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苏相桃止
人间芳菲尽2020-06-28 20:002,695

   走完了曲折冗长的荔山栈道,三人踏上了四通八达的桃止道。

  这也是周亦然告诉少年,曾经“民不能行”的那条驿道。

  李俊霖见到了他从未见到过的景象。

  目力所及,皆一马平川!

  真真儿应了周书生之前告诉自己的,“其道之宽,百人同行,其道之长,目不能尽,其道两侧,青松行亭。”

  光是耳闻,很难想象那位苏相的气魄。

  直到真正踏上桃止道,眼见为实,少年李俊霖才真正体会到那句话的分量。

  李俊霖站在桃止碑前,想象着那位苏相当初立于碑前,说出这局豪言壮语时的情景,是何等大风流。

  周书生告诉过两位少年,苏相曾言“泱泱大国,路通八方,桥架四海,何以民不能行!?”

  当时这句话传到身为敌国君王的楚幽王耳中时,那位楚幽王只说了一句。

  “好一个苏相,好一个康庄大道,齐国当盛!”

  之后便放弃了与齐国为敌的想法。

  其实关于桃止道,周亦然还告诉过两名少年许多秘幸。

  比如当初修建桃止道时,齐国耗费了十数年时间,人力物力数以万计。

  期间,齐国更是为了让潼南郡与位于北边的君庭、寿峡两郡山水相通,一路开凿修路,让囚犯服徭役。

  一开始,因齐国实行普遍征兵制,凡适龄男子都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这种制度名为傅籍。傅籍年龄从十五岁开始,至六十岁为止。

  傅籍者一律服兵役两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去京师或边疆,统称“正卒”。每一成年男子,除两年兵役外,还需在本郡县服役三个月,担负修筑城垣、道路及运输等任务,到期更换,故称“更卒”。

     要么就服力役,在潼南一片,造桥修路,治理河渠,转输漕谷,无所不包,力役虽然没有上前线打仗那么危险,服役时间却要长的多,通常五年起步,长则十年甚至更久。

  一时之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齐国大失人心,以晋、楚、魏、刘、信、司南六国为首的诸国伺机而动。

  齐国摇摇欲坠,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海面下暗潮涌动。

  当时的齐国天子还并未坐稳皇位,随时都有可能被一个浪花拍下去,万劫不复,朝堂之上多是报喜不报忧的官员,让齐国皇帝完全不了解民间真正的情况,听不到真正的“民声”。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后来,就在齐国岌岌可危之时,有一位苏姓读书人高中状元,被委以大用,之后更是平步青云,仕途顺遂,从监御使一步步走到齐国丞相,便是如今的苏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说来也怪,此人分明是个油盐不进的官,仕途却从未受到半点打压,做了齐国丞相之后,那人还笑言将彻查贪腐一事,让当时的齐国朝堂人人自危。

  面对当时已经动荡的齐国境况。

  此人冒死进谏,提出意见让齐国皇帝减税免役,将潼南以北这一片的山水开凿统统交给囚犯和战俘。

  并且立下平乱三策。

  第一策,生存。

  凡服徭役者,在温饱之外,还有工钱可拿,虽然不多,却极慰人心。

  第二策,则是对于这些阶下囚来说,最重要的一条——自由。

  凡服徭役者,服役同服刑,刑期一律减半。

  这一条是说原本要服刑十年的话,只要自主服役,那么只需服徭役五年,之后就是自由身。

  最后一策,前程。

  凡服徭役者,服役期间若立下大功,如出谋划策有利于开渎凿山,那么就会由督役官如实记录在册,一级一级向上禀报,证实后可获特赦。

  立功者:

  若是此前已获死刑的囚犯,皆可免去一死,刑期视所立功劳获得十至五十年不等的减免。

  若是平民,则视所立功劳获赏黄金玉帛,起步黄金千两,玉帛百条,上不封顶。

  在平乱三策之外,苏相还附加了一条,凡郡、县、乡、里官员,自发负责督造“山水相通”一事,成为督役官,那么无论曾经是什么官职,只要做满督役官三年,皆提两级。

  由吏部员外郎经过考核、查证之后将文书传至京师,最终会交给吏部尚书亲自定夺,情况属实者,只需等待从京师下发至地方上的文书抵达,那么从这一刻起,这名督役官便在原来的基础上直升两级官衔。

  也有那徇私舞弊之辈,想要浑水摸鱼。

  然齐国律法森严,针对督役官升迁一事,甚至在潼南郡各个乡县都安插有刑部送下来的酷吏。

  这些酷吏隐藏在民间,也许是隔壁的药铺掌柜,也许是镇上的肉铺屠夫 ,也许是胭脂柳巷中的一名花魁,谁知道呢。

  总之,有不少妄图走捷径的官员,一失足成千古恨,吏部与刑部,咫尺之间。

  此举一出,不仅是齐国阶下囚为了减免刑期,都想来服徭役,就连那些平民百姓,为了得到赏赐都纷纷主动请愿,要来潼南郡这个鸟不拉屎的偏隅郡城服徭役,谁又不想一夜之间获得荣华富贵呢?

  更有一些原本就待在小地方,郁郁不得志的年轻官员,胸有大志却不得施展,个个都削尖儿了脑袋地想往潼南郡挤。

  三年,只需要待三年,便可以在原来的官职上直升两级,多少人做梦都想挤进来担任这官小权大,更能为自己以后的仕途谋得一个好名声的督役官。

  一时之间,齐国国况天翻地覆,让蓄谋已久的诸国计划落空,不得不继续蛰伏。

  ——————

  在桃止石碑旁的行亭中,两名少年坐在一起,周亦然斜靠在围栏边,笑着说完了那位苏相的一些事。

  杨筠松一开始毫不在意,后来却跟李俊霖一样听得入神。

  三人在行亭憩息片刻,李俊霖便问道:“周公子,你的那位好友住在哪里?离这儿还有多远?”

  白衣书生低着头,轻抚玉笛,略作思索后回答道:“不远,若是我们加快步伐,天黑之前就能赶到!”

  高个儿少年立马站了起来,“那还等什么,赶紧走呗,天天啃烧饼我都快吐了,嘿嘿,老周,你那至交好友厨艺如何?”

  糕点早就吃光了,还剩下一些干粮,杨筠松也吃够了。

  周亦然懒得搭理他,自顾自走在前面带路。

  李俊霖刚要跟上去,就被杨筠松拉住了。

  高个儿少年拉住书童的背篓,朝里面瞅了瞅,两人所带干粮确实所剩无几。

  倒是碎银子和铜钱一分未花,既已踏上官道,想必后面再怎么也该有驿站、县城之类的,能够让二人买些吃食吧。

  在那之前,先去周书生好友那里填饱肚子,他杨筠松也不会亏欠了人家。

  怎么着也会留下点钱意思意思,不会白吃人家的东西。

  至于别人领不领这个情,那就与自己无关了,反正到时候自己已经走远,他想还也还不上!

  犹豫再三,杨筠松仍是没舍得把阿姐为自己织的两双崭新布鞋取下来换上,脚下穿的那双老布鞋早已磨损过半,这么远的山路走下来再好的鞋底都经不起折腾。

  不过少年仍是打算,等到了京城再换上干净的布鞋穿。

  “有两双呢,你换不换?”杨筠松注意到李俊霖脚下那双老布鞋也够破了。

  书童摇了摇头。

  “不换算了。”

  人生路上,有很多东西要了别人也不会给,要也白要。

  还有一些东西可以要,别人也愿意给,但没必要。

继续阅读:第十八章 请茶入梦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剑墟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