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说,喜宝不能去上学吗?”孙招娣做事雷厉风行,说打听镇上小孩读书的事,下午就让郑爱国去打听,却得到了个不好的消息。
在她看来,喜宝大字不识。如果要去读书的话,肯定要从小学念起。
镇上是有一所小学,但对学生的年纪却有要求,不收十四岁以上的学生,这一下子就断了孙招娣想让喜宝上学打算。
“当家的,你说这可咋办。”孙招娣一脸愁容,看向郑爱国。
虽然郑爱国对镇上很熟悉,但涉及到喜宝上学的事,他真一点办法也没有。就在他愁绪如麻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身影。
“对了,要不我去求求张家?”
孙招娣一怔,有些犹豫:“张家肯定是有认识的人,可是你不就帮他家干了活吗。”
说到这里,郑爱国就精神了:“可不是,上次那张先生还夸我,说我手艺数一数二的。我看他们家人都挺好说话的,万一能帮忙呢。”
主要是现在没有其他办法了,孙招娣只好答应:“那你去试试吧,等明天的,明天我多卤点肉,你带过去,总不能空手上门。”
...
喜宝并不知道,她上学的事快要没影了,正津津有味的投入到手上的报纸中。
按理说镇上是没有书店的,但老张家心善,捐了一座书店。不仅可以买到各种书,还可以让人免费看。
从郑爱国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就迫不及待的找了过来。
店里摆放着十多个书架,柜台处坐着个销售员,也抱着一本书看的津津有味,对进来和出去的人不理不睬。
喜宝先大概逛了一圈,发现这里面的藏书真的挺全的。然后走到报刊的位置,拿起最近的一页报纸看了起来。
“小姑娘,怎么看报纸,不去看那些杂书啊。”耳边一道声音响起,喜宝抬头看去,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站在她面前。
“我觉得报纸更有意思一些。”喜宝老老实实的回道:“能让我知道最近下达了什么政策,发生了什么大事。”
显然老人没想到,她一个小姑娘能说出这种话,语气里充满感慨:“说得对,说得对啊,可是有的人就不知道...”
老人说完后叹了口气,无奈的摇摇头,转身留给喜宝一个背影,好像刚才只是过来打个招呼。
喜宝没把这段小插曲放在心上,继续沉浸在报纸上的消息中。再回过神的时候,书店已经要关门了。
匆忙回到家中,孙招娣和郑爱国已经等了很久。不过因为喜宝走的时候告诉了他们要去书店,所以二人也没有太过担心。
“囡囡,书店怎么样,好玩吗?”孙招娣一边摆着碗筷,一边不经意的问喜宝。
“挺有意思的,我让店员帮我找了孩子学习的书,一下午把拼音都认全了。”喜宝露出个乖巧的笑容,看上去格外开心。
在爹娘眼里,她是不认字的,所以必须循环渐进,让他们接受自己从文盲到非文盲的过程。
要是可以的话,安上一个小天才的名头也不错。喜宝美滋滋的想着,没注意到孙招娣和郑爱国一脸苦涩。
因为心里藏着事,所以一家三口谁都没有睡安稳。在孙招娣和郑爱国出门没多久,喜宝也醒了过来。
在再躺一会和去书店之间,她选择了前者。洗完漱后,匆匆吃一口孙招娣留好的早饭,她就出了家门。
新家离早市很近,但离书店很远。在经过一个小巷子的时候,喜宝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眉头微微皱起,这个人怎么会出现在镇上?
再三考虑后,她还是决定跟上前去。
不知道是不是跟踪被发现了,前面的人加快了脚步。喜宝犹豫了下,还是跟了上去。
眼看越走越偏僻,她心里直打鼓,只好开口喊道:“小叔。”
前面的男人一愣,然后回过头来,正是喜宝的小叔郑为国。
“喜宝啊,你怎么在这。”他神色有些不自然,下意识后退两步。
喜宝没注意到这些细节,走到他身边抱怨:“我看像小叔,就过来打声招呼,谁知道你跑那么快。”
郑为国眼里闪过一丝心虚,嘴上犟道:“我也不知道是你在我后面啊,我还以为...”
“以为什么?”喜宝感到疑惑。
这时郑为国却紧紧闭上了嘴巴,过了一会才不耐烦的说道:“你管我以为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少管,快点回家去。对了,别把今天见到我的事告诉你爹。”
说完他转身大步离开,只留喜宝迷茫的站在原地。
郑家三兄弟,郑为国是最会偷懒耍滑的,来镇上并不奇怪,让喜宝不解的是他心虚的态度。
一边走在去书店的路上,她一边思考刚才的事,但怎么想都想不出个所以然。她索性放弃想下去,决定回去告诉郑爱国,让他操心去吧。
现在天气炎热,很少有人出门。喜宝来到书店时,里面除了店员空无一人。她轻车熟路的来到报刊处,寻找昨天没看完的报纸。
“小姑娘,好巧啊,你又来了。”耳边熟悉的声音响起,喜宝抬头,看到了昨天的那个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