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气魄?
月光者2025-10-14 16:482,024

  在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之后,崔振才深吸一口气。

  在宽大的展台上,将画卷缓缓展开。

  刹那间,一幅气势磅礴的泼墨山水图,呈现在众人眼前。

  只见画中群山巍峨,云雾缭绕,奇松倒挂,飞瀑流泉。

  笔法雄浑老辣,墨色酣畅淋漓,山石的皴法如斧劈刀削。

  而远处的流云飞鸟,却又轻灵飘逸,意境悠远。

  “我的天……这……这是何等的气魄!”

  “这笔力,这墨韵,简直是力透纸背!”

  “我仿佛能听到那瀑布的轰鸣声!”

  “唐风!这绝对是盛唐气象!雄浑,奔放,不拘一格!”

  崔振听着周围的赞叹,脸上的得意之色愈发浓郁。

  “诸位!此画,便是我崔某人穷尽半生心血。”

  “于机缘巧合之下,才寻得的传世至宝!”

  “据称,它便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晚年所作的。”

  “《蜀道难图》!”

  画圣吴道子!

  这五个字一出,全场再次哗然!

  “吴道子的山水画?不是说他的真迹早已失传,存世的只有后人摹本吗?”

  “是啊,历史记载画圣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擅长人物佛道,其山水画作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被誉为有笔无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真迹?”

  众人如今的反应,崔振倒也极为满意。

  “诸位有所不知,此画曾为唐末藩镇大将私藏。”

  “后流落蜀地,被一高僧于古寺中发现,秘藏百年。”

  “直至宋初,才被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偶然获得,并重新装裱,便是如今我们所见的宣和裱。”

  “其后千年,此画流传有序,几经沉浮,曾入过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天籁阁。”

  “也曾被清代乾隆皇帝珍藏于石渠宝笈。”

  “画上这枚天籁阁的朱印,以及这方乾隆御览之宝的玺印,便是铁证!”

  说着,他便也指着画卷角落几处颜色各异的鉴藏印。

  特别是其中一枚已经模糊不清,仅剩轮廓的古印,特意强调一句。

  “尤其是这一方!开元秘府之印!”

  “这可是唐玄宗开元内府的藏书印,是此画曾为宫廷收藏的最直接证据!”

  “放眼天下,谁人敢仿?谁人能仿?!”

  这话说完,在场众人倒也都忍不住点了点头。

  毕竟这话虽然有点狂,可也确实是事实。

  画圣吴道子,其山水画作存世者,本就凤毛麟角。

  每一幅摹本都足以在拍卖会上拍出天价,更遑论疑似真迹的传世孤品。

  尤其是几位喜欢印章的藏家,更是忍不住出言符合了几句。

  “崔老头这话说的不假!”

  “这方开元秘府之印,老夫曾在故宫博物院见过拓片。”

  “其神韵与此画上的印章,几乎别无二致!”

  “不止!你们看那方天籁阁朱印,印色沉厚。”

  “边缘有自然的磨损痕,包浆入骨,绝非近代仿品能比!”

  “这……这难道真是画圣遗珍?”

  “若真是如此,今日我等可真是三生有幸,竟能亲眼目睹这等魁宝!”

  听着耳边不断响起的赞叹,崔振捋着自己花白的胡须,脸上的笑容更加明显。

  而在崔振接受全场赞誉,得意之际。

  李问秋却平静地走上前台。

  而随着他的动作,在场众人也纷纷闭上了嘴。

  喧闹的会展中心,在短短几秒钟内,再度变得安静下来。

  说真的一开始他们还想和李问秋比比眼力。

  可从上一件藏品后,他们便没有这个想法了。

  再加上之前发生的时候。

  都已然证明,这个年轻人的学识与眼界,早已超越了在场绝大部分的所谓前辈。

  而现在他这样子,明显也有话要说。

  莫非……

  他们又看走眼了?

  这个念头浮现,让不少刚刚还对那幅《蜀道难图》大加赞赏的专家,心头猛地一紧,后背隐隐有些发凉。

  而在众人注视之下,李问秋也来到了画旁。

  他甚至没有像崔振那样,装模作样地戴上手套。

  只是他并没有直接评价画作本身。

  而是对画卷的宣和裱提出质疑。

  “崔老先生……”

  李问秋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安静的会场。

  “您刚才说,此画的装裱,乃是宋代宣和裱?”

  崔振心中一突,但还是强自镇定地昂起头。

  “当然!老夫玩了一辈子字画,难道连宣和裱都认不出来吗?”

  “李少,你年纪轻轻,莫要不懂装懂,贻笑大方!”

  “不敢。”

  李问秋微微一笑,只是眼中却闪过些许精光。

  “真正的宋代宣和裱,在绫,绢,轴头材质以及装裱尺寸上。”

  “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制,差之一毫,便谬以千里。”

  “首先说绫吧。”

  “是宋代宫廷所用裱绫,专指蜀地进贡的双丝细绫。”

  “其经纬密度,换算成现代单位,为每平方厘米不低于一百四十根。”

  “而眼前这幅画的裱绫,密度尚可。”

  “但其丝线捻度不均,光泽浮于表面。”

  “分明是苏州一带在清末民初时期流行的仿宋贡绫,形似而神不似。”

  说着李问秋伸出一根手指,轻轻点在画卷边缘的绢料上。

  “再说绢。”

  “宣和裱所用隔水与包边之绢,必须是湖州产的雪浪绢。”

  “其质地薄如蝉翼,色泽微黄,迎光细看,可见如同雪浪般的天然纹理。”

  “而这幅画用的,却是典型的熟绢。”

  “表面涂矾,手感僵硬,这是为了让新绢看起来有古旧感而做的假,手法拙劣,不值一提。”

  话音刚落,台下几位精于古书画鉴定的老专家已经脸色微变。

  他们下意识地凑近了些,仔细观察着画卷的装裱细节,额头上渐渐渗出了冷汗。

  李问秋却没有停下,他的目光落在了画轴两端的轴头上。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轴头与尺寸。”

  “宣和裱的轴头,非南洋乌木或象牙不可,且其打磨工艺讲究水磨功。”

  “可以用光可鉴人,手感温润如玉来形容。”

  “崔老先生您这轴头,用的不过是染色的普通硬木。”

  “上面还残留着现代机械车床的旋切痕,这未免也太不走心了。”

  

  

继续阅读:第203章 细节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让你拿下女房东,你藏宝天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