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骜指着那柄威力惊人的火器,笑着解释道:“汤老,这东西名叫三眼铳,俗名大喷子,说起来,它就像是从魔盒里飞出的一只魔鬼,专门在战场上收割性命。”
事实上,如今大明的火器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得到飞跃式突破,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装备普及率还是战术应用,都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
军中虽有洪武系列火铳列装,但多为仿制元代初级火铳改良而来,结构简单、射程有限、精准度不足,且存在装填繁琐、易炸膛等诸多弊端,未能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作战力量。
神机营这一专职火器部队的真正问世,更是要等到永乐五年的契机——彼时张辅率军平定安南,不仅缴获了当地先进的神机枪炮法,更收服了胡元澄这位精通火器制造与使用的顶尖专家。
明成祖朱棣深知火器在战争中的巨大潜力,遂下令特意设置神机营,专门肄习神机枪炮法与先进火器技术,选拔精锐士兵进行系统化训练。
自此,神机营才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大明乃至世界上首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开启了大明火器规模化应用、战术化发展的新篇章。
而在此之前,大明的火器发展始终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与专业建制部队,多为零散使用,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战力,与后世神机营成熟后的火器水平相去甚远。
现在军中装备的制式火铳,只能粗略称为洪武系列火铳。
“当年陛下率领起义军,火器用得最多,也靠着这些火器鼎定天下、建立大明,所以立国之后,陛下一直很重视兵器制造,把元代那些初级火铳加以规范统一,根据实战需求,发展出了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的洪武系列火铳。”李骜掰着手指介绍,“第一种是装备单兵的手铳,方便士兵随身携带作战;第二种是中型碗口铳,主要装备在战船和关隘,用于防守;第三种是大型铳炮,专用于城防要塞,威力虽大,但太过笨重,机动性极差。这就是现如今大明战兵手里的全部制式火器了。”
“而这三眼铳,和洪武系列火铳完全不同。”李骜拿起三眼铳,掂量了一下重量,“它做工简单粗糙,只要会打铁、有火药,就算是民间的黑作坊都能造出来。”
这大喷子最早就出现在后世的明朝,优点是可以连续发射,缺点是射程不算太长。
在后世全国禁枪以前,许多民间百姓都能自己开黑作坊打造,毕竟做工实在简单,基本没有技术含量,只要会打铁、有火药,就一定能造得出来。
“不过,王铁匠他们现在造出的这版三眼铳,应付眼前的海战已经足够了。”李骜话锋一转,直指要害,“如今的海战,无非就是双方战船拉开距离,用弓箭和投石互射,折腾半天,最终还是要靠两船靠近,士兵攀船近身肉搏,死伤往往十分惨重。而三眼铳的出现,注定将会完全改变以后海战的战术格局。”
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只要水师士兵从容列队射击,敌军的船只根本无法靠近,反而会像活靶子一样被我们追着打。海上风大浪急,射箭充满了不确定性,风向、海浪都会影响准头,但三眼铳却不受这些因素影响,一次射击,方圆丈许之内皆是打击范围,尤其是对倭国那些小巧轻便的战船,更是堪称克星——他们的船小、士兵密集,一发三眼铳下去,就能造成大面积杀伤。”
汤和听到这里,瞬间反应了过来,眼中满是急切,连忙追问:“阿骜,这三眼铳的有效射击距离到底有多少?若是射程太近,怕是难以发挥作用!”
“汤老放心,五十步内,它无敌!”李骜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语气斩钉截铁,“虽然比弓箭的射程短了些,但它胜在精准度不受环境影响,而且威力巨大,属于群体攻击利器。弓箭最多一箭一人,可这三眼铳一枪就能放倒一片。若是能组建一支火枪营,以三排为基础,前排射击完毕后退,中排跟进,后排装填,轮流不间断射击,五十步内就能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火力网,任何敌人都别想突破这道防线!”
“好!好!好!”汤和听后,又是一阵惊叹,连连叫好,双手紧紧攥着三眼铳样品,眼中满是狂喜,“此物堪称沙场利器,必须立刻投入批量生产,争取让水师人手一把!有了这东西,我大明水师在海上作战,再也不用怕那些倭寇和海盗的近身肉搏了!”
李骜看着汤和兴奋的模样,笑着补充道:“汤老,这三眼铳可不止适合水师。它还很适合骑兵使用——骑兵冲锋之后,点燃引线就能放倒敌军一大片,打乱他们的阵型。射击完毕后,也不必麻烦地装填火药,直接将这三眼铳倒过来拎着,它那坚硬的精钢枪身,就跟个铁榔头一样,骑马冲阵时直接挥砸,威力绝伦,比寻常的马刀、铁棍还要威猛!”
“什么?还能这么用?”汤和更是兴奋不已,拿着三眼铳样品翻来覆去地打量,爱不释手。
他试着将三眼铳倒过来,掂量了一下重量,手感扎实,挥起来也颇为顺手,若是骑马时砸下去,确实能造成不小的杀伤力。
“这简直是为我大明军队量身定做的利器!”汤和感慨道,“水师用它守住船舷,骑兵用它冲阵破敌,步兵用它构建火力网,有了这三眼铳,大明三军的战力都能得到质的提升!阿骜,你立的这功,比革新铁政还要大啊!”
李骜谦逊地笑了笑:“汤老过誉了。这不过是借力打力罢了,有了铁政革新炼出的精钢,才能造出这般坚韧耐用的枪管;有了匠人们的精湛手艺,才能将图纸变成现实。我只是做了个牵头的人。”
“你就别谦虚了!”汤和摆了摆手,语气坚定地说道,“老夫回去后,立刻上奏陛下,恳请陛下下旨,让遵化铁厂全力量产三眼铳,不仅水师要人手一把,骑兵、步兵也要批量装备!而且还要将这制造工艺推广到各地铁厂,让全国都能生产,确保大明军队弹药充足、利器在手!”
“汤老考虑得极为周全。”李骜点头附和,“不过量产之前,还需统一规格与工艺,确保每一把三眼铳的质量都能达标,避免出现炸膛等隐患。另外,火药的供应也需跟上,三眼铳耗药量比寻常火铳略大,得让工部提前筹备,确保供需平衡。”
“这些都不是问题!”汤和信心满满地说道,“有你革新的铁政打底,精钢供应不成问题;火药制造本就是朝廷管控,只需陛下一道圣旨,工部自然会全力配合。老夫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尽快让士兵们用上这三眼铳,早日形成战力!”
王铁匠等匠人站在一旁,听着二人的对话,脸上满是自豪与激动。
他们亲手打造的火器,能得到开国老将与国公爷的如此认可,还能装备大明军队、守护家国,这份荣耀让他们倍感振奋,也更坚定了钻研新式火器的决心。
李骜看着汤和爱不释手地把玩着三眼铳样品,心中也颇为欣慰。
三眼铳的出现,只是大明火器革新的一个开端。
随着匠人们对鲁密铳、鸟铳乃至燧发枪的深入研究,大明的火器技术必将不断进步,而这些先进的火器,终将与充足的钢铁相结合,重塑大明军队的作战模式,让大明的军事实力领先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