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娘竟然愿意让他自己做主!
秦少琅喜出望外,忍不住给韩姨娘一个拥抱,“谢谢你,娘!”
他在她耳边,偷偷叫了一声娘。
韩姨娘眼中泛着泪水,“傻孩子,是姨娘对不住你,若是再逼你娶一个你自己不喜欢的人,那姨娘就太不称职了,你放心去追寻自己想要的吧,姨娘会一直支持你的。”
刘怜儿没死,她还是侯府的夫人,而韩姨娘就只能是妾室,她是妾室自己倒无所谓,只是苦了秦少琅罢了。
好在秦浩和秦少琳对秦少琅都很不错,所以倒没有吃什么苦。
但毕竟是庶子,还是有人会在意他的身份,既然如此,与其瞎张罗秦少琅的婚事,不如顺着秦少琅的意,让他娶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秦侯府除了秦浩纳了一个妾室之外,秦家的儿郎都只有一个夫人,其实若不是当初韩姨娘以死相逼,嫁入侯府,秦浩也不会娶妾室。
家风如此,韩姨娘不希望秦少琅破例,即便是农家女,身份地位,也是要当正妻的。
好在侯府中的其他人也是开明的,只要秦少琅喜欢,韩姨娘同意,基本就没有什么问题了,至于外人,想说三道四便让他们说三道四去吧!
“姨娘千万不要这么说,此事孩儿不急,先缓缓吧,等孩儿追到素素,再跟父亲禀明也不辞。”秦少琅扶着韩姨娘,走回正堂。
得知秦少琅平安归来,众人这才放心。
皇宫中,秦研雪亲自到宫门外接司马烨和司马玉曦。
司马玉曦见到母妃,一路小跑到她身边,“母妃!”
秦研雪将她抱起,“来,和母妃说说,好不好玩?”
司马玉曦摇头,“不好玩,都没人陪曦儿玩,小舅舅还摔断了腿!”
说起秦少琅摔断腿,小玉曦无奈摇摇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
秦研雪笑了,“这又是你父皇教你的吧?以后不许学你父皇,小舅舅可是你的舅舅,不能无礼。”
她说着,瞪了一眼司马烨。
都怪司马烨在司马玉曦面前喜怒形于色,司马玉曦多聪明呀!她看几遍就能学会。
司马烨耸耸肩,表示自己很无辜。
“走吧,外面冷,进去里面说话。”秦研雪把司马玉曦交给司马烨,然后和他们并肩回宫。
回到宫里,司马烨把衡山猎场的情况告诉秦研雪,包括秦少琅受伤的情况。
秦研雪早已经听过这个消息,再次听司马烨陈述时,还是担心不已,“琅儿他,没有什么大碍吧?”
“没事,回京都前就已无大碍,只不过,他把那个农家女带回京都了,那个救下他的农家女。”司马烨道。
秦少琅这小小的举动自然瞒不了他,他顺便把那农家女的身世都查了一遍,知道她确实身份没有问题,才由着秦少琅胡闹。
秦研雪笑了笑,“琅儿长大了,他若喜欢,就由着他去吧!反正忠义侯府有陛下罩着,不需要再和其他大臣连姻亲。”
人的一生不长,与其和一个不喜欢的人纠缠半生,不如和相爱之人相守一世。
秦研雪重生一世,这个道理,她特别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她不勉强自己,自然也不会勉强别人。
司马烨笑着捏了一下她的鼻子,“你呀你!就是侯府太惯纵秦少琅,才让他这般不知天高地厚。”
“他还年轻,若是几年前,我们也会这般天高地厚。”秦研雪替秦少琅开脱。
司马烨争不过她,“好好好,反正是你们秦家的孩子,想宠就宠吧!让我看看我的孩子,以后我也要好好宠他。”
他说着,把头靠在秦研雪的肚子上,一脸慈爱地听着,这四个多月不见,肚子已经大到瞒不住了,明日早朝,他会向众臣说出这个喜讯,然后再宣布一个消息。
“陛下觉得,臣妾这一胎,是男孩还是女孩?”秦研雪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询问着。
如今已经有七个月的身孕,再过两个多月就要生,她特别喜欢,这一胎,是个男孩。
司马烨已经成了君王,若膝下无子,大晋的各方势力都会虎视眈眈,司马烨也会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以前秦研雪的心里装着许多东西,这两年,她的心里除了侯府众人的安危之外,全身心都在司马烨和司马玉曦两父女身上。
往后余生,她也会全心全意地和司马烨携手走下去,所以,她不能让司马烨一个人承受所有的压力,她要替他分担一些。
司马烨认真感受着肚子里的孩子,突然惊喜地抬头,“雪儿,他动了!”
“臣妾感受得到,陛下还没有回答臣妾的问题呢!”
司马烨这才直起身子,拉着秦研雪的手,“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我都喜欢,只要是我们两的孩子。”
秦研雪嘟嘟嘴,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不高兴。
她信司马烨的话,可是……司马烨对她太好,让她觉得微微愧疚。
“好了,早点休息,我去御书房处理点奏折。”司马烨看着秦研雪躺下之后,他才去御书房处理公务。
翌日早朝,司马烨把秦研雪已经怀孕七个月的消息告诉众人,同时,还宣布一个消息。
“若雪贵妃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朕便会册封他为太子,也会册封雪贵妃为皇后,诸位没有意见吧!”司马烨冷冷地扫视底下的每一个人,最后目光落在庞逸身上。
上次就是庞逸站出来,不让他立秦研雪为后,如今秦研雪有了身孕,只要诞下太子,这皇后之位就是理所应当!
庞逸确实无话可说,他低着头,故意不去理会司马烨的目光。
“既然众爱卿没有意见,此事就这么定了!若是无事,便退朝吧。”司马烨准备起身回宫。
这面对着一群糟老头子,不如回去逗逗司马玉曦,陪陪秦研雪。
“陛下,臣有事要奏。”站出来的是礼部尚书。
司马烨点点头,“说吧。”
“陛下理应开始第一批选秀了。”礼部尚书上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