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兴取出怀中干粮,嘴上咀嚼着,心中却叨唠起刘伯温给他的诗文来:“日日空中悬,夜夜涧边眠。竹青是剑鞘,黄金遮霜妍。这‘日日空中悬’应该是指‘轩辕剑’天天都悬挂着的;而‘夜夜涧边眠’可以解释为藏剑之处乃是在山涧流泉之畔;至于那句‘竹青是剑鞘’能不能解释成莫干山的竹林好像一个剑鞘,将‘轩辕剑’保护在竹林深处呢……”
想到此处,周德兴不禁恍然大悟,惊叫出口道:“对了对了,只要找到有竹林的地方便能找到藏剑之所!”惊喜过后又是一声叹息:“哎!可这句‘黄金遮霜妍’是什么意思呢?难道真的有黄金遮盖着宝剑的寒光。”
周德兴不敢再多怠慢,连忙收起干粮,上马继续朝山上前进,寻找有竹林之所而去。
周德兴纵马越过小溪,穿过密林,眼前恰然是一片青翠的竹海。
他心中大喜若狂道:“‘竹青是剑鞘’,竹林在此,那‘轩辕剑’便离此不远咯!”想罢竟经不住地开怀大笑起来,双脚猛夹马腹,朝竹林飞驰而去。
周德兴驰近竹林观望一番,只见竹海不但茂密,而且特别的粗大,高可达三、四丈,围沿十寸以上,每一株都像是一柄翠绿清凉的巨伞一般。
由于竹林太过茂密,马匹无法正常驰入,周德兴唯有将马儿绑在竹子之上,从马鞍上解下钢刀,自个朝竹林深处行去。
一路上风平浪静,周德兴大约又走了一盏茶的工夫,但见竹林深处有一个身影,一手提着一只竹编篮子,另一只手则握着铁铲,正蹲在几棵竹子前埋头俯身挖掘着竹笋。
周德兴见天色已然不早了,自己必须找户农家村舍借住一宿,同时打探一些关于‘轩辕剑’的传闻轶事,也好从中找寻有关线索。想通此节,周德兴连忙快步走上前去,对着那个人影拱手道:“这位乡亲,敢问一事可否?”
那名农夫转过头来,见是一位年轻气壮,魁梧英伟,腰配钢刀的青年壮汉,心中不禁一阵惊吓。
当时元廷腐败,元帝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加之皇家、官府、地方财主苛捐重税害得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一时中原各地藩镇林立,将帅无数,虽有部分反元义士真心为民除暴,但大多为一己之私,烧杀抢掠,敛财入囊,使众多百姓心惊胆颤不敢相抗。
农夫当然知道目前各地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那会有这样穿着整洁,且身带武器的民夫在此出现。他不禁在心中琢磨一番,莫非此人是朝廷鹰犬或者那个起义大军中的兵爷。
农夫不敢多想,连忙转身跪倒在地道:“这位大爷,这位大爷啊,小人只是个山野村夫,还望大爷放小人一条生路!”说着,全身上下不住地打起了冷颤。
周德兴叹了一口气,他明白农夫这样做的原由所在。连忙伸手将农夫扶将起来。只见农夫一头白发,面目沧桑,心中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迈的老父亲,于是安慰道:“老人家莫怕,小将乃是金陵朱大帅帐下小兵周德兴,朱大帅一向爱民如子,治军严谨,绝不会伤害老百姓一分一厘的。”
老农夫将信将疑,但朱元璋的治军美名早已传遍了大江南北,便点了点头道:“不知道周将军有何吩咐,小人若能办到的绝不妄言?”
周德兴高兴地拱手谢过,道:“那就先谢过老人家了……”说罢,顿了顿逐又询问道:“不知道老人家是否住在莫干山附近?”
老农夫不敢欺瞒,照实说道:“周将军,小人的家就在前方不远处的一片阔地那,从小人的祖父开始便世世代代居住在莫干山中了。”
周德兴闻言,心中颇为欢喜,又有些不好意思道:“老人家,小将因见天色已晚,想向老人家借宿一晚,不知老人家家中是否方便?”
老农夫闻言,不好拒绝道:“小人家中简陋得紧,就怕将军住不习惯。”
周德兴闻言,笑了笑道:“有瓦遮露,有床入眠,幸也!”
老农夫只好答应道:“既然周将军不嫌弃,便好。”
周德兴心存感激道:“谢过老人家。”说罢,又是拱手鞠了一躬。
老农夫见状,亦不住鞠躬还礼连称“不敢”。说罢,忙蹲下身子去取竹篮子和铁铲。
周德兴连忙上前帮忙提篮,随着老农夫朝山中走去。
……
老农夫的家乃是一座茅顶木屋,木屋外围有呈方形的竹栏栅,栏栅内的左侧饲养着数只鸡鸭,右侧则种植着些许的蔬菜瓜果。木屋的厅门两旁堆满了干柴杂货,木屋的屋檐下则勾挂着数串咸菜干肉。
周德兴心中感叹:“如此乱世,能有这般安逸的农家生活可谓难得!”待他步入木屋之内,客厅中摆放着一张破旧的四方木桌和两张小凳子,客厅两边各有一门,想必一间为主房一间为偏房。
老农夫请周德兴坐下说话,然后朝主屋的方向呼喊道:“老伴…老伴,快出来见过客人。”
不多时,一名老妇人从左侧屋内徐徐步出,当她看到周德兴时,不禁惊讶地呆住了。
老农夫连忙伸手碰了碰自己的妻子,道:“还不拜见周将军。”
老妇人闻言,这才醒悟过来,道:“将军恕罪,将军恕罪。”说罢双膝一弯欲往地上跪下。
周德兴见状,连忙起身扶住了老妇人的双臂,道:“老妈妈,不必行此大礼。”
老农夫待妻子起身后催促道:“还不快给周将军做饭烧菜去。”
老妇人点了点头,识趣地朝厨房走去。
老农夫看着妻子离开后,倒了一杯茶递给周德兴,抱歉道:“乡下妇人,未见过什么世面,无礼之处,还望周将军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