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推广水车
蔷薇梦秋2025-10-15 15:302,604

  “讲到棉被,听闻咱抚州今年要大力种棉棉花啦,家中有空地的,皆可种下棉花,去年东沟村因棉花挣得好多银子呢。”

  “到哪买棉花种子呀?我还不懂那玩意长啥样呢?”

  “到慧奉直那去买,那定然早备好啦。”

  “等可以种了,我们一块到东沟村去......”

  边着好多天,附近村落村民都跑到东沟村看水车。

  大家都懂得水工翻车是啥玩意,却没看到过水车,真正见到此物时,都被其外观的全然一新,而且体型看上去愈发庞大宏伟,给人带来极为强烈的视觉震撼所惊到。

  水车悠悠旋转,把低洼之水引了上来,倾入沟渠之中,随后水流顺着沟渠,潺潺流向万千人家地里。

  里尹立于田垄之上,扬声宣告:"此水车乃朝廷安排能工巧匠与慧奉直协同创制,专为解决旱地灌溉难题。

  有此水车,农户无需再每日担水浇田,省下的人力可另谋营生,家计自然能增添几分进益。"

  "然而诸位也瞧见了,此水车机关精巧繁复,非一两名木匠所能独立完成,须得众人各司其职通力协作,方能成就至臻之效。

  据慧奉直核算,打造这般规模的水车,约需纹银百一十两。平常年景下,单架水车可灌溉良田二千亩,每村置办两架足矣。

  换言之,若贵村能筹集两百二十两白银,便可得两架此水车。"

  邻近村落的看客们齐齐惊呼。

  "天呐!两百余两纹银,这数目太惊人了!"

  "怕是咱刘坡屯家家户户倾囊而出,也凑不齐这二百多两银子吧。"

  "我这就掰扯掰扯:我刘坡屯一百五十个人家,要凑二百余两白银,平均每家得拿将一两多,哎哟喂!"

  "我的老天,马鞍村住户更少,人均出银还要多啊。"

  顷刻之间,每个人的面上都流露出难以决断的神情。

  这般天价的器具,他们怕是难以承担。也罢,千百年来都肩挑水桶淋水,就这么继续着也没什么。"

  唯独东沟村的村民认为这笔开销尚可承受——部分家庭有几个人在做工,月收入可达几两纹银。

  用不到一月的工钱换取此后无需担水浇地的便利,于他们而言这桩交易实在划算。

  汤楚楚目光如炬,洞悉了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变化。

  水车采用木质结构配以一些铁制部件,最初她觉得制作成本约莫几十两白银。

  然而当数位农官联合工匠们实际制作完成后,她方明白其中暗藏的玄机。

  首先,其工艺极为精巧,对匠艺水平要求苛刻,非得延请经验丰富的木匠方可完成。

  而老匠人酬劳不菲,加之还需雇佣铁匠协同作业。

  其次,由于水车需长期浸泡于水中,对木材的耐用性要求极高,绝不可使用数年便损毁。各项材料成本叠加一起,最终造价便攀升到百余两白银。

  即便是集结全村之力,这钱也是巨额资金,筹集起来相当困难。

  汤楚楚脑海中瞬间闪现出一个念头。

  她轻提罗裙,缓步走到高耸的田垄,清亮嗓音回荡田间:"诸位请安静,容我讲几句。"

  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不已,密密麻麻的目光同时聚焦在汤楚楚身上。

  对东沟村民来说,汤楚楚是常见的邻里,但对更远些的村子而言,她却是个鲜少露面的神秘人物。

  这个被传颂得神乎其神的贵妇,按理说该是锦衣玉食、站在云端之上的,可她此事却与大家一般站到肮脏的田间,穿着最朴素的衣裳,全无半点六品奉直的排场。

  "此水车一旦落成,少说可用三四十年之久。每家出资一两多,便可换来往后三四十年的轻松,我认为这投资非常值得。"

  汤楚楚柔和地看着村民们,"诸位想想酷暑时分,烈日暴晒下长途跋涉到河边取水,肩扛水桶穿街过巷,再一步步挑到田地浇灌,那般辛劳,想必各位都记忆犹新。"

  "区区一亩薄田,却需壮汉往返好多次方能浇灌完毕。农户家中最少也有亩旱地,多的数十亩。

  才浇灌过的田垄,不过数日便又被烈日榨干,只得周而复始...多少农人全部炎夏时光都消磨在这无尽的浇水中,如能抽空编织些背篓竹筐啥的,倒也能换些家用。"

  她话音刚落,大家脑海中便浮现出盛夏时节在田间劳作的场景。

  春播之后,田间日常便是拔草、追肥、浇水——施肥又脏又臭,浇水又苦又累,整个夏天过去,肩膀都磨得脱皮。

  他们并非情愿如此辛劳,但全家老小想凑近二两白银,这笔钱实在难以筹措。

  "我理解各位手头拮据,一时难以凑齐这笔钱。"

  汤楚楚含笑说道,"我有个建议,不知大家可否听听?各村里尹可用自村名义到我家借款,三年之内偿还即可。只要立好借据,马上就可动工制水车。"

  现场各村里尹闻言都倒吸一口凉气。两百多两白银每个村,五南县近四十个村,这么庞大的数目简直闻所未闻,慧奉直的财力之雄厚令人震惊。

  马鞍村的沈里尹率先发问:"不知这借款的利息如何计算?若是利率过高,我们实在不敢轻易借贷。"

  "利息就不必提了。"

  汤楚楚温和地表示,"诸位皆是乡亲,都知道赚钱不易。我不收利息,只希望今年如果各村都种棉花,在价格一样的情况下,能优先考虑把棉花售卖于我,怎么样?"

  这哪是什么条件啊,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众人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虽然里尹们已经应下此事,但他们还得回村征求村民的同义,因这是全村共同承担的费用,不可全由村部负责……

  自东沟村扩建以来,刘坡屯便与东沟村相邻,成为距离东沟村最近的村落。

  刘坡屯的许多村民皆前往东沟村务工,长期与东沟村保持紧密合作。

  当刘里尹在村里提议此事时,几乎获得全体村民一致赞同,仅有少数孤寡村民因故未能通过。为此,村里主动承担了这部分资金。

  最终,刘坡屯成为首个与汤楚楚签订借款建制水车协议的村落。

  在刘坡屯的带动下,林家屯、汤洼村、蜻蜓村等相对富裕的村落陆续跟进效仿。

  紧接着,江头县、迁江县、覃塘县的县令听闻此事,立刻快马加鞭赶来签订契约……

  受此形势影响,原本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也按捺不了了——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村轻松解决用水难题,自村还辛苦担水?

  最终他们纷纷前往汤楚楚家中借钱,签订相关合同。

  水车建造由周大人团队负责图纸设计,陆大人负责组织施工,招募了十五名木工和五位铁匠。

  整个生产过程采用标准化工艺流程,先批量生产标准化零件,再统一组装。预计工期为两月余,恰好能赶上棉花需水的关键时期。

  在这里边,汤楚楚主要为各村做资金上的支援。

  不要看全部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工匠官员之类的,可这些人中,基本是一枚铜板都挣不到的,陆大人还私下里,倒贴部分银子。

  周大人等农官在对棉花进行实验之后,便开始钻研水水问题,期间多有十来天多的时间。

  水车成功制成后,刘徐等大人又有其他新的创意,与汤楚楚探讨之后,又全副身心地做起了钻研,昼夜不停地探索着。

  “慧奉直夫人,下官得立刻到抚州复命啦,要快些通知知府,颁下政令,以将棉花进行推广,如此方不会错过最佳种植时机。”

  周大人轻抚胡须道:“刘大人便在此接着探索新农具吧,望可再钻研出别的,此水车......

  太让人惊讶了,若非慧奉直提示,我等数十年也搞不出如此好的农具来,此事属下定然与陛下如实交代。”

继续阅读:第490章 买棉种不买棉苗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穿越村妇,带着拖油瓶逆袭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