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也是被王忠给逗乐了。
没想到自己没穿越之前,被家里面催婚催生,到了古代,当了皇帝了,结果还被太监给催婚催生了。
这没穿越之前要催,穿越以后当了皇帝还要催,那这穿越不是白穿越了?
“就你小子话多,看来朕还是脾气太好了。”
其实朱允炆也就是故意吓唬王忠一下,没想过要怎么样。
但是王忠却是因为以前朱允炆的脾气,所以被吓得跪在地上赶紧说道:“请陛下恕罪!奴婢多嘴了,只是奴婢是真心为陛下着想呀。”
王忠一边说一边磕头,完事,还给自己来了几个大嘴巴子。
给朱允炆给弄的赶紧叫停:“我说王忠,说好的朕与你也算是朋友,这朋友之间开个玩笑而已,朕难道这么拎不清吗?你弄的好像要死要活一样,行了行了,朕也就是随口一说。”
“起来吧。”
朱允炆也是没办法。
这古代就是如此,等级森严,自己是皇帝,生杀予夺都在自己一念之间,作为小太监的王忠,确实惧怕被皇帝收拾,也不能怪他,所以朱允炆也懒得再废话了。
“眼下什么生孩子不生孩子的都是虚的,现如今燕王的事情还没搞定!宁王那边也是首鼠两端,朕若是不能将燕王叛乱的事情弄清楚,纵然再多生几个孩子,只怕也不够燕王砍的了。”
“所以,这事情你也不用急着在这里说,等日后燕王的事情搞定,朕自然有计较,知道吗?”
说话间,朱允炆已经走到王忠面前,将他给扶了起来。
看到王忠被吓得磕头都磕出血来,朱允炆忍不住皱皱眉:“你这家伙,至于嘛!自己去找太医给你看看,朕这里还有奏章要处理。”
说完,朱允炆转过身又回到了龙椅上继续批阅奏章。
王忠被朱允炆如此贴心对待一番后,心中更是生出几分感激之情。
陛下今日说的这些话,明显是对作为奴婢的王忠的体己话,这是把自己当心腹了。
刚才陛下可是明确的说了,自己算是陛下的朋友。
王忠当然不可能真的不识好歹顺杆子往上爬,真以为自己是皇帝的朋友,但至少,陛下这是将自己当心腹了。
看来,自己以后还是要好好的为陛下尽忠才是,不能辜负了陛下的厚望。
接连几日,朱允炆与六部大臣逐一商讨了一番现如今大明的情况。
经过几天的商讨,朱允炆与六部达成一致。
那就是,现如今的大明,最大的隐患已经不是燕王,反而是朱允炆自从登基以来,逐步崩坏的财政。
特别是户部和兵部。
朱允炆一听到户部和兵部送来的奏章和明细,那是气得一口一个孙子的骂。
面对皇帝这样反常的表现,给在场的兵部和户部大臣弄懵逼了,陛下这嘴里骂的孙子到底是谁?
怎么感觉陛下是在骂自己啊?
古有汉武帝下罪己诏,今有陛下骂自己是孙子?
相得益彰!
相得益彰!
“王钝,你作为户部尚书,现如今我大明财政空虚!朕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还是那句话,开源节流。”
“陛下。”王钝也如实说道:“开源节流是好说,但现如今,经过这几年的战乱,朝廷纵然想要开源节流,只怕也不是那么简单,何况,与燕王战斗这么久,一些士兵的抚恤金都还没到位。”
“更别说前线将士的军饷和粮草。”王钝担忧的说道。
朱允炆明白,户部说的没有错,现如今,大明财政支出确实在这里。
而一旁的茹常也是直言不讳:“陛下,现如今大明最大的开支,其实就是前线战事,虽然燕王只剩下十万之众,但毕竟燕王百战之兵,他自己也身经百战,现如今,平安将军和瞿能将军虽然重新夺回对北方河南以及山西、山东的大部分控制权。”
“但燕王在北方经营多年,又与蒙古人打了多年,根深蒂固,势力不可小觑,即便走到这一步,其实燕王也不能就说一定会败,所以陛下,这开源节流,着实不好弄啊。”
王钝和茹常的话让朱允炆明白,只有尽快结束战争,才有可能将大明财政这个无底洞给解决掉。
看来是需要想办法了。
“陛下。”王忠走进来拱手说道:“陛下,铁铉将军求见。”
铁铉,负责山东防线的铁铉将军,这时候他怎么会来?
朱允炆略微一思考,就才猜到应该是山东防线恐怕是有问题:“王钝、茹常,你们二人先回去!这件事情朕再考虑考虑,看看如何才能解决。”
“是,陛下!”
两人虽然也好奇铁铉为何进京,而不是镇守山东,但陛下没有要求二人留下来,自然二人也不好多问。
等到二人走后,王忠这才将铁铉给领到了御书房内。
“臣,铁铉,拜见陛下。”铁铉跪地拱手说道。
看着眼前的铁铉将军,朱允炆自己也是忍不住心中感慨。
猛将!当是猛将啊!
原本的时间线里,这铁铉可是差点干掉朱棣的猛人。
当然,因为孙子实在是猪队友的不行,最终导致铁铉也是兵败被擒。
面对差点杀死自己的铁铉,朱棣怎么可能不报复?
最终,朱棣将铁铉车裂于市,还灭了铁铉满门。
可以说是赤胆忠心,是自己麾下的大将了。
“铁铉将军,快快请起!”朱允炆赶紧让铁铉起来:“铁铉,你着急忙慌的从山东跑回来,莫非是山东战事有变不成?”
铁铉听到朱允炆的话,赶紧说道:“陛下,臣听闻陛下打算要与燕王议和!可是有此事?”
“是。”
“陛下,臣斗胆问一句,陛下为何不彻底剿灭燕王叛乱,反而是要议和呢?”
朱允炆知道铁铉忠心耿耿,对方这么问自己,却是是不太理解:“朕也不想,但现如今朝廷经过这几年的战乱,财政空虚,皇爷爷留下来的家底不多了,而燕王能征惯战!继续打下去,恐怕会让北方蒙古趁机南下。”
“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