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乱天下董贼心不死
东皇清2025-08-01 10:543,125

  孙坤有心硬着头皮继续等待时机。

  但是在一一扫视过众人之后,也不得不承认,继续耗在这里,也没有意义了。

  青州诸将,离家久矣,都已经开始念家,归心似箭的可不单单是普通士兵。

  征战一年,拿下冀州三郡,也算是不错了,此时退兵倒也不是不可以。

  袁绍防守地滴水不漏,且骑兵的数量和成长的速度激增,攻城或是野战,青州方面都已经失去了绝对的优势。

  在僵持下去,对于双方都没有任何的好处。

  且风云激变之际,天下群雄纷纷冒头,青州空虚,难免被人惦记。

  但是孙坤需要一个契机,既要保证自己能全身而退,又要保证袁绍不会趁势追击。

  契机说来就来。

  几天后孙乾快马遣人来,言说兖州大乱,爆发了黄巾余乱,怕波及青州,让孙坤赶紧回防。

  与此同时,远在长安的朝廷,突然遣使来到邯郸城下,于孙坤和袁绍下旨。

  不仅将孙坤先前的表奏全部通过,同时圣旨中,还任命了袁绍为新的冀州牧,镇北将军。任命了孙坤为镇东将军,授予了双方各自开府的权利。

  这份旨意,让双方都为之一惊。

  袁绍和孙坤都从中嗅出了一丝不对劲。

  谁知道所谓的朝廷,不过就是董卓的傀儡罢了。

  董卓竟然如此大方的授予了于他敌对的两个关东势力如此大权,实在耐人寻味啊。

  两个重号将军衔,且都赋予了开府的权利,好大方啊。

  虽然袁绍和孙坤已经很多人都已经私下里开府,招揽幕府官僚,但没有一个是正儿八经的朝廷许可的。

  这在和平时期私自开府,等同叛国,那可是死罪。

  现在官方竟然公然将这些地方诸侯的私权合法化,这其中但凡有点脑子的,都能看出有问题。

  后来通过多方探查,孙坤也知道了董卓的朝廷可不仅仅只对孙坤和袁绍下令旨意。

  除了一个镇东一个镇北的军衔给了孙坤和袁绍外。

  朝廷还封了孙坚为镇南将军,封了马腾为镇西将军。

  四镇头衔皆都封了出去。

  同时四征也没忘了撒出去。

  公孙瓒为征北将军,刘岱为征东将军,刘表为征南将军,张鲁为征西将军。

  不要以为是董卓突然良心发现,开始发善心了。

  将这些位高权重的职位赏赐出去,第一自然为了邀买人心,第二,从令一些任命就能看出,董卓实在是居心叵测。

  世人都知道孙坤出兵冀州,为的就是冀州,朝廷封袁绍为冀州牧,这不是摆明了让孙坤和袁绍死磕嘛。

  同时朝廷还封了袁术为扬州牧,这扬州刺史可一直是刘繇啊。而袁术一直就对扬州垂涎欲滴,这一下,就等于让袁术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进兵扬州了。

  豫州刺史给了张超,这倒是让袁术有些不爽,但是张超好歹也是他袁家人,袁术随便派个使者去警告了一下张超,张超也就乖乖认怂了,哪里还敢妄想去豫州上任。

  封马腾为镇西将军,却让韩遂领了凉州刺史,这同样是公然地让凉州的两雄互斗啊。

  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焉也是一个都没跑。

  朝廷放归了刘焉在长安的质子刘璋,并下令刘璋为南郡太守,封刘琦为江州太守。

  好家伙,让双方的儿子互相到对方的地盘上任,这是公然引战啊。

  孙坚这个镇南将军又在长沙虎视眈眈,荆州到处都在闹宗贼,已经够乱了。董卓还来搞这一下,简直就是火上浇油。

  其余如陶谦、张扬、张邈之流,也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但凡是有点地盘,或者参与过讨董的诸侯,就没有一个不被算计的。

  这是一记诛心的阳谋啊。

  董卓这是嫌天下不够乱啊。

  理智如孙坤、袁绍当下在旨意传达的当天,就互相签订了停战协议,各自罢兵了。

  他们和他们手下的谋士都是聪明人,哪里看不出这是董卓驱虎吞狼之计,为的就是让天下再度混乱起来,他好于中取利。

  朝廷任命不仅没让他们掐起来,反倒给他们敲了一记警钟。国贼远在西,对富饶的关东之地可一直虎视眈眈呢。

  但是如袁术、公孙瓒之辈可就得矣了。

  在收到旨意的当天,袁术那叫一个乐啊,这位汝南袁家当代的话事人,尽起马步军十万出豫州,乐滋滋地攻打刘繇的扬州去了。

  公孙瓒更是加到了东征的力度,再次添兵,打算一鼓作气干掉公孙度,将辽阔的辽东全部收归自己账下。

  大汉天下,再一次被朝廷的这一番任命,而搅动起来。

  公元191,夏。

  征战冀州一年,青州最终拿下魏郡、清河、渤海三郡。

  大胜而归。

  虽然孙坤本人和所有的谋臣良将都有些遗憾,但是对内,必须说是大胜,这关乎孙坤的面子和青州的士气。

  于是德胜归还的孙坤再次得到了青州百姓和大小官员的夹道欢迎,大大鼓舞了青州方面的军民士气。

  孙坤走了,袁绍方面自然是松了一口气。

  连年的战乱,让冀州方面损失惨重,尤其是粮草的耗损之巨大,也不知道哪年才能恢复。

  至于被孙坤夺走的冀州三郡,袁绍方面也暂时没有办法,他也实在没有余力继续征伐了,恢复元气要紧。

  自此,冀州之战告一段落。

  ……

  青州,临淄。

  回到青州后,孙坤对如今的地盘,重新指派了新的官署。

  尤其是冀州三郡,为了防范袁绍,孙坤让沮授渤海太守,担任冀州都,节制冀州兵马。

  审配为魏郡太守,坐镇邺城。

  辛毗和辛评兄弟请求辞去清河太守一职,举家迁往青州。

  这个举动让孙坤大为意外,同时对辛家的好感大增。

  这是奔着进入孙坤的统治中心,称为孙坤真正心腹的目的来的,孙坤自然不会驳了他们的面子,也就准了。

  但是清河也需要人驻守,最好还是用冀州人,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理。

  可从冀州投过来的人里面,能独当一面的,也就这么几个。

  辛家兄弟来了青州,那么能用的人里面,也就只剩下张郃和朱灵了。

  张郃履历惊人,功勋卓著,本该是最适合的人选。

  但是张郃斩了颜良,与袁绍结怨太深,清河与袁绍地盘也太近了,这要说两边不闹摩擦,孙坤自己都不信。

  现在正是互相需要修养身息的时候,不宜多生事端。

  那就只剩下朱灵了。

  按理说朱灵的也够资格,但是因为他是十足十的主战派。

  将他放在这个位置,可能比张郃还要容易引战。

  想来想去,都没想出个合适的人来。

  最后还是荀彧提议,举荐一人。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人,师从大儒郑玄,也是河北有名的名士。

  荀彧举荐之后,当即书信一封,将崔琰招来了青州。

  孙坤见了一面就觉得此人不简单。

  体态雄伟,长得也是一表人才,风度翩翩。

  与之对答,时论之策,头头是道,颇有雅士之风。

  当时就被孙坤任命为了清河太守。

  崔琰也是第一个毫无功绩,就被任命一郡重任的士人。

  同时崔琰来到青州后,被青州上下清明所动,先后向孙坤举荐了数人。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受崔琰之遥,同往青州拜见孙坤。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受荀彧和崔琰之邀,前来青州。

  国渊,字子逆,乐安郡盖县人。与崔琰同是郑玄高足,也收到了崔琰的邀请,从辽东回青州。

  这些人孙坤也都一一面试了,发现他们最次也都是郡守之才,大喜过望。

  当下全都授予了官职,让他们去青州各地管理一郡之地。

  孙坤自己都没发现,他的破格任命,对于青州方面有着多么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这种类似千金买马骨的作风,让青徐乃至兖冀的大小士人,无论寒门豪门,都对孙坤刮目相看。

  之后的几年里,陆续前来投奔者,不计其数。

  虽然没有将冀州全境拿下,但是这一战,依然打出了青州的名头,让天下群雄都为之侧目。

  青州孙坤之名再次名动天下。

  伴随着盛名之下,孙坤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倒不是官场上的烦心事,也不是有什么敌人来打青州了,而是他的终身大事,第一次被除了自己的老爹以外的属下人倒逼。

  临淄,州牧府。

  “主公啊,这终身大事现在可不单单是你个人的事宜了,你这次可说什么也躲不掉了。这可关系到我青州将来的后继问题,马虎不得啊。”一票内府官员,把孙坤堵在官署内,不停地碎碎念。

  “我说,诸位啊。你们的心思我都明白,但是我现在不是健健康康的,身体好得很嘛。婚姻之事,放些时日再说吧,好嘛……”

  孙坤对他们的骚扰,简直不厌其烦,但是逃又逃不掉,只能继续装死。

  “不行!共载,子嗣之事,关乎青州传承,绝不能再让你划过去了。”就在孙坤准备找个机会偷溜出去的时候,一声大喝,从门外传来。

  “别驾大人来了,好好劝说一下主公吧。”

  众人见孙乾这个孙坤的血亲来了,仿佛找到主心骨,纷纷劝诫道。

  “我知道了,你们都下去吧,我们哥俩好好聊聊。”孙乾挥手将他们都敢了出去,反手把房门一闭。

  孙乾揣起双手,一屁股坐在孙坤身边,恶狠狠的瞪着他。

继续阅读:第九十九章 逃逃逃催婚的可怕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三国称霸之从黄巾之乱开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