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张燮身居闽南沿海地区,所处年代正逢倭寇海盗侵扰严重,因此对闽海佞夷之害的极为关切。在他的诗文中有无数篇与驻闽平倭的将帅相关涉,对他们驱逐海寇,安邦乐民的行为给予了热情的赞颂和高度的评价。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挥师伐明,夺关掠城,连败明军,造成金辽骚动。
为了扭转这种危难艰险的局面,万历四十七年,明政府集十万军兵,以辽东经略杨镐为统帅,分兵四路,全面进师,企图一举歼灭努尔哈赤的力量。
张燮因辽地边关的狼烟事而为赴“辽阳峰火急”的卫士赋诗作歌。
但是,由于杨镐的战略失策,明军被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损失士兵四万余人,将领三百多员,并且连失开原,铁岭诸城,京师为之震动。
张燮深感于辽左之战的惨败,为明军的失利而痛惜之余,渲染了努尔哈赤侵扰明朝疆城的凶悍气势,以及战争的残酷和荒凉,遂写成《辽师失利四首》。
在诗中,张燮描绘了努尔哈赤侵略辽东的嚣张气焰:“羁縻勿绝已多年,忽漫妖氛屡犯边。”。
张燮一生写的诗虽然很多,但大部分已经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不免有点遗憾,但幸运的是,也因为他的诗,我们才能将古代闽南的名山峻岭尽收眼底!
张燮为人“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一生著述甚多。
黄宗羲称他为“万历间作手”,陈继儒则赞其“闽中唯三著述家,候官曹学佺,晋江何乔远,龙溪张燮也。”
而黄道周在《三罪四耻七不如疏》写道:“雅尚高致,博学多通,足备顾问,则臣不如华亭布衣陈继儒、龙溪举人张燮。”
可见,张燮不止是一个文通古今的读书人,用现在的语言讲还是一个“文章高产者”。
在张燮的这些著述中,应为《东西洋考》最为耳熟能详。
这部书共计十二卷,其中一至四卷为《西洋列国考》,第五卷为《东洋列国考》,这五卷以我国南海诸岛为分界线,将东、西两方向分为东、西洋。
其内容收录了东洋的吕宋、苏禄、猫里务、沙瑶呐哔啴、美洛居、文莱、鸡笼淡水等七个国家及吕宋附属国大港、南旺、玳瑁、中邦、吕蓬、磨荖央、以宁、屋党、朔务,苏禄附属国高药,猫里务附属国樵老,沙瑶呐哔啴附属国班隘等十二个附属国,这些国家除了文莱外,均在菲律宾境内。
而西洋则有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暹罗、下港、柬埔寨、大泥、旧港、麻六甲、哑齐、彭亨、柔佛、丁机宜、思吉港、文郎马神、池闷等十五个国家及交趾附属国清华、顺化、广南、新州、提夷,暹罗附属国六坤,下港附属国加留把,大泥附属国吉兰丹,旧港附属国占卑等九个附属国,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在今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马来西亚境内及其附近地区。
这五卷记载了东西洋诸国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形势、物产和贸易状况,特别记述了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奴役和掠夺该地区的史实,以及华侨和当地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斗争。
第六卷《外纪考》,专门介绍与明朝没有正式通商关系的日本和“红毛蕃”(即荷兰)两国的国情。
第七卷《税饷考》,叙述了朝廷征收税饷的情况,并明确记载各种饷税的征收和征收职官、公署等情况。
第八卷《税珰考》,记载了明神宗时,宦官高采利用职权在福建贪赃枉法,强取豪夺的罪恶行径和激变人民的史实。
第九卷《舟师考》,记载了如二洋针路、祭祀、占验、水醒水忌、定日恶风、潮汐等有关海洋天文气象及海上航行知识。
十至十一卷为《文艺考》,收集了宋元明三朝有关中外关系的众多文献。
最后一卷为《逸事考》,摘抄了秦汉以来史籍中有关中外关系的一些记载。
《东西洋考》这部书可谓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之所以能够问世,除作者本人所具备的文学功底外,与他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张燮所处时代正好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当时漳州月港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据清•乾隆版《海澄县志》记载,明成弘间“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于是,漳州月港顿时“人烟辐辏”、“商贾咸聚”、“方珍之物,家贮户藏”,一跃成为“闽南一大都会”、“南方小苏杭”之美誉。
在这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地位日见重要的情况下,海澄知县陶镕和漳州府司理萧基、督饷别驾王起宗便延请“博物善属辞”的张燮编写一本关于漳州与东、西洋各国贸易通商的指南。
张燮本就博览群书,他引用不下百余部书籍,其中包括《水经注》、《宋史》、《唐书》、《元史》、《岛夷志》、《大明一统志》、《瀛涯胜览》、《真腊风土记》和多种海道针经等,还广泛地采录了政府的邸报、档案文件,参阅了许多前人和当代人的笔记及著作。
为了编好这部书,张燮还时不时亲莅月港码头采访舟师、船户、船主、水手、海商的生产生活、航海常识。
经过详细、严密的考订和编辑,并仿照宋赵汝适《诸蕃志》体例,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终于写成了这部驰名海内外的传世经典——《东西洋考》。
《东西洋考》是明代中外关系和东南亚各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综述漳州与东西洋各国贸易的通商指南。它比起以往的和同时代的记述有关海外交通和海外各国的著作,取材更丰富,内容更加详实。
正如周起元所说的:“开采访之局,垂不刊之典”,“补前人所未备”。它对研究中外关系史、经济史、航海史、华侨史等都有很高的资料价值。也是台湾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历来是中国领土的重要佐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