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意外地,黄忠扭过头去,就见一群蒙面的壮士们出现,他们个个手持大刀,一副歹人的模样,凶神恶煞。
黄叙迟疑不定,下意识地揪了一揪黄忠的衣角。
黄忠轻拍黄叙的肩膀,目光一闪,寒声道:“回去告诉那位先生,就说黄某不准他对诸葛小先生等人出手!”
那群壮士们似是认得黄忠,迟疑了片刻,才道:“先生之命,吾等不敢不从!将军既不出手,只当没看到,就由吾等动手罢!吾等亦会保密,不对先生多言一句……”
黄忠把脸一沉,抽出一柄长刀,刀刃如血,红得纯粹。手舞长刀,黄忠重重地将刀柄插入地面,喝道:“想动诸葛小先生他们,就从黄某的身上踏过去——黄某倒要瞧上一瞧,有谁敢战否?!”
言罢,黄忠战意心起,杀气腾腾。
那群壮士们眼里划过一丝忌惮,显然了解黄忠的厉害。
就那样,双方僵持许久。
尔后,一名壮士涨红了脸,怒道:“将军究竟忠于谁?——那小先生带人弃了袁公,可见他对袁公敌意极大!此人留于世上,恐对袁公不利!吾等皆为袁公着想,将军为何阻拦,就不怕吾等向先生举发,令将军失信于袁公么?”
“尔等尽管去告,黄某完全不怕!”黄忠据理力争,“黄某之所以追赶诸葛小先生,并不是想去杀他,而是黄某之子太过顽皮,竟敢偷偷地出府溜玩……”伸出手来,黄忠拍了一拍身旁的黄叙,斜视那名壮士,冷声地反问:
“黄某倒要问一问你,主公可曾下了击杀令不曾?——若是没有,就不怕黄某向主公告发你家先生心生嫉恨,欲对诸葛小先生等人图谋不轨么?”
黄忠把「击杀」两个字咬得极重——众周所知:袁公只想追回诸葛亮等人,而先生则想……追杀诸葛亮等人!
“这……”那群壮士们迟疑了。
黄忠缓了怒色,再道:“诸位若因任务没法完成而心惧,大可不必——你们且随黄某在外巡逻几日,待到黄某回府,自会向主公说明缘由,到时必不会牵累你们……如此,可否?”
那群壮士们面面相觑,却到底没了敌意。
只是……
黄叙不安地拽了一拽自家父亲,十分担心假如有一天,有人也向袁公说父亲的坏话,父亲会不会被袁公疏远。
冀州,束州附近。
诸葛亮一行人快步地走着,直到黄月英脚酸而走不动路。
盯着远方,诸葛亮道:“这一带没有人烟呢?——太史兄长,请问漳呼沱河在哪里呢?”
太史慈把手一指,指向远方,略带一丝惭愧,用怀念的口吻说:“数年以前,慈一直逃亡于辽东一带,对北方地形也尚算了解——事实上,早在乐成之时,便能乘上漳呼沱河,然而……”
“……对了,小先生该不会是打算乘舟入河,再驶进大海罢?”皱了皱眉,太史慈不答反问。
“有何不可?”诸葛亮虚心地求教。
太史慈道:“漳呼沱河,俗称「糊涂河」,源于冀州,归于河北,水性湍悍,土疏善崩,壅决无常,迁徙靡定——虽通大海,但却不适合渡船!”
简单来说:此河虽属海河水系,可却没有完全地开发——水路,不通!
诸葛亮不由地怔然。
“太史兄长文武双全,不但武艺高超,连见识也不俗。”眼前一亮,周瑜对太史慈赞不绝口,“可惜袁公忙于公务,不然若能好好地改造这条河道,亦能为冀州平民们造福。”
说罢,周瑜满脸惋惜。
抿了抿嘴,太史慈不置可否。
诸葛亮则瞥了一瞥周瑜,明白周瑜话里有话——周瑜又在借机地讽刺袁绍!如果诸葛亮他没记错,史书有云:漳呼沱河,又名滹沱河。建安九年(公元二零四年),曹操用筑堰、开渠引洪的方式,使洪水脱离黄河水系,纳入了海河水系的滹沱河系统!建安十一年(公元二零六年),曹操又在下游组织开凿平虏渠,使渠水与滹沱河会合后,称作清河!至此,沟通了海河平原上两大水系,为海河水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说得直白一点:如若这条河真的通海,南北海运往来将不会棘手!
再说得深入一些:假设南方想去征战北方,亦可从这条海路入手!
就算疏通水道,真会遭遇海战之类,但也总归利大于弊……这样看来,袁公既有「重生」这一优势,却不思如何改河,实是可惜也。
皱了皱眉,诸葛亮却精神了不少——这一刻,诸葛亮终于再次地肯定:袁公不是明主也!
即便袁绍「重生」了一次。
想到这里,诸葛亮吁了一口气,提议道:“既是没法乘舟入海,看来咱们只能徒步地赶路了?”
“啊?”黄月英轻呼一声,“可是……可是月英好累啊!不能坐马车吗?”
诸葛亮想了一想,便道:“马车不方便罢?——不如,咱们再去下一城,再买一辆?”
闻言,黄月英只好咬了咬牙,继续地坚持下去——
莫名地,黄月英悲从中来:好端端地留在邺府不好,为何她非要一意孤行地逃跑呢?——逃跑也就罢了,瞧一瞧这一路上买的、丢的,若不是他们盘缠足够,他们早该沿路乞讨了……话说早知她能走出邺府,就该直接给老家捎一封信,让自家的爹爹来接她,岂不更为简单?
黄月英唉声叹气,后悔自己太迟钝了。
只叹,既然她选择了远足这一条路,再是难受,亦得走完,好歹不能落下!
粗粗地喘气,黄月英一言不发。
诸葛亮看罢,流露淡淡的心疼。
不过,诸葛亮再心疼,亦有一个心结需要解开——
诸葛亮一行人又徒步地行走一天,终是抵达东平舒。
这已算冀州边境。
许是这里距离漳呼沱河并不远,又时不时地受到洪水的波及,兼之地处偏远……因此,此地民风更加凶悍。
费了一番功夫,诸葛亮一行人如愿地买到了马车。
然后,诸葛亮一行人以「路线」为由,展开了理智的讨论:
诸葛亮并没打算赶去海边,而是……前往幽州。
诸葛亮生生地把一场逃亡之旅改成游历北方——当众人得知诸葛亮还想去幽州的泉州转上一转时,无不惊讶愕然。
诸葛亮则板脸道:“来都来了,不如再绕远一点?——人生难得有几次能够逛遍北地呢?”
——除了太史慈,诸葛亮一干人等皆算南方人!
由是,众人只得同意,低调地前往幽州的泉州一趟。
知晓诸葛亮心思的周瑜,在他驾车之前,瞅了一瞅诸葛亮,吐出了两个字:“累么?”
诸葛亮愣了一愣。
周瑜道:“这么费劲心思地绕远,你不就想知……刘备此人么?”
「刘备」两个字被周瑜说得很轻。
众人安静如斯,皆都望向诸葛亮。
诸葛亮呆了一呆,呆呆地望着周瑜。
倏地,诸葛亮恼羞成怒,低斥道:“你……你在胡说甚么?”
“你道为兄很迷糊?”周瑜轻声地叹息,“自从袁公率兵击退吕军之时,你就着手准备离开邺府,三天时日足够你在邺城问清楚刘备在哪里罢?”
诸葛亮:“……”
诸葛亮一言不发。
观察诸葛亮的反应,周瑜断定道:“看来,他不在冀州。”
——那是肯定的!据他诸葛亮的记忆,这时的刘备应是平原相……奈何平原相现是汉室宗亲刘虞!因而,诸葛亮推测刘备应该还在幽州。
抿了抿嘴,诸葛亮避重就轻道:“周家兄长,你在胡说甚么?”——还有,谁准你把「刘备」的大名挂在嘴边?……不怕他们的秘密暴露么?!
果不其然,黄月英好奇道:“猪哥哥,刘备……是谁?”
诸葛亮:“……”
“他……他是……”诸葛亮欲言又止,一时还真不敢多嘴。转了转眼珠子,诸葛亮瞥向不动声色的太史慈,立即转移注意力,“太史兄长,请问你认不认得那人?”
“嗯?”太史慈眨了眨眼,“刘备么?——倒没听过……北方倒有一位名叫刘虞的,是也不是?”
诸葛亮嗫嚅了嘴唇,轻轻地否认道:“不是,不是他。”
黄月英道:“猪哥哥,你特意绕远,是想找刘备吗?”
诸葛亮道:“……大概罢。他也算是一名英雄,亮很佩服他。”
“他很厉害?”黄月英兴致勃勃地追问,“比之袁公,怎样?”
诸葛亮扶额,实在佩服黄月英太会对比。
诸葛亮道:“不大好说。亮也只突然地心血来潮,想要了解一下他……亮已经很久没听到他的消息了,也不晓得他现在怎样了。”
黄月英听罢,亦失落道:“月英来邺城也很久了,不知道爹爹和娘亲着不着急。”
诸葛亮安慰道:“你且放心罢,待咱们回到青州,你便给他们捎信罢。”
“好啊!”黄月英两眼弯弯,转忧为喜。
——小女孩真好哄啊!
诸葛亮心下也满意:只要月英别伤心就成……他委实不太会宽慰女孩。
“总之,咱们先去泉州看一看罢,就当长一长见识?”诸葛亮再次地提议。
众人耸了耸肩,也没异议。
于是,诸葛亮一行人稍微地改道,直奔幽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