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知府带着几名衙役走了进来。
“柳乡绅,安宁学堂是陛下钦点的项目,灵泉稻更是利国利民。你若再阻挠,就是抗旨不遵!”
“来人,将柳万山拿下!”
柳万山原本还想反驳几句,听到要将他拿下,立刻吓得脸色煞白。
“草民……草民不敢阻挠,草民愿捐银千两,资助分院建设!”
没人捣乱,学堂再次恢复施工。
百姓们得知后,纷纷自发赶来帮忙。
有送木料的,有帮着盖房的,柳承运也带着家丁来干活,还主动跟着楚甜甜学认字。
三个月后,青州安宁学堂分院正式落成。
青砖黛瓦的校舍前,楚甜甜亲手挂上太上皇题写的 “崇文向善” 牌匾。
“青州安宁学堂开学啦!所有小朋友都能免费读书、免费吃午饭,还能学种灵泉稻!”
孩子们欢呼着冲进教室。
楚甜甜抱着小青,教孩子们唱学堂的歌谣:“灵泉稻,香又甜,安宁学堂读书欢;你认字,我算数,大家都是好伙伴~”
御书房里。
太子楚承宣捧着个小木船,雕工精巧的紧。
蹲在皇帝面前晃悠:“父皇,儿臣真不想当太子了!您看这船,能在水里跑三天三夜不沉,儿臣想做天下第一的木匠,不是守着江山的太子!”
这话他已经磨了皇帝半个月。
楚承宣自小不爱朝政,就爱摆弄刨子、凿子,东宫里的桌椅、玩具,大半都是他亲手做的。
如今见楚甜甜在江南赈灾、办学堂,声望比他还高,更是铁了心要让贤。
“胡闹!”
皇帝瞪了他一眼,却没真生气。他早就知道太子不是当帝王的料,只是碍于祖制,不好轻易废立。
“皇位是社稷根本,岂能说让就让?”
楚承宣立刻站起来,把小木船往案上一放。
“父皇,甜甜妹妹比儿臣适合!她能让稻子丰收,能让百姓有书读,还能收拾奸臣、破阴谋,群臣服她,百姓爱她,她当皇太女,比儿臣强一百倍!”
他还凑到皇帝耳边,小声说:“儿臣偷偷问过皇祖父,皇祖父也说甜甜有帝王命,就是年纪小了点。”
皇帝揉了揉眉心,看着案上楚甜甜送来的灵泉稻穗。
如今灵泉稻已在全国推广,安宁学堂也开了分院,楚甜甜的声望确实早已超越其他皇子公主。
可他还是顾虑:“甜甜才三岁半,群臣岂能答应?再说,哪有女子当皇太女的先例?”
“先例是人定的!”
楚承宣急了,“父皇您给她个机会,让她进朝堂听听,她肯定能解决那些大臣吵来吵去的破事!”
正说着,楚甜甜抱着小青,蹦蹦跳跳地跑进来。
“父皇,太子哥哥,你们在说什么呀?太子哥哥,你答应给我雕的小老虎呢?”
楚承宣立刻蹲下来,从袖袋里掏出个木雕小老虎,递到她手里:“甜甜,太子哥哥想当木匠,你当皇太女好不好?以后你当皇帝,哥哥给你雕最漂亮的龙椅!”
楚甜甜抱着小老虎,歪头问:“皇太女能让更多小朋友读书吗?能让大家都有白米饭吃吗?”
“能!” 楚承宣用力点头。
皇帝看着女儿,心里一动,终于松口:“好吧,朕之前就给了你进朝堂旁听的资格,遇到能解决的事,也能开口说话。但皇太女之事,得看你能不能过群臣这一关。”
楚甜甜立刻欢呼:“好呀好呀!我要带着小青一起去朝堂!”
第二日早朝,楚甜甜穿着小小的朝服,踩着虎头鞋,抱着小青,跟在楚承宣身后走进大殿。
群臣见状,瞬间炸开了锅 。
三岁半的奶娃进朝堂,这可是大宁开国以来头一遭!
“陛下,公主年幼,朝堂乃议事之地,岂容孩童胡闹?”
礼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本就看不惯楚甜甜一介女流风头太盛,更别说让她觊觎储位。
“就是!女子不得干政,这是祖制!”
几个守旧派官员纷纷附和,眼神里满是嘲讽,“公主还是回去玩泥巴吧,朝堂之事,不是你能懂的。”
楚甜甜却一点都不怯场,抱着小老虎木雕,仰着小脸问:“尚书爷爷,玩泥巴能种出灵泉稻吗?能让青州的小朋友有书读吗?”
她突然举起小青,“小青都知道,朝堂是为百姓做事的地方,不是吵架的地方!”
小青对着群臣吐了吐信子,吓得几个怕蛇的官员往后退了退。
皇帝咳嗽一声,压下朝堂的议论:“甜甜虽小,却有功于社稷,让她旁听,也能多学学。今日议事,就从灵泉稻运输说起。江南的灵泉稻要运往西北,损耗太大,各州府互相推诿,谁有办法?”
群臣立刻争论起来。
“西北路途遥远,车马不足,损耗难免!”
“该让户部加拨银两,多雇车马!”
“各州府应轮流护送,谁损耗谁担责!”
吵了半个时辰,也没个定论。
楚甜甜突然举起小手:“父皇,我有办法!”
群臣愣住了,礼部尚书嗤笑:“公主有何高见?莫不是要让你的小青去送稻子?”
楚甜甜不理他,跳下小凳子,跑到殿中央的沙盘前。
用小木棍划出路线:“延年哥哥说,用算学能算出最短的路!江南到西北,走运河转陆路,每到一个州府,就让当地百姓用灵泉稻的秸秆做包装,又轻又防潮,损耗就少啦!”
说着,她从袖袋里掏出个小布包,倒出几个灵泉稻秸秆做的小盒子。
“这是太子哥哥教我做的,这样装稻子,不会漏也不会潮!而且,让百姓帮忙包装,还能给他们工钱,一举两得!”
群臣看着那些小盒子,又听着楚甜甜的办法,瞬间安静了。
这办法还真是实用,还能调动百姓积极性。
别说,真比他们吵了半天的方案强多了!
皇帝龙颜大悦:“说得好!就按甜甜说的办,户部配合,各州府执行,有推诿者,严惩不贷!”
解决了稻子运输的事,又有官员上奏:“陛下,安宁学堂分院越开越多,师资紧缺,好多州县请不到先生,百姓们都在请愿,该如何是好?”
这下群臣又犯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