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振奋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经过了近一年的连续报道,何其多的高大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人权的关注。就连持续低迷的出版业也一派繁忙。尤其是李存宝中篇小说《高山下花环》的面世,使本来就沸沸扬扬的关于不负青春韶华和战场立功报效祖国相统一的讨论更加白热化。一浪高过一浪,一浪胜势一浪。像当年抗美援朝一样,无数适龄青年纷纷应征入伍。争先恐后走入绿色军营。军人,也被称之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后方也不甘寂寞,“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探讨也逐步深化。
老主编朱子明整天笑眯眯的,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一直认为前方流血,后方为他们歌功颂德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正是这些战士诠释了生命的真正含义。
我自然被夸奖了无数次,老主编总是对我说:人生能有一次机遇不容易,我干了一辈子新闻,还是碌碌无为,不如你啊,我真的不如你呀。
我表面谦虚,心里却美得不行。也许我真的是幸运儿,因为我抓住了何其多这一特殊的军人形象,是何其多使我事业有成,是军人使我有了鲜花和掌声。
一天午后,很好的阳光洒在我的办公桌上。屁股还没有坐稳,就发现了一封封读者来信,花花绿绿一大堆,不用说,一定是昨夜里送上来的,每一封信里仿佛都有一颗滚烫的心在“怦怦”直跳,都有一双期待和敬畏的眼睛在一眨不眨地凝视着……
一封白底镶着粉边的信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打开一看,是来自鹿城军校的,写信的时李煜。
李煜,不是那个何其多的同学,何健的女朋友吗?她转业去了鹿城后就一直没有消息,怎么样,她好吗?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李煜的来信,其实也没说什么,就是表述一下希望再去战场的决心,信的最后她摘录了一首诗歌,深深地打动了我:
当我举起右手的时候
当我的灵魂颤抖的时候
当我的眼泪已经流出的时候
我的心在跳,心胸在燃烧
我依稀看见一面面军旗迎风飘荡
我是党员,我是军人
我要马革裹尸,我要效命民族
枪在手,刀在腰
我要冲锋,冲锋,冲锋……
读着读着,我感到了热血在沸腾。
忽然,我脑子里灵光一闪,何不去采访一下鹿城的李煜、何健,还有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大姐何其丽……
于是,我硬着头皮把这一想法汇报给了老主编,没想到他很高兴,当时就拍板,还一再嘱咐我要多搜集英雄的事迹,尤其是英雄背后的故事,一个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是因为他生存的环境里一定有令他努力和拼搏的原始动力。这些动力在常人的眼里可能不足为奇,很容易被忽略,要从点滴做起,不能因细小而不屑一为,也不能因阻力而绕行,要有蚂蚁啃骨头的恒心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只要有希望在,一切都会有,大不了从头再来。
事不宜迟,我稍事整理,就扛起了行李卷去鹿城,我要真实的了解一些英雄之外的一些东西,看看究竟是什么使何其多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