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天,天刚刚蒙蒙亮的时候,“诚意伯”刘伯温便不辞而别,像是逃命似的离开了应天府,返回故乡浙江青田县归养乡里。
刘伯温虽然走得匆促,但徐达、李善长还是前去送行了。三人站在应天府城外的一座断桥边,徐达见刘伯温只带了两个男仆、三匹马外加几只行李箱,把朱元璋赏赐的金银珠宝及十多名美女全送给了朋友和属下,甚是觉有点淒凉。
刘伯温却笑着说道:“对于身外之物,刘某向来没有贪恋之心。”
刘伯温跟隨朱元璋多年,深知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所以在辅佐朱元璋登基之后,便决然地辞官返回老家。刘伯温和徐达、李善长平日多有交往,于是便询问他们道:“你们知不知道,皇上曾经把我们三人比作何人?”
刘伯温出口一问,徐达和李善长对望了一眼,皆摇头不知。
刘伯温这才提醒道:“皇上将你我三人分别比作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徐达和李善长闻言,这才恍然大悟。
徐达忽闻此言时却是身体不由一震,这才明白了刘伯温为何会匆匆地“告老还乡”的。
而李善长闻言,微微一阵窃喜道:“皇上的比喻倒蛮贴切的。”说罢,不以为然地宽慰刘伯温道:“刘兄太多虑了,皇上又怎么会像刘邦那样做出‘狡免死,走狗烹’的事情来呢。”
刘伯温点首笑了笑道:“但愿如此吧,或许是我多想了!”说罢,刘伯温便在仆人的扶持下一边爬上马背一边念念有词道:“城外断桥边,不知谁相送;一去三千里,忍看血纷纷。”
徐达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听懂了此诗的含义。
……
明朝建国之后,徐达、常遇春、汤和、周德兴奉命率领十万精兵强将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打得元兵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不到半个月,明军将士便攻进了山东。同年八月,徐达、常遇春等率领大军北伐,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只好北逃上都。
由此,统治中原九十七年的蒙元王朝终于被推翻了,中国再次回归到了汉族建立的王朝手中。
就在朱元璋率领大军与各大割据势力争霸中原,抗击蒙元王朝之时,位于东南海外岛国的倭奴国的室町幕府足利尊氏由于政权的日益壮大,一些封建领主为了更好的扩张自己的领土纷纷与之结交,并依靠幕府的力量以谋达到其扩充军备领地的目的。而另一边,作为大封建领主的新田义贞、楠木正成等则不愿足利尊氏一家独大,选择拥护后醍醐天皇于南方的吉野立国,与之南北对立。
由此,倭奴国的全体封建领主因为这种南北分立的关系,分成了两大阵营,各自以拥护南朝或北朝的名义进行攻伐对方,而其根本的企图均想扩张自己的领地。
日本南北攻伐战争中,许多溃兵、败将、武士以及逃避征敛或失去生产手段的百姓,流亡到了海中各大小岛屿。这时,正好中国的许多难民也纷纷逃出国门远避战火,渡船出海。为了生存,部分难民与日本的残兵败将勾结在了一起,他们充当起了向导的作用,带领这般逃难武士乘船南渡,到中国的沿海地区进行劫掠。
如今,与朱元璋争霸天下的割据势力张士诚、方国珍都相继失利,他们的余部也纷纷逃亡海外,并盘踞在海岛之上,组建起了与朱元璋的对抗势力,同时收纳逃亡的难民充当部下,并勾结倭奴国的逃兵溃将,利用每年清明节后的三、四、五月和重阳节后的九、十月东北风劲吹的季节,跨海渡洋向朝鲜及中国沿海进行骚扰劫掠。
中国的沿海居民常年受到元廷的压迫本就困苦难熬,如今大明王朝刚刚初定,百姓们本想着能过上好日子了,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现在又碰上倭寇骚乱,致使社会动荡不安,匪患十分严重。
洪武三年(1363年),活动在朝鲜和中国沿海的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直接威胁到泉州地区的安全。如火如荼的倭乱成为了明王朝开国以来的心腹大患,于是,朱元璋下令防倭抵寇。
朱元璋先派遣“信国公”汤和规划沿海防务,又命“靖海候”吴桢为总兵,节制沿海诸城官军,并下令水师出海巡哨,以防倭寇侵扰沿海居民,同时对倭寇进行剿杀。
……
刘伯温返回青田老家后便不再与官场上的任何人来往,并把自个关在家中的庒园里,整日吟诗作对,以“草民”自居。可是,即使刘伯温不问政事,他的一举一动也无法躲过锦衣卫的视野。
朱元璋听闻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禀报后说道:“刘基是在做假像蒙骗朕呢!”
于是,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送往青田县,宣刘伯温立刻进京。而圣旨的内容为皇上太想念他了。
这时候,刘伯温已经身染寒疾,重病在床。当他接到圣旨后,心中无比的惆怅,道:“皇上始终没有忘记我刘基啊!”说罢,便吩咐两个儿子道:“我走后,你们要抓紧把我的棺材准备好!”
两个儿子闻言,听出了父亲的言外之意,顿时泪流满面。
刘伯温带病进京后,朱元璋让胡惟庸领着太医为他诊治,御医也开了一些药方,让刘伯温的仆人照单抓药煎服。
……
清晨,一轮红彤彤的朝阳从紫金山之巅缓缓地升起,刹时,整个天际好像被一层鲜红色的丝绸所覆盖起来。
书房内,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而陪伴在他左右的不是什么后宫佳丽,而是“诚意伯”刘伯温。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瘦消的身形和泛青的脸色,道:“伯温啊,你都病成这样了,不好好在府上养病,早朝未到就急着见朕,究竟有何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