着:

  “我的小锯哪里去了?”

  储藏室好像变成我探险的地方了。我常常趁着母亲不在屋我就打开门

  进去了。这储藏室也有一个后窗,下半天也有一点亮光,我就趁着这亮光打

  开了抽屉,这抽屉已经被我翻得差不多的了,没有什么新鲜的了。翻了一

  会,觉得没有什么趣味了,就出来了。到后来连一块水胶,一段绳头都让我

  拿出来了,把五个抽屉通通拿空了。

  除了抽屉还有筐子笼子,但那个我不敢动,似乎每一样都是黑洞洞的,

  灰尘不知有多厚,蛛网蛛丝的不知有多少,因此我连想也不想动那东西。

  记得有一次我走到这黑屋子的极深极远的地方去,一个发响的东西撞

  住我的脚上,我摸起来抱到光亮的地方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灯笼,用手指把

  灰尘一划,露出来是个红玻璃的。

  我在一两岁的时候,大概我是见过灯笼的,可是长到四五岁,反而不认

  识了。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我抱着去问祖父去了。

  祖父给我擦干净了,里边点上个洋蜡烛,于是我欢喜得就打着灯笼满

  屋跑,跑了好几天,一直到把这灯笼打碎了才算完了。

  我在黑屋子里边又碰到了一块木头,这块木头是上边刻着花的,用手

  一摸,很不光滑,我拿出来用小锯锯着。祖父看见了,说:

  “这是印帖子的帖板。”

  我不知道什么叫帖子,祖父刷上一片墨印一张给我看,我只看见印出

  来几个小人。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花,还有字。祖父说:

  “咱们家开烧锅的时候,发帖子就是用这个印的,这是一百吊的……还

  有五十吊的十吊的……”

  祖父给我印了许多,还用鬼子红给我印了些红的。

  57

  还有带缨子的清朝的帽子,我也拿了出来戴上。多少年前的老大的鹅

  翎扇子,我也拿了出来吹着风。翻了一瓶莎仁出来,那是治胃病的药,母亲

  吃着,我也跟着吃。

  不久,这些八百年前的东西,都被我弄出来了。有些是祖母保存着的,

  有些是已经出了嫁的姑母的遗物,已经在那黑洞洞的地方放了多少年了,

  连动也没有动过,有些个快要腐烂了,有些个生了虫子,因为那些东西早被

  人们忘记了,好像世界上已经没有那么一回事了。而今天忽然又来到了他

  们的眼前,他们受了惊似的又恢复了他们的记忆。

  每当我拿出一件新的东西的时候,祖母看见了,祖母说:

  “这是多少年前的了!这是你大姑在家里边玩的……”

  祖父看见了说:

  “这是你二姑在家时用的……”

  这是你大姑的扇子,那是你三姑的花鞋……都有了来历。但我不知道

  谁是我的三姑,谁是我的大姑。也许我一两岁的时候,我见过她们,可是我

  到四五岁时,我就不记得了。

  我祖母有三个女儿,到我长起来时,她们都早已出嫁了。可见二三十年

  内就没有小孩子了。而今也只有我一个。实在的还有一个小弟弟,不过那时

  他才一岁半岁的,所以不算他。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

  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

  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忧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

  生活着。

  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

  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

  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

  么。何况又有后花园!后园虽然让冰雪给封闭了,但是又发现了这储藏室。

  这里边是无穷无尽地什么都有,这里边宝藏着的都是我所想象不到的东

  西,使我感到这世界上的东西怎么这样多!而且样样好玩,样样新奇。

  比方我得到了一包颜料,是中国的大绿,看那颜料闪着金光,可是往指

  甲上一染,指甲就变绿了,往胳臂上一染,胳臂立刻飞来了一张树叶似的。

  实在是好看,也实在是莫名其妙,所以心里边就暗暗地欢喜,莫非是我得了

  58

  宝贝吗?

  得了一块观音粉。这观音粉往门上一划,门就白了一道,往窗上一划,

  窗就白了一道。这可真有点奇怪,大概祖父写字的墨是黑墨,而这是白墨

  吧。

  得了一块圆玻璃,祖父说是“显微镜”。他在太阳底下一照,竟把祖父装

  好的一袋烟照着了。

  这该多么使人欢喜,什么什么都会变的。你看他是一块废铁,说不定他

  就有用,比方我捡到一块四方的铁块,上边有一个小窝。祖父把榛子放在小

  窝里边,打着榛子给我吃。在这小窝里打,不知道比用牙咬要快了多少倍。

  何况祖父老了,他的牙又多半不大好。

  我天天从那黑屋子往外搬着,而天天有新的。搬出来一批,玩厌了,弄

  坏了,就再去搬。

  因此使我的祖父、祖母常常地慨叹。

  他们说这是多少年前的了,连我的第三个姑母还没有生的时候就有这

  东西。那是多少年前的了,还是分家的时候,从我曾祖那里得来的呢。又哪

  样哪样是什么人送的,而那家人家到今天也都家败人亡了,而这东西还存

  在着。

  又是我在玩着的那葡蔓藤的手镯,祖母说她就戴着这个手镯,有一年

  夏天坐着小车子,抱着我大姑去回娘家,路上遇了土匪,把金耳环给摘去

  了,而没有要这手镯。若也是金的银的,那该多危险,也一定要被抢去的。

  我听了问她:

  “我大姑在哪儿?”

  祖父笑了。祖母说:

  “你大姑的孩子比你都大了。”

  原来是四十年前的事情,我哪里知道。可是藤手镯却戴在我的手上,我

  举起手来,摇了一阵,那手镯好像风车似的,滴溜溜地转,手镯太大了,我的

  手太细了。

  祖母看见我把从前的东西都搬出来了,她常常骂我:

  “你这孩子,没有东西不拿着玩的,这小不成器的……”

  她嘴里虽然是这样说,但她又在光天化日之下得以重看到这东西,也

  似乎给了她一些回忆的满足。所以她说我是并不十分严刻的,我当然是不

  59

  听她,该拿还是照旧地拿。

  于是我家里久不见天日的东西,经我这一搬弄,才得以见了天日。于是

  坏的坏,扔的扔,也就都从此消灭了。

  我有记忆的第一个冬天,就这样过去了。没有感到十分的寂寞,但总不

  如在后园里那样玩着好。但孩子是容易忘记的,也就随遇而安了。

  四

  第二年夏天,后园里种了不少的韭菜,是因为祖母喜欢吃韭菜馅的饺

  子而种的。

  可是当韭菜长起来时,祖母就病重了,而不能吃这韭菜了,家里别的人

  也没有吃这韭菜的,韭菜就在园子里荒着。

  因为祖母病重,家里非常热闹,来了我的大姑母,又来了我的二姑母。

  二姑母是坐着她自家的小车子来的。那拉车的骡子挂着铃铛,哗哗啷

  啷的就停在窗前了。

  从那车上第一个就跳下来一个小孩,那小孩比我高了一点,是二姑母

  的儿子。

  他的小名叫“小兰”,祖父让我向他叫兰哥。

  别的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不大一会工夫我就把他领到后园里去了。

  告诉他这个是玫瑰树,这个是狗尾草,这个是樱桃树。樱桃树是不结樱

  桃的,我也告诉了他。

  不知道在这之前他见过我没有,我可并没有见过他。

  我带他到东南角上去看那棵李子树时,还没有走到眼前,他就说:

  “这树前年就死了。”

  他说了这样的话,是使我很吃惊的。这树死了,他可怎么知道的?心中

  立刻来了一种忌妒的情感,觉得这花园是属于我的,和属于祖父的,其余的

  人连晓得也不该晓得才对的。

  我问他:

  “那么你来过我们家吗?”

  他说他来过。

  这个我更生气了,怎么他来我不晓得呢?

  60

  我又问他:

  “你什么时候来过的?”

  他说前年来的,他还带给我一个毛猴子。他问着我:

  “你忘了吗?你抱着那毛猴子就跑,跌倒了你还哭了哩!”

  我无论怎样想,也想不起来了。不过总算他送给我过一个毛猴子,可见

  对我是很好的,于是我就不生他的气了。

  从此天天就在一块玩。

  他比我大三岁,已经八岁了,他说他在学堂里边念了书的,他还带来了

  几本书,晚上在煤油灯下他还把书拿出来给我看。书上有小人、有剪刀、有

  房子。因为都是带着图,我一看就连那字似乎也认识了,我说:

  “这念剪刀,这念房子。”

  他说不对:

  “这念剪,这念房。”

  我拿过来一细看,果然都是一个字,而不是两个字,我是照着图念的,

  所以错了。

  我也有一盒方字块,这边是图,那边是字,我也拿出来给他看了。

  从此整天的玩。祖母病重与否,我不知道。不过在她临死的前几天就穿

  上了满身的新衣裳,好像要出门做客似的。说是怕死了来不及穿衣裳。

  因为祖母病重,家里热闹得很,来了很多亲戚。忙忙碌碌不知忙些个什

  么。有的拿了些白布撕着,撕得一条一块的,撕得非常的响亮,旁边就有人

  拿着针在缝那白布。还有的把一个小罐,里边装了米,罐口蒙上了红布。还

  有的在后园门口拢起火来,在铁火勺里边炸着面饼了。问她:

  “这是什么?”

  “这是打狗饽饽。”

  她说阴间有十八关,过到狗关的时候,狗就上来咬人,用这饽饽一打,

  狗吃了饽饽就不咬人了。

  似乎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我没有听进去。

  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走到屋里,问问这个,问问那个,一切都

  不理解。祖父也似乎把我忘记了。我从后园里捉了一个特别大的蚂蚱送给

  他去看,他连看也没有看,就说:

  “真好,真好,上后园去玩去吧!”

  61

  新来的兰哥也不陪我时,我就在后园里一个人玩。

  五

  祖母已经死了,人们都到龙王庙上去报过庙回来了。而我还在后园里

  边玩着。

  后园里边下了点雨,我想要进屋去拿草帽去,走到酱缸旁边(我家的酱

  缸是放在后园里的),一看,有雨点拍拍的落到缸帽子上。我想这缸帽子该

  多大,遮起雨来,比草帽一定更好。

  于是我就从缸上把它翻下来了,到了地上它还乱滚一阵,这时候,雨就

  大了。我好不容易才设法钻进这缸帽子去。因为这缸帽子太大了,差不多和

  我一般高。

  我顶着它,走了几步,觉得天昏地暗。而且也是很重的,非常吃力。而且

  自己已经走到哪里了,自己也不晓,只晓得头顶上拍拍拉拉的打着雨点,往

  脚下看着,脚下只是些狗尾草和韭菜。找了一个韭菜很厚的地方,我就坐下

  了,一坐下这缸帽子就和个小房似的扣着我。这比站着好得多,头顶不必顶

  着,帽子就扣在韭菜地上。但是里边可是黑极了,什么都看不见。

  同时听什么声音,也觉得都远了。大树在风雨里边被吹得呜呜的,好像

  大树已经被搬到别人家的院子去似的。

  韭菜是种在北墙根上,我是坐在韭菜上。北墙根离家里的房子很远的,

  家里边那闹嚷嚷的声音,也像是来自远方。

  我细听了一会,听不出什么来,还是在我自己的小屋里边坐着。这小屋

  这么好,不怕风,不怕雨。站起来走的时候,顶着屋盖就走了,有多么轻快。

  其实是很重的了,顶起来非常吃力。

  我顶着缸帽子,一路摸索着,来到了后门口,我是要顶给爷爷看看的。

  我家的后门坎特别高,迈也迈不过去,因为缸帽子太大,使我抬不起腿

  来。好不容易两手把腿拉着,弄了半天,总算是过去了。虽然进了屋,仍是不

  知道祖父在什么方向,于是我就大喊,正在这喊之间,父亲一脚把我踢翻

  了,差点没把我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缸帽子也在地上滚着。

  等人家把我抱了起来,我一看,屋子里的人,完全不对了,都穿了白衣

  裳。

  62

  再一看,祖母不是睡在炕上,而是睡在一张长板上。

  从这以后祖母就死了。

  六

  祖母一死,家里继续着来了许多亲戚,有的拿着香、纸,到灵前哭了一

  阵就回去了。有的就带着大包小包的来了就住下了。

  大门前边吹着喇叭,院子里搭了灵棚,哭声终日,一闹闹了不知多少日

  子。

  请了和尚道士来,一闹闹到半夜,所来的都是吃、喝、说、笑。

  我也觉得好玩,所以就特别高兴起来。又加上从前我没有小同伴,而现

  在有了。比我大的,比我小的,共有四五个。

  我们上树爬墙,几乎连房顶也要上去了。

  他们带我到小门洞子顶上去捉鸽子,搬了梯子到房檐头上去捉家雀。

  后花园虽然大,已经装不下我了。

  我跟着他们到井口边去往井里边看,那井是多么深,我从未见过。在上

  边喊一声,里边有人回答。用一个小石子投下去,那响声是很深远的。

  他们带我到粮食房子去,到碾磨房去,有时候竟把我带到街上,是已经

  离开家了,不跟着家人在一起,我是从来没有走过这样远。

  不料除了后园之外,还有更大的地方,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么热闹,

  不是看那街上的行人车马,而是心里边想: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

  得很远?

  有一天,他们把我带到南河沿上去了,南河沿离我家本不算远,也不过

  半里多地。可是因为我是第一次去,觉得实在很远。走出汗来了。走过一个

  黄土坑,又过一个南大营,南大营的门口,有兵把守门。那营房的院子大得

  在我看来太大了,实在是不应该。我们的院子就够大的了,怎么能比我们家

  的院子更大呢,大得有点不大好看了,我走过了,我还回过头来看。

  路上有一家人家,把花盆摆到墙头上来了,我觉得这也不大好,若是看

  不见人家偷去呢!

  还看见了一座小洋房,比我们家的房不知好了多少倍。若问我,哪里

  好?我也说不出来,就觉得那房子是一色新,不像我家的房子那么陈旧。

  63

  我仅仅走了半里多路,我所看见的可太多了。所以觉得这南河沿实在

  远。问他们:

  “到了没有?”

  他们说:

  “就到的,就到的。”

  果然,转过了大营房的墙角,就看见河水了。

  我第一次看见河水,我不能晓得这河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走了几年

  了。

  那河太大了,等我走到河边上,抓了一把沙子抛下去,那河水简直没有

  因此而脏了一点点。河上有船,但是不很多,有的往东去了,有的往西去了。

  也有的划到河的对岸去的,河的对岸似乎没有人家,而是一片柳条林。再往

  远看,就不能知道那是什么地方了,因为也没有人家,也没有房子,也看不

  见道路,也听不见一点音响。

  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

  除了我家的后园,还有街道。除了街道,还有大河。除了大河,还有柳条

  林。除了柳条林,还有更远的,什么也没有的地方,什么也看不见的地方,什

  么声音也听不见的地方。

  究竟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我越想越不知道了。

  就不用说这些我未曾见过的。就说一个花盆吧,就说一座院子吧。院子

  和花盆,我家里都有。但说那营房的院子就比我家的大,我家的花盆是摆在

  后园里的,人家的花盆就摆到墙头上来了。

  可见我不知道的一定还有。

  所以祖母死了,我竟聪明了。

  七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

  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

  就念一句。

  64

  祖父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

  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

  警告着我说:

  “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

  “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

  教我一个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

  “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

  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

  “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

  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65

  八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祖父说:

  “这是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是说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

  “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

  “好比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儿童相见不

  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

  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

  “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

  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

  “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

  “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

  晓……”

  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

  都忘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似乎那大嚷大

  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

  鸟,于是不喜欢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6

  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

  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

  所以每念完这首诗,我就接着问祖父:

  “今年咱们的樱桃树开不开花?”

  九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

  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吊了上来。吊

  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井口旁边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

  热闹。

  那小猪一被打上来,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

  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

  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

  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

  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

  好像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

  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

  “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

  “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

  了。

  祖父越称赞我能吃,我越吃得多。祖父看看不好了,怕我吃多了。让我

  67

  停下,我才停下来。我明明白白的是吃不下去了,可是我嘴里还说着:

  “一个鸭子还不够呢!”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

  有一群鸭子,我拿了秫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

  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

  “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

  “你在干什么?”

  我说:

  “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

  “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

  “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

  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

  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

  “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68

  第四章

  一

  一到了夏天,蒿草长没大人的腰了,长没我的头顶了,黄狗进去,连个

  影也看不见了。

  夜里一刮起风来,蒿草就刷拉刷拉地响着,因为满院子都是蒿草,所以

  那响声就特别大,成群结队的就响起来了。

  下了雨,那蒿草的梢上都冒着烟,雨本来下得不很大,若一看那蒿草,

  好像那雨下得特别大似的。

  下了毛毛雨,那蒿草上就迷漫得朦朦胧胧的,像是已经来了大雾,或者

  像是要变天了,好像是下了霜的早晨,混混沌沌的,在蒸腾着白烟。

  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了。就是晴天,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

  这院子也一样是荒凉的。没有什么显眼耀目的装饰,没有人工设置过的一

  点痕迹,什么都是任其自然,愿意东,就东,愿意西,就西。若是纯然能够做

  到这样,倒也保存了原始的风景。但不对的,这算什么风景呢?东边堆着一

  堆朽木头,西边扔着一片乱柴火。左门旁排着一大片旧砖头,右门边晒着一

  片沙泥土。

  沙泥土是厨子拿来搭炉灶的,搭好了炉灶的泥土就扔在门边了。若问

  他还有什么用处吗,我想他也不知道,不过忘了就是了。

  至于那砖头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已经放了很久了,风吹日晒,下了雨

  被雨浇。反正砖头是不怕雨的,浇浇又碍什么事。那么就浇着去吧,没人管

  它。其实也正不必管它,凑巧炉灶或是炕洞子坏了,那就用得着它了。就在

  69

  眼前,伸手就来,用着多么方便。但是炉灶就总不常坏,炕洞子修的也比较

  结实。不知哪里找的这样好的工人,一修上炕洞子就是一年,头一年八月修

  上,不到第二年八月是不坏的,就是到了第二年八月,也得泥水匠来,砖瓦

  匠来用铁刀一块一块地把砖砍着搬下来。所以那门前的一堆砖头似乎是一

  年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三年两年的还是在那里摆着。大概总是越摆越少,东

  家拿去一块垫花盆,西家搬去一块又是做什么。不然若是越摆越多,那可就

  糟了,岂不是慢慢地会把房门封起来吗?

  其实门前的那砖头是越来越少的。不用人工,任其自然,过了三年两载

  也就没有了。

  可是目前还是有的。就和那堆泥土同时在晒着太阳,它陪伴着它,它陪

  伴着它。

  除了这个,还有打碎了的大缸扔在墙边上,大缸旁边还有一个破了口

  的坛子陪着它蹲在那里。坛子底上没有什么,只积了半坛雨水,用手攀着坛

  子边一摇动:那水里边有很多活物,会上下地跑,似鱼非鱼,似虫非虫,我不

  认识。再看那勉强站着的,几乎是站不住了的已经被打碎了的大缸,那缸里

  边可是什么也没有。其实不能够说那是“里边”,本来这缸已经破了肚子。谈

  不到什么“里边”“外边”了。就简称“缸磉”吧!在这缸磉上什么也没有,光

  滑可爱,用手一拍还会发响。小时候就总喜欢到旁边去搬一搬,一搬就不得

  了了,在这缸磉的下边有无数的潮虫。吓得赶快就跑。跑得很远地站在那里

  回头看着,看了一回,那潮虫乱跑一阵又回到那缸磉的下边去了。

  这缸磉为什么不扔掉呢?大概就是专养潮虫。

  和这缸磉相对着,还扣着一个猪槽子,那猪槽子已经腐朽了,不知扣了

  多少年了。槽子底上长了不少的蘑菇,黑森森的,那是些小蘑;看样子,大概

  吃不得,不知长着做什么。

  靠着槽子的旁边就睡着一柄生锈的铁犁头。

  说也奇怪,我家里的东西都是成对的,成双的。没有单个的。

  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

  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

  比方缸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边的潮虫,猪槽子上的蘑菇等等。

  不知为什么,这铁犁头,却看不出什么新生命来,而是全体腐烂下去

  了。什么也不生,什么也不长,全体黄澄澄的。用手一触就往下掉末,虽然它

  70

  本质是铁的,但沦落到今天,就完全像黄泥做的了,就像要瘫了的样子。比

  起它的同伴那木槽子来,真是远差千里,惭愧惭愧。这犁头假若是人的话,

  一定要流泪大哭:“我的体质比你们都好哇,怎么今天衰弱到这个样子?”

  它不但它自己衰弱,发黄,一下了雨,它那满身的黄色的色素,还跟着

  雨水流到别人的身上去。那猪槽子的半边已经被染黄了。

  那黄色的水流,直流得很远,是凡它所经过的那条土地,都被它染得焦

  黄。

  二

  我家是荒凉的。

  一进大门,靠着大门洞子的东壁是三间破房子,靠着大门洞子的西壁

  仍是三间破房子。再加上一个大门洞,看起来是七间连着串,外表上似乎是

  很威武的,房子都很高大,架着很粗的木头的房架。柁头是很粗的,一个小

  孩抱不过来。都一律是瓦房盖,房脊上还有透窿的用瓦做的花,迎着太阳看

  去,是很好看的。房脊的两梢上,一边有一个鸽子,大概也是瓦做的。终年不

  动,停在那里。这房子的外表,似乎不坏。

  但我看它内容空虚。

  西边的三间,自家用装粮食的,粮食没有多少,耗子可是成群了。

  粮食仓子底下让耗子咬出洞来,耗子的全家在吃着粮食。耗子在下边

  吃,麻雀在上边吃。全屋都是土腥气。窗子坏了,用板钉起来,门也坏了,每

  一开就颤抖抖的。

  靠着门洞子西壁的三间房,是租给一家养猪的。那屋里屋外没有别的,

  都是猪了。大猪小猪,猪槽子,猪粮食。来往的人也都是猪贩子,连房子带

  人,都弄得气味非常之坏。

  说来那家也并没有养了多少猪,也不过十个八个的。每当黄昏的时候,

  那叫猪的声音远近得闻。打着猪槽子,敲着圈棚。叫了几声,停了一停。声

  音有高有低,在黄昏的庄严的空气里好像是说他家的生活是非常寂寞的。

  除了这一连串的七间房子之外,还有六间破房子,三间破草房,三间碾

  磨房。

  三间碾磨房一起租给那家养猪的了,因为它靠近那家养猪的。

  71

  三间破草房是在院子的西南角上,这房子它单独的跑得那么远,孤伶

  伶的,毛头毛脚的,歪歪斜斜的站在那里。

  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远看去,一片绿,很是好看。下了雨,房顶上就出

  蘑菇,人们就上房采蘑菇,就好像上山去采蘑菇一样,一采采了很多。这样

  出蘑菇的房顶实在是很少有,我家的房子共有三十来间,其余的都不会出

  蘑菇,所以住在那房里的人一提着筐子上房去采蘑菇,全院子的人没有不

  羡慕的,都说:

  “这蘑菇是新鲜的,可不比那干蘑菇,若是杀一个小鸡炒上,那真好吃

  极了。”

  “蘑菇炒豆腐,嗳,真鲜!”

  “雨后的蘑菇嫩过了仔鸡。”

  “蘑菇炒鸡,吃蘑菇而不吃鸡。”

  “蘑菇下面,吃汤而忘了面。”

  “吃了这蘑菇,不忘了姓才怪的。”

  “清蒸蘑菇加姜丝,能吃八碗小米子干饭。”

  “你不要小看了这蘑菇,这是意外之财!”

  同院住的那些羡慕的人,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在那草房里。若早知道

  租了房子连蘑菇都一起租来了,就非租那房子不可。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租房子还带蘑菇的。于是感慨唏嘘,相叹不已。

  再说站在房间上正在采着的,在多少只眼目之中,真是一种光荣的工

  作。于是也就慢慢的采,本来一袋烟的工夫就可以采完,但是要延长到半顿

  饭的工夫。同时故意选了几个大的,从房顶上骄傲地抛下来,同时说:

  “你们看吧,你们见过这样干净的蘑菇吗?除了是这个房顶,哪个房顶

  能够长出这样的好蘑菇来。”

  那在下面的,根本看不清房顶,到底那蘑菇全部多大,以为一律是这样

  大的,于是就更增加了无限的惊异。赶快弯下腰去拾起来,拿到家里,晚饭

  的时候,卖豆腐的来,破费二百钱捡点豆腐,把蘑菇烧上。

  可是那在房顶上的因为骄傲,忘记了那房顶有许多地方是不结实的,

  已经露了洞了,一不加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把脚往外一拔,脚上的鞋子不

  见了。

  鞋子从房顶落下去,一直就落在锅里,锅里正是翻开的滚水,鞋子就在

  72

  滚水里边煮上了。锅边漏粉的人越看越有意思,越觉得好玩,那一只鞋子在

  开水里滚着、翻着,还从鞋底上滚下一些泥浆来,弄得漏下去的粉条都黄乎

  乎的了。可是他们还不把鞋子从锅里拿出来,他们说,反正这粉条是卖的,

  也不是自己吃。

  这房顶虽然产蘑菇,但是不能够避雨,一下起雨来,全屋就像小水罐似

  的。摸摸这个是湿的,摸摸那个是湿的。

  好在这里边住的都是些个粗人。

  有一个歪鼻瞪眼的名叫“铁子”的孩子。他整天手里拿着一柄铁锹,在

  一个长槽子里边往下切着,切些个什么呢?初到这屋子里来的人是看不清

  的,因为热气腾腾的这屋里不知都在做些个什么。细一看,才能看出来他切

  的是马铃薯。槽子里都是马铃薯。

  这草房是租给一家开粉房的。漏粉的人都是些粗人,没有好鞋袜,没有

  好行李,一个一个的和小猪差不多,住在这房子里边是很相当的,好房子让

  他们一住也怕是住坏了。何况每一下雨还有蘑菇吃。

  这粉房里的人吃蘑菇,总是蘑菇和粉配在一道,蘑菇炒粉,蘑菇炖粉,

  蘑菇煮粉。没有汤的叫做“炒”,有汤的叫做“煮”,汤少一点的叫做“炖”。

  他们做好了,常常还端着一大碗来送给祖父。等那歪鼻瞪眼的孩子一

  走了,祖父就说:

  “这吃不得,若吃到有毒的就吃死了。”

  但那粉房里的人,从来没吃死过,天天里边唱着歌,漏着粉。

  粉房的门前搭了几丈高的架子,亮晶晶的白粉,好像瀑布似的挂在上

  边。

  他们一边挂着粉,一边唱着。等粉条晒干了,他们一边收着粉,也是一

  边地唱着。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

  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

  凉。

  正月十五正月正,

  家家户户挂红灯。

  73

  人家的丈夫团圆聚,

  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

  只要是一个晴天,粉丝一挂起来了,这歌音就听得见的。因为那破草房

  是在西南角上,所以那声音比较的辽远。偶尔也有装腔女人的音调在唱“五

  更天”。

  那草房实在是不行了,每下一次大雨,那草房北头就要多加一只支柱,

  那支柱已经有七八只之多了,但是房子还是天天的往北边歪。越歪越厉害,

  我一看了就害怕,怕从那旁边一过,恰好那房子倒了下来,压在我身上。那

  房子实在是不像样子了,窗子本来是四方的,都歪斜得变成菱形的了。门也

  歪斜得关不上了。墙上的大柁就像要掉下来似的,向一边跳出来了。房脊上

  的正梁一天一天的往北走,已经拔了榫,脱离别人的牵掣,而它自己单独行

  动起来了。那些钉在房脊上的椽杆子,能够跟着它跑的,就跟着它一顺水地

  往北边跑下去了;不能够跟着它跑的,就挣断了钉子,而垂下头来,向着粉

  房里的人们的头垂下来,因为另一头是压在檐外,所以不能够掉下来,只是

  滴里郎当地垂着。

  我一次进粉房去,想要看一看漏粉到底是怎样漏法。但是不敢细看,我

  很怕那椽子头掉下来打了我。

  一刮起风来,这房子就喳喳的山响,大柁响,马梁响,门框、窗框响。

  一下了雨,又是喳喳的响。

  不刮风,不下雨,夜里也是会响的,因为夜深人静了,万物齐鸣,何况这

  本来就会响的房子,哪能不响呢。

  以它响得最厉害。别的东西的响,是因为倾心去听它,就是听得到的,

  也是极幽渺的,不十分可靠的。也许是因为一个人的耳鸣而引起来的错觉,

  比方猫、狗、虫子之类的响叫,那是因为他们是生物的缘故。

  可曾有人听过夜里房子会叫的,谁家的房子会叫,叫得好像个活物似

  的,嚓嚓的,带着无限的重量。往往会把睡在这房子里的人叫醒。

  被叫醒了的人,翻了一个身说:

  “房子又走了。”

  真是活神活现,听他说了这话,好像房子要搬了场似的。

  房子都要搬场了,为什么睡在里边的人还不起来,他是不起来的,他翻

  74

  了个身又睡了。

  住在这里边的人,对于房子就要倒的这会事,毫不加戒心,好像他们已

  经有了血族的关系,是非常信靠的。

  似乎这房一旦倒了,也不会压到他们,就像是压到了,也不会压死的,

  绝对地没有生命的危险。这些人的过度的自信,不知从哪里来的,也许住在

  那房子里边的人都是用铁铸的,而不是肉长的。再不然就是他们都是敢死

  队,生命置之度外了。

  若不然为什么这么勇敢?生死不怕。

  若说他们是生死不怕,那也是不对的,比方那晒粉条的人,从杆子上往

  下摘粉条的时候,那杆子掉下来了,就吓他一哆嗦。粉条打碎了,他还没有

  敲打着。他把粉条收起来,他还看着那杆子,他思索起来,他说:

  “莫不是……”

  他越想越奇怪,怎么粉打碎了,而人没打着呢。他把那杆子扶了上去,

  远远地站在那里看着,用眼睛捉摸着。越捉摸越觉得可怕。

  “唉呀!这要是落到头上呢。”

  那真是不堪想象了。于是他摸着自己的头顶,他觉得万幸万幸,下回该

  加小心。

  本来那杆子还没有房椽子那么粗,可是他一看见,他就害怕,每次他再

  晒粉条的时候,他都是躲着那杆子,连在它旁边走也不敢走。总是用眼睛溜

  着它,过了很多日才算把这回事忘了。

  若下雨打雷的时候,他就把灯灭了,他们说雷扑火,怕雷劈着。

  他们过河的时候,抛两个铜板到河里去,传说河是馋的,常常淹死人

  的,把铜板一摆到河里,河神高兴了,就不会把他们淹死了。

  这证明住在这嚓嚓响着的草房里的他们,也是很胆小的,也和一般人

  一样是颤颤惊惊地活在这世界上。

  那么这房子既然要塌了,他们为么不怕呢?

  据卖馒头的老赵头说:

  “他们要的就是这个要倒的嘛!”

  据粉房里的那个歪鼻瞪眼的孩子说:

  “这是住房子啊,也不是娶媳妇要她周周正正。”

  据同院住的周家的两位少年绅士说:

  75

  “这房子对于他们那等粗人,就再合适也没有了。”

  据我家的有二伯说:

  “是他们贪图便宜,好房子呼兰城里有的多,为啥他们不搬家呢?好房

  子人家要房钱的呀,不像是咱们家这房子,一年送来十斤二十斤的干粉就

  完事,等于白住。你二伯是没有家眷,若不我也找这样房子去住。”

  有二伯说的也许有点对。

  祖父早就想拆了那座房子的,是因为他们几次的全体挽留才留下来

  的。

  至于这个房子将来倒与不倒,或是发生什么幸与不幸,大家都以为这

  太远了,不必想了。

  三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那边住着几个漏粉的,那边住着几个养猪的。养猪的那厢房里还住着

  一个拉磨的。

  那拉磨的,夜里打着梆子通夜的打。

  养猪的那一家有几个闲散杂人,常常聚在一起唱着秦腔,拉着胡琴。

  西南角上那漏粉的则欢喜在晴天里边唱一个《叹五更》。

  他们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

  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着光明,这些都不是的。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

  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

  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

  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越打得激烈,人们越说那

  声音凄凉。因为他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

  76

  四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粉房旁边的那小偏房里,还住着一家赶车的,那家喜欢跳大神,常常就

  打起鼓来,喝喝咧咧唱起来了。鼓声往往打到半夜才止,那说仙道鬼的,大

  神和二神的一对一答。苍凉,幽渺,真不知今世何世。

  那家的老太太终年生病,跳大神都是为她跳的。

  那家是这院子顶丰富的一家,老少三辈。家风是干净利落,为人谨慎,

  兄友弟恭,父慈子爱。家里绝对的没有闲散杂人。绝对不像那粉房和那磨

  房,说唱就唱,说哭就哭。他家永久是安安静静的。跳大神不算。

  那终年生病的老太太是祖母,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赶车的,二儿子

  也是赶车的。一个儿子都有一个媳妇。大儿媳妇胖胖的,年已五十了。二儿

  媳妇瘦瘦的,年已四十了。

  除了这些,老太太还有两个孙儿,大孙儿是二儿子的。二孙儿是大儿子

  的。

  因此他家里稍稍有点不睦,那两个媳妇妯娌之间,稍稍有点不合适,不

  过也不很明朗化。只是你我之间各自晓得。做嫂子的总觉得兄弟媳妇对她

  有些不驯,或者就因为她的儿子大的缘故吧。兄弟媳妇就总觉得嫂子是想

  压她,凭什么想压人呢?自己的儿子小,没有媳妇指使着,看了别人还眼气。

  老太太有了两个儿子,两个孙子,认为十分满意了。人手整齐,将来的

  家业,还会不兴旺吗?就不用说别的,就说赶大车这把力气也是够用的。看

  看谁家的车上是爷四个,拿鞭子的,坐在车后尾巴上的都是姓胡,没有外

  姓。在家一盆火,出外父子兵。

  所以老太太虽然是终年病着,但很乐观,也就是跳一跳大神什么的解

  一解心疑也就算了。她觉得就是死了,也是心安理得的了,何况还活着,还

  能够看得见儿子们的忙忙碌碌。

  媳妇们对于她也很好的,总是隔长不短的张罗着给她花几个钱跳一跳

  大神。

  每一次跳神的时候,老太太总是坐在炕里,靠着枕头,挣扎着坐了起

  来,向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媳妇们讲:

  77

  “这回是我大媳妇给我张罗的”或是“这回是我二媳妇给我张罗的”。

  她说的时候非常得意,说着说着就坐不住了。她患的是瘫病,就赶快招

  媳妇们来把她放下了。放下了还要喘一袋烟的工夫。

  看热闹的人,没有一个不说老太太慈祥的,没有一个不说媳妇孝顺的。

  所以每一跳大神,远远近近的人都来了,东院西院的,还有前街后街的

  也都来了。

  只是不能够预先订座,来得早的就有凳子、炕沿坐。来得晚的,就得站

  着了。

  一时这胡家的孝顺,居于领导的地位,风传一时,成为妇女们的楷模。

  不但妇女,就是男人也得说:

  “老胡家人旺,将来财也必旺。”

  “天时、地利、人和,最要紧的还是人和。人和了,天时不好也好了,地利

  不利也利了。”

  “将来看着吧,今天人家赶大车的,再过五年看,不是二等户,也是三等

  户。”

  我家的有二伯说:

  “你看着吧,过不了几年人家就骡马成群了。别看如今人家就一辆车。”

  他家的大儿媳妇和二儿媳妇的不睦,虽然没有新的发展,可也总没有

  消灭。

  大孙子媳妇通红的脸,又能干,又温顺。人长得不肥不瘦,不高不矮,说

  起话来,声音不大不小。正合适配到他们这样的人家。

  车回来了,牵着马就到井边去饮水。车马一出去了,就喂草。看她那长

  样可并不是做这类粗活人,可是做起事来并不弱于人,比起男人来,也差不

  了许多。

  放下了外边的事情不说,再说屋里的,也样样拿得起来,剪、裁、缝、补,

  做哪样像哪样,他家里虽然没有什么绫、罗、绸、缎可做的,就说粗布衣也要

  做个四六见线,平平板板,一到过年的时候,不管怎样忙,也要偷空给奶奶

  婆婆,自己的婆婆,大娘婆婆,各人做一双花鞋。虽然没有什么好的鞋面,就

  说青水布的,也要做个精致。虽然没有丝线,就用棉花线,但那颜色却配得

  水灵灵地新鲜。

  奶奶婆婆的那双绣的是桃红的大瓣莲花。大娘婆婆的那双绣的是牡丹

  78

  花。婆婆的那双绣的是素素雅雅的绿叶兰。

  这孙子媳妇回了娘家,娘家的人一问她婆家怎样,她说都好都好,将来

  非发财不可。大伯公是怎样的兢兢业业,公公是怎样的吃苦耐劳。奶奶婆婆

  也好,大娘婆婆也好。凡是婆家的无一不好。完全顺心,这样的婆家实在难

  找。

  虽然她的丈夫也打过她,但她说,哪个男人不打女人呢?于是也心满意

  足地并不以为那是缺陷了。

  她把绣好的花鞋送给奶奶婆婆,她看她绣了那么一手好花,她感到了

  对这孙子媳妇有无限的惭愧,觉得这样一手好针线,每天让她喂猪打狗的,

  真是难为她了。奶奶婆婆把手伸出来,把那鞋接过来,真是不知如何说好,

  只是轻轻地托着那鞋,苍白的脸孔,笑盈盈地点着头。

  这是这样好的一个大孙子媳妇。二孙子媳妇也订好了,只是二孙子还

  太小,一时不能娶过来。

  她家的两个妯娌之间的磨擦,都是为了这没有娶过来的媳妇,她自己

  的婆婆的主张把她接过来,做团圆媳妇,婶婆婆就不主张接来,说她太小不

  能干活,只能白吃饭,有什么好处。

  争执了许久,来与不来,还没有决定。等下回给老太太跳大神的时候,

  顺便问一问大仙家再说吧。

  五

  我家是荒凉的。

  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

  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祖父就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地就睡醒了,醒了一听,处处有鸟叫着,回想昨夜

  的风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是每念必讲的,这是我的约请。

  祖父正在讲着诗,我家的老厨子就起来了。

  他咳嗽着,听得出来,他担着水桶到井边去挑水去了。

  79

  井口离得我家的住房很远,他摇着井绳哗啦啦地响,日里是听不见的,

  可是在清晨,就听得分外地清明。

  老厨子挑完了水,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听得见老厨子刷锅的声音唰啦啦地响。老厨子刷完了锅,烧了一锅洗

  脸水了,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我和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

  祖父说:

  “起来吧。”

  “再念一首。”

  祖父说:

  “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

  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等一开了门,到院子去。院子里边已

  经是万道金光了,大太阳晒在头上都滚热的了。太阳两丈高了。

  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我也跟在那里,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我也

  跟在后边。

  我跟着祖父,大黄狗在后边跟着我。我跳着,大黄狗摇着尾巴。

  大黄狗的头像盆那么大,又胖又圆,我总想要当一匹小马来骑它。祖父

  说骑不得。

  但是大黄狗是喜欢我的,我是爱大黄狗的。

  鸡从架里出来了,鸭子从架里出来了,它们抖擞着毛,一出来就连跑带

  叫的,吵的声音很大。

  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

  于是鸡啄食的声音,咯咯地响成群了。

  喂完了鸡,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三丈高了。

  我和祖父回到屋里,摆上小桌,祖父吃一碗饭米汤,浇白糖;我则不吃,

  我要吃烧苞米;祖父领着我,到后园去,趟着露水去到苞米丛中为我擗一穗

  苞米来。

  擗来了苞米,袜子、鞋,都湿了。

  祖父让老厨子把苞米给我烧上,等苞米烧好了,我已经吃了两碗以上

  的饭米汤浇白糖了。苞米拿来,我吃了一两个粒,就说不好吃,因为我已

  80

  吃饱了。

  于是我手里拿烧苞米就到院子去喂大黄去了。

  “大黄”就是大黄狗的名字。

  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

  的。

  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荚豆和小葱子。

  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

  菜、白菜……

  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满院子蒿草,草里面叫着虫子。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的扔着。

  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清早,我家才冷静,其实不然的,是因为我家的房子

  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

  那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

  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

  荒凉寂寞。

  81

  第五章

  一

  我玩的时候,除了在后花园里,有祖父陪着,其余的玩法,就只有我自

  己了。

  我自己在房檐下搭了个小布棚,玩着玩着就睡在那布棚里了。

  我家的窗子是可以摘下来的,摘下来直立着是立不住的,就靠着墙斜

  立着,正好立出一个小斜坡来,我称这小斜坡叫“小屋”,我也常常睡到这小

  屋里边去了。

  我家满院子是蒿草,蒿草上飞着许多蜻蜓,那蜻蜓是为着红蓼花而来

  的。可是我偏偏喜欢捉它,捉累了就躺在蒿草里边睡着了。

  蒿草里边长着一丛一丛的天星星,好像山葡萄似的,是很好吃的。

  我在蒿草里边搜索着吃,吃困了,就睡在天星星秧子的旁边了。

  蒿草是很厚的,我躺在上边好像是我的褥子,蒿草是很高的,它给我遮

  着荫凉。

  有一天,我正在蒿草里边做着梦,那是下午晚饭之前,太阳偏西的时

  候。大概我睡得不太着实,我似乎是听到了什么地方有不少的人讲着话,说

  说笑笑,似乎是很热闹。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却听不清,只觉得在西南

  角上,或者是院里,或者是院外。到底是院里院外,那就不大清楚了。反正是

  有几个人在一起嚷嚷着。

  我似睡非睡地听了一会就又听不见了。大概我已经睡着了。

  82

  等我睡醒了,回到屋里去,老厨子第一个就告诉我: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来啦,你还不知道,快吃了饭去看吧!”

  老厨子今天特别忙,手里端着一盘黄瓜菜往屋里走,因为跟我指手划

  脚地一讲话,差一点没把菜碟子掉在地上,只把黄瓜丝打翻了。

  我一走进祖父的屋去,只有祖父一个人坐在饭桌前面,桌子上边的饭

  菜都摆好了,却没有人吃,母亲和父亲都没有来吃饭,有二伯也没有来吃

  饭。祖父一看见我,祖父就问我:

  “那团圆媳妇好不好?”

  大概祖父以为我是去看团圆媳妇回来的。我说我不知道,我在草棵里

  边吃天星星来的。

  祖父说:

  “你妈他们都去看团圆媳妇去了,就是那个跳大神的老胡家。”

  祖父说着就招呼老厨子,让他把黄瓜菜快点拿来。

  醋拌黄瓜丝,上边浇着辣椒油,红的红,绿的绿,一定是那老厨子又重

  切了一盘的,那盘我眼看着撒在地上了。

  祖父一看黄瓜菜也来了,祖父说:

  “快吃吧,吃了饭好看团圆媳妇去。”

  老厨子站在旁边,用围裙在擦着他满脸的汗珠,他每一说话就眨巴眼

  睛,从嘴里往外喷着唾沫星。他说:

  “那看团圆媳妇的人才多呢!粮米铺的二老婆,带着孩子也去了。后院

  的小麻子也去了,西院老杨家也来了不少的人,都是从墙头上跳过来的。”

  他说他在井沿上打水看见的。

  经他这一喧惑,我说:

  “爷爷,我不吃饭了,我要看团圆媳妇去。”

  祖父一定让我吃饭,他说吃了饭他带我去。我急得一顿饭也没有吃好。

  我从来没有看过团圆媳妇,我以为团圆媳妇不知道多么好看呢!越想越觉

  得一定是很好看的,越着急也越觉得是非特别好看不可。不然,为什么大家

  都去看呢。不然,为什么母亲也不回来吃饭呢。

  越想越着急,一定是很好看的节目都看过。若现在就去,还多少看得见

  一点,若再去晚了,怕是就来不及了。我就催促着祖父。

  “快吃,快吃,爷爷快吃吧。”

  83

  那老厨子还在旁边乱讲乱说,祖父间或问他一两句。

  我看那老厨子打扰祖父吃饭,我就不让那老厨子说话。那老厨子不听,

  还是笑嘻嘻地说。我就下地把老厨子硬推出去了。

  祖父还没有吃完,老周家的周三奶又来了,她说她的公鸡总是往我这

  边跑,她是来捉公鸡的。公鸡已经捉到了,她还不走,她还扒着玻璃窗子跟

  祖父讲话,她说:

  “老胡家那小团圆媳妇过来,你老爷子还没去看看吗?那看的人才多

  呢,我还没去呢,吃了饭就去。”

  祖父也说吃了饭就去,可是祖父的饭总也吃不完。一会要点辣椒油,一

  会要点咸盐面的。我看不但我着急,就是那老厨子也急得不得了了。头上直

  冒着汗,眼睛直眨巴。

  祖父一放下饭碗,连点一袋烟我也不让他点,拉着他就往西南墙角那

  边走。

  一边走,一边心里后悔,眼看着一些看热闹的人都回来了。为什么一定

  要等祖父呢?不会一个人早就跑着来吗?何况又觉得我躺在草棵子里就已

  经听见这边有了动静了。真是越想越后悔,这事情都闹了一个下半天了,一

  定是好看的都过去了,一定是来晚了。白来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在草棵子

  听到了这边说笑,为什么不就立刻跑来看呢?越想越后悔。

  自己和自己生气,等到了老胡家的窗前,一听,果然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了。差一点没有气哭了。

  等真的进屋一看,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母亲,周三奶奶,还有些个不

  认的人,都在那里,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什么好看的,团圆媳妇在

  那儿?我也看不见,经人家指指点点的,我才看见了。不是什么媳妇,而是一

  个小姑娘。

  我一看就没有兴趣了,拉着爷爷就向外边走,说:

  “爷爷回家吧。”

  等第二天早晨她出来倒洗脸水的时候,我看见她了。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

  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院子里的人,看过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之后,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不

  过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

  84

  周三奶奶说:

  “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

  隔院的杨老太太说:

  “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

  周三奶奶又说:

  “哟哟!我可没见过,别说还是一个团圆媳妇,就说一进门就姓了人家

  的姓,也得头两天看看人家的脸色。哟哟!那么大的姑娘。她今年十几岁

  啦?”

  “听说十四岁么!”

  “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

  “可别说呀!也有早长的。”

  “可是他们家可怎么睡呢?”

  “可不是,老少三辈,就三铺小炕……”

  这是杨老太太扒在墙头上和周三奶奶讲的。

  至于我家里,母亲也说那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

  老厨子说:

  “没见过,大模大样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

  有二伯说:

  “介(这)年头是啥年头呢,团圆媳妇也不像个团圆媳妇了。”

  只是祖父什么也不说,我问祖父:

  “那团圆媳妇好不好?”

  祖父说:

  “怪好的。”

  于是我也觉得怪好的。

  她天天牵马到井边上去饮水,我看见她好几回,中间没有什么人介绍,

  她看看我就笑了,我看看她也笑了。我问她十几岁?她说:

  “十二岁。”

  我说不对。

  “你十四岁,人家都说你十四岁。”

  她说:

  “他们看我长得高,说十二岁怕人家笑话,让我说十四岁的。”

  85

  我不知道,为什么长得高还让人家笑话,我问她:

  “你到我们草棵子里去玩好吧!”

  她说:

  “我不去,他们不让。”

  二

  过了没有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来了,打得特别厉害,那叫声不管

  多远都可以听得见的。

  这全院子都是没有小孩子的人家,从没有听到过谁家在哭叫。

  邻居左右因此又都议论起来,说早就该打的,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

  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

  她的婆婆在井边上饮马,和周三奶奶说:

  “给她一个下马威。你听着吧,我回去我还得打她呢,这小团圆媳妇才

  厉害呢!没见过,你拧她大腿,她咬你;再不然,她就说她回家。”

  从此以后,我家的院子里,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叫。

  祖父到老胡家去说了几回,让他们不要打她了;说小孩子,知道什么,

  有点差错教导教导也就行了。

  后来越打越厉害了,不分昼夜,我睡到半夜醒来和祖父念诗的时候,念

  着念着就听西南角上哭叫起来了。

  我问祖父:

  “是不是那小团圆媳妇哭?”

  祖父怕我害怕,说:

  “不是,是院外的人家。”

  我问祖父:

  “半夜哭什么?”

  祖父说:

  “别管那个,念诗吧。”

  清早醒了,正在念“春眠不觉晓”的时候,那西南角上的哭声又来了。

  一直哭了很久,到了冬天,这哭声才算没有了。

  86

  三

  虽然不哭了,那西南角上又夜夜跳起大神来,打着鼓,叮当叮当地响;

  大神唱一句,二神唱一句,因为是夜里,听得特别清晰,一句半句的我都记

  住了。

  什么“小灵花呀”,什么“胡家让她去出马呀”。

  差不多每天大神都唱些这个。

  早晨起来,我就模拟着唱:

  “小灵花呀,胡家让她去出马呀……”

  而且叮叮当,叮叮当的,用声音模拟着打鼓。

  “小灵花”就是小姑娘;“胡家”就是胡仙;“胡仙”就是狐狸精;“出马”就

  是跳大神的。

  大神差不多跳了一个冬天,把那小团圆媳妇就跳出毛病来了。

  那小团圆媳妇,有点黄,没有夏天她刚一来的时候,那么黑了。不过还

  是笑呵呵的。

  祖父带着我到那家去串门,那小团圆媳妇还过来给祖父装了一袋烟。

  她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大概她怕她婆婆看见,所以没和我说话。

  她的辫子还是很大的。她的婆婆说她有病了,跳神给她赶鬼。

  等祖父临出来的时候,她的婆婆跟出来了,小声跟祖父说:

  “这团圆媳妇,怕是要不好,是个胡仙旁边的,胡仙要她去出马……”

  祖父想要让他们搬家。但呼兰河这地方有个规矩,春天是二月搬家,秋

  天是八月搬家。一过了二八月就不是搬家的时候了。

  我们每当半夜让跳神惊醒的时候,祖父就说:

  “明年二月就让他们搬了。”

  我听祖父说了好几次这样的话。

  当我模拟着大神喝喝咧咧地唱着“小灵花”的时候,祖父也说那同样的

  话,明年二月让他们搬家。

  87

  四

  可是在这期间,院子的西南角上就越闹越厉害。请一个大神,请好几个

  二神,鼓声连天地响。

  说那小团圆媳妇若再去让她出马,她的命就难保了。所以请了不少的

  二神来,设法从大神那里把她要回来。

  于是有许多人给他家出了主意,人哪能够见死不救呢?于是凡有善心

  的人都帮起忙来。他说他有一个偏方,她说她有一个邪令。

  有的主张给她扎一个谷草人,到南大坑去烧了。

  有的主张到扎彩铺去扎一个纸人,叫做“替身”,把它烧了或者可以替

  了她。

  有的主张给她画上花脸,把大神请到家里,让那大神看了,嫌她太丑,

  也许就不捉她当弟子了,就可以不必出马了。

  周三奶奶则主张给她吃一个全毛的鸡,连毛带腿地吃下去,选一个星

  星出全的夜,吃了用被子把人蒙起来,让她出一身大汗。蒙到第二天早晨鸡

  叫,再把她从被子放出来。她吃了鸡,她又出了汗,她的魂灵里边因此就永

  远有一个鸡存在着,神鬼和胡仙黄仙就都不敢上她的身了。传说鬼是怕鸡

  的。

  据周三奶奶说,她的曾祖母就是被胡仙抓住过的,闹了整整三年,差一

  点没死,最后就是用这个方法治好的。因此一生不再闹别的病了。她半夜里

  正做一个恶梦,她正吓得要命,她魂灵里边的那个鸡,就帮了她的忙,只叫

  了一声,恶梦就醒了。她一辈子没生过病。说也奇怪,就是到死,也死得不

  凡,她死那年已经是八十二岁了。八十二岁还能够拿着花线绣花,正给她小

  孙子绣花兜肚嘴。绣着绣着,就有点困了,她坐在木凳上,背靠着门扇就打

  一个盹。这一打盹就死了。

  别人就问周三奶奶:

  “你看见了吗?”

  她说:

  “可不是……你听我说呀,死了三天三夜按都按不倒。后来没有办法,

  给她打着一口棺材也是坐着的,把她放在棺材里,那脸色是红扑扑的,还和

  88

  活着的一样……”

  别人问她:

  “你看见了吗?”

  她说:

  “哟哟!你这问的可怪,传话传话,一辈子谁能看见多少,不都是传话传

  的吗!”

  她有点不大高兴了。

  再说西院的杨老太太,她也有个偏方,她说黄连二两,猪肉半斤,把黄

  连和猪肉都切碎了,用瓦片来焙,焙好了,压成面,用红纸包分成五包包起

  来。每次吃一包,专治惊风、掉魂。

  这个方法,倒也简单。虽然团圆媳妇害的病可不是惊风、掉魂,似乎有

  点药不对症。但也无妨试一试,好在只是二两黄连,半斤猪肉。何况呼兰河

  这个地方,又常有卖便宜猪肉的。虽说那猪肉怕是瘟猪,有点靠不住。但那

  是治病,也不是吃,又有什么关系。

  “去,买上半斤来,给她治一治。”

  旁边有着赞成的说:

  “反正治不好也治不坏。”

  她的婆婆也说:

  “反正死马当活马治吧!”

  于是团圆媳妇先吃了半斤猪肉加二两黄连。

  这药是婆婆亲手给她焙的。可是切猪肉是他家的大孙子媳妇给切的。

  那猪肉虽然是连紫带青的,但中间毕竟有一块是很红的,大孙子媳妇就偷

  着把这块给留下来了,因为她想,奶奶婆婆不是四五个月没有买到一点晕

  腥了吗?于是她就给奶奶婆婆偷着下了一碗面疙瘩汤吃了。

  奶奶婆婆问:

  “可哪儿来的肉?”

  大孙子媳妇说:

  “你老人家吃就吃吧,反正是孙子媳妇给你做的。”

  那团圆媳妇的婆婆是在灶坑里边搭起瓦来给她焙药。一边焙着,一边

  说:

  “这可是半斤猪肉,一条不缺……”

  89

  越焙,那猪肉的味越香,有一匹小猫嗅到了香味而来了,想要在那已经

  焙好了的肉干上攫一爪,它刚一伸爪,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用手打着那猫,

  一边说:

  “这也是你动得爪的吗!你这馋嘴巴,人家这是治病呵,是半斤猪肉,你

  也想要吃一口?你若吃了这口,人家的病可治不好了。一个人活活地要死在

  你身上,你这不知好歹的。这是整整半斤肉,不多不少。”

  药焙好了,压碎了就冲着水给团圆媳妇吃了。

  一天吃两包,才吃了一天,第二天早晨,药还没有再吃,还有三包压在

  灶王爷板上,那些传偏方的人就又来了。

  有的说,黄连可怎么能够吃得?黄连是大凉药,出虚汗像她这样的人,

  一吃黄连就要泄了元气,一个人要泄了元气那还得了吗?

  又一个人说:

  “那可吃不得呀!吃了过不去两天就要一命归阴的。”

  团圆媳妇的婆婆说:

  “那可怎么办呢?”

  那个人就慌忙地问:

  “吃了没有呢?”

  团圆媳妇的婆婆刚一开口,就被他家的聪明的大孙子媳妇给遮过去

  了,说:

  “没吃,没吃,还没吃。”

  那个人说:

  “既然没吃就不要紧,真是你老胡家有天福,吉星高照,你家差点没有

  摊了人命。”

  于是他又给出了个偏方,这偏方,据他说已经不算是偏方了,就是东二

  道街上“李永春”药铺的先生也常常用这个方单,是一用就好的,百试,百

  灵。不管男、女、老、幼,一吃一个好。也不管什么病,头痛、脚痛、肚子痛、五

  脏六腑痛,跌、打、刀伤,生疮、生疔、生疖子……

  不管什么病,药到病除。

  这究竟是什么药呢?人们越听这药的效力大,就越想知道究竟是怎样

  的一种药。

  他说:

  90

  “年老的人吃了,眼花缭乱,又恢复到了青春。”

  “年轻的人吃了,力气之大,可以搬动泰山。”

  “妇女吃了,不用胭脂粉,就可以面如桃花。”

  “小孩子吃了,八岁可以拉弓,九岁可以射箭,十二岁可以考状元。”

  开初,老胡家的全家,都为之惊动,到后来怎么越听越远了。本来老胡

  家一向是赶车拴马的人家,一向没有考状元。

  大孙子媳妇,就让一些围观的闪开一点,她到梳头匣子里拿出一根画

  眉的柳条炭来。

  她说:

  “快请把药方开给我们吧,好到药铺去赶早抓药。”

  这个出药方的人,本是“李永春”药铺的厨子。三年前就离开了“李永

  春”那里了。三年前他和一个妇人吊膀子,那妇人背弃了他,还带走了他半

  生所积下的那点钱财,因此一气而成了个半疯。虽然是个半疯了,但他在

  “李永春”那里所记住的药名字还没有全然忘记。

  他是不会写字的,他就用嘴说:

  “车前子二钱,当归二钱,生地二钱,藏红花二钱,川贝母二钱,白术二

  钱,远志二钱,紫河车二钱……”

  他说着说着似乎就想不起来了,急得头顶一冒汗,张口就说红糖二斤,

  就算完了。

  说完了,他就和人家讨酒喝。

  “有酒没有,给两盅喝喝。”

  这半疯,全呼兰河的人都晓得,只有老胡家不知道。因为老胡家是外来

  户,所以受了他的骗了。家里没有酒,就给了他两吊钱的酒钱。那个药方是

  根本不能够用的,是他随意胡说了一阵的结果。

  团圆媳妇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据他家里的人说,夜里睡觉,她要忽

  然坐起来的。看了人她会害怕的。她的眼睛里边老是充满了眼泪。这团圆

  媳妇大概非出马不可了。若不让她出马,大概人要好不了的。

  这种传说,一传出来,东邻西邻的,又都去建了议,都说哪能够见死不

  救呢?

  有的说,让她出马就算了。有的说,还是不出马的好。年轻轻的就出马,

  这一辈子可得什么时候才能够到个头。

  91

  她的婆婆则是绝对不赞成出马的,她说:

  “大家可不要错猜了,以为我订这媳妇的时候花了几个钱,我不让她出

  马,好像我舍不得这几个钱似的。我也是那么想,一个小小的人出了马,这

  一辈子可什么时候才到个头。”

  于是大家就都主张不出马的好,想偏方的,请大神的,各种人才齐聚,

  东说东的好,西说西的好。于是来了一个“抽帖儿的”。

  他说他不远千里而来,他是从乡下赶到的。他听城里的老胡家有一个

  团圆媳妇新接来不久就病了。经过多少名医,经过多少仙家也治不好,他特

  地赶来看看,万一要用得着,救一个人命也是好的。

  这样一说,十分使人感激。于是让到屋里,坐在奶奶婆婆的炕沿上。给

  他倒一杯水,给他装一袋烟。

  大孙子媳妇先过来说:

  “我家的弟妹,年本十二岁,因为她长得太高,就说她十四岁。又说又

  笑,百病皆无。自接到我们家里就一天一天的黄瘦。到近来就水不想喝,饭

  不想吃,睡觉的时候睁着眼睛,一惊一乍的。什么偏方都吃过了,什么香火

  也都烧过了。就是百般地不好……”

  大孙子媳妇还没有说完,大娘婆婆就接着说:

  “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

  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

  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

  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

  中用的。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

  几回,打得是着狠点了,打昏过去了。可是只昏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

  把她浇过来了。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可是立刻

  就打了鸡蛋清子给她擦上了。也没有肿得怎样高,也就是十天半月地就好

  了。这孩子,嘴也是特别硬,我一打她,她就说她要回家。我就问她:“哪儿是

  你的家?这儿不就是你的家吗?”她可就偏不这样说。她说回她的家。我一

  听就更生气。人在气头上还管得了这个那个,因此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

  过她的脚心。谁知道来,也许是我把她打掉了魂啦,也许是我把她吓掉了魂

  啦,她一说她要回家,我不用打她,我就说看你回家,我用索练子把你锁起

  来。她就吓得直叫。大仙家也看过了,说是要她出马。一个团圆媳妇的花费

  92

  也不少呢,你看她八岁我订下她的,一订就是八两银子,年年又是头绳钱,

  鞋面钱的,到如今又用火车把她从辽阳接来,这一路的盘费。到了这儿,就

  是今天请神,明天看香火,几天吃偏方。若是越吃越好,那还罢了。可是百般

  地不见好,将来谁知道来……到结果……”

  不远千里而来的这位抽帖儿的,端庄严肃,风尘仆仆,穿的是蓝袍大

  衫,罩着棉袄。头上戴的是长耳四喜帽。使人一见了就要尊之为师。

  所以奶奶婆婆也说:

  “快给我二孙子媳妇抽一个帖吧,看看她的命理如何。”

  那抽帖儿的一看,这家人家真是诚心诚意,于是他就把皮耳帽子从头

  上摘下来了。

  一摘下帽子来,别人都看得见,这人头顶上梳着发卷,戴着道帽。一看

  就知道他可不是市井上一般的平凡的人。别人正想要问,还不等开口,他就

  说他是某山上的道人,他下山来是为的奔向山东的泰山去,谁知路出波折,

  缺少盘程,就流落在这呼兰河的左右,已经不下半年之久了。

  人家问他,既是道人,为什么不穿道人的衣裳。他回答说:

  “你们哪里晓得,世间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苦。这地方的警察特别厉

  害,他一看穿了道人的衣裳,他就说三问四。他们那些叛道的人,无理可讲,

  说抓就抓,说拿就拿。”

  他还有一个别号,叫云游真人,他说一提云游真人,远近皆知。不管什

  么病痛或是吉凶,若一抽了他的帖儿,则生死存亡就算定了。他说他的帖

  法,是张天师所传。

  他的帖儿并不多,只有四个,他从衣裳的口袋里一个一个地往外摸,摸

  出一帖来是用红纸包着,再一帖还是红纸包着,摸到第四帖也都是红纸包

  着。

  他说帖下也没有字,也没有影。里边只包着一包药面,一包红,一包绿,

  一包蓝,一包黄。抽着黄的就是黄金富贵,抽着红的就是红颜不老。抽到绿

  的就不大好了,绿色的是鬼火。抽到蓝的也不大好,蓝的就是铁脸蓝青,张

  天师说过,铁脸蓝青,不死也得见阎王。

  那抽帖的人念完了一套,就让病人的亲人伸出手来抽。

  团圆媳妇的婆婆想,这倒也简单、容易,她想赶快抽一帖出来看看,命

  定是死是活,多半也可以看出来个大概。不曾想,刚一伸出手去,那云游真

  93

  人就说:

  “每帖十吊钱,抽着蓝的,若嫌不好,还可以再抽,每帖十吊……”

  团圆媳妇的婆婆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可不是白抽的,十吊钱一

  张可不是玩的,一吊钱捡豆腐可以捡二十块。

  三天捡一块豆腐,二十块,二三得六,六十天都有豆腐吃。若是隔十天

  捡一块,一个月捡三块,那就半年都不缺豆腐吃了。

  她又想,三天一块豆腐,哪有这么浪费的人家。依着她一个月捡一块大

  家尝尝也就是了,那么办,二十块豆腐,每月一块,可以吃二十个月,这二十

  个月,就是一年半还多两个月。

  若不是买豆腐,若养一口小肥猪,经心地喂着它,喂得胖胖的,喂到五

  六个月,那就是多少钱哪!喂到一年,那就是千八百吊了……

  再说就是不买猪,买鸡也好,十吊钱的鸡,就是十来个,一年的鸡,第二

  年就可以下蛋,一个蛋,多少钱!就说不卖鸡蛋,就说拿鸡蛋换青菜吧,一个

  鸡蛋换来的青菜,够老少三辈吃一天的了……何况鸡会生蛋,蛋还会生鸡,

  永远这样循环地生下去,岂不有无数的鸡,无数的蛋了吗?岂不发了财吗?

  但她可并不是这么想,她想够吃也就算了,够穿也就算了。一辈子俭俭

  朴朴,多多少少积储了一点也就够了。她虽然是爱钱,若说让她发财,她可

  绝对的不敢。

  那是多么多呀!数也数不过来了。记也记不住了。假若是鸡生了蛋,蛋

  生了鸡,来回地不断地生,这将成个什么局面,鸡岂不和蚂蚁一样多了吗?

  看了就要眼花,眼花就要头痛。

  这团圆媳妇的婆婆,从前也养过鸡,就是养了十吊钱的。她也不多养,

  她也不少养。十吊钱的就是她最理想的。十吊钱买了十二个小鸡仔,她想:

  这就正好了,再多怕丢了,再少又不够十吊钱的。

  在她一买这刚出蛋壳的小鸡子的时候,她就挨着个看,这样的不要,那

  样的不要。黑爪的不要,花膀的不要,脑门上带点的又不要。她说她亲娘就

  是会看鸡,那真是养了一辈子鸡呀!年年养,可也不多养。可是一辈子针啦,

  线啦,没有缺过,一年到头没花过钱,都是拿鸡蛋换的。人家那眼睛真是认

  货,什么样的鸡短命,什么样的鸡长寿,一看就跑不了她老人家的眼睛的。

  就说这样的鸡下蛋大,那样的鸡下蛋小,她都一看就在心里了。

  她一边买着鸡,她就一边怨恨着自己没有用,想当年为什么不跟母亲

  94

  好好学学呢!唉!年轻的人哪里会虑后事。她一边买着,就一边感叹。她虽

  然对这小鸡仔的选择上边,也下了万分的心思,可以说是选无可选了。那卖

  鸡子的人一共有二百多小鸡,她通通地选过了,但究竟她所选了的,是否都

  是顶优秀的,这一点,她自己也始终把握不定。

  她养鸡,是养得很经心的,她怕猫吃了,怕耗子咬了。她一看那小鸡,白

  天一打盹,她就给驱着苍蝇,怕苍蝇把小鸡咬醒了,她让它多睡一会,她怕

  小鸡睡眠不足,小鸡的腿上,若让蚊子咬了一块疤,她一发现了,她就立刻

  泡了艾蒿水给小鸡擦。她说若不及早的擦呀,那将来是公鸡,就要长不大,

  是母鸡就要下小蛋。小鸡蛋一个换两块豆腐,大鸡蛋换三块豆腐。

  这是母鸡。再说公鸡,公鸡是一刀菜,谁家杀鸡不想杀胖的。小公鸡是

  不好卖的。

  等她的小鸡,略微长大了一点,能够出屋了,能够在院子里自己去找食

  吃的时候,她就把它们给染了六匹红的,六匹绿的。都是在脑门上。

  至于把颜色染在什么地方,那就先得看邻居家的都染在什么地方,而

  后才能够决定。邻居家的小鸡把色染在膀梢上,那她就染在脑门上。邻居家

  的若染在了脑门上,那她就要染在肚囊上。大家切不要都染在一个地方,染

  在一个地方可怎么能够识别呢?你家的跑到我家来,我家的跑到你家去,那

  么岂不又要混乱了吗?

  小鸡上染了颜色是十分好看的,红脑门的,绿脑门的,好像它们都戴了

  花帽子。好像不是养的小鸡,好像养的是小孩似的。

  这团圆媳妇的婆婆从前她养鸡的时候就说过:

  “养鸡可比养小孩更娇贵,谁家的孩子还不就是扔在旁边他自己长大

  的,蚊子咬咬,臭虫咬咬,那怕什么的,哪家的孩子身上没有个疤拉疖子的。

  没有疤拉疖子的孩子都不好养活,都要短命的。”

  据她说,她一辈子的孩子并不多,就是这一个儿子,虽然说是稀少,可

  是也没有娇养过。到如今那身上的疤也有二十多块。

  她说:

  “不信,脱了衣裳给大家伙看看……那孩子那身上的疤拉,真是多大的

  都有,碗口大的也有一块。真不是说,我对孩子真没有娇养过。除了他自个

  儿跌的摔的不说,就说我用劈柴棒子打的也落了好几个疤。养活孩子可不

  是养活鸡鸭的呀!养活小鸡,你不好好养它,它不下蛋。一个蛋,大的换三块

  95

  豆腐,小的换两块豆腐,是闹玩的吗?可不是闹着玩的。”

  有一次,她的儿子踏死了一个小鸡仔,她打了她儿子三天三夜,她说:

  “我为什么不打他呢?一个鸡子就是三块豆腐,鸡仔是鸡蛋变的呀!要

  想变一个鸡仔,就非一个鸡蛋不行,半个鸡蛋能行吗?不但半个鸡蛋不行,

  就是差一点也不行,坏鸡蛋不行,陈鸡蛋不行。一个鸡要一个鸡蛋,那么一

  个鸡不就是三块豆腐是什么呢?眼睁睁地把三块豆腐放在脚底踩了,这该

  多大的罪,不打他,哪儿能够不打呢?我越想越生气,我想起来就打,不管黑

  夜白日,我打了他三天。后来打出一场病来,半夜三更的,睡得好好的说哭

  就哭。可是我也没有当他是一回子事,我就拿饭勺子敲着门框,给他叫了叫

  魂。没理他也就好了。”

  她这有多少年没养鸡了,自从订了这团圆媳妇,把积存下的那点针头

  线脑的钱都花上了。这还不说,还得每年头绳钱啦,腿带钱的托人捎去,一

  年一个空,这几年来就紧得不得了。想养几个鸡,都狠心没有养。

  现在这抽帖的云游真人坐在她的眼前,一帖又是十吊钱。若是先不提

  钱,先让她把帖抽了,哪管抽完了再要钱呢,那也总算是没有花钱就抽了帖

  的。可是偏偏不先,那抽帖的人,帖还没让抽,就是提到了十吊钱。

  所以那团圆媳妇的婆婆觉得,一伸手,十吊钱,一张口,十吊钱。这不是

  眼看着钱往外飞吗?

  这不是飞,这是干什么,一点声响也没有,一点影子也看不见。还不比

  过河,往河里扔钱,往河里扔钱,还听一个响呢,还打起一个水泡呢。这是什

  么代价也没有的,好比自己发了昏,把钱丢了,好比遇了强盗,活活地把钱

  抢去了。

  团圆媳妇的婆婆,差一点没因为心内的激愤而流了眼泪。她一想十吊

  钱一帖,这哪里是抽帖,这是抽钱。

  于是她把伸出去的手缩回来了。她赶快跑到脸盆那里去,把手洗了,这

  可不是闹笑话的,这是十吊钱哪!她洗完了手又跪在灶王爷那里祷告了一

  翻。祷告完了才能够抽帖的。

  她第一帖就抽了个绿的,绿的不大好,绿的就是鬼火。她再抽一抽,这

  一帖就更坏了,原来就是那最坏的,不死也得见阎王的里边包着蓝色药粉

  的那张帖。

  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见两帖都坏,本该抱头大哭,但是她没有那么的。自

  96

  从团圆媳妇病重了,说长的、道短的、说死的、说活的,样样都有。又加上已

  经左次右番的请胡仙、跳大神、闹神闹鬼,已经使她见过不少的世面了。说

  活虽然高兴,说去见阎王也不怎样悲哀,似乎一时也总像见不了的样子。

  于是她就问那云游真人,两帖抽的都不好。是否可以想一个方法可以

  破一破?云游真人就说了:

  “拿笔拿墨来。”

  她家本也没有笔,大孙子媳妇就跑到大门洞子旁边那粮米铺去借去

  了。

  粮米铺的山东女老板,就用山东腔问她:

  “你家做啥?”

  大孙子媳妇说:

  “给弟妹画病。”

  女老板又说:

  “你家的弟妹,这一病就可不浅,到如今好了点没?”

  大孙子媳妇本想端着砚台,拿着笔就跑,可是人家关心,怎好不答,于

  是去了好几袋烟的工夫,还不见回来。

  等她抱了砚台回来的时候,那云游真人,已经把红纸都撕好了。于是拿

  起笔来,在他撕好的四块红纸上,一块上边写了一个大字,那红纸条也不过

  半寸宽,一寸长。他写的那字大得都要从红纸的四边飞出来了。

  这四个字,他家本没有识字的人,灶王爷上的对联还是求人写的。一模

  一样,好像一母所生,也许写的就是一个字。大孙子媳妇看看不认识,奶奶

  婆婆看看也不认识。虽然不认识,大概这个字一定也坏不了,不然,就用这

  个字怎么能破开一个人不见阎王呢?于是都一齐点头称好。

  那云游真人又命拿浆糊来。她们家终年不用浆糊,浆糊多么贵,白面十

  多吊钱一斤。都是用黄米饭粒来黏鞋面的。

  大孙子媳妇到锅里去铲了一块黄黏米饭来。云游真人,就用饭粒贴在

  红纸上了。于是掀开团圆媳妇蒙在头上的破棉袄,让她拿出手来,一个手心

  上给她贴一张。又让她脱了袜子,一只脚心上给她贴上一张。

  云游真人一见,脚心上有一大片白色的疤痕,他一想就是方才她婆婆

  所说的用烙铁给她烙的。可是他假装不知,问说:

  “这脚心可是生过什么病症吗?”

  97

  团圆媳妇的婆婆连忙就接过来说:

  “我方才不是说过吗,是我用烙铁给她烙的。哪里会见过的呢?走道像

  飞似的,打她,她记不住,我就给她烙一烙。好在也没什么,小孩子肉皮活,

  也就是十天半月的下不来地,过后也就好了。”

  那云游真人想了一想,好像要吓唬她一下,就说这脚心的疤,虽然是贴

  了红帖,也怕贴不住,阎王爷是什么都看得见的,这疤怕是就给了阎王爷以

  特殊的记号,有点不大好办。

  云游真人说完了,看一看她们怕不怕,好像是不怎样怕。

  于是他就说得严重一些:

  “这疤不掉,阎王爷在三天之内就能够找到她,一找到她,就要把她活

  捉了去的。刚才的那帖是再准也没有的了,这红帖也绝没有用处。”

  他如此的吓唬着她们,似乎她们从奶奶婆婆到孙子媳妇都不大怕。那

  云游真人,连想也没有想,于是开口就说:

  “阎王爷不但要捉团圆媳妇去,还要捉了团圆媳妇的婆婆去,现世现

  报,拿烙铁烙脚心,这不是虐待,这是什么,婆婆虐待媳妇,做婆婆的死了下

  油锅,老胡家的婆婆虐待媳妇……”

  他就越说越声大,似乎要喊了起来,好像他是专打抱不平的好汉,而变

  了他原来的态度了。

  一说到这里,老胡家的老少三辈都害怕了,毛骨悚然,以为她家里又是

  撞进来了什么恶魔。而最害怕的是团圆媳妇的婆婆,吓得乱哆嗦,这是多么

  骇人听闻的事情,虐待媳妇世界上能有这样的事情吗?

  于是团圆媳妇的婆婆赶快跪下了,面向着那云游真人,眼泪一对一双

  地往下落:

  “这都是我一辈子没有积德,有孽遭到儿女的身上,我哀告真人,请真

  人诚心的给我化散化散,借了真人的灵法,让我的媳妇死里逃生吧。”

  那云游真人立刻就不说见阎王了,说她的媳妇一定见不了阎王,因为

  他还有一个办法一办就好的;说来这法子也简单得很,就是让团圆媳妇把

  袜子再脱下来,用笔在那疤痕上一画,阎王爷就看不见了。当场就脱下袜子

  来在脚心上画了。

  一边画着还嘴里嘟嘟地念着咒语。这一画不知费了多大力气,旁边看

  着的人倒觉十分地容易,可是那云游真人却冒了满头的汗,他故意的咬牙

  98

  切齿,皱面瞪眼。这一画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好像他在上刀山似的。

  画完了,把钱一算,抽了两帖二十吊。写了四个红纸贴在脚心手心上,

  每帖五吊是半价出售的,一共是四五等于二十吊。外加这一画,这一画本来

  是十吊钱,现在就给打个对折吧,就算五吊钱一只脚心,一共画了两只脚

  心,又是十吊。

  二十吊加二十吊,再加十吊。一共是五十吊。

  云游真人拿了这五十吊钱乐乐呵呵地走了。

  团圆媳妇的婆婆,在她刚要抽帖的时候,一听每帖十吊钱,她就心痛得

  了不得,又要想用这钱养鸡,又要想用这钱养猪。等到现在五十吊钱拿出去

  了,她反而也不想鸡了,也不想养猪了。因为她想,来到临头,不给也是不行

  了。帖也抽了,字也写了,要想不给人家钱也是不可能的了。事到临头,还有

  什么办法呢?别说五十吊,就是一百吊钱也得算着吗?不给还行吗?

  于是她心安理得地把五十吊钱给了人家。这五十吊钱,是她秋天出城

  去在豆田里拾黄豆粒,一共拾了二升豆子卖了几十吊钱。在田上拾黄豆粒

  也不容易,一片大田,经过主人家的收割,还能够剩下多少豆粒呢?而况穷

  人聚了那么大的一群,孩子、女人、老太太……你抢我夺的,你争我打的。为

  了二升豆子就得在田上爬半月二十天的,爬得腰酸腿疼。唉,为着这点豆

  子,那团圆媳妇的婆婆还到“李永春”药铺,去买过二两红花的。那是因为在

  土上拾豆子的时候,有一棵豆秧刺了她的手指甲一下。她也没有在乎,把刺

  拔出来也就去他的了。该拾豆子还是拾豆子。就因此那指甲可就不知怎么

  样,睡了一夜那指甲就肿起来了,肿得和茄子似的。

  这肿一肿又算什么呢?又不是皇上娘娘,说起来可真娇惯了,哪有一个

  人吃天靠天,而不生点天灾的?

  闹了好几天,夜里痛得火辣辣地不能睡觉了。这才去买了二两红花来。

  说起买红花来,是早就该买的,奶奶婆婆劝她买,她不买。大孙子媳妇

  劝她买,她也不买。她的儿子想用孝顺来征服他的母亲,他强硬地要去给她

  买,因此还挨了他妈的一烟袋锅子,这一烟袋锅子就把儿子的脑袋给打了

  鸡蛋大的一个包。

  “你这小子,你不是败家吗?你妈还没死,你就做了主了。小兔崽子,我

  看着你再说买红花的!大兔崽子我看着你的。”

  就这一边骂着,一边烟袋锅子就打下来了。

  99

  后来也到底还是买了,大概是惊动了东邻西舍,这家说说,那家讲讲

  的,若再不买点红花来,也太不好看了,让人家说老胡家的大儿媳妇,一年

  到头,就能够寻寻觅觅的积钱,钱一到她的手里,就好像掉到地缝了,一个

  钱也不用想从她的手里拿出来。假若这样地说开去,也是不太好听,何况这

  拣来的豆子能卖好几十吊呢,花个三吊两吊的就花了吧。一咬牙,去买上二

  两红花来擦擦。

  想虽然是这样想过了,但到底还没有决定,延持了好几天还没有“一咬

  牙”。

  最后也毕竟是买了,她选择了一个顶严重的日子,就是她的手,不但一

  个指头,而是整个的手都肿起来了。那原来肿得像茄子的指头,现在更大

  了,已经和一个小冬瓜似的了。而且连手掌也无限度地胖了起来,胖得和张

  大簸箕似的。她多少年来,就嫌自己太瘦,她总说,太瘦的人没有福分。尤其

  是瘦手瘦脚的,一看就不带福相。尤其是精瘦的两只手,一伸出来和鸡爪似

  的,真是轻薄的样子。

  现在她的手是胖了,但这样胖法,是不大舒服的。同时她也发了点热,

  她觉得眼睛和嘴都干,脸也发烧,身上也时冷时热,她就说:

  “这手是要闹点事吗?这手……”

  一清早起,她就这样地念了好几遍。那胖得和小簸箕似的手,是一动也

  不能动了,好像一匹大猫或者一个小孩的头似的,她把它放在枕头上和她

  一齐地躺着。

  “这手是要闹点事的吧!”

  当她的儿子来到她旁边的时候,她就这样说。

  她的儿子一听她母亲的口气,就有些了解了。大概这回她是要买红花

  的了。

  于是她的儿子跑到奶奶的面前,去商量着要给她母亲去买红花,她们

  家住的是南北对面的炕,那商量的话声,虽然不甚大,但是他的母亲是听到

  的了。听到了,也假装没有听到,好表示这买红花可到底不是她的意思,可

  并不是她的主使,她可没有让他们去买红花。

  在北炕上,祖孙二人商量了一会,孙子说向她妈去要钱去。祖母说:

  “拿你奶奶的钱先去买吧,你妈好了再还我。”

  祖母故意把这句说得声音大一点,似乎故意让她的大儿媳妇听见。

  100

  大儿媳妇是不但这句话,就是全部的话也都了然在心了,不过装着不

  动就是了。

  红花买回来了,儿子坐到母亲的旁边,儿子说:

  “妈,你把红花酒擦上吧。”

  母亲从枕头上转过脸儿来,似乎买红花这件事情,事先一点也不晓得,

  说:

  “哟!这小鬼羔子,到底买了红花来……”

  这回可并没有用烟袋锅子打,倒是安安静静地把手伸出来,让那浸了

  红花的酒,把一只胖手完全染上了。

  这红花到底是二吊钱的,还有三吊钱的,若是二吊钱的倒给的不算少,

  若是三吊钱的,那可贵了一点。若是让她自己去买,她可绝对地不能买这么

  多,也不就是红花吗!红花就是红的就是了,治病不治病,谁晓得?也不过就

  是解解心疑就是了。

  她想着想着,因为手上涂了酒觉得凉爽,就要睡一觉,又加上烧酒的气

  味香扑扑的,红花的气味药乎乎的。她觉得实在是舒服了不少。于是她一闭

  眼睛就做了一个梦。

  这梦做的是她买了两块豆腐,这豆腐又白又大。是用什么钱买的呢?就

  是用买红花剩来的钱买的。因为在梦里边她梦见是她自己去买的红花。她

  自己也不买三吊钱的,也不买两吊钱的,是买了一吊钱的。在梦里边她还算

  着,不但今天有两块豆腐吃,哪天一高兴还有两块吃的!三吊钱才买了一吊

  钱的红花呀!

  现在她一遭就拿了五十吊钱给了云游真人。若照她的想法来说,这五

  十吊钱可该买多少豆腐了呢?

  但是她没有想,一方面因为团圆媳妇的病也实在病得缠绵,在她身上

  花钱也花得大手大脚的了。另一方面就是那云游真人的来势也过于猛了

  点,竟打抱不平来,说她虐待团圆媳妇。还是赶快地给了他钱,让他滚蛋

  吧!

  真是家里有病人是什么气都受得呵。团圆媳妇的婆婆左思右想,越想

  越是自己遭了无妄之灾,满心的冤屈,想骂又没有对象,想哭又哭不出来,

  想打也无处下手了。

  那小团圆媳妇再打也就受不住了。

  101

  若是那小团圆媳妇刚来的时候,那就非先抓过她来打一顿再说。做婆

  婆的打了一只饭碗,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她丢了一根针也抓过

  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她跌了一个筋斗,把单裤膝盖的地方跌了一个洞,

  她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总之,她一不顺心,她就觉得她的手就想

  要打人。她打谁呢!谁能够让她打呢?于是就轮到小团圆媳妇了。

  有娘的,她不能够打。她自己的儿子也舍不得打。打猫,她怕把猫打丢

  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

  唯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

  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

  可是这小团圆媳妇,一打也就吃不下饭去。吃不下饭去不要紧,多喝一

  点饭米汤好啦,反正饭米汤剩下也是要喂猪的。

  可是这都成了已往的她的光荣的日子了,那种自由的日子恐怕一时不

  会再来了。现在她不用说打,就连骂也不大骂她了。

  现在她别的都不怕,她就怕她死,她心里总有一个阴影,她的小团圆媳

  妇可不要死了呵。

  于是她碰到了多少的困难,她都克服了下去,她咬着牙根,她忍住眼

  泪,她要骂不能骂,她要打不能打。她要哭,她又止住了。无限的伤心,无限

  的悲哀,常常一齐会来到她的心中。她想,也许是前生没有做了好事,此生

  找到她了。不然为什么连一个团圆媳妇的命都没有。她想一想,她一生没有

  做过恶事,面软、心慈,凡事都是自己吃亏,让着别人。虽然没有吃斋念佛,

  但是初一十五的素口也自幼就吃着。虽然不怎样拜庙烧香,但四月十八的

  庙会,也没有拉下过。娘娘庙前一把香,老爷庙前三个头。哪一年也都是烧

  香磕头的没有拉过“过场”。虽然是自小没有读过诗文,不认识字,但是《金

  刚经》、《灶王经》也会念上两套。虽然说不曾做过舍善的事情,没有补过路,

  没有修过桥,但是逢年过节,对那些讨饭的人,也常常给过他们剩汤剩饭

  的。虽然过日子不怎样俭省,但也没有多吃过一块豆腐。拍拍良心,对天对

  得起,对地也对得住。那为什么老天爷明明白白的却把祸根种在她身上?

  她越想,她越心烦意乱。

  “都是前生没有做了好事,今生才找到了。”

  她一想到这里,她也就不再想了,反正事到临头,瞎想一阵又能怎样

  呢?于是她自己劝着自己就又忍着眼泪,咬着牙根,把她那兢兢业业的,养

  102

  猪喂狗所积下来的那点钱,又一吊一吊的,一五一十的,往外拿着。

  东家说看着个香火,西家说吃个偏方。偏方、野药、大神、赶鬼、看香、扶

  乩,样样都已经试过。钱也不知花了多少,但是都不怎样见效。

  那小团圆媳妇夜里说梦话,白天发烧。一说起梦话来,总是说她要回

  家。

  “回家”这两个字,她的婆婆觉得最不祥,就怕她是阴间的花姐,阎王奶

  奶要把她叫了回去。于是就请了一个圆梦的。那圆梦的一圆,果然不错,“回

  家”就是回阴间地狱的意思。

  所以那小团圆媳妇,做梦的时候,一梦到她的婆婆打她,或者是用梢子

  绳把她吊在房梁上了,或是梦见婆婆用烙铁烙她的脚心,或是梦见婆婆用

  针刺她的手指尖。一梦到这些,她就大哭大叫,而且嚷她要“回家”。

  婆婆一听她嚷回家,就伸出手去在大腿上拧着她。日子久了,拧来,拧

  去,那小团圆媳妇的大腿被拧得像一个梅花鹿似的青一块、紫一块的了。

  她是一份善心,怕是真的她回了阴间地狱,赶快地把她叫醒来。

  可是小团圆媳妇睡得朦里朦胧的,她以为她的婆婆可又真的在打她

  了,于是她大叫着,从炕上翻身起来,就跳下地去,拉也拉不住她,按也按不

  住她。

  她的力气大得惊人,她的声音喊得怕人。她的婆婆于是觉得更是见鬼

  了、着魔了。

  不但她的婆婆,全家的人也都相信这孩子的身上一定有鬼。

  谁听了能够不相信呢?半夜三更的喊着回家,一招呼醒了,她就跳下地

  去,瞪着眼睛,张着嘴,连哭带叫的,那力气比牛还大,那声音好像杀猪似

  的。

  谁能够不相信呢?又加上她婆婆的渲染,说她眼珠子是绿的,好像两点

  鬼火似的,说她的喊声,是直声拉气的,不是人声。

  所以一传出去,东邻西舍的,没有不相信的。

  于是一些善人们,就觉得这小女孩子也实在让鬼给捉弄得可怜了。哪

  个孩儿是没有娘的,哪个人不是肉生肉长的。谁家不都是养老育小,……于

  是大动恻隐之心。东家二姨,西家三姑,她说她有奇方,她说她有妙法。

  于是就又跳神赶鬼、看香、扶乩,老胡家闹得非常热闹。传为一时之盛。

  若有不去看跳神赶鬼的,竟被指为落伍。

  103

  因为老胡家跳神跳得花样翻新,是自古也没有这样跳的,打破了跳神

  的纪录了,给跳神开了一个新纪元。若不去看看,耳目因此是会闭塞了的。

  当地没有报纸,不能记录这桩盛事。若是患了半身不遂的人,患了瘫病

  的人,或是大病卧床不起的人,那真是一生的不幸,大家也都为他惋惜,怕

  是他此生也要孤陋寡闻,因为这样隆重的盛举,他究竟不能够参加。

  呼兰河这地方,到底是太闭塞,文化是不大有的。虽然当地的官、绅,认

  为已经满意了,而且请了一位满清的翰林,作了一首歌,歌曰:

  溯呼兰天然森林,自古多奇材。

  这首歌还配上了从东洋流来的乐谱,使当地的小学都唱着。这歌不止

  这两句这么短,不过只唱这两句就已经够好的了。所好的是使人听了能够

  引起一种自负的感情来,尤其当清明植树节的时候,几个小学堂的学生都

  排起队来在大街上游行,并唱着这首歌。使老百姓听了,也觉得呼兰河是个

  了不起的地方,一开口说话就“我们呼兰河”;那在街道上捡粪蛋的孩子,手

  里提着粪耙子,他还说“我们呼兰河!”可不知道呼兰河给了他什么好处。也

  许那粪耙子就是呼兰河给了他的。

  呼兰河这地方,尽管奇才很多,但到底太闭塞,竟不会办一张报纸。以

  至于当地的奇闻妙事都没有记载,任它风散了。

  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

  洗的。

  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了出来,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

  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

  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

  五

  天一黄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大缸,开水,公鸡,都预备好了。

  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

  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地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乎乎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

  104

  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

  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她看一看她的婆婆不在旁边,她就起来了,她想要

  坐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

  还没有弹,她的婆婆就来了,就说:

  “小不知好歹的,你又起来疯什么?”

  说着走近来,就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蒙得没头没脑的,连脸也露不

  出来。

  我问祖父她为什么不让她玩?

  祖父说:

  “她有病。”

  我说:

  “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于是我上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

  掀开一看,她的眼睛早就睁着。她问我,她的婆婆走了没有,我说走了,

  于是她又起来了。

  她一起来,她的婆婆又来了。又把她给蒙了起来说:

  “也不怕人家笑话,病得跳神赶鬼的,哪有的事情,说起来,就起来。”

  这是她婆婆向她小声说的,等婆婆回过头去向着众人,就又那么说:

  “她是一点也着不得凉的,一着凉就犯病。”

  屋里屋外,越张罗越热闹了,小团圆媳妇跟我说:

  “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

  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一样。

  果然,不一会工夫就洗起澡来了,洗得吱哇乱叫。

  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

  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

  她本来是十二岁,却长得十五六岁那么高,所以一时看热闹的姑娘媳

  妇们,看了她。都难为情起来。

  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

  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

  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

  105

  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

  也跳不出来了。

  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

  我看了半天,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满脸的汗珠,

  满脸通红,红得像一张红纸。

  我跟祖父说:

  “小团圆媳妇不叫了。”

  我再往大缸里一看,小团圆媳妇没有了。她倒在大缸里了。

  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

  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

  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

  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

  她。

  把她从大缸里抬出来,给她浇一点冷水。这小团圆媳妇一昏过去,可把

  那些看热闹的人可怜得不得了,就是前一刻还主张着“用热水浇哇!用热水

  浇哇!”的人,现在也心痛起来。怎能够不心痛呢,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会工

  夫就死了。

  小团圆媳妇摆在炕上,浑身像火炭那般热,东家的婶子,伸出一只手

  来,到她身上去摸一摸,西家大娘也伸出手来到她身上去摸一摸。

  都说:

  “哟哟,热得和火炭似的。”

  有的说,水太热了一点,有的说,不应该往头上浇,大热的水,一浇哪有

  不昏的。

  大家正在谈说之间,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

  说:

  “赤身裸体羞不羞!”

  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

  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

  大神打了几阵鼓,二神向大神对了几阵话。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

  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

  106

  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

  有的竟觉得困了,问着别人,三道鼓是否加了横锣,说他要回家睡觉去

  了。

  大神一看这场面不大好,怕是看热闹的人都要走了,就卖一点力气叫

  一叫座,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喷了几口酒在团圆媳妇的脸上,从腰里拿出银

  针来,刺着小团圆媳妇的手指尖。

  不一会,小团圆媳妇就活转来了。

  大神说,洗澡必得连洗三次,还有两次要洗的。

  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

  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昏过去

  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所以看热闹的人的

  心里,都满怀奥秘。

  果然的,小团圆媳妇一被抬到大缸里去,被热水一烫,就又大声地怪叫

  了起来,一边叫着一边还伸出手来把着缸沿想要跳出来。这时候,浇水的浇

  水,按头的按头,总算让大家压服又把她昏倒在缸底里了。

  这次她被抬出来的时候,她的嘴里还往外吐着水。

  于是一些善心的人,是没有不可怜这小女孩子的。东家的二姨,西家的

  三婶,就都一齐围拢过去,都去设法施救去了。

  她们围拢过去,看看有没有死?若还有气,那就不用救。若是死了,那就

  赶快浇凉水。

  若是有气,她自己就会活转来的。若是断了气,那就赶快施救,不然,怕

  她真的死了。

  六

  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闹到三更天才散了场。大神回家去睡觉去了。看热闹的人也都回家去

  睡觉去了。

  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

  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

  了。

  107

  只有远远的狗叫,那或许是从白旗屯传来的,或者是从呼兰河的南岸

  那柳条林子里野狗的叫唤。总之,那声音来得很远,那已经是呼兰河城以外

  的事情了。而呼兰河全城,就都一齐睡着了。

  前半夜那跳神打鼓的事情一点也没有留下痕迹。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

  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因为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

  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

  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

  因为三更已经过了,就要来到四更天了。

  七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

  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着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家里的人,看了她那样子,都说,这孩子经过一番操持,怕是真魂就要

  附体了,真魂一附了体,病就好了。不但她的家里人这样说,就是邻人也都

  这样说。所以对于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引以为忧,反

  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了四五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四五天,她睡了六七

  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六七天。在这期间,绝对的没有使用偏方,也绝对的

  没有采用野药。

  但是过了六七天,她还是不饮不食地昏睡,要好起来的现象一点也没

  有。

  于是又找了大神来,大神这次不给她治了,说这团圆媳妇非出马当大

  神不可。

  于是又采用了正式的赶鬼的方法,到扎彩铺去,扎了一个纸人,而后给

  纸人缝起布衣来穿上,———穿布衣裳为的是绝对的像真人———擦脂抹粉,

  手里提着花手巾,很是好看,穿了满身花洋布的衣裳,打扮成一个十七八岁

  的大姑娘。用人抬着,抬到南河沿旁边那大土坑去烧了。

  这叫做烧“替身”,据说把这“替身”一烧了,她可以替代真人,真人就可

  以不死。

  烧“替身”的那天,团圆媳妇的婆婆为着表示虔诚,她还特意地请了几

  个吹鼓手,前边用人举着那扎彩人,后边跟着几个吹鼓手,呜哇当、呜哇当

  108

  地向着南大土坑走去了。

  那景况说热闹也很热闹,喇叭曲子吹的是句句双。说凄凉也很凄凉,前

  边一个扎彩人,后边三五个吹鼓手,出丧不像出丧,报庙不像报庙。

  跑到大街上来看这热闹的人也不很多,因为天太冷了,探头探脑地跑

  出来的人一看,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就关上大门回去了。

  所以就孤孤单单的,凄凄凉凉在大土坑那里把那扎彩人烧了。

  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

  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她想要从火堆中把衣裳抢出来,但又

  来不及了,就眼看着让它烧去了。

  这一套衣裳,一共花了一百多吊钱。于是她看着那衣裳的烧去,就像眼

  看着烧去了一百多吊钱。

  她心里是又悔又恨,她简直忘了这是给她的团圆媳妇烧替身,她本来

  打算念一套祷神告鬼的词句。她回来的时候,走在路上才想起来。但想起来

  也晚了,于是她自己感到大概要白白的烧了个替身,灵不灵谁晓得呢!

  八

  后来又听说那团圆媳妇的大辫子,睡了一夜觉就掉下来了。

  就掉在枕头旁边,这可不知是怎么回事。

  她的婆婆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

  把那掉下来的辫子留着,谁来给谁看。

  看那样子一定是什么人用剪刀给她剪下来的。但是她的婆婆偏说不

  是,就说,睡了一夜觉就自己掉下来了。

  于是这奇闻又远近地传开去了。不但她的家人不愿意和妖怪在一起,

  就是同院住的人也都觉得太不好。

  夜里关门关窗户的,一边关着于是就都说:

  “老胡家那小团圆媳妇一定是个小妖怪。”

  我家的老厨子是个多嘴的人,他和祖父讲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又怎样怎

  样了。又出了新花头,辫子也掉了。

  我说:

  “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109

  老厨子看我小,他欺侮我,他用手指住了我的嘴。他说:

  “你知道什么,那小团圆媳妇是个妖怪呀!”

  我说:

  “她不是妖怪,我偷着问她,她头发是怎么掉了的,她还跟我笑呢!她说

  她不知道。”

  祖父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

  过了些日子,老厨子又说:

  “老胡家要‘休妻’了,要‘休’了那小妖怪。”

  祖父以为老胡家那人家不大好。

  祖父说:“二月让他搬家。把人家的孩子快捉弄死了,又不要了。”

  九

  还没有到二月,那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是一个大清

  早晨,老胡家的大儿子,那个黄脸大眼睛的车老板子就来了。一见了祖父,

  他就双手举在胸前作了一个揖。

  祖父问他什么事?

  他说:

  “请老太爷施舍一块地方,好把小团圆媳妇埋上……”

  祖父问他:

  “什么时候死的?”

  他说:

  “我赶着车,天亮才到家。听说半夜就死了。”

  祖父答应了他,让他埋在城外的地边上。并且招呼有二伯来,让有二伯

  领着他们去。

  有二伯临走的时候,老厨子也跟去了。

  我说,我也要去,我也跟去看看,祖父百般地不肯。祖父说:

  “咱们在家下压拍子打小雀吃……”

  我于是就没有去。虽然没有去,但心里边总惦着有一回事。等有二伯也

  不回来,等那老厨子也不回来。等他们回来,我好听一听那情形到底怎样?

  一点多钟,他们两个在人家喝了酒,吃了饭才回来的。前边走着老厨

  110

  子,后边走着有二伯。好像两个胖鸭子似的,走也走不动了,又慢又得意。

  走在前边的老厨子,眼珠通红,嘴唇发光。走在后边的有二伯,面红耳

  热,一直红到他脖子下边的那条大筋。

  进到祖父屋来,一个说:

  “酒菜真不错……”

  一个说:

  “……鸡蛋汤打得也热乎。”

  关于埋葬团圆媳妇的经过,却先一字未提。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

  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

  我问有二伯,那小团圆媳妇怎么死的,埋葬的情形如何。

  有二伯说:

  “你问这个干什么,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

  我问:

  “有二伯,你多咱死呢?”

  他说:

  “你二伯死不了的……那家有万贯的,那活着享福的,越想长寿,就越

  活不长……上庙烧香,上山拜佛的也活不长。像你有二伯这条穷命,越老越

  结实。好比个石头疙瘩似的,哪儿死啦!俗语说得好,‘有钱三尺寿,穷命活

  不够’。像二伯就是这穷命,穷命鬼阎王爷也看不上眼儿来的。”

  到晚饭,老胡家又把有二伯他们二位请去了。又在那里喝的酒。因为他

  们帮了人家的忙,人家要酬谢他们。

  十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死了不久,他家的大孙子媳妇就跟人跑了。

  奶奶婆婆后来也死了。

  他家的两个儿媳妇,一个为着那团圆媳妇瞎了一只眼睛。

  因为她天天哭,哭她那花在团圆媳妇身上的倾家荡产的五千多吊钱。

  另外的一个因为她的儿媳妇跟着人家跑了,要把她羞辱死了,一天到

  晚的,不梳头、不洗脸地坐在锅台上抽着烟袋,有人从她旁边过去,她高兴

  的时候,她向人说:

  111

  “你家里的孩子、大人都好哇?”

  她不高兴的时候,她就向着人脸,吐一口痰。

  她变成一个半疯了。

  老胡家从此不大被人记得了。

  十一

  我家的背后有一个龙王庙,庙的东角上有一座大桥。人们管这桥叫“东

  大桥”。

  那桥下有些冤魂枉鬼,每当阴天下雨,从那桥上经过的人,往往听到鬼

  哭的声音。

  据说,那团圆媳妇的灵魂,也来到了东大桥下。说她变了一只很大的白

  兔,隔三差五的就到桥下来哭。

  有人问她哭什么?

  她说她要回家。

  那人若说:

  “明天,我送你回去……”

  那白兔子一听,拉过自己的大耳朵来,擦擦眼泪,就不见了。

  若没有人理她,她就一哭,哭到鸡叫天明。

  112

  第六章

  一

  我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

  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

  “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

  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找着

  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

  “他妈的……王八蛋……兔羔子,有猫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他妈

  的就是没有人吃的……兔羔子,兔羔子……”

  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

  “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

  二

  有二伯的性情真古怪,他很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他很喜欢和大黄

  狗谈天。他一和人在一起,就一句话没有了,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

  听了常常不得要领。

  夏天晚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乘凉的时候,大家都是嘴里不停地讲些个

  闲话,讲得很热闹,就连蚊子也嗡嗡的,就连远处的蛤蟆也呱呱地叫着。只

  是有二伯一声不响的坐着。他手里拿着蝇甩子,东甩一下,西甩一下。

  若有人问他的蝇甩子是马鬃的还是马尾的?他就说:

  “啥人玩啥鸟,武大郎玩鸭子。马鬃,都是贵东西,那是穿绸穿缎的人拿

  113

  着,腕上戴着藤萝镯,指上戴着大扳指。什么人玩什么物。穷人,野鬼,不要

  自不量力,让人家笑话……”

  传说天上的那颗大昴星,就是灶王爷骑着毛驴上西天的时候,他手里

  打着的那个灯笼,因为毛驴跑得太快,一不加小心灯笼就掉在天空了。我就

  常常把这个话题来问祖父,说那灯笼为什么被掉在天空,就永久长在那里

  了,为什么不落在地上来?

  这话题,我看祖父也回答不出的,但是因为我的非问不可,祖父也就非

  答不可了。他说,天空里有一个灯笼杆子,那才高呢,大昴星就挑在那灯笼

  杆子上。并且那灯笼杆子,人的眼睛是看不见的。

  我说:

  “不对,我不相信……”

  我说:

  “没有灯笼杆子,若是有,为什么我看不见?”

  于是祖父又说:

  “天上有一根线,大昴星就被那线系着。”

  我说:

  “我不信,天上没有线的,有为什么我看不见?”

  祖父说:

  “线是细的么,你哪能看见,谁也看不见的。”

  我就问祖父:

  “谁也看不见,你怎么看见啦?”

  乘凉的人都笑了,都说我真厉害。

  于是祖父被逼得东说西说,说也说不上来了。眼看祖父是被我逼得胡

  诌起来,我也知道他是说不清楚的了。不过我越看他胡诌我就越逼他。

  到后来连大昴星是龙王爷的灯笼这回事,我也推翻了。我问祖父大昴

  星到底是个什么?

  别人看我纠缠不清了,就有出主意的让我问有二伯去。

  我跑到了有二伯坐着的地方,我还没有问,刚一碰了他的蝇甩子,他就

  把我吓了一跳。他把蝇甩子一抖,嚎唠一声:

  “你这孩子,远点去吧……”

  使我不得不站得远一点,我说:

  114

  “有二伯,你说那天上的大昴星到底是个什么?”

  他没有立刻回答我,他似乎想了一想,才说:

  “穷人不观天象。狗咬耗子,猫看家,多管闲事。”

  我又问,我以为他没有听准:

  “大昴星是龙王爷的灯笼吗?”

  他说:

  “你二伯虽然也长了眼睛,但是一辈子没有看见什么。你二伯虽然也

  长了耳朵,但是一辈子也没有听见什么。你二伯是又聋又瞎,这话可怎么

  说呢?比方那亮亮堂堂的大瓦房吧,你二伯也有看见了的,可是看见了怎

  么样,是人家的,看见了也是白看。听也是一样,听见了又怎样,与你不相

  干……你二伯活着是个不相干……星星,月亮,刮风,下雨,那是天老爷的

  事情,你二伯不知道……”

  有二伯真古怪,他走路的时候,他的脚踢到了一块砖头,那砖头把他的

  脚碰痛了。他就很小心地弯下腰去把砖头拾起来,他细细地端详着那砖头,

  看看那砖头长得是否不瘦不胖合适,是否顺眼,看完了,他才和那砖头开始

  讲话:

  “你这小子,我看你也是没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样,也是瞎模糊眼的。

  不然你为啥往我脚上撞,若有胆子撞,就撞那个耀武扬威的,脚上穿着靴

  子鞋的……你撞我还不是个白撞,撞不出一大二小来,臭泥子滚石头,越

  滚越臭……”

  他和那砖头把话谈完了,他才顺手把它抛开去,临抛开的时候,他还最

  后嘱咐了它一句:

  “下回你往那穿鞋穿袜的脚上去碰呵。”

  他这话说完了,那砖头也就啪嗒地落到了地上。原来他没有抛得多远,

  那砖头又落到原来的地方。

  有二伯走在院子里,天空飞着的麻雀或是燕子若落了一点粪在他的身

  上,他就停下脚来,站在那里不走了。他扬着头。他骂着那早已飞过去了的

  雀子,大意是:那雀子怎样怎样不该把粪落在他身上,应该落在那穿绸穿缎

  的人的身上。不外骂那雀子糊涂瞎眼之类。

  可是那雀子很敏捷的落了粪之后,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于是他就骂

  着他头顶上那块蓝瓦瓦的天空。

  115

  三

  有二伯说话的时候,把“这个”说成“介个”。

  “那个人好。”

  “介个人坏。”

  “介个人狼心狗肺。”

  “介个物不是物。”

  “家雀也往身上落粪,介个年头是啥年头。”

  四

  还有,

  有二伯不吃羊肉。

  五

  祖父说,有二伯在三十年前就来到了我们家里,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

  而今有二伯六十多岁了。

  他的乳名叫有子,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还叫着乳名。祖父叫他“有子做

  这个”“有子做那个”。

  我们叫他有二伯。

  老厨子叫他有二爷。

  他到房户、地户那里去,人家叫他有二东家。

  他到北街头的烧锅去,人家叫他有二掌柜的。

  他到油房去抬油,人家也叫他有二掌柜的。

  他到肉铺子上去买肉,人家也叫他有二掌柜的。

  一听人家叫他“二掌柜的”,他就笑逐颜开。叫他有二爷、叫他有二东

  家,叫他有二伯也都是一样地笑逐颜开。

  有二伯最忌讳人家叫他的乳名,比方街上的孩子们,那些讨厌的,就常

  常在他的背后抛一颗石子,掘一捧灰土,嘴里边喊着“有二子”“大有子”

  “小有子”。

  116

  有二伯一遇到这机会,就没有不立刻打了过去的,他手里若是拿着蝇

  甩子,他就用蝇甩子把去打。他手里若是拿着烟袋,他就用烟袋锅子去打。

  把他气的像老母鸡似的,把眼睛都气红了。

  那些顽皮的孩子们一看他打了来,就立刻说:“有二爷,有二东家,有二

  掌柜的,有二伯。”并且举起手来作着揖,向他朝拜着。

  有二伯一看他们这样子,立刻就笑逐颜开,也不打他们了,就走自己的

  路去了。

  可是他走不了多远,那些孩子们就在后边又吵起来了,什么:

  “有二爷,兔儿爷。”

  “有二伯,打桨杆。”

  “有二东家,捉大王八。”

  他在前边走,孩子们还在他背后的远处喊。一边喊着,一边扬着街道上

  的灰土,灰土高飞着一会工夫,街上闹成个小旋风似的了。

  有二伯不知道听见了这个与否,但孩子们以为他是听见了的。

  有二伯却很庄严的,连头也不回地一步一步地沉着地向前走去了。

  “有二爷”老厨子总是一开口“有二爷”,一闭口“有二爷”的叫着。

  “有二爷的蝇甩子……”

  “有二爷的烟袋锅子……”

  “有二爷的烟荷包……”

  “有二爷的烟荷包疙瘩……”

  “有二爷吃饭啦……”

  “有二爷,天下雨啦……”

  “有二爷快看吧,院子里的狗打仗啦……”

  “有二爷,猫上墙头啦……”

  “有二爷,你的蝇甩子掉了毛啦。”

  “有二爷,你的草帽顶落了家雀粪啦。”

  老厨子一向是叫他“有二爷”的。唯独他们两个一吵起来的时候,老厨

  子就说:

  “我看你这个‘二爷’一丢了,就只剩下个‘有’字了。”

  “有字”和“有子”差不多,有二伯一听正好是他的乳名。

  于是他和老厨子骂了起来,他骂他一句,他骂他两句。越骂声音越大。

  117

  有时他们两个也就打了起来。

  但是过了不久,他们两个又照旧地好了起来。又是:

  “有二爷这个。”

  “有二爷那个。”

  老厨子一高起兴来,就说:

  “有二爷,我看你的头上去了个‘有’字,不就只剩了‘二爷’吗?”

  有二伯于是又笑逐颜开了。

  祖父叫他“有子”,他不生气,他说:

  “向皇上说话,还称自己是奴才呢!总也得有个大小。宰相大不大,可是

  他见了皇上也得跪下,在万人之上,在一人之下。”

  有二伯的胆子是很大的,他什么也不怕。我问他怕狼不怕?

  他说:

  “狼有什么怕的,在山上,你二伯小的时候上山放猪去,那山上就有

  狼。”

  我问他敢走黑路不敢?

  他说:

  “走黑路怕啥的,没有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我问他夜里一个人,敢过那东大桥吗?

  他说:

  “有啥不敢的,你二伯就是亏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有二伯常常说,跑毛子的时候(日俄战时)他怎样怎样地胆大,全城都

  跑空了,我们家也跑空了。那毛子拿着大马刀在街上跑来跑去,骑在马身

  上。那真是杀人无数。见了关着大门的就敲,敲开了,抓着人就杀。有二伯

  说:

  “毛子在街上跑来跑去,那大马蹄子跑得呱呱地响,我正自己煮面条

  吃呢,毛子就来敲大门来了,在外边喊着‘里边有人没有?’若有人快点把

  门打开,不打开毛子就要拿刀把门劈开的,劈开门进来,那就没有好,非

  杀不可……”

  我就问:

  “有二伯你可怕?”

  他说:

  118

  “你二伯烧着一锅开水,正在下着面条。那毛子在外边敲,你二伯还在

  屋里吃面呢……”

  我还是问他:

  “你可怕?”

  他说:

  “怕什么?”

  我说:

  “那毛子进来,他不拿马刀杀你?”

  他说:

  “杀又怎么样!不就是一条命吗?”

  可是每当他和祖父算起账来的时候,他就不这么说了。他说:

  “人是肉长的呀!人是爹娘养的呀!谁没有五脏六腑。不怕,怎么能不

  怕!也是吓得抖抖乱颤,……眼看着那是大马刀,一刀下来,一条命就完

  了。”

  我一问他:

  “你不是说过,你不怕吗?”

  这种时候,他就骂我:

  “没心肝的,远的去着罢!不怕,是人还有不怕的……”

  不知怎么的,他一和祖父提起跑毛子来,他就胆小了,他自己越说越

  怕。有的时候他还哭了起来。说那大马刀闪光湛亮,说那毛子骑在马上乱杀

  乱砍。

  六

  有二伯的行李,是零零碎碎的,一掀动他的被子就从被角往外流着棉

  花,一掀动他的褥子,那所铺着的毡片,就一片一片地好像活动地图似的一

  省一省的割据开了。

  有二伯的枕头,里边装的是荞麦壳,每当他一抡动的时候,那枕头就在

  角上或是在肚上漏了馅了,哗哗地往外流着荞麦壳。

  有二伯是爱护他这一套行李的,没有事的时候,他就拿起针来缝它们。

  缝缝枕头,缝缝毡片,缝缝被子。

  119

  不知他的东西,怎那样地不结实,有二伯三天两天的就要动手缝一次。

  有二伯的手是很粗的,因此他拿着一颗很大的大针,他说太小的针他

  拿不住。他的针是太大了点,迎着太阳,好像一颗女人头上的银簪子似

  的。

  他往针鼻里穿线的时候,那才好看呢,他把针线举得高高的,睁着一个

  眼睛,闭着一个眼睛,好像是在瞄准,好像他在半天空里看见了一样东西,

  他想要快快的拿它,又怕拿不准跑了,想要研究一会再去拿,又怕过一会就

  没有了。于是他的手一着急就哆嗦起来,那才好看呢。

  有二伯的行李,睡觉起来,就卷起来的。卷起来之后,用绳子捆着。好像

  他每天要去旅行的样子。

  有二伯没有一定的住处,今天住在那咔咔响着房架子的粉房里,明天

  住在养猪的那家的小猪倌的炕梢上,后天也许就和那后磨房里的冯歪嘴子

  一条炕睡上了。反正他是什么地方有空他就在什么地方睡。

  他的行李自己背着,老厨子一看他背起行李,就大嚷大叫地说:

  “有二爷,又赶集去了……”

  有二伯也就远远地回答着他:

  “老王,我去赶集,你有啥捎的没有呵?”

  于是有二伯又自己走自己的路,到房户的家里的方便地方去投宿去

  了。

  七

  有二伯的草帽没有边沿,只有一个帽顶,他的脸焦焦黑,他的头顶雪雪

  白。黑白分明的地方,就正是那草帽扣下去被切得溜齐的脑盖的地方。他每

  一摘下帽子来,是上一半白,下一半黑。就好像后园里的倭瓜晒着太阳的那

  半是绿的,背着阴的那半是白的一样。

  不过他一戴起草帽来也就看不见了。他戴帽的尺度是很准确的,一戴

  就把帽边很准确的切在了黑白分明的那条线上。不高不低,就正正地在那

  条线上。偶尔也戴得略微高了一点,但是这种时候很少,不大被人注意。那

  就是草帽与脑盖之间,好像镶了一膛窄窄的白边似的,有那么一膛白线。

  120

  八

  有二伯穿的是大半截子的衣裳,不是长衫,也不是短衫,而是齐到膝头

  那么长的衣裳,那衣裳是鱼蓝色竹布的,带着四方大尖托领,宽衣大袖,怀

  前带着大麻铜钮子。

  这衣裳本是前清的旧货,压在祖父的箱底里,祖母一死了,就陆续地穿

  在有二伯的身上了。

  所以有二伯一走在街上,都不知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老厨子常说:

  “有二爷,你宽衣大袖的,和尚看了像和尚,道人看了像道人。”

  有二伯是喜欢卷着裤脚的,所以耕田种地的庄稼人看了,又以为他是

  一个庄稼人,一定是插秧了刚刚回来。

  九

  有二伯的鞋子,不是前边掉了底,就是后边缺了跟。

  他自己前边掌掌,后边钉钉,似乎钉也钉不好,掌也掌不好,过了几天,

  又是掉底缺跟仍然照旧。

  走路的时候拖拖的,再不然就趿趿的。前边掉了底,那鞋就张着嘴,他

  的脚好像舌头似的,每一迈步,就在那大嘴里边活动着,后边缺了跟,每一

  走动,就踢踢趿趿地脚跟打着鞋底发响。

  有二伯的脚,永远离不开地面,母亲说他的脚下了千斤闸。

  老厨子说有二伯的脚上了绊马锁。

  有二伯自己则说:

  “你二伯挂了绊脚丝了。”

  绊脚丝是人临死的时候挂在两只脚上的绳子。有二伯就这样地说着自

  己。

  有二伯虽然作弄成一个耍猴不像耍猴的,讨饭不像讨饭的,可是他一

  走起路来,却是端庄、沉静,两个脚跟非常有力,打得地面咚咚地响,而且是

  慢吞吞地前进,好像一位大将军似的。

  121

  有二伯一进了祖父的屋子,那摆在琴桌上的那口黑色的座钟,钟里边

  的钟摆,就常常格棱棱格棱棱的响了一阵就停下来了。

  原来有二伯的脚步过于沉重了点,好像大石头似的打着地板,使地板

  上所有的东西,一时都起了跳动。

  十

  有二伯偷东西被我撞见了。

  秋末,后园里的大榆树也落了叶子,园里荒凉了,没有什么好玩的了。

  长在前院的蒿草,也都败坏了而倒了下来,房后菜园上的各种秧棵完

  全挂满了白霜,老榆树全身的叶子已经没有多少了,可是秋风还在摇动着

  它。天空是发灰的,云彩也失了形状,好像被洗过砚台的水盆,有深有浅,混

  沌沌的。这样的云彩,有的带来了雨点,有时带来了细雪。

  这样的天气,我为着外边没有好玩的,就在藏乱东西的后房里玩着。我

  爬上了装旧东西的屋顶去。

  我是登着箱子上去的,我摸到了一个小琉璃罐,那里边装的完全是黑

  枣。

  等我抱着这罐子要下来的时候,可就下不来了,方才上来的时候,我登

  着的那箱子,有二伯站在那里正在开着它。

  他不是用钥匙开,他是用铁丝在开。

  我看着他开了很多时候,他用牙齿咬着他手里的那块小东西……他歪

  着头,咬得咯咯啦啦地发响。咬了之后又放在手里扭着它,而后又把它触到

  箱子上去试一试。

  他显然不知道我在棚顶上看着他,他既打开了箱子,他就把没有边沿

  的草帽脱下来,把那块咬了半天的小东西就压在帽顶里面。

  他把箱子翻了好几次,红色的椅垫,蓝色粗布的绣花围裙,女人的绣花

  鞋子……还有一团滚乱的花色的丝线,在箱子底上还躺着一只湛黄的铜酒

  壶。

  有二伯用他满都是脉络的粗手把绣花鞋子、乱丝线,抓到一边去,只把

  铜酒壶从那一堆之中抓出来了。

  太师椅上的红垫子,他把它放在地上,用腰带捆了起来。

  122

  铜酒壶放在箱子盖上,而后把箱子锁了。

  看样子好像他要带着这些东西出去,不知为什么,他没有带东西,他自

  己出去了。

  我一看他出去,我赶快的登着箱子就下来了。

  我一下来,有二伯就又回来了,这一下子可把我吓了一跳,因为我是在

  偷墨枣,若让母亲晓得了,母亲非打我不可。

  平常我偷着把鸡蛋馒头之类,拿出去和邻居家的孩子一块去吃,有二

  伯一看见就没有不告诉母亲的,母亲一晓得就打我。

  他先提起门旁的椅垫子,而后又来拿箱子盖上的铜酒壶。等他掀着衣

  襟把铜酒壶压在肚子上边,他才看到墙角上站着的是我。

  他的肚子前压着铜酒壶,我的肚子前抱着一罐墨枣。他偷,我也偷,所

  以两边害怕。

  有二伯一看见我,立刻头盖上就冒着很大的汗珠。他说:

  “你不说么?”

  “说什么……”

  “不说,好孩子……”他拍着我的头顶。

  “那么,你让我把这琉璃罐拿出去。”

  他说:“拿罢。”

  他一点没有阻挡我。我看他不阻挡我,我还在门旁的筐子里抓了四五

  个大馒头,就跑了。

  有二伯还在粮食仓子里边偷米,用大口袋背着,背到大桥东边那粮米

  铺去卖了。

  有二伯还偷各种东西,锡火锅、大铜钱、烟袋嘴……反正家里边一丢了

  东西,就说有二伯偷去了。有的东西是老厨子偷去的,也就赖上了有二伯。

  有的东西是我偷着拿出去玩了,也赖上了有二伯。还有比方一个镰刀头,根

  本没有丢,只不过放忘了地方,等用的时候一找不到,就说有二伯偷去了。

  有二伯带着我上公园的时候,他什么也不买给我吃。公园里边卖什么

  的都有,油炸糕,香油煎饼,豆腐脑,等等。他一点也不买给我吃。

  我若是稍稍在那卖东西吃的旁边一站,他就说:

  “快走罢,快往前走。”

  逛公园就好像赶路似的,他一步也不让我停。

  123

  公园里变把戏的,耍熊瞎子的都有,敲锣打鼓,非常热闹。而他不让我

  看。我若是稍稍地在那变把戏的前边停了一停,他就说:

  “快走罢,快往前走。”

  不知为什么他时时在追着我。

  等走到一个卖冰水的白布篷前边,我看见那玻璃瓶子里边泡着两个焦

  黄的大佛手,这东西我没有见过,我就问有二伯那是什么?

  他说:

  “快走罢,快往前走。”

  好像我若再多看一会工夫,人家就要来打我了似的。

  等来到了跑马戏的近前,那里边连喊带唱的,实在热闹,我就非要进去

  看不可。有二伯则一定不进去,他说:

  “没有什么好看的……”

  他说:

  “你二伯不看介个……”

  他又说:

  “家里边吃饭了。”

  他又说:

  “你再闹,我打你。”

  到了后来,他才说:

  “你二伯也是愿意看,好看的有谁不愿意看。你二伯没有钱,没有钱买

  票,人家不让咱进去。”

  在公园里边,当场我就拉住了有二伯的口袋,给他施以检查,检查出几

  个铜板来,买票这是不够的。有二伯又说:

  “你二伯没有钱……”

  我一急就说:

  “没有钱你不会偷?”

  有二伯听了我那话,脸色雪白,可是一转眼之间又变成通红的了。他通

  红的脸上,他的小眼睛故意地笑着,他的嘴唇颤抖着,好像他又要照着他的

  习惯,一串一串地说一大套的话。但是他没有说。

  “回家罢!”

  他想了一想后,这样招呼着我。

  124

  我还看见过有二伯偷过一个大澡盆。

  我家院子里本来一天到晚是静的,祖父常常睡觉,父亲不在家里,母亲

  也只是在屋子里边忙着,外边的事情,她不大看见。

  尤其是到了夏天睡午觉的时候,全家都睡了,连老厨子也睡了。连大黄

  狗也睡在有阴凉的地方了。所以前院、后园,静悄悄地一个人也没有,一点

  声音也没有。

  就在这样的一个白天,一个大澡盆被一个人掮着在后园里边走起来

  了。

  那大澡盆是白洋铁的,在太阳下边闪光湛亮。大澡盆有一人多长,一边

  走着还一边咣啷咣啷地响着。看起来,很害怕,好像瞎话上的白色的大蛇。

  那大澡盆太大了,扣在有二伯的头上,一时看不见有二伯,只看见了大

  澡盆。好像那大澡盆自己走动了起来似的。

  再一细看,才知道是有二伯顶着它。

  有二伯走路,好像是没有眼睛似的,东倒一倒,西斜一斜,两边歪着。我

  怕他撞到了我,我就靠在了墙根上。

  那大澡盆是很深的,从有二伯头上扣下来,一直扣到他的腰间。所以他

  看不见路了,他摸着往前走。

  有二伯偷了这澡盆之后,就像他偷那铜酒壶之后的一样。一被发现了

  之后,老厨子就天天戏弄他,用各种的话戏弄着有二伯。

  有二伯偷了铜酒壶之后,每当他一拿着酒壶喝酒的时候,老厨子就问

  他:

  “有二爷,喝酒还是铜酒壶好呀,还是锡酒壶好?”

  有二伯说:

  “什么的还不是一样,反正喝的是酒。”

  老厨子说:

  “不见得罢,大概还是铜的好呢……”

  有二伯说:

  “铜的有啥好!”

  老厨子说:

  “对了,有二爷。咱们就是不要铜酒壶,铜酒壶拿去卖了也不值钱。”

  旁边的人听到这里都笑了,可是有二伯还不自觉。

  125

  老厨子问有二伯:

  “一个铜酒壶卖多少钱?”

  有二伯说:

  “没卖过,不知道。”

  到后来老厨子又说五十吊,又说七十吊。

  有二伯说:

  “哪有那么贵的价钱,好大一个铜酒壶还卖不上三十吊呢。”

  于是把大家都笑坏了。

  自从有二伯偷了澡盆之后,那老厨子就不提酒壶,而常常问有二伯洗

  澡不洗澡,问他一年洗几次澡,问有二伯一辈子洗几次澡。他还问人死了到

  阴间也洗澡的吗?

  有二伯说:

  “到阴间,阴间阳间一样,活着是个穷人,死了是条穷鬼。穷鬼阎王爷也

  不爱惜,不下地狱就是好的。还洗澡呢!别玷污了那洗澡水。”

  老厨子于是说:

  “有二爷,照你说的穷人是用不着澡盆的啰!”

  有二伯有点听出来了,就说:

  “阴间没去过,用不用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我看你是明明知道,我看你是昧着良心说瞎话……”老厨子说。

  于是两个人打起来了。

  有二伯逼着问老厨子,他哪儿昧过良心。有二伯说:

  “一辈子没昧过良心。走的正,行的端,一步两脚窝……”

  老厨子说:

  “两脚窝,看不透……”

  有二伯正颜厉色地说:

  “你有什么看不透的?”

  老厨子说:

  “说出来怕你羞死!”

  有二伯说:

  126

  “死,死不了;你别看我穷,穷人还有个穷活头。”

  老厨子说:

  “我看你也是死不了。”

  有二伯说:

  “死不了。”

  老厨子说:

  “死不了,老不死,我看你也是个老不死的。”

  有的时候,他们两个能接续着骂了一两天,每次到后来,都是有二伯打

  了败仗。老厨子骂他是个老“绝后”。

  有二伯每一听到这两个字,就甚于一切别的字,比“见阎王”更坏。于是

  他哭了起来,他说:

  “可不是么!死了连个添坟上土的人也没有。人活一辈子是个白活,到

  了归终是一场空……无家无业,死了连个打灵头幡的人也没有。”

  于是他们两个又和和平平地,笑笑嬉嬉地照旧地过着和平的日子。

  十一

  后来我家在五间正房的旁边,造了三间东厢房。

  这新房子一造起来,有二伯就搬回家里来住了。

  我家是静的,尤其是夜里,连鸡鸭都上了架,房头的鸽子,檐前的麻雀

  也都各自回到自己的窝里去睡觉了。

  这时候就常常听到厢房里的哭声。

  有一回父亲打了有二伯,父亲三十多岁,有二伯快六十岁了。他站起来

  就被父亲打倒下去,他再站起来,又被父亲打倒下去,最后他起不来了,他

  躺在院子里边,而他的鼻子也许是嘴还流了一些血。

  院子里一些看热闹的人都站得远远的,大黄狗也吓跑了,鸡也吓跑了。

  老厨子该收柴收柴,该担水担水,假装没有看见。

  有二伯孤伶伶地躺在院心,他的没有边的草帽,也被打掉了,所以看得

  见有二伯的头部的上一半是白的,下一半是黑的,而且黑白分明的那条线

  就在他的前额上,好像西瓜的“阴阳面”。

  有二伯就这样自己躺着,躺了许多时候,才有两个鸭子来啄食撒在有

  127

  二伯身边的那些血。

  那两个鸭子,一个是花脖,一个是绿头顶。

  有二伯要上吊,就是这个夜里,他先是骂着,后是哭着,到后来也不哭

  也不骂了。又过了一会,老厨子一声喊起,几乎是发现了什么怪物似的大

  叫:

  “有二爷上吊啦!有二爷上吊啦!”

  祖父穿起衣裳来,带着我。等我们跑到厢房去一看,有二伯不在了。

  老厨子在房子外边招呼着我们。我们一看南房梢上挂了绳子,是黑夜,

  本来看不见,是老厨子打着灯笼我们才看到的。

  南房梢上有一根两丈来高的横杆,绳子在那横杆上悠悠荡荡地垂着。

  有二伯在哪里呢?等我们拿灯笼一照,才看见他在房墙的根边,好好的

  坐着。他也没有哭,他也没有骂。

  等我再拿灯笼向他脸上一照,我看他用哭红了的小眼睛瞪了我一下。

  过了不久,有二伯又跳井了。

  是在同院住的挑水的来报的信,又敲窗户又打门。我们跑到井边上一

  看,有二伯并没有在井里边,是坐在井外边,而是离开井口五十步之外的安

  安稳稳的柴堆上。他在那柴堆上安安稳稳地坐着。

  我们打着灯笼一照,他还在那里拿着小烟袋抽烟呢。

  老厨子,挑水的,粉房里的漏粉的都来了,惊动了不少的邻居。

  他开初是一动不动。后来他看人们来全了,他站起来就往井边上跑,于

  是许多人就把他抓住了,那许多人,哪里会眼看着他去跳井的。

  有二伯去跳井,他的烟荷包,小烟袋都带着,人们推劝着他回家的时

  候,那柴堆上还有一枝小洋蜡,他说:

  “把那洋蜡给我带着。”

  后来有二伯“跳井”“上吊”这些事,都成了笑话,街上的孩子都给编成

  了一套歌在唱着:“有二爷跳井,没那么回事。”“有二伯上吊,白吓唬人。”

  老厨子说他贪生怕死,别人也都说他死不了。

  以后有二伯再“跳井”“上吊”也都没有人看他了。

  有二伯还是活着。

  128

  十二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白雪,夏天则满院蒿草。

  风来了,蒿草发着声响,雨来了,蒿草梢上冒烟了。

  没有风,没有雨,则关着大门静静地过着日子。

  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唯独有二伯夜夜不好

  好地睡觉。在那厢房里边,他自己半夜三更的讲起话来。

  “说我怕‘死’我也不是吹,叫过三个两个来看!问问他们见过‘死’没

  有!那俄国毛子的大马刀闪光湛亮,说杀就杀,说砍就砍。那些胆大的,不怕

  死的,一听说俄国毛子来了,只顾逃命,连家业也不要了。那时候,若不是这

  胆小的给他守着,怕是跑毛子回来连条裤子都没有穿的。到了如今,吃得

  饱,穿得暖,前因后果连想也不想,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良心长到肋条

  上,黑心痢,铁面人……”

  “……说我怕死,我也不是吹,兵马刀枪我见过,霹雷、黄风我见过。就

  说那俄国毛子的大马刀罢,见人就砍,可是我也没有怕过,说我怕死……介

  年头是啥年头,……”

  那东厢房里,有二伯一套套地讲着,又是河沟涨水了,水涨得多么大,

  别人没有敢过的,有二伯说他敢过。又是什么时候有一次着大火,别人都逃

  了,有二伯上去抢了不少的东西。又是他的小时候,上山去打柴,遇见了狼,

  那狼是多么凶狠,他说:

  “狼心狗肺,介个年头的人狼心狗肺的,吃香的喝辣的。好人在介个年

  头,是个王八蛋兔羔子……”

  “兔羔子,兔羔子……”

  有二伯夜里不睡,有的时候就在院子里没头没尾的“兔羔子、兔羔子”

  自己说着话。

  半夜三更的,鸡鸭猫狗都睡了。唯独有二伯不睡。

  祖父的窗子上了帘子,看不见天上的星星月亮,看不见大昴星落了没

  有,看不见三星是否打了横梁。只见白煞煞的窗帘子被星光月光照得发白

  通亮。

  等我睡醒了,我听见有二伯“兔羔子、兔羔子”地自己在说话,我要起来

  129

  掀起窗帘来往院子里看一看他。祖父不让我起来,祖父说:

  “好好睡罢,明天早晨早早起来,咱们烧苞米吃。”

  祖父怕我起来,就用好话安慰着我。

  等再睡觉了,就在梦中听到了呼兰河的南岸,或是呼兰河城外远处的

  狗咬。

  于是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大白兔,那兔子的耳朵,和那磨房里的

  小驴的耳朵一般大。我听见有二伯说“兔羔子”,我想到一个大白兔,我听到

  了磨房的梆子声,我想到了磨房里的小毛驴,于是梦见了白兔长了毛驴那

  么大的耳朵。

  我抱着那大白兔,我越看越喜欢,我一笑笑醒了。

  醒来一听,有二伯仍旧“兔羔子、兔羔子”的坐在院子里。后边那磨房里

  的梆子也还打得很响。

  我梦见的这大白兔,我问祖父是不是就是有二伯所说的“兔羔子”?

  祖父说:

  “快睡觉罢,半夜三更不好讲话的。”

  说完了,祖父也笑了,他又说:

  “快睡罢,夜里不好多讲话的。”

  我和祖父还都没有睡着,我们听到那远处的狗咬,慢慢地由远而近,近

  处的狗也有的叫了起来。大墙之外,已经稀疏疏地有车马经过了,原来天已

  经快亮了。可是有二伯还在骂“兔羔子”,后边磨房里的磨倌还在打着梆子。

  十三

  第二天早晨一起来,我就跑去问有二伯,“兔羔子”是不是就是大白兔?

  有二伯一听就生气了:

  “你们家里没好东西,尽是些耗子,从上到下,都是良心长在肋条上,大

  人是大耗子,小孩是小耗子……”

  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我听了一会,没有听懂。

  130

  第七章

  一

  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打着梆子,半夜半夜地打,一夜一夜地打。冬天还稍微好一

  点,夏天就更打得厉害。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

  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

  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

  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

  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

  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

  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

  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

  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

  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

  房的窗给蒙住了。

  131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

  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

  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

  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

  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

  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

  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

  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隔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

  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

  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

  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

  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

  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

  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

  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

  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但是老厨子就不然了。有的时候,他和冯歪嘴子谈天,故意谈到一半他

  就溜掉了。因为冯歪嘴子隔着爬满了黄瓜秧的窗子,看不见他走了,就自己

  独自说了一大篇话,而后让他故意得不到反响。

  老厨子提着筐子到后园去摘茄子,一边摘着一边就跟冯歪嘴子谈话,

  132

  正谈到半路,老厨子蹑手蹑足的,提着筐子就溜了,回到屋里去烧饭去了。

  这时冯歪嘴子还在磨房里大声地说:

  “西公园来了跑马戏的,我还没得空去看,你去看过了吗?老王。”

  其实后花园里一个人也没有了,蜻蜓、蝴蝶随意地飞着,冯歪嘴子的话

  声,空空地落到花园里来,又空空地消失了。

  烟消火减了。

  等他发现了老王早已不在花园里,他这才又打起梆子来,看着小驴拉

  磨。

  有二伯一和冯歪嘴子谈话,可从来没有偷着溜掉过,他问下雨天,磨房

  的房顶漏得厉害不厉害?磨房里的耗子多不多?

  冯歪嘴子同时也问着有二伯,今年后园里雨水大吗?茄子、云豆都快罢

  园了吧?

  他们两个彼此说完了话,有二伯让冯歪嘴子到后园里来走走,冯歪嘴

  子让有二伯到磨房去坐坐。

  “有空到园子里来走走。”

  “有空到磨房里来坐坐。”

  有二伯于是也就告别走出园子来。冯歪嘴子也就照旧打他的梆子。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

  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

  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

  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

  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冯歪嘴子拉胡琴

  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

  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黏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

  拉黏糕。黄米黏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

  133

  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

  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

  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黏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

  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

  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

  了,意思是怕我还要去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

  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

  买,但是说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大黏糕上

  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黏糕”、“黏糕”地从大墙外

  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

  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黏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

  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

  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黏糕送上来了。

  一到了冬天,冯歪嘴子差不多天天出去卖一锅黏糕的。

  这黏糕在做的时候,需要很大的一口锅,里边烧着开水,锅口上坐着竹

  帘子。把碾碎了的黄米粉就撒在这竹帘子上,撒一层粉,撒一层豆。冯歪嘴

  子就在磨房里撒的,弄得满屋热气蒸蒸。进去买黏糕的时候,刚一开门,只

  听屋里火柴烧得噼啪地响,竟看不见人了。

  我去买黏糕的时候,我总是去得早一点,我在那边等着,等着刚一出

  锅,好买热的。

  那屋里的蒸气实在大,是看不见人的。每次我一开门,我就说:

  134

  “我来了。”

  冯歪嘴子一听我的声音就说:

  “这边来,这边来。”

  二

  有一次母亲让我去买黏糕,我略微地去得晚了一点,黏糕已经出锅了。

  我慌慌忙忙地买了就回来了。回到家里一看,不对了。母亲让我买的是加白

  糖的,而我买回来的是加红糖的。当时我没有留心,回到家里一看,才知道

  错了。

  错了,我又跑回去换。冯歪嘴子又另外切了几片,撒上白糖。

  接过黏糕来,我正想拿着走的时候,一回头,看见了冯歪嘴子的那张小

  炕上挂着一张布帘。

  我想这是做什么,我跑过去看看。

  我伸手就掀开布帘了,往里边一看,呀!里边还有一个小孩呢!

  我转身就往家跑,跑到家里就跟祖父讲,说那冯歪嘴子的炕上不知谁

  家的女人睡在那里,女人的被窝里边还有一个小孩,那小孩还露着小头顶

  呢,那小孩头还是通红的呢!

  祖父听了一会觉得纳闷,就说让我快吃黏糕罢,一会冷了,不好吃了。

  可是我哪里吃得下去。觉得这事情真好玩,那磨房里边,不单有一个小

  驴,还有一个小孩呢。

  这一天早晨闹得黏糕我也没有吃,又戴起皮帽子来,跑去看了一次。

  这一次,冯歪嘴子不在屋里,不知他到哪里去了,黏糕大概也没有去

  卖,推黏糕的车子还在磨盘的旁边扔着。

  我一开门进去,风就把那些盖上的白布帘吹开了,那女人仍旧躺着不

  动,那小孩也一声不哭,我往屋子的四边观查一下,屋子的边处没有什么变

  动,只是磨盘上放着一个黄铜盆,铜盆里泡着一点破布,盆里的水已经结冰

  了,其余的没有什么变动。

  小驴一到冬天就住在磨房的屋里,那小驴还是照旧的站在那里,并且

  还是安安敦敦地和每天一样地麻搭着眼睛。其余的磨房里的风车子、箩柜、

  磨盘,都是照旧地在那里呆着,就是墙根下的那些耗子也出来和往日一样

  135

  地乱跑,耗子一边跑着还一边吱吱喳喳地叫着。

  我看了一会,看不出所以然来,觉得十分无趣。正想转身出来的时候,

  被我发现了一个瓦盆,就在炕沿上已经像小冰山似的冻得鼓鼓的了。于是

  我想起这屋的冷来了,立刻觉得要打寒颤,冷得不能站脚了。我一细看那扇

  通到后园去的窗子也通着大洞,瓦房的房盖也诱着青天。

  我开门就跑了,一跑到家里,家里的火炉正烧得通红,一进门就热气扑

  脸。

  我正想要问祖父,那磨房里是谁家的小孩。这时冯歪嘴子从外边来了。

  戴着他的四耳帽子,他未曾说话先笑一笑的样子,一看就是冯歪嘴子。

  他进了屋来,他坐在祖父旁边的太师椅上,那太师椅垫着红毛哔叽的

  厚垫子。

  冯歪嘴子坐在那里,似乎有话说不出来。右手不住地摸擦着椅垫子,左

  手不住地拉着他的左耳朵。他未曾说话先笑的样子,笑了好几阵也没说出

  话来。

  我们家里的火炉太热,把他的脸烤得通红的了。他说:

  “老太爷,我摊了点事。……”

  祖父就问他摊了什么事呢?

  冯歪嘴子坐在太师椅上扭扭歪歪的,摘下他那狗皮帽子来,手里玩弄

  着那皮帽子。未曾说话他先笑了,笑了好一阵工夫,他才说出一句话来:

  “我成了家啦。”

  说着冯歪嘴子的眼睛就流出眼泪来,他说:

  “请老太爷帮帮忙,现下她们就在磨房里呢!她们没有地方住。”

  我听到了这里,就赶快抢住了,向祖父说:

  “爷爷,那磨房里冷呵!炕沿上的瓦盆都冻裂了。”

  祖父往一边推着我,似乎他在思索的样子。我又说:

  “那炕上还睡着一个小孩呢!”

  祖父答应了让他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

  冯歪嘴子一听,连忙就站起来了,说:

  “道谢,道谢。”

  一边说着,他的眼睛又一边来了眼泪,而后戴起狗皮帽子来,眼泪汪汪

  的就走了。

  136

  冯歪嘴子刚一走出屋去,祖父回头就跟我说:

  “你这孩子当人面不好多说话的。”

  我那时也不过六七岁,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我问着祖父:

  “为什么不准说,为什么不准说?”

  祖父说:

  “你没看冯歪嘴子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吗?冯歪嘴子难为情了。”

  我想可有什么难为情的,我不明白。

  三

  晌午,冯歪嘴子那磨房里就吵起来了。

  冯歪嘴子一声不响地站在磨盘的旁边,他的掌柜的拿着烟袋在他的眼

  前骂着,掌柜的太太一边骂着,一边拍着风车子,她说:

  “破了风水了,我这碾磨房,岂是你那不干不净的野老婆住的地方!”

  “青龙白虎也是女人可以冲的吗!”

  “冯歪嘴子,从此我不发财,我就跟你算账;你是什么东西,你还算个人

  吗?你没有脸,你若有脸你还能把个野老婆弄到大面上来,弄到人的眼皮下

  边来……你赶快给我滚蛋……”

  冯歪嘴子说:

  “我就要叫她们搬的,就搬……”

  掌柜的太太说:

  “叫她们搬,她们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我是叫你滚蛋的,你可把人糟

  蹋苦了……”

  说着,她往炕上一看:

  “唉呀!面口袋也是你那野老婆盖得的!赶快给我拿下来。我说冯歪嘴

  子,你可把我糟蹋苦了。你可把我糟蹋苦了。”

  那个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的,一齐盖着四五张,厚

  敦敦的压着小脸。

  掌柜的太太在旁边喊着:

  “给我拿下来,快给我拿下来!”

  冯歪嘴子过去把面口袋拿下来了,立刻就露出孩子通红的小手来,而

  137

  且那小手还伸伸缩缩地摇动着,摇动了几下就哭起来了。

  那孩子一哭,从孩子的嘴里冒着雪白的白气。

  那掌柜的太太把面口袋接到手里说:

  “可冻死我了,你赶快搬罢,我可没工夫跟你吵了……”

  说着开了门缩着肩膀就跑回上屋去了。

  王四掌柜的,就是冯歪嘴子的东家,他请祖父到上屋去喝茶。

  我们坐在上屋的炕上,一边烤着炭火盆,一边听到磨房里的那小孩的

  哭声。

  祖父问我的手烤暖了没有?我说还没烤暖,祖父说:

  “烤暖了,回家罢。”

  从王四掌柜的家里出来,我还说要到磨房里去看看。祖父说,没有什么

  的,要看回家暖过来再看。

  磨房里没有寒暑表,我家里是有的。我问祖父:

  “爷爷,你说磨房的温度在多少度上?”

  祖父说在零度以下。

  我问:

  “在零度以下多少?”

  祖父说:

  “没有寒暑表,哪儿知道呵!”

  我说:

  “到底在零度以下多少?”

  祖父看一看天色就说:

  “在零下七八度。”

  我高兴起来了,我说:

  “嗳呀,好冷呵!那不和室外温度一样了吗?”

  我抬脚就往家里跑,井台,井台旁边的水槽子,井台旁边的大石头碾

  子,房户老周家的大玻璃窗子,我家的大高烟囱,在我一溜烟地跑起来的时

  候,我看它们都移移动动的了,它们都像往后退着。我越跑越快,好像不是

  我在跑,而像房子和大烟囱在跑似的。

  我自己玄乎得我跑得和风一般快。

  我想那磨房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岂不是等于露天了吗?这真笑话,房子

  138

  和露天一样。我越想越可笑,也就越高兴。

  于是连喊带叫地也就跑到家了。

  四

  下半天冯歪嘴子就把小孩搬到磨房南头那草棚子里去了。

  那小孩哭的声音很大,好像他并不是刚刚出生,好像他已经长大了的

  样子。

  那草房里吵得不得了,我又想去看看。

  这回那女人坐起来了,身上披着被子,很长的大辫子垂在背后,面朝

  里,坐在一堆草上不知在干什么,一听门响,她一回头。我看出来了,她就是

  我们同院住着的老王家的大姑娘,我们都叫她王大姐的。

  这可奇怪,怎么就是她呢?她一回头几乎是把我吓了一跳。

  我转身就想往家里跑。跑到家里好赶快告诉祖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看是我,她就先向我一笑,她长的是很大的脸孔,很尖的鼻子,每笑

  的时候,她的鼻梁上就皱了一堆的褶。今天她的笑法还是和从前的一样,鼻

  梁处堆满了皱褶。

  平常我们后园里的菜吃不了的时候,她就提着筐到我们后园来摘些茄

  子、黄瓜之类回家去。她是很能说能笑的人,她是很响亮的人,她和别人相

  见之下,她问别人:

  “你吃饭了吗?”

  那声音才大呢,好像房顶上落了喜鹊似的。

  她的父亲是赶车的,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

  得更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别人看了都说:

  “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好手!”

  她在我家后园里摘菜,摘完临走的时候,常常就折一朵马蛇菜花戴在

  头上。

  她那辫子梳得才光呢,红辫根,绿辫梢,干干净净,又加上一朵马蛇菜

  花戴在鬓角上,非常好看。她提着筐子前边走了,后边的人就都指指划划地

  说她的好处。

  老厨子说她大头子大眼睛长得怪好的。

  139

  有二伯说她膀大腰圆的带点福相。

  母亲说她:

  “我没有这么大的儿子,有儿子我娶她,这姑娘真响亮。”

  同院住的老周家三奶奶则说:

  “哟哟,这姑娘真是一棵大葵花,又高又大,你今年十几啦?”

  周三奶奶一看到王大姐就问她十几岁?已经问了不知几遍了,好像一

  看见就必得这么问,若不问就好像没有话说似的。

  每逢一问,王大姐也总是说:

  “二十了。”

  “二十了,可得给说一个媒了。”再不然就是,“看谁家有这么大的福气,

  看吧,将来看吧。”

  隔院的杨家的老太太,扒着墙头一看见王大姐就说:

  “这姑娘的脸红得像一盆火似的。”

  现在王大姐一笑还是一皱鼻子,不过她的脸有一点清瘦,颜色发白了

  许多。

  她怀里抱着小孩。我看一看她,她也不好意思了,我也不好意思了。我

  的不好意思是因为好久不见的缘故,我想她也许是和我一样吧。我想要走,

  又不好意思立刻就走开。想要多呆一会又没有什么话好说的。

  我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站了一会,我看她用草把小孩盖了起来,把小孩

  放到炕上去。其实也看不见什么是炕,乌七八糟的都是草,地上是草,炕上

  也是草,草捆子堆得房梁上去了。那小炕本来不大,又都叫草捆子给占满

  了。那小孩也就在草中偎了个草窝,铺着草盖着草地就睡着了。

  我越看越觉得好玩,好像小孩睡在喜鹊窝里了似的。

  到了晚上,我又把全套我所见的告诉了祖父。

  祖父什么也不说。但我看出来祖父晓得的比我晓得的多的样子。我说:

  “那小孩还盖着草呢!”

  祖父说:

  “嗯!”

  我说:

  “那不是王大姐吗?”

  祖父说:

  140

  “嗯。”

  祖父是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听的样子。

  等到了晚上在煤油灯的下边,我家全体的人都聚集了的时候,那才热

  闹呢!连说带讲的。这个说,王大姑娘这么的。那个说王大姑娘那么着……

  说来说去,说得不成样子了。

  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西。

  说她说话的声音那么大,一定不是好东西。哪有姑娘家家的,大说大讲

  的。

  有二伯说:

  “好好的一个姑娘,看上了一个磨房的磨倌,介个年头是啥年头!”

  老厨子说:

  “男子要长个粗壮,女子要长个秀气。没见过一个姑娘长得和一个抗大

  个的(抗工)似的。”

  有二伯也就接着说:

  “对呀!老爷像老爷,娘娘像娘娘,你没四月十八去逛过庙吗?那老爷庙

  上的老爷,威风八面,娘娘庙上的娘娘,温柔典雅。”

  老厨子又说:

  “哪有的勾当,姑娘家家的,打起水来,比个男子大丈夫还有力气。没见

  过,姑娘家家的那么大的力气。”

  有二伯说:

  “那算完,长的是一身穷骨头穷肉,那穿绸穿缎的她不去看,她看上了

  个灰秃秃的磨倌。真是武大郎玩鸭子,啥人玩啥鸟。”

  第二天,左邻右居的都晓得王大姑娘生了小孩了。

  周三奶奶跑到我家来探听了一番,母亲说就在那草棚子里,让她去看。

  她说:

  “哟哟!我可没那么大的工夫去看的,什么好勾当。”

  西院的杨老太太听了风也来了。穿了一身浆得闪光发亮的蓝大布衫,

  头上扣着银扁方,手上戴着白铜的戒指。

  一进屋,母亲就告诉她冯歪嘴子得了儿子了。杨老太太连忙就说:

  “我可不是来探听他们那些猫三狗四的,我是来问问那广和银号的利

  息到底是大加一呢,还是八成?因为昨天西荒上的二小子打信来说,他老丈

  141

  人要给一个亲戚拾几万吊钱。”

  说完了,她庄庄严严地坐在那里。

  我家的屋子太热,杨老太太一进屋来就把脸热的通红。母亲连忙打开

  了北边的那通气窗。

  通气窗一开,那草棚子里的小孩的哭声就听见了,那哭声特别吵闹。

  “听听啦,”母亲说,“这就是冯歪嘴子的儿子。”

  “怎么的啦?那王大姑娘我看就不是个好东西,我就说,那姑娘将来好

  不了。”杨老太太说,“前些日子那姑娘忽然不见了,我就问她妈,‘你们大姑

  娘哪儿去啦?’她妈说,‘上她姥姥家去了。’一去去了这么久没回来,我就有

  点觉景。”

  母亲说:

  “王大姑娘夏天的时候常常哭,把眼圈都哭红了,她妈说她脾气大,跟

  她妈吵架气的。”

  杨老太太把肩膀一抱说:

  “气的,好大的气性,到今天都丢了人啦,怎么没气死呢。那姑娘不是好

  东西,你看她那双眼睛,多么大!我早就说过,这姑娘好不了。”

  而后在母亲的耳朵上嘁嘁喳喳了一阵,又说又笑地走了。

  把她那原来到我家里来的原意,大概也忘了。她来是为了广和银号利

  息的问题,可是一直到走也没有再提起那广和银号来。

  杨老太太,周三奶奶,还有同院住的那些粉房里的人,没有一个不说王

  大姑娘坏的。

  说王大姑娘的眼睛长得不好,说王大姑娘的力气太大,说王大姑娘的

  辫子长得也太长。

  五

  这事情一发,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给

  她做日记的。

  做传的说,她从小就在外祖母家里养着,一天尽和男孩子在一块,没男

  没女。有一天她竟拿着烧火的叉子把她的表弟给打伤了。又是一天刮大风,

  她把外祖母的二十多个鸭蛋一次给偷着吃光了。又是一天她在河沟子里边

  142

  采菱角,她自己采的少,她就把别人的菱角倒在她的筐里了,就说是她采

  的。说她强横得不得了,没有人敢去和她分辩,一分辩,她开口就骂,举手就

  打。

  那给她做传的人,说的就好像看见过似的,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那

  天,王大姑娘因为外祖母少给了她一块肉吃,她就跟外祖母打了一仗,就跑

  回家里来了。

  “你看看吧,她的嘴该多馋。”

  于是四边听着的人,没有不笑的。

  那给王大姑娘做传的人,材料的确搜集得不少。

  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

  能说十分热闹,但大家都总要尽力地鼓吹一番。虽然不跳神打鼓,但也总应

  该给大家多少开一开心。

  于是吹风的、把眼的、跑线的,绝对的不辞辛苦,在飘着白白的大雪的

  夜里,也就戴着皮帽子,穿着大毡靴,站在冯歪嘴子的窗户外边,在那里守

  候着,为的是偷听一点什么消息。若能听到一点点,哪怕针孔那么大一点,

  也总没有白挨冻,好作为第二天宣传的材料。

  所以冯歪嘴子那门下在开初的几天,竟站着不少的探访员。

  这些探访员往往没有受过教育,他们最喜欢造谣生事。

  比方我家的老厨子出去探访了一阵,回家报告说:

  “那草棚子才冷呢!五风楼似的,那小孩一声不响了,大概是冻死了,快

  去看热闹吧!”

  老厨子举手舞脚的,他高兴得不得了。

  不一会他又戴上了狗皮帽子,他又去探访了一阵,这一回他报告说:

  “他妈的,没有死,那小孩还没冻死呢!还在娘怀里吃奶呢。”

  这新闻发生的地点。离我家也不过五十步远,可是一经探访员们这一

  探访,事情本来的面目可就大大的两样了。

  有的看了冯歪嘴子的炕上有一段绳头,于是就传说着冯歪嘴子要上

  吊。

  这“上吊”的刺激,给人们的力量真是不小。女的戴上风帽,男的穿上毡

  靴,要来这里参观的,或是准备着来参观的人不知多少。

  西院老杨家就有三十多口人,小孩不算在内,若算在内也有四十口了。

  143

  就单说这三十多人若都来看上吊的冯歪嘴子,岂不把我家的那小草棚挤翻

  了吗!就说他家那些人中有的老的病的,不能够来,就说最低限度来上十个

  人吧。那么西院老杨家来十个,同院的老周家来三个———周三奶奶,周四婶

  子,周老婶子———外加周四婶子怀抱着一个孩子,周老婶子手里牵着个孩

  子———她们是有这样的习惯的———那么一共周家老少三辈总算五口了。

  还有磨房里的漏粉匠、烧火的、跑街送货的等等,一时也数不清是几多

  人,总之这全院好看热闹的人也不下二三十。还有前后街上的,一听了消息

  也少不了来了不少的。

  “上吊。”为啥一个好好人,活着不愿意活,而愿意“上吊”呢?大家快去

  看看吧,其中必是趣味无穷,大家快去看看吧。

  再说开开眼也是好的,反正也不是去看跑马戏的,又要花钱,又要买

  票。

  所以呼兰河城里凡是一有跳井投河的,或是上吊的,那看热闹的人就

  特别多,我不知道中国别的地方是否这样,但在我的家乡确是这样的。

  投了河的女人,被打捞上来了,也不赶快的埋,也不赶快的葬,摆在那

  里一两天,让大家围着观看。

  跳了井的女人,从井里捞出来,也不赶快的埋,也不赶快的葬,好像国

  货展览会似的,热闹得车水马龙了。

  其实那没有什么好看的,假若冯歪嘴子上了吊,那岂不是看了很害怕

  吗!

  有一些胆小的女人,看了投河的,跳井的,三天五夜的不能睡觉。但是

  下次,一有这样的冤魂,她仍旧是去看的,看了回来就觉得那恶劣的印象就

  在眼前,于是又是睡觉不安,吃饭也不香。但是不去看,是不行的,第三次仍

  旧去看,哪怕去看了之后,心里觉得恐怖,而后再买一匹黄钱纸、一扎线香

  到十字路口上去烧了,向着那东西南北的大道磕上三个头,同时嘴里说:

  “邪魔野鬼可不要上我的身哪,我这里香纸的也都打发过你们了。”

  有的谁家的姑娘,为了去看上吊的,回来吓死了。听说不但看上吊的,

  就是看跳井的,也有被吓死的。吓出一场病来,千医百治的治不好,后来死

  了。

  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看,男人也许特别胆子大,不害怕。女人却都是胆小

  的多,都是乍着胆子看。

  144

  还有小孩,女人也把他们带来看,他们还没有长成为一个人,母亲就早

  把他们带来了,也许在这热闹的世界里,还是提早地演习着一点的好,免得

  将来对于跳井上吊太外行了。

  有的探访员晓得了冯歪嘴子从街上买来了一把家常用的切菜的刀,于

  是就大放冯歪嘴子要自刎的空气。

  六

  冯歪嘴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还是好好地活着。过了一年,他的孩子

  长大了。

  过年我家杀猪的时候,冯歪嘴子还到我家里来帮忙的,帮着刮猪毛。到

  了晚上他吃了饭,喝了酒之后,临回去的时候,祖父说,让他带几个大馒头

  去,他把馒头挟在腰里就走了。

  人们都取笑着冯歪嘴子,说:

  “冯歪嘴子有了大少爷了。”

  冯歪嘴子平常给我家做一点小事,磨半斗豆子做小豆腐,或是推二斗

  上好的红黏谷,做黏糕吃,祖父都是招呼他到我家里来吃饭的。就在饭桌

  上,当着众人,老厨子就说:

  “冯歪嘴子少吃两个馒头吧,留着馒头带给大少爷去吧……”

  冯歪嘴子听了也并不难为情,也不觉得这是嘲笑他的话,他很庄严地

  说:

  “他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

  等吃完了,祖父说:

  “还是带上几个吧!”

  冯歪嘴子拿起几个馒头来,往哪儿放呢?放在腰里,馒头太热。放在袖

  筒里怕掉了。

  于是老厨子说:

  “你放在帽兜子里啊!”

  于是冯歪嘴子用帽兜着馒头回家去了。

  东邻西舍谁家若是办了红白喜事,冯歪嘴子若也在席上的话,肉丸子

  一上来,别人就说:

  145

  “冯歪嘴子,这肉丸子你不能吃,你家里有大少爷的是不是?”

  于是人们说着,就把冯歪嘴子应得的那一份的两个肉丸子,用筷子夹

  出来,放在冯歪嘴子旁边的小碟里。来了红烧肉,也是这么照办,来了干果

  碟,也是这么照办。

  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等席散之后,用手巾包着,带回家来,给

  他的儿子吃了。

  七

  他的儿子也和普通的小孩一样,七个月出牙,八个月会爬,一年会走,

  两年会跑了。

  夏天,那孩子浑身不穿衣裳,只带着一个花兜肚,在门前的水坑里捉小

  蛤蟆。他的母亲坐在门前给他绣着花兜肚子。

  他的父亲在磨房打着梆子,看管着小驴拉着磨。

  八

  又过了两三年,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冯歪嘴子欢喜得

  不得了,嘴都闭不上了。

  在外边,有人问他:

  “冯歪嘴子又要得儿子了?”

  他呵呵呵,故意的平静着自己。

  他在家里边,他一看见他的女人端一个大盆,他就说:

  “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他看见他的女人抱一捆柴火,他也这样阻止着她:

  “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可是那王大姐,却一天比一天瘦,一天比一天苍白,她的眼睛更大了,

  她的鼻子也更尖了似的。冯歪嘴子说,过后多吃几个鸡蛋,好好养养身子好

  起来了。

  他家是快乐的,冯歪嘴子把窗子上挂了一张窗帘。这张白布是新从铺

  子里买来的。冯歪嘴子的窗子,三五年也没有挂过帘子,这是第一次。

  146

  冯歪嘴子买了二斤新棉花,买了好几尺花洋布,买了二三十个上好的

  鸡蛋。

  冯歪嘴子还是照旧的拉磨,王大姐就剪裁着花洋布做成小小的衣裳。

  二三十个鸡蛋,用小筐装着,挂在二梁上。每一开门开窗的,那小筐就

  在高处游荡着。

  门口来一担挑卖鸡蛋的,冯歪嘴子就说:“你身子不好,我看还应该多

  吃几个鸡蛋。”

  冯歪嘴子每次都想再买一些,但都被孩子的母亲阻止了,冯歪嘴子说:

  “你从生了这小孩以来,身子就一直没养过来。多吃几个鸡蛋算什么

  呢!我多卖几斤黏糕就有了。”

  祖父一到他家里去串门。冯歪嘴子就把这一套话告诉了祖父。他说:

  “那个人才俭省呢,过日子连一根柴草也不肯多烧。要生小孩子,多吃

  一个鸡蛋也不肯。看着吧,将来会发家的……”

  冯歪嘴子说完了,是很得意的。

  九

  七月一过去,八月乌鸦就来了。

  其实乌鸦七月里已经来了,不过没有八月那样多就是了。

  七月的晚霞,红得像火似的,奇奇怪怪的,老虎、大狮子、马头、狗群。这

  一些云彩,一到了八月,就都没有。那满天红洞洞的,那满天金黄的,满天绛

  紫的,满天朱砂色的云彩,一齐都没有了,无论早晨或黄昏,天空就再也没

  有它们了,就再也看不见它们了。

  八月的天空是静悄悄的,一丝不挂。六月的黑云,七月的红云,都没有

  了。一进了八月雨也没有了,风也没有了。白天就是黄金的太阳,夜里就是

  雪白的月亮。

  天气有些寒了,人们都穿起夹衣来。

  晚饭之后,乘凉的人没有了。院子里显得冷清寂寞了许多。

  鸡鸭都上架去了,猪也进了猪栏,狗也进了狗窝。院子里的蒿草,因为

  没有风,就都一动不动地站着,因为没有云,大昴星一出来就亮得和一盏小

  灯似的了。

  147

  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第二天早晨,正遇着乌鸦的

  时候,就给冯歪嘴子的女人送殡了。

  乌鸦是黄昏的时候,或黎明的时候才飞过。不知道这乌鸦从什么地方

  来,飞到什么地方去,但这一大群遮天蔽地的,吵着叫着,好像一大片黑云

  似的从远处来了,来到头上,不一会又过去了。终究过到什么地方去,也许

  大人知道,孩子们是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

  听说那些乌鸦就过到呼兰河南岸那柳条林里去的,过到那柳条林里去

  做什么?所以我不大相信。不过那柳条林,乌烟瘴气的,不知那里有些什么,

  或者是过了那柳条林,柳条林的那边更是些个什么?站在呼兰河的这边,只

  见那乌烟瘴气的,有好几里路远的柳条林上,飞着白白的大鸟,除了那白白

  的大鸟之外,究竟还有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据说乌鸦就往那边过,乌鸦过到那边又怎样,又从那边究竟飞到什么

  地方去,这个人们不大知道了。

  冯歪嘴子的女人是产后死的,传说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

  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我要到草棚子去看,祖父不让我去看。

  我在大门口等着。

  我看见了冯歪嘴子的儿子,打着灵头幡送他的母亲。

  灵头幡在前,棺材在后,冯歪嘴子在最前边,他在最前边领着路向东大

  桥那边走去了。

  那灵头幡是用白纸剪的,剪成络络网,剪成胡椒眼,剪成不少的轻飘飘

  的穗子,用一根杆子挑着,扛在那孩子的肩上。

  那孩子也不哭,也不表示什么,只好像他扛不动那灵头幡,使他扛得非

  常吃力似的。

  他往东边越走越远了。我在大门外看着,一直看着他走过了东大桥,几

  乎是看不见了,我还在那里看着。

  乌鸦在头上呱呱地叫着。

  过了一群,又一群,等我们回到了家里,那乌鸦还在天空里叫着。

  148

  十

  冯歪嘴子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冯歪嘴子算完了。

  扔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

  看吧,看他可怎样办!

  老厨子说:

  “看热闹吧,冯歪嘴子又该喝酒了,又该坐在磨盘上哭了。”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子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

  都在准备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

  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

  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

  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

  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于是他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

  匙喂他。

  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

  早晨一起来,一开门,看见邻人到井口去打水的时候,他总说一声:

  “去挑水吗!”

  若遇见了卖豆腐的,他也说一声:

  “豆腐这么早出锅啦!”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

  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

  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

  他说:

  “慢慢地就中用了。”

  他的小儿子,一天一天的喂着,越喂眼睛越大,胳臂,腿,越来越瘦。

  在别人的眼里,这孩子非死不可。这孩子一直不死,大家都觉得惊奇。

  149

  到后来大家简直都莫名其妙了,对于冯歪嘴子的这孩子的不死,别人

  都起了恐惧的心理,觉得,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世界上应该有的吗?

  但是冯歪嘴子,一休息下来就抱着他的孩子。天太冷了,他就烘了一堆

  火给他烤着。那孩子刚一咧嘴笑,那笑得才难看呢,因为又像笑,又像哭。其

  实又不像笑,又不像哭,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咧嘴。

  但是冯歪嘴子却欢得不得了了。

  他说:

  “这小东西会哄人了。”

  或是:

  “这小东西懂人事了。”

  那孩子到了七八个月才会拍一拍掌,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到七八个月,

  都会爬了,会坐着了,要学着说话了。冯歪嘴子的孩子都不会,只会拍一拍

  掌,别的都不会。

  冯歪嘴子一看见他的孩子拍掌,他就眉开眼笑的。

  他说:

  “这孩子眼看着就大了。”

  那孩子在别人的眼睛里看来,并没有大,似乎一天更比一天小似的。因

  为越瘦那孩子的眼睛就越大,只见眼睛大,不见身子大,看起来好像那孩子

  始终也没有长似的。那孩子好像是泥做的,而不是孩子了,两个月之后,和

  两个月之前,完全一样。两个月前看见过那孩子,两个月之后再看见,也绝

  不会使人惊讶,时间是快的,大人虽不见老,孩子却一天一天地不同。

  看了冯歪嘴子的儿子,绝不会给人以时间上的观感。大人总喜欢在孩

  子的身上去触到时间,但是冯歪嘴子的儿子是不能给人这个满足的。因为

  两个月前看见过他那么大,两个月后看见他还是那么大,还不如去看后花

  园里的黄瓜,那黄瓜三月里下种,四月里爬蔓,五月里开花,五月末就吃大

  黄瓜。

  但是冯歪嘴子却不这样的看法,他看他的孩子是一天比一天大。

  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

  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

  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150

  尾声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

  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

  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继续阅读:第二篇小城三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呼兰河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