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我要是告诉你,你的父亲他们没有死,还活的好好的呢?”
杨天承看着柳妍希淡淡的说道。
柳妍希被杨天承的话惊住了,第一反应就是杨天承是在骗她,她可没忘记当她得知的消息的时候,回到柳家庄,看到的就是满地的尸体。
她含着泪数啊数,数啊数……
一共一起三百五十四具尸体,连带着仆人,她柳家庄满门不留。
“你觉得朕有必要骗你?”杨天承说道。
柳妍希沉默了,一双水灵的眼睛看着杨天承没有说话。
“你就不奇怪,为什么朕派人灭了你柳家庄,却还要多此一举的把他们的头颅全部割下来?
到了朕这个地位,何须如此?”
“当初朕登基之后,便收服了柳家庄,至于你得到的消息,看到的那些尸体全部都是朕派人伪装出来的。
要的就是他们改头换面,去其他地方暗自为朕做事。”
杨天承说到这里,柳妍希那里还不信,立马激动的开口说道:
“我父亲他们在哪里。”
“在江南!江南的第一富商万家你应该知道吧,就是你父亲他们在外面的身份。
如今你父亲已经得到了朕的密旨,正在赶往长安,不出半月你们就能见到了。”
杨天承和柳妍希解释完了,把柳妍希安抚住了之后,他便离开了寝宫回到了承乾宫。
杨天承也没有骗柳妍希,这件事确实是真的。
杨天承也是之前受到了柳江的密信,才知道柳家庄竟然也是杨天承前身安排的暗线。
之前杨天承前身登基之后,看重了柳家庄的经商能力。
暗自收复了他们,让他们改头换面的去江南之地经商,暗自发展。
如今柳家庄那些人已经成为了江南最大的富商,乃是大炎赫赫有名的富商。
可以说柳家庄如今已经控制了江南大半的财富,可以源源不断的给杨天承带来巨大的财富。
不仅如此,柳家庄万家商号开遍了整个大炎,都在不断的收集着大炎各地的情报。
当初因为刚刚登基,世家门阀们朝堂势大都企图掌控杨天承,所以这件事杨天承只能秘密去办。
不敢摆在明面上,不过如今杨天承的实力已经稳固,在朝堂上在没有人敢反驳她,所以他便把柳江他们给调了回来。
回到了承乾宫之后,杨天承想了半天之后,终于敲定了那些考生的去处。
杨天承打算把他们安排在南陵州,这是当初大炎的先祖,从南疆手底下打下来的地盘,改为了南陵州。
这些年一直都是让南疆的人自治,大炎只是派出了一个郡王,在南陵州设立了一个都护府。
如今经过了那么多年的融合,南陵州的南疆人早已经不像当初一样仇视大炎了。
经过几代和大炎百姓血脉融合下来,如今大部分南陵人体内或多或少都有着大炎的血脉。
杨天承把他们安排到南陵州也是有考究的。
虽然南陵州已经彻彻底底的归入了大炎的版图,但南陵州有当地人自治的做法,还是让杨天承很不舒服。
作为大炎的领土,那么自然就得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而这批考生足足有一千余人,只要在当地稍加培训就足以武装南陵州一个州的官府制度。
把这个难题处理好之后,杨天承总算可以轻松一会了。
现在他只需要等待柳江的到来,这些日子唯一的大事,就是科举的第三轮考试,殿试了。
而随着杨天承敲定了这些考生的地属,立马就让那些考生十分激动。
他们也知道,他们这一次去南陵州为官做吏。
相当于是在南陵州建立一个新的官府,虽然一州刺史这个位置轮不到他们,但这要是做的好了,也算是一个十分大的功绩。
为他们的前途抹上十分亮眼的一笔重彩。
日后不管怎么样,有了这份资历都好办。
就连朝中的一些大臣也有些眼红,纷纷动用自己的关系,想要运作一番,把自己的子嗣送进去,混一笔资历,镀镀金。
他们都很清楚,既然杨天承要动南陵郡,那就不可能失败。
这等于是没有风险的一笔收入。
一时之间,杨天承手底下的心腹,诸如赵虎张龙、沈光等人,都被那些大臣视为重点讨好对象,门槛都快被他们登没了。
而在第二天早朝上,就有人提及了关于南陵州刺史的位置,该有何人出任。
那些没有多少权利的官员,盯着的是下面的位置。
而这些有实力的大臣,盯着的就是刺史这个权利机关的位置了。
在大炎地方官员,一州最大的官员就是刺史,随后就是刺史府所辖的副官。
这些官职都是他们争夺的目标。
“众位爱卿,对于南陵州的刺史和刺史府的官员,可有什么好的人选?”
杨天承见到有人提出来,便顺水推舟的提了出来,只是要让他们失望了,关于南陵州的刺史,这个位置他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所以必须得安插自己的人。
至于刺史之下的置赞,都尉和副都尉这些佐官倒是可以交给其他大臣。
“陛下,臣有一弟普然,现任御史大夫,为官多年来兢兢业业,颇有才能,可为南陵州上州刺史。”
“臣有一别驾,才情品性均为上等,乃大才,可为南陵州上州刺史。”
……
杨天承让众朝臣提意见,朝臣们便像打了鸡血一般,纷纷开口进言。
不过大部分推荐的都是自家的兄弟子侄,或者别驾亲信。
杨天承摇了摇头开口说道:
“南陵上州刺史,朕早有心选,金吾卫将军沈光之父沈道君,才能兼备,在关中世子中极受推崇,可为上州刺史。
爱卿们还是举荐可为置赞和都尉的人才吧。”
众臣见上州刺史,杨天承心里已有人选,心里大为失望,随后便把目标放在了置赞的身上。
置赞乃是上州刺史以下最大的官员,这也是他们的争夺目标。
而一些自知争不到置赞的人,则把目光放在了都尉和副都尉的身上。
一时间整个朝堂再次热闹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