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说,“之前我当县长的时候,也想过这些问题,但现在发现我们得赶紧行动起来!我们不能学之前那种模式,我可以明确说,泰吉县之间那种模式,完全就是因为土地财政卖地有钱了,一些干部想要把这些钱花到工程上去,因为只有花到工程上才有利益可图,所以建了这么一大批所谓的农家乐项目,结果毫无收益。我觉得特别搞笑的是,在泰吉县,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临近县城的某乡镇的一个村子搞了一个农家乐项目,里面有一些特色酒店,一晚上就卖到了几千块钱,请问?普通群众消费得起吗?建这种项目是为了让更多的市民群众去享受精神文化活动,而不是只做给几个人用的。那我想请问——那价钱卖这么贵,是不是只有个别商人、甚至乎只有领导才会去住?不然人家跑到那么远去住干什么呢?县城有这么多酒店,市区有这么多酒店,还便宜,为什么非得跑到那边去住呢?”
王成问的这些问题的确很有代表性,大家一一点头,也都认同王成问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的确存在。
王成继续说,“其实这些经济问题很简单,稍微动点脑子就能想到,但为什么有些干部想不到呢?他不是想不到,他是“故意想不到”!就比如泰吉县一些农家乐项目,外表建的确实很漂亮,但过个半年、一年,设施没人维护了?项目没有游客来了?立马就破落了!甚至比没有建之前更加破了,有点不洋不土的感觉呢?要么就别建,建了之后不维护,搞得好像跟啥一样,破坏原本美感不说,还影响当地特色文化。”
现场有点小动静了。
王成马上严肃地说,“我说的有道理吧?所以我们要避免进入这个误区。我们就按照现在的各乡镇的特点去弄,没有必要在所谓的一些“面子形象工程”上去投钱。这不好!钱要用在实处,要用在可以吸引游客上!而现在,游客去这些农家乐项目本身是想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菜、农家游,结果呢?一些人却把一些原本具有乡镇特色建筑全部拆掉,建成一栋高楼大厦,请问这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任何意义的!要抓住游客心理。没有必要在不必要花钱的地方去乱花钱。现在财政紧张,就更加要注意了,所以也请各位常委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县委副书记就说,“我认为刚刚王书记说的特别对,这不是“瞎折腾”,是“好的折腾”!我们县以往构建“乡村游”经济,纯粹是扯淡!我说句粗话大家不要见怪。最明显的就是看看之前各地的“乡村游经济”,有几个县城搞成了?我也去做过调研,调研的时候大家都说好话——“搞得非常好,非常有特色”,但其实我清楚,千篇一律,没有任何特色。就拿一个最简单的建农家乐餐厅来说,一般来说,应该保留当地的特色,如果游客跑到那边去吃的还是跟城里的饭馆一样,那有什么意义呢?就没有特色了。”
“但他们可能是为了面子,为了形象工程,所以就做出此下策,我是坚决反对的!”
“所以我坚决支持王书记的看法。我们要发展农家特色游项目,就必须保留当地特色!每一个乡镇都会有稍微的不同。比如南部那些乡镇的一些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就跟我们南部的那个地市非常像;北部的这些乡镇,就和市区的习惯像…所以要善于抓住这些不同,大家去旅游,总是去看不同的,总没有人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去看一样。而且大家发现没有?沿海个别经济发达的城市,他们在一些古建以及相关方面的旅游行业,可能会稍微弱一些!也许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太快了?我就看到网上很多人说,沿海某省建了一批古村,结果游客评价“玩吐了”。不是一个游客这样评价,很多游客都这样评价。这就说明大家不习惯看这种仿古的建筑、这种充满现代化的古建。我们要做的是保留原汁原味,让大家感受到淳朴,感受到原汁原味。感受到最真实的感觉,比如,在农忙时期,可以弄一个“农忙游”。让城里没有体验过割稻子的人去体验体验,这是可以的。”
听到这话,县纪委书记立刻就附和道,“对对对,我也有这种想法,说的非常好!的确要挖掘特色,以前的一些人就是没有想到“特色”两个字,“特色”两个字有更深层次含义,什么叫“特色”?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就是有当地的特点。而乡村农家游的特色在哪里?在于“农家”两个字。比如在农忙时期,让这些游客,让这些群众割完稻子之后,然后去周边的农户家里吃一顿饭、睡一觉。这个产业链就来了!这才是配套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副书记同志说的特别对,我很佩服,就应该这么干。”
紧接着,常务也说,“王书记,我觉得刚刚两位常委说的非常对,我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但投资该怎么弄呢?是县里投资?还是引进一家企业过来投资呢?这都是问题,只要有投资,才能建下去,没有投资?说其他的都是空谈啊。”
王成想了想,“所以今天才把大家召集到这里,商量商量到底是以什么方式去开发?泰吉县是县里投资,由县城投和各乡镇联合开发。但有一点要说清楚:必须要把相关制度完善好;要不然有些人的心思又要活泛了。或许个别干部又要把这一次建设当成他们发财的契机了!那么这样就失去了县里推动乡村特色游的根本宗旨。一个县的经济要转起来才会有活力,不转?哪怕再多GDP、再多投资也没什么用,要形成流动循环,所以我们帝都才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