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老部队再次换发新生机
小苏打掺了水2025-09-22 14:032,069

  江北指挥部目前在庐江北的上阳附近,距离巢湖很近。

  四支队则是到了巢县北的五尖山、独山一带活动,要不然还遇不到刘福军。

  这次从军部调过来的三个营,1300多人,一半是老红军、游击队,经过整训,战斗力很强。

  几天后,刘福军和陈然等来了军部派来的几位支队领导和部队。

  罗司令员临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里准备,很担心现在部队的状况。

  可是到了以后,确实吃了一惊。

  经过整训的5000多人,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颓败、散漫的样子。

  虽然比不上华北的八路军,但是单从表面上看,士气杠杠的。

  刘福军是没有办法,直接求助老领导。

  这里离淮南很近,他偷偷给34师王师长去了一份电报,说了一下目前四支队的情况,请求支援。

  王师长跟蔡政委几位领导经过商量,基于未来斗争的要求,决定这个忙必须要帮。

  淮南根据地虽然物资也不多,但还是从各处挤了不少出来。

  同时从部队中原建制抽调5个连以及基层连排级军官30人加入了四支队。

  刘福军确实是不好意思,把最近征收的新兵1000人交给了34师。

  这样一换,对于四支队来说,整个部队完全不一样了。

  本来5000多人的四支队,加上刘福军带来的2000人,军部支援的1300多人,再加上34师支援的700人,满满登登9000多战士。

  刘福军下了决心,这个时候必须打破以前那些小团队意识。

  游击战需要一个个小团队不假,但是现在斗争的形势变了,必须建立现代军队管理体系。

  既然他做了参谋长,上级充分信任,这些工作他必须抓起来。

  他没有把三支队的模式完全套过来,还是常规的办法。

  四支队是按照一个乙种师的规模进行整编的。

  新编13团团长成均、政委李木生。

  新编14团团长周骏铭、政委赵启民。

  新编15团团长詹化雨、政委高志荣。

  独立团团长邱玉权、政委龙树林。

  特务营营长顾士多、政委陈茂辉。

  突击营营长谢祥军、政委熊梦辉。

  侦察营营长邓少东、政委李士怀。

  三个主力团,每个团是1800人,独立团1500人,特务营800人,突击营600人,侦察营500人。

  军部还有一个警卫营,一个通讯连,一个特战连。

  罗副军长后来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以为是来收拾烂摊子,哪里知道竟然是来摘桃子,当然这是戏言。

  以至于后来张参谋长和邓主任到部队指导工作,也是吃惊不小,短短一个月不到,整个部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刘福军很清楚,这些功劳还真不是他的,纯粹是借鸡生蛋。

  要说他做的事,不如说是整合,真正在这里起作用的是那些政工干部,特别是陈然和他的那些干部。

  就说现在的主要军事干部,大部分还是原先四支队的干部,战士也是他们为主。

  但是经过整编,已经有了根本性改变,每个部队都是混编。

  刘福军趁着小鬼子现在无暇顾及他们,展开了大练兵。

  现在周边区域算是个空白,小鬼子暂时没有过多的兵力下来。

  新四军有了足够的作战空间,全椒、定远、含山、巢县这几个县城有名的村镇几乎被新四军清扫一空。

  刘福军跟每位团营长说的最多的就是一句话,要是兵力打少了,团长变营长,营长变连长。

  一个月下来,团营长们确实领教了这位年轻参谋长的狠辣。

  抽查是随时就来,紧急集合是家常便饭。

  最关键的一点,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参谋长就带着部队到了团里,夜里直接把人折腾的要死。

  现在都快要冬天了,晚上很冷,战士们有些真是光着屁股被拎起来的。

  只是刘福军没有想到一点,支队的几位领导竟然悄悄的分了工。

  林维先去了13团,胡发坚到了14团,张正坤在15团,李子芳在独立团。

  他们下到部队本来就是秘密的,结果这一训练,暴露了。

  刘福军哭笑不得,这些老哥们还真的有意思,怎么学的。

  他们这段时间还真是领教了刘福军的鬼才,这哪里是打仗,就是不要脸的打法。

  可是刘福军没说什么,赖政委倒是很认同,兵不厌诈,打仗哪有定式,打的赢就行。

  不过,刘福军也仅仅是想锻炼部队而已,这个地方不适合建立根据地,最好是往皖西去。

  司令员和政委听完刘福军的分析,觉得这个提议不错,这里环境太复杂,不适合长期发展。

  再说边上还有第二师和三支队,未来还有第三师,没必要都挤在这里。

  38年11月底开始,四支队快速南下,从巢湖边凤凰山到了鸡鸣山。

  部队依次展开,在巢县、无为、庐江、舒城一带展开,建立根据地,背靠巢湖,位置不错。

  这里就比淮南要好很多,西进、南下都可以,大别山,皖南、赣东北都是老根据地,腾挪空间也大。

  从内心来说,刘福军认为高司令员有些决定是正确的,比如坚守大别山。

  这是我们自己的打法,不能跟着校长瞎指挥走。

  校长一度想把新四军赶到黄河以北去,这不是瞎扯。

  单从这一点上,叶军长就做得不对,他过于相信了校长的为人。

  从本质上来说,叶军长是个军人,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他只想着能打小鬼子就行,可是这是不可能的,校长就不是甘心让新四军成长的人。

  真把新四军全部拉到江淮,跟小鬼子拼命,最多一年,新四军就完了。

  国军70万都不能扭转的战局,指望一个3万人的军去做到,那不是胡扯。

  最关键的是叶军长竟然没有往这里想,一心热血的想打小鬼子。

  高司令员确实有不对的地方,一直躲在山里也不行。

  不说发展部队,小鬼子完全可以把新四军困死在山里,那还怎么抗日。

  所以刘福军现在走的就是中间道路,突出来是肯定的,跟小鬼子正面交锋也没错。

  但是整个斗争形势要改变,游击战还要坚持,但是正面战也要能打。

  所以刘福军现在盯上了三省交界处,这里也是小鬼子的弱点之一。

继续阅读:第172章 这是翻身的第一仗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铁血尖兵:从长征断后开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