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回话枭雄
看到张祺一脸急迫,贾诩不禁十分惊讶!
在他的印象中,张祺很少有焦急的时候,若是有什么急事,想来他定会在最先提出,而不是拖到现在;就像上次太平道人来犯,也不见他有丝毫紧张!可如今看到张祺一脸急迫的表情,贾诩心中疑惑不已。
其实惊讶于张祺如今神情的,却不单是贾诩一人,就是洞中诸人,看到张祺此刻的神情,无不心中一惊!俱是停住脚步,望向张祺,以为又有像上次一样的事情发生!
“祺儿何事?”虽然心中满腹疑问,贾诩并没有在脸上表现出来,重新坐下来含笑问道。
“不知先生可曾听说过曹*曹孟德此人?”没有想到自己一句话会给众人带来如此大的震动,张祺愧然一笑问出心中的问题。
闻听张祺的提问,郭嘉不由双眉一挑,眼中顿时目芒闪现,似是对于这个问题亦是深感兴趣!
“曹*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于当今天子熹平三年(174),被举为孝廉,入雒阳为郎。如今就任雒阳北部尉。”闻听张祺之言贾诩心中略安,不过随即开口问道。
“莫非,祺儿近日遇到此人?”
“不错,今日吾等返回之前巧遇此人,与他同行的还有袁氏二子袁绍袁本初和袁术袁公路,此外尚有渤海孔融孔文举和东城崔琰崔季珪。曹*看出‘黄儿’异处,欲求此马,被王大爷以此马售出为由拒绝!祺儿知道先生此前在雒阳停留多日,想请先生详细点评这几人!”虽然惊讶于贾诩的敏锐,然而张祺却没有多想,将遇见曹*等人之事详细说了一遍,随后静待贾诩置评。
闻听张祺说出这番话,贾诩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略一思付,开口说起曹*几人。
“据说曹*本是夏侯氏之子,后过继曹嵩。其父曹嵩乃曹腾的养子,官至当朝太尉,故而曹*此人算是生于官宦家庭。其祖父曹腾,据说此人乃汉相国曹参的后人,乃赵忠、张让宦官一党。
曹*于天子熹平三年(174)被举为孝廉,入雒阳为郎;后被任命为雒阳北部尉。不过此人虽出身宦官家庭,平日却远离宦官一党与党人走的较近!”贾诩整理一下思绪,缓缓开口,将曹*的家世详细道来。
“请问先生,这雒阳北部尉又是何官职?”闻听贾诩说道曹*的职位,对此不明就里的张祺赶紧问道。
“洛雒阳北部尉乃屯兵驻于未央宫北京师兵所领,乃大汉军中唯一军种和职位!哦,为师倒是忘了从未向汝等讲解过大汉兵制,此番就一起说与汝等知道!”贾诩开口说出了曹*职位的特殊性,进而见到众小一脸茫然,方才记起众小皆不知大汉兵制,遂借此机会,向大家一并讲解。
“大汉兵制承秦征兵之制,不论贵贱男子二十录入府籍。遵三耕一储之律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二十三岁以后服兵役两年,一年服役本郡、县,称“正卒”;一年戍守边郡或守卫京师,此等士卒称“戍卒”或“卫士”,如遇战事即时听招。
寻常士卒二十三录入正役,五十六脱出军籍,大汉军队主要由京师兵、地方兵与边兵组成。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郎官由郎中令统领,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负责守卫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统领。
吾朝京师兵分南、北二军。中尉所领屯兵驻于未央宫北,称北军;卫尉统领兵卒称南军。南军士卒多调自内郡,北军士卒多调自京辅,均是一年一轮换。武帝时精简南军,将原有两万人,减去一半;加强北军,北军屯兵,除中垒外,又增置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共为八校,分屯于长安城中及其附近,平时守卫京师,由皇帝派员监领,战时以一部或全部随将军出征。
此后,中尉改称执金吾,不领北军,只司御前先导和京城巡察;郎中令改为光禄勋,扩大郎官员额,增置期门、羽林等军。吾朝京师兵建制沿袭西汉而略有裁并,将北军八校合为五营,置北军中候监领,如今多由宦官统领。
地方兵置于郡、县,由郡、县尉(亦称都尉)协助郡守或县令统率,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中央调遣。徵调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为凭。
边兵主要负责边郡戍守,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为充实边防,大量移民实边,并行屯田,武帝时始行军屯,屯田卒最多时达数十万,是边兵的重要组成部分。吾朝边兵制度曾经遭到破坏,又改以设置营、坞的办法,屯兵备御。
此外,亦有谪发罪犯或徒隶为兵,称“谪戍”。前朝与今朝除实行徵兵制外,还实行募兵制。当年武帝‘八校’,皆是招募而来;而吾朝罢郡国兵后,徵兵渐衰,兵卒多赖招募。如今,州郡官吏通过募兵,培植自己的势力,亦是动乱之源!
吾朝军制,大将军营五部,部由校尉统领,分左、右部或前、后部;部下有曲,曲分左、右曲或前、后曲,每曲有军候一人;曲下有屯若干,每屯设屯长一人;屯设队(分前、后队)若干,每队百人;队下设什长十人,什长统十人,什长下设伍长二人,每伍五人。
简言之吾朝军队一统,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若是当今天子肯潜心治国,未尝不可以中兴大汉!”说至此处,贾诩不禁叹了口气,想到大汉空有严密的军制、强悍的军队,却由于朝廷缺乏大智之人,以至于落得今日局面,不禁心中郁闷!
不过郁闷归郁闷,贾诩饮下一口闷酒,随即接着方才曹*的话题继续说道。
“曹*此人颇有才干,为师就将其往事说与汝等,料想汝等对其会有所了解。”贾诩对于曹*并没有过多评价,只是简单一言带过,随后将曹*之事讲与众人知悉。
“雒阳乃天子脚下,皇亲贵势聚居之地,难于治理!曹*甫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言道:‘有犯禁者,皆棒杀之’。之后有当今天子宠幸宦官蹇硕之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丝毫不顾及其乃天子宠臣,毫不留情将其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诩当日在雒阳之时,亦曾拜会其人,并出言相试。然此人虽有为汉室解忧因之心,却无鞠躬尽瘁之志!故而,诩未曾与其深谈。不过,以诩之见,此人聪明透顶、豁达大度,有大家风范;却又心胸狭窄、疑神疑鬼,一副小人心肠。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贾诩将自己对曹*的看法如实说出,却是听得众人咂舌不已!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先生之言再妙不过!嘉虽初次见那曹*,竟然亦有此种看法!”郭嘉闻言拊掌笑道。
“观此人在雒阳所为,明里一副大家风范;然此人以‘黄儿’相试袁氏兄弟,是否有屯兵扩军之意,暗里却是一副小人心肠!看来此人果真不似一般人物,能将各种嘴脸溶于一身,亦是世间少见!”郭嘉随后说出了自己对曹*的看法。
见郭嘉与自己所关注细节不谋而合,张祺知道自己所料不差,心中亦发肯定:天下大乱,是真的不远了!
见郭嘉仅凭一面就看出曹*的性格,贾诩不由对面前的少年多出一分好奇;只是他此刻无暇,只得压下与郭嘉详谈的想法,继续为大家介绍。
“袁绍袁本初出身势倾天下的袁家,袁家祖籍汝南郡汝阳县。他本是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在袁氏兄弟中行三。自其高祖父袁安起,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可惜此人英年然早逝!袁氏四世之中五人官拜三公,世人以‘四世三公’称谓袁氏一族,可见袁氏一族之煊赫!
袁绍生得英俊威武、兼之才高雅量,甚得袁逢、袁隗喜爱。此子凭借世资,年少为郎入太学,并与吾朝著名党人领袖李膺之三女结为夫妇。袁绍不到二十已出任濮阳县令。在此期间,朝中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由于其原配乃是当人领袖李膺之三女,袁绍为躲避‘党锢之祸’之牵连,以母亲病故为由辞去濮阳县令避居原籍,为母服丧三年;之后,由于‘党锢之祸’不曾平息,遂补服父丧三载!
在此期间,袁绍虽表面上不通宾客,其实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并曾数次助党人避难。袁绍文武双全、英气勃发,兼之此人折节下士、急公好义,世间称之‘天下楷模’,知名当世!”
说到此处,贾诩不由叹了口气,眼神中一副向往之色!似乎对于袁绍此人,心中甚是赞许。
“曹*此人亦属袁绍之密友,彼等结成一个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小集团。只是袁绍此人与那曹*,皆是喜好谋略、果敢决断,且能广纳人才、知人擅用;虽出身豪门门下谋士云集,却毫无骄矜之色!以二人性格及处事手段,为师以为此二人他日必为大汉栋梁!”
贾诩将袁绍与曹*的详细情况逐一解说,言语中对二人的未来亦是十分看好“袁绍胸怀大志、敏锐有才,兼之识人善用,绝非池中之物!先生所言极是,嘉佩服不已!”闻听贾诩最后的评价,郭嘉不禁开口赞叹,看向贾诩的眼光满是崇敬之意!
看来,他已经为贾诩的眼光折服;殊不知,闻听他寥寥几句,贾诩亦是心中吃惊!
一个不满弱冠的少年,呆在一个闭塞的村庄,竟然能在一面之间看出他人性格,此子端的是眼神犀利!
“孔融孔文举乃孔夫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曾任泰山都尉。孔融少时因‘让梨’成名,后更因‘张俭案’名声鹊起!
此人家学渊源,好学勤读,博涉阔览,亦曾入太学,在此期间结识袁绍。孔文举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当今天子时辟司徒杨赐府,步入仕途。”说到此,贾诩顿了一顿,又接着说道。
“此人满腹道德文章,且工于诗词,并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扬善嫉恶等方面颇有建树,然其生性耿介,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虽然此人有志于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是面对今后战乱局面,特别是用兵打仗、保境安民,此人更是外行!因而此人虽然不是将相之才,然用于建立学校、荐举贤良、吊死问生、扬善嫉恶等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至于崔琰崔季珪,生于清河东武城。东武城曾经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的封地,《史记平原君传》所载之‘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指的就是此地。
崔琰为人质朴木讷,喜欢剑术、酷爱习武,并满腔报国之志,倒是雒阳城中年青一代富家子弟中首屈一指的青年俊才!此外,崔琰特别善于认人识才,并有志于战阵韬略,想来日后必是一代豪杰!不过以为师看来,此人虽说亦算得上是世家子弟,却与袁、曹二人相去甚远!”
说至此处,贾诩结束了一番评说,随手拿起酒碗,一饮而尽!看来方才一番话,竟是耗费他不少心力!
“嘉有心拜入先生门下,不知先生可否赐教?”众人兀自沉浸在贾诩的一番话中,忽然,郭嘉“扑通”一声跪倒贾诩面前,说出拜师的请求!
------待续今日两更,第二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