霎时间,众官员一扑而上,院内试卷纷飞,弄得一塌糊涂。
“找到了!”一官员,连忙将试卷递到了太师的手上。
太师拿到后,旁的也不顾,哗啦一声将桌子上别的试卷全都扔了下去,留着的,便只剩唐宁三次恩榜的试卷。
经义、文章、策论,三张试卷并列而排,太师一字一顿的瞧着。
片刻,太师怒!
“前两科,是谁审阅的卷子!”
“啪嗒!”跪下了几名官员。
“这两份皆是绝佳,无一纰漏,为何前两次排在了末尾!”太师指着唐宁前两科试卷怒道。
那几名官员委屈,“是,是太师您吩咐的。”
太师一愣,这才清醒过来。
确实是自己吩咐过的。
太师沉默不言,瞧着桌子上的三份试卷,又记起了陈缪那句‘那唐宁若入朝堂,定然上下颠倒,搅乱朝政!’
如今,太师不得不佩服那陈缪的眼力。
“太师?”众官员瞧着冯太师沉默不言,将三份试卷拿起,又俯身捡起地上陈缪的那份策论,转身进了房内,众官员面面相觑。
房间内,太师将三份试卷摊在了桌子上,陈缪的那一份策论摊在一旁。
这可如何是好?
正如唐宁所猜测的那样,策论上关于‘通商’一事,冯太师早有此意,而且早就跟陈皇商量过,但都被陈皇以在思索思索的借口驳了回去。
所以,他这一次才想借‘恩榜’一事,再上书此事。
而‘恩榜’榜首的策论试卷,则是他最好的‘民意证明’。
可向来,‘恩榜’不同正常科举,若是正常科举,进士前十名的卷子陈皇是都要看的。而‘恩榜’,陈皇却只用看‘恩榜’榜首的试卷而已。
但若论这两份策论,哪一个更有说服力。太师瞧着唐宁的这一份,暗道,‘必是此份无疑。’
而且总不能唐突的让陈皇一次瞧了两份恩榜试卷,这样用意太过明显了些!
这可如何是好?太师再次疑问道。
未公布恩榜榜单之前,一众官员谁也不敢妄自传播着什么消息。
而京师的人正‘望眼欲穿’等着这份他们早已‘了如指掌’的榜单。
……
今日,是公布恩榜榜单的日子。
但在此之前,太师需要先在早朝上向皇上禀报。
一切照例,早朝之前,一众官员皆在宫外候着。
一切似乎都与往常无异,除了康亲王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原本拥护太后的大理寺卿等人有些向他靠拢的意思之外。
自,太后再次临朝之后,大理寺卿等人便似乎有些异常。类似于‘兴奋’?
“入朝!”太监一声唱呵,百官鱼贯而入。
“卿等可有何事要奏?”
洪灾之事已经过去一月之久,早已进入尾声,只剩下修补河道、还有那康亲王折子上的新奇方法‘裁弯取直’的工程。
大臣们都知晓,今日早朝哪一个才是最主要的事情。
恩榜。
恩榜虽不及正常科举,但毕竟也算是甄选人才的渠道,恩榜榜首虽低于正常科举榜首‘进士及第’,但也被赐进士出身,第二名第三名稍低一些,赐同进士出身。虽只差一个‘同’字,却是大不相同。
群臣们瞧向冯太师,他是此次恩榜的主考,全权管理此事。
那陈缪恩榜榜首,虽只是个‘赐进士出身’,但想来陈皇与太师,也不会亏待了他。
至于那书童……百官瞭了康亲王一眼,也不知道排在末流,会被陈皇安排个什么位置。
康亲王和唐尚书联名保举,这分量可是极重。
“太师可有何事要奏?”陈皇颇有些明知故问。
所有人都可以看见的是,太师手中拿了一份策论。这村轮的主人,便应当是此次恩榜的榜首。
恩榜想来只看恩榜榜首的策论。
那这份策论想必便是陈缪的了,恩榜榜首非他莫属。
众人有些奇怪的是,太师竟然迟疑了一下,瞧了一眼康亲王。
这是何意?百官猜测着。
“启禀皇上,这是此次恩榜榜首的策论试卷!”太师将试卷呈上,言道。
“哦?”陈皇吩咐着身边的太监,“快快呈上来。”
陈皇在上面瞧着,太师在殿下却也没歇着。
他在给陈皇或者说百官解释道,“此次恩榜策论,老臣斗胆以‘边关通商’为辩题!”
边关通商?太师果然仍旧心有不死。百官似是意外却又似是‘料想如此’。
殿上的陈皇抬眼,只一瞧百官反应,却也没说什么,接着看了下去。
“此份试卷策论极为精妙,策论之中极为拥护‘开边商’,想必此之为民意!”
民意?何为民意?一份策论便算是民意了吗?更何况这策论还是‘世族勋贵子嗣’的试卷,谁人不知最想开边商的便是他们?
再着,更有甚,这试卷便是那陈缪的,江南陈氏,若开边商,江南最为受利,而江南中则是当属陈氏最为有益!
“此之策论,文采斐然,才华横溢,又有高瞻远瞩,字里行间欲以教化为缰,以陈商为马车,驱策奔驰,穿透周边列国之国境。以祈天下众国为陈国拥簇。”
“策论中所述,开边商之利非钱粮可以衡量。若稍加利用,便如策论中所提。”
“‘和平演变’,此之新奇之词,亦是开边商所最终目的。若是到达,则不动刀枪,不动武力,不劳百姓,亦可达到‘天下一统’的陈国国志!”
和平演变?
百官皆是头一遭听说,但太师所讲无不是惹起了各自心中的昂扬之意。
便只有康亲王有些糊涂,他模糊的记得,似乎有人对他提过这所谓的‘和平演变’。
太师说罢,瞧着陈皇,百官都等着陈皇会有什么动静。
陈皇将那份策论捧在手中,思索了良久。看那样子,明显是有些心动。
陈皇心中徘徊不定,这策论中说述,甚是精妙,若真能以此为计划实施,陈皇倒确有几分相信,所谓‘和平演变’来日可成。
可,‘和平演变’的同时,国内又当如何?
开边商,则一定群商聚拢而至,趋之若鹜。而所谓世族、读书人坚守的‘士农工商’,早已不复存在。可以说世族早已经成了商人,而世族商贾大肆敛财聚富,势力将再上一层。到时候,又当如何对待这些‘世家大族’?
必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比之于扩张一统,难道便不要国内的安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