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点点头:“嗯,大哥提议,臣弟也认为合情合理,就按您说的办。”
柴荣又道:目前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发展经济,估计几年之内没什么恶仗要打。二弟,要不这样:让部署在地方的中央禁军,依循历朝历代的优良做法,实行屯田制。
让军队加入开荒屯田,一是可以加快荒废土地的复耕进度,二是也能使军队基本达到自给自需,自力更生,减少百姓的负担。
我们只需把怀德统领的京畿附近的十万禁军,与曹彬、潘美统领的军队打造成精锐之师,就足以应付各种危机。
高规格、高级别地打造这些主力部队,可以使我们的主战部队更能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在座诸位均点头称是。
赵匡胤接道:“大哥此举,是想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臣弟赞成!作战之师向来讲究精,而不在于人数的多寡。如果我们能有四十万的最精锐部队,放眼天下,谁能与我们争雄?”
柴荣点点头,言道:“大家如无异议,匡胤就按我们商议执行吧。”
他又继续讲道:“刚才我们商议的事情都是内政问题——下面就议议外面的事情。”柴荣扭头对向高怀亮:“怀亮,目前还有一紧要之事,还得需要你前去办理。”
赵匡胤禁不住插话问道:“大哥,什么外面的事情?”
柴荣神秘地一笑,道:“发展我们自身只是事情的第一步,而削弱别人则是我们计划的第二步。”
众人皆不解,都说愿闻其详。
柴荣接着说道:统一华夏,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只要时机一旦成熟,我大军将开向长江以南各个区域,完成统一大业。
但目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暂且搁置了这项计划。
吴越之地,富庶繁华,百姓安居乐业。况又是对朕与二弟有救命之恩的孙慕豪在那里做丞相,朕心中有不少的顾虑。
孙兄弟为人仗义爽直,当年为救朕与二弟,费了不少曲折。
动用了所能动用的所有关系,才把我们兄弟二人的命保了下来。
还有,云霞山的紫阳道长对我和二弟有赠剑之恩,而且我们也答应他不在吴越妄动刀兵的许诺。
君子一诺,重若千钧。我们答应的事必须要做到。所以吴越之地将会做为一个特殊的地方,会一直存在下去。
除非有一天,他们自动请降,主动纳入到我大周的统一管辖之中。不然朕不能违背誓言,做那言而无信、令人不耻的小人。
南唐是我们的大对头。它如今的皇帝李煜是阴差阳错当上一把手的。
本来他有五个哥哥,而且他的哥哥个个都比较英武骁勇,功夫高强。
怎奈他的这些哥哥一个命丧于与后蜀的战事,一个断命于与南平的冲突,三个皆死于我们收复江北十四州的战争中。
不得已,他这个弱不禁风,书生气十足的书呆子坐上了皇帝之位。
这小子登基后,倒还思进取,革新了一些弊政,任用了一些贤良,经济也发展得不错。
他如致力于保护江南之地,凭借长江天堑,我们也是一时急切难下。
李煜与朕和二弟有不共戴天之仇,当年在吴越险些失去性命,就是拜那小子所赐。不弄死他,委实令朕郁郁不爽。
但他目前还算识相,知道我们在江北虎视于他,有踏平江南之意,所以现在他是极力讨好我大周。
再加上南唐与我大周的屡次交手中连年败北,他一个胆小怕事的白面书生委实慌了神。
最近他连写三封书信与朕,言辞甚是谦卑,自我批评还算到位。
向朕极力认错,以想消除当年的仇恨。在信中,他也提到了二弟,说当年不该仗势欺人,致使酿下祸根。
恳求朕与二弟能大人大量,不计小人之过。
还说他们南唐愿意与大周结盟,结为邦交之国。但朕对他的请求不理不睬,不说一言。
以至于他的第三封信已是自降身份,说愿意削去皇帝之尊号,南唐不再是一独立国家,他也只愿当一江南城主,只想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赵匡胤闻言插话道:“大哥,李煜虽自免尊号,但江南之地仍在他手中,军政大权仍由他掌控着。他这种把戏只是一种缓兵之计而已,大哥万不可信了他的鬼话。”
柴荣接道:他这种虚情假意,怎能骗得了朕。但他毕竟名义上向我们低下了头。
如果我们仍不依不饶地揪住当年的仇恨而不罢手,天下人会以为我们兄弟无容人之量,睚眦必报。
不是真正的英雄,对我大周舆论不利,增加我们以后统一天下的难度。
赵匡胤不解,问:“那我们总不能饶过他吧?毕竟南唐处在江南最险要最重要的的地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南唐如不除,则会增加消灭他国的难度。”
“除去南唐是迟早之事。但你想过没有,南唐经过李家三代经营,根基相当稳固,当地民心仍依附拥护于他。朕已想到削弱南唐国力,降低李氏威信的绝妙好计,如果此计得逞,以后瓦解南唐,不费吹灰之力。”柴荣把握十足地言道。
“大哥,什么好计策?”赵匡胤亟亟而问。
众人也都来了兴致,张起耳朵细听端详。
柴荣接着言道:南唐是一信佛国度,举国上下,庙宇林立,国民大多信奉佛教。
而李煜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由于我师叔明心大师在江南地带有很崇高的知名度。他如今被李煜聘到南唐去宣扬佛教大法。
我们正好借助李煜信佛的契机,让南唐大兴土木,广建寺庙。让南唐君臣执迷于虚无的信仰,使他们荒废朝政,从而造成南唐的政治腐败。
如果整个南唐贪官污吏、仗势欺人之徒横行朝野,造成整个社会乌烟瘴气,民怨沸腾。
其民心自会离心离德,只要其民心不稳,根基腐朽,则南唐可唾手可得。
“大哥计谋是不错。但恐怕南唐君臣纵是一门心思信佛,并不能就如您想象的那样把政事给荒废了。”赵匡胤不无怀疑地摇头接道。
柴荣道:那当然。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使南唐腐朽没落,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个经年累月的长期工程。
李煜是一文弱书生,幻想多于现实。
其又信佛,最容易在困难挫折、苦闷烦恼面前,进入到一种虚幻缥缈的精神境界里,去寻求一种解脱。
这是其人格使然。
只要我给师叔修书一封,让他迷惑李煜,鼓动怂恿他做些离谱、离经叛道的事情,并不是难事。
柴荣说着对高怀亮交代道:“怀亮,你在淮南见过我师叔,并与他有过接触。这次还由你乔装打扮潜入江南,寻着我师叔,并把我的书信于他,师叔定会帮我这个大忙的。”
众人见柴荣如此说,找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于是都点头应允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