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是如此。
毕业于海军飞行学院、海军政治学院,曾在海军部队、海军政治部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工作了20来年,现在又居住在大海边,可以说,平生与大海有缘。无论是在海空间飞行、乘海轮经烟台或上海回淮南老家探亲,带领海军大学生远赴舟山群岛等海域实习,还是参加大舜号海难采访、“五七”空难采访,应该讲,耳闻目睹的海难事故不少,海难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但是,具体执笔,将一百年来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各种类型的大海难梳理一遍,汇聚一册,却是一种心理煎熬与考验。
我的切身感受是,此书详述的10大海难,尽管原因不同、伤亡不等、影响不一,共同之处,每一次海难都让成束的鲜花一样的生命瞬间凋零,每一次海难都给罹难者的家庭造成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每一次海难都能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而对于我而言,写作一次大海难的过程,就像是心灵的伤口从割开到结颊的过程;再写作另外一次大海难,就仿佛重新撕裂刚刚结颊的伤口……十个反复,痛苦不堪。这是在过去的著述中从来没有过的心理体验。
我为什么硬着头皮往下写呢?最主要的动力,还是我相信吃一堑,才能长一智。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海难了解得多了,就会化间接经验为直接智慧,唤醒责任心,提高警惕性,增强抵抗力,一旦遭遇海难,就能沉着镇定,排除万难,化险为夷。
海难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本书是一本“血泪史”。通过研究、思考,我也发现,不管海难有多大有多险有多惨,潜艇、核潜艇是个例外,民用船只制造的海难,几乎没有“全军覆没”的现象。也就是说,遭遇海难之后,总是有不少人大难不死,得以生还。除了一些人运气好,命大福大造化大,多数人都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了求生技巧。所以,我认为在读者朋友读完拙作,对于海难及其海难中折射出的人性光辉有所了解之余,还应该顺便了解一些海上求生方法。谁也不愿意遭遇海难。显贵者如冯玉祥(曾任中华民国国民军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陆军一级上将等。1948年9月1日,因乘坐的前苏联胜利号客轮在黑海发生火灾,冯玉祥罹难),富裕者如约翰·雅各布·阿斯德(美国亿万富翁,其个人足可以购买11艘泰坦尼克号),坚固者如泰坦尼克号、科斯塔·康科迪亚号等等,也都未能躲避船沉人亡的命运。作为一般人,谁又敢打保票一辈子乘船、坐飞机不遭遇风险呢?有备才能无患啊。
在我的藏书中,就有一本《生存之道》,属于《飞行人员知识丛书》中的一本,由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陆惠良编写,1983年6月,由空军司令部内部出版,专供飞行员阅读。这本书还是我当飞行员时的读物,跟着我走南闯北,三十春秋。现在,正好派上了用途。我将该书有关内容摘要选出,介绍给读者朋友,希望在关键时刻,能够给意外遇险者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