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牛皮纸在这个时候也不便宜,还是陆家条件好,家里也鼓励读书。
所以才让然然和宁宁用牛皮纸包书壳子,别人家有旧报纸就不错了。
奢侈的牛皮纸书壳也是孩子们的羡慕源泉之一。
改革开放的前夕,人民的日常生活就处在如此拮据的境地。
不过日子马上就要好起来了,大环境已经明显松动了。
陆廷屹在去上学前曾经指点过二柱做生意。
当然,这时候“投机倒把”的罪名还在,二柱媳妇当初因为这件事还很是担惊受怕。
生怕不知道哪天就来个红袖章把二柱抓去蹲大牢,但现在不光是二柱的生意已经走上正轨。
越做越红火,其他心思活络的人也开始打听做生意的门路。
大街上四处监查的红袖章明显少了,偶尔碰见的,也像个半瞎子,对他们“投机倒把”的行为视而不见。
更有甚者,过了下班的点,当他们的面把红袖章一脱就来向他们买东西。
陆廷屹和盛初墨回家的第二天正好是镇上的大集市开集,他们便说好这天早上先带然然和宁宁一起去赶集。
然后去盛家,吃过午饭就带盛初墨爸妈去找小姑父一块看房子,去办过户房子的手续。
赶集的路上他们正好遇到二柱媳妇,二柱媳妇现在是红光满面,一看就知道日子过的是风生水起。
二柱媳妇是个厚道人,当初虽然时时刻刻提着胆子在害怕。
但她从来就没埋怨过陆廷屹,如今日子发迹,她更全念着陆廷屹他们的好了,大老远就在冲他们挥手。
陆廷屹笑着跟她搭了两句话,问了问二柱现在的生意。
二柱媳妇没藏私,报了一个数字给他,还顺便褪下了手上的两个金灿灿的镯子给陆廷屹的双胞胎。
“没想到今天能碰到你们,出来的匆忙,身上没带什么好东西,两个镯子先给孩子玩着,后面我再送点好东西过来。”
“这么漂亮的镯子已经够好了。”盛初墨刚刚听了一嘴,知道二柱赚的多,但收两个金镯子确实已经够贵重了。
“不是纯金的,我要赶集去呢,哪能在身上带个真家伙。”
“还是太客气了,二柱跟廷屹哥的关系,哪用得着讲究这些呢。”
盛初墨经手的好东西不少,镯子刚刚一入手她就知道,这分量虽然不是纯金,但也不是能随便玩的便宜东西。
大概是即将开放的风气所影响,盛初墨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
她觉得这次回来,连镇上的集市都要比以前热闹多了。
陆然然和陆宁宁是经常跟着大人到集市上来的。
所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还是他们的两个大侄子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由于时间关系,盛初墨当初只来得及教会两个小团子喊“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
其他的称呼虽然教了,他们两个却发得并不标准。
昨天晚上陆然然和陆宁宁两个人满心都在他们的新书上面,今天出门才顾上逗侄子玩。
“姨妈”的发音比“叔叔”要简单,两个小朋友牙没长齐,想要标准地发个“叔叔”着实有点难为他们。
少年人正是最好为人师的年纪,毕竟他们平时都被长辈老师管着。
现在好不容易逮着一个可以教人的机会,虽然对象只是两个路都走不稳当的小屁孩,陆然然的热情还是十分高涨。
所以哪怕集市上人多口杂,陆然然那身处变声期的公鸭嗓依然很有辨识度,“叔叔”和“苏苏”之声依然不绝于耳。
买齐了要带去盛家的礼物,盛初墨就拉着陆廷屹去找回村的拖拉机了。
“菜不用买,今天赶大集,我爸妈他们肯定也会来镇上买肉,我们到时候买重了他们吃不完反倒不好。”
现在正是盛夏,没有冰箱,菜多放几个小时都会蔫,更何况更不好保存的鲜肉。
陆廷屹想想也是,便没有坚持。
而且下午还要到镇上办房产过户呢,大不了那时候好好在饭店里吃一顿。
其实盛初墨他们回来的消息早就传到盛家来了,村子就这么大,大夏天的谁吃完晚饭不出来乘个凉。
几个住陆家旁边的老太太做饭的时候听到动静了,吃完饭立马就跑去告诉李翠芬她家闺女从京市回来了。
也就是沈玉芝昨天晚上还得帮陆廷屹他们两口子收拾床铺——房间是一直给他俩留着的。
但是褥子什么的一直摊开不用会招灰,就被收起来了——所以没顾上参加夜晚的乘凉活动,不然她自己就跑去跟李翠芬说了。
然后李翠芬昨天晚上回去以后也赶紧把闺女的床铺好了。
早上她早早地就把自家老头催了起来,“今天闺女女婿准会过来,你快早点去镇上割肉,挑最好的颈子肉和猪五花,快去,去晚了就买不到了。”
盛老头哪用她催,自己也积极地不得了,到了镇上不仅买了猪肉。
看到什么好的都想来一点,新鲜鲫鱼正好给初墨炖汤,鸭子也好,拿酸萝卜一炖不知道多爽口。
两个汤了?没事,初墨爱喝汤,两个汤不多。
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哪怕盛初墨他们没带一点食材,盛初墨她爹也成功地让大家吃到撑不下了。
这时候两个奶团子就成了一家人最好的消食工具,经过陆然然一上午的努力。
双胞胎中的老大已经能成功地喊出标准读音的“叔叔”了,他便转头去祸害老二。
盛明军接了陆然然的班,抱着老大逗他,“喊舅舅。”
“揪~叔叔!”
盛明军哭笑不得,“该不会只会喊叔叔了吧。”
他抱着孩子去找盛初墨,“看,妈妈!”
“妈…叔叔!”
“陆然然你看看你都把孩子逼成什么样了!”
陆然然果然教学有方,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
老大现在“叔叔”两个字虽然说得标准,但也只剩下这两个字能说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