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二人回到李克用的大营,刘氏叫李存孝在外等候,自己先进去见李克用,把事情经过向他做了汇报,然后说道:“我看存孝只是一时湖涂,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不如将他狠狠责罚一顿,让他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吧。”
李克用没有立即回答。
刘氏又说:“我已经答应存孝要为他求情,请大王一定考虑我的话。”
李克用说:“夫人的话我自会考虑。不过存孝太也胆大妄为,如不好好教训,我怕他故技重犯。”
刘氏说:“大王虑的也是,该怎么处罚你自己斟酌着办,只要留他一条活命就是了。”
李克用道:“我知道了。夫人,请您回后堂休息去吧。我要好好考虑考虑。”
等刘氏走后,李克用一个人在大帐中走来走去,想着如何处置李存孝。
杀掉吧,太不舍得,不杀吧,只怕众将不服,又担心一旦放过他,他又会恃宠骄傲不服管辖。
李克用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只好传令将李存孝关押起来,待回到太原再决定如何处理。
这时却听外边有人喊:“我要见父王,我要见父王!”
然后就见李存孝闯了进来,两名军校在后拉他,被他一甩胳膊摔出老远。
李存孝道:“父王,我宁愿你打我骂我,怎么处罚我都行,就是不要不理我。我是个直肠子,你把我撇在一边不理不问,憋也要把我憋死了。”
李克用猛地跺了下脚,怒道:“我不想见你就不要见你,你自己好好反醒去吧!”说完一转身回了内堂。
李存孝无奈,只好随军校出帐去了。
十天以后,李克用回到了太原,稍事休息,就传令提审李存孝。
李存孝忐忑不安地走进大厅,看到两旁肃立的众将各各面孔严肃毫无表情,李克用端坐在椅上,一张国字脸绷得紧紧的,心中不自禁地七上八下。
这时李克用冷峻的目光如一把利剑向他射来,吓得李存孝的心“扑嗵……扑嗵……”地乱跳,双膝一软,跪倒在地。
李克用用一种威严的口吻问道:“李存孝,你可知罪?”
李存孝慌忙回答:“孩儿知罪,孩儿知罪。孩儿不该听信匪言,误结仇敌。望父王念在孩儿尚有一丝用处上,留孩儿一命。从今往后,不管受多大冤屈,孩儿决不敢有半点怨言,一定为父王尽尽孝,万死不辞!”说完叩头不已。
李克用冷冷地说道:“念我们父子之情,我应该饶了你,但考虑到军法我就无法饶你。如果我饶了你,众将心里定然不服,我将来如何要求他们对我忠心耿耿呢?”说完他向众将问道:“你们说叛主投敌该当何罪?”
李存信大声回答:“禀父王,五马分尸。”
李存孝大怒,指骂道:“都是你这贼子挑拨我与父王的关系,害得我有家无处回,如今你又想置我于死地,我什么地方得罪了你,你要这样害我!”
李存信狡狯地说道:“我只是回答父王的问话,什么时候想害过你?你是否对父王的处罚不满,就想拿我来出气呢?”
李存孝一怔,一时说不出话来。
李克用也生气了,“啪”地一拍桌子,喝道:“放肆!本王还没有说要杀你,你就大喊大叫,你可是以为我不舍得杀你吗?来人,把这个叛徒推出去五马分尸!”
李存孝大惊失色,急忙叩头如捣蒜,一面叩头一面说:“父王息怒,父王息怒,孩儿从来不敢对您有所不敬,都是被李存信谄害中伤,无从自明,一时糊涂才做下蠢事的,请父王明察。”
李克用斥道:“一派胡言,你私递信函给王镕,罗列了我许多罪状也是存信教你的吗?”
李存孝无言以对,只是不停地磕头。
李克用不再理他,传令推他出去行刑。
李存孝见事已至此,就不再流泪,也不再求饶,他对李克用说道: “我蒙父王错爱,本想以死报答父王恩情,不想一时糊涂铸成大错,如今后悔也来不及了。孩儿今生不能追随您的左右,来生一定变牛变马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说完叩了一个头,随着刽子手大步走出。
李克用听了他的话,心里很是不好受,看着李存孝大步走出的背影,更是又恨又怜,他望望大家,很希望有个人出来为李存孝说情,他好顺势下台。
不料,众将都忌妒李存孝功高,十个之中倒有九个希望李存孝死的,剩下那一个因摸不清李克用的心思也不敢开口,而见事明敏的周德威偏偏没在太原,所以竟没有一个人替李存孝求情。
李克用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李存孝被押了出去,心中十分懊恼。
过了一会儿,监刑官走进来禀告说行刑完毕,李克用黑着脸,说声知道了,一抬屁股站起身来,理也不理众将,径自回到了后堂。
刘夫人已经知道发生的事情,一见李克用就埋怨道:“我不是说过要留他一命了么,你怎么就将他处死了!”
李克用恨恨地说:“都怪那些混蛋!我本打算只吓唬吓唬存孝,并没有认真要杀他,可那些混蛋一个也不肯开口替存孝求情,我……唉!”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刘氏见丈夫难过,不好再埋怨,反过来劝道:“事已至此,后悔也晚了,念在存孝跟我们这么多年的份上,将他好好安葬吧。”
李克用点点头,吩咐刘夫人传令下去。
李克用弄假成真杀了李存孝,心中十分后悔,想起众将个个忌贤妒能,见死不救,更是十分地恼怒。
以后的十天里,李克用时常想起李存孝身披重铠,横枪持戟,在战场上驰骋纵横,所向披靡的英姿,真是越想越后悔,越想越生气,干脆躲在后堂谁也不见,一连十天没有视事。
过了好长时间,他还在心里恼恨众将。
李存孝十八岁从军,到三十一岁被杀,经历过大小战斗数百次,从未打过一次败仗,人们称赞他的英勇时,往往拿三国时的张辽与甘宁相比,后世的戏曲小说更把他说成是古今少有、勇武绝伦的传奇人物。
因此,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的说法,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