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郦食其奉命进入楚军大营内与项王项羽签订盟约,为了表示诚意,随着郦食其进入楚营的还有数百车粮草,以此来解楚军粮草的燃眉之急,看到这一切后,项羽便心生退意了,毕竟数年的征战,楚地境内早已是十室九空,粮草常年歉收,若是再与汉军对峙,恐怕楚军会不战自败。
加上令尹项伯的劝说,很快项羽便准备签订盟约,不过就当项羽准备在大营内签订盟约时,燕王臧荼与北貉胡人率十万大军南下,相助汉王李林,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别说是楚军没有丝毫察觉,就连正在准备攻打齐国的韩信,对此也是浑然不知。
原来燕王臧荼与北貉胡人能够率领十万大军南下相助汉军,实在是丞相萧何的功劳,自从燕王臧荼名义上归顺汉王李林之后,为了让臧荼派出大军南下,萧何便派出汉使秘密前往燕国,对臧荼进行劝说,希望臧荼能够尽快出兵相助汉军来平定战乱。
在汉使的不停劝说下,终于在汉五年十二月份时,燕王臧荼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南下助汉,当然在出兵之前,燕王臧荼还特意派人去劝说北貉胡人,希望北貉胡人也能够与燕军一道南下助汉,在萧何为北貉胡人送去无数的金银珠宝后,终于北貉胡人也答应出兵帮助汉军了。
当然这些都是在秘密进行的,要知道燕王臧荼一直对中原战事秉承隔岸观火的态度,如今突然出兵助汉,若是被项羽知晓,一定会提前防备燕军的南下,所以为了防止消息泄露,燕军南下一事,除了丞相萧何与汉王李林之外,知道此事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而另一边身在赵齐边境的韩信正在率领八万大军准备攻打齐国,不过在攻打齐国之前,韩信却收到了汉王李林的来信,信中称自己已经与项王准备签订盟约了,之前商议的对齐战事,暂时先放一段时间,等到时机成熟后再出兵攻齐吧。
不过身在荥阳的李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对于自己的一番言语,韩信竟然直接选择了无视,在韩信看来,眼下自己已经陈兵于黄河渡口平原津,对岸便是齐国的大军,若是今日没有一鼓作气拿下齐国,日后再想拿下齐国,可真的就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在谋士蒯通的建议下,汉军大将韩信并未将汉王信中的内容告知麾下诸将,而是选择秘密备战准备对齐发动战事,而汉军将士对此事还是浑然不知,以为汉王有令必须要拿下齐国,所以全军上下士气高涨,人人都摩拳擦掌准备对齐国一战。
蒯通劝说韩信的原因也很是简单,其人称韩信是奉召讨伐齐国,但汉王又在荥阳与项王之间签订了盟约,虽然齐国已经遵从项王之令不再与我们作战,大王也亲自写信告知韩信,但是却没有看到大王下诏停止将军攻齐啊!
蒯通的一番言语后,顿时让韩信心动不已,要知道李林并未直接下诏告知自己,写信告知也仅仅是私下行为,只要汉王李林没有下诏,那么就还有机会对齐一战,就算最后汉王李林因为此事要追究自己的责任,自己也完全可以推脱的一干二净。
与之相反的是,黄河对岸的齐国,同样收到了项王项羽的来信,信中称楚汉之间即将就要签订盟约,很快双方之间的战事便可以告一段落了,看到这封信之后,齐王田广丞相田横看到来信之后皆下令齐军不予主动攻击汉军,并且开始撤走了部分兵力,以此来换防他处城池。
而这时的汉王李林却仍旧在荥阳与项王项羽准备签订盟约,因为此时燕王臧荼尚未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攻楚,若是贸然开战恐怕会损失惨重,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权衡之下李林决定先与项羽言和,待燕国大军到来之后,再图攻打楚国。
可是正当李林派去的汉使前往楚军大营将盟约签订完毕之后,楚军刚刚拔寨起兵向楚国撤退,而荥阳城内汉军则刚刚放下对楚军的戒备时,正在率领大军后撤的项王收到了一个令他万分恼怒的消息,那便是齐国主力大军在韩信的突袭下,已经大败而逃了,临淄也是岌岌可危。
原来当齐国主力放松了对韩信所部的戒备时,韩信率领大军悄然顺利渡过黄河,接着攻占了平原津,并走过无人设防的济水,然后突然出现在了历下城前,不等齐军反应,一举便击溃齐军的主力,然后韩信连齐军残部都来不及追击,便马不停蹄的率领大军向临淄进军。
猝不及防的齐国陷入一片混乱,濒临崩溃,谁也没有想到韩信竟然会率领大军突袭齐军主力,齐王田广、丞相田横因此愤怒至极,可惜却还是没有丝毫的办法,毕竟韩信率领大军已经快要兵临临淄城下了,若是再不撤离恐怕都要变成韩信的俘虏了。
这也怪不得齐王田广与丞相田横如此的愤怒,毕竟齐国素有‘东秦’之称,就是因为齐国东有泰山,北有济水、黄河天险,一共两道天险,层层设防,亡国恐怕还为时尚早。
此时的齐国,都城临淄已经不保,一番权衡之下,齐王田广退守高密,丞相田横退守泰安,将军田既退守即墨,田光退守莒县,一边据守着城池,一边等待着项王派大军前来救援。
得到这些消息后的项羽顿时勃然大怒,在项羽看来这一切都是李林的阴谋诡计,为了破齐专门假意派人来签订盟约,想到这里后项羽再也忍耐不住了,此时楚军刚退兵不到三日,项羽便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向荥阳城冲杀而去。
不过在项羽重新攻打荥阳之前,面对着齐王田广不断的求援之信,项羽不得不下令任命龙且为大将军,率领五万楚军前去齐国救援齐王,当然此时的项羽对于龙且仍然不算信任,不过眼下帐下诸将皆已无人可用,不得已之下只能令龙且率领五万大军前往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