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一诗赠之
夜扁舟2025-07-02 19:142,001

耶律齐退下之后,朝堂之上气氛缓和一下。

  可贺川虽然弄了辽国使臣一个难堪,可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开元皇帝扫视了一眼,分列两旁的几十个大臣,缓缓开口说道:“诸位爱卿都说说吧,辽国的条件,我们能不能答应?”

  开元皇帝开口问话,内阁辅臣率先站了出来,说道:“皇上,臣以为辽国要价过高,若真是答应了他们的条件,只怕我们国库损失过重。臣以为,这辽国开出的条件并不是他们最终的条件,这就像做生意一般,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粮食、生铁等,我们可以给他们,但是数量绝对不能给这么多。”

  另外一个大臣立刻出列说道:“刘大人所言极是,若真是答应了他们的条件,传了出去,只怕也有损皇上圣明,以臣看来,辽国的条件最多只能答应他们三成!”

  接着又有人说道:“只怕是没有那么容易,辽国既然敢开出这样苛刻的条件,必然是看准了我国现在内忧外患。若是他们真拖着死咬这个价不放口,一旦安南叛乱,到时候只怕我们会更加被动。”

  听了这几人的话,开元皇帝不置可否,转而问起了户部的当家,蔡延廷:“蔡大人,你身为户部尚书,对此有什么看法?”

  很多大臣也想听听他怎么说,就像靖王所说的一般,蔡延廷乃是蔡师的儿子,他的话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蔡师的意见。

  正是知道这个缘故,上次朝廷讨论,蔡延廷便没有说话,这次皇上直接问他,他总不能不答。蔡延廷知道自己也躲不过,这件事情他也和蔡正明商议过。

  他本以为自己父亲的想法和开元皇帝一样,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蔡正明的说法居然和贺川一样,那就是辽国要东西可以,但是绝对不能白给。哪怕是和辽国打一仗,损失惨重,也不能开这样的先例。

  于是蔡延廷便将自己父亲的想法说了出来:“臣以为我们万不能答应辽国的条件,辽国狼子野心,三十年之前,我们便有一纸合约。可是他们仍然可以不顾合约,对我大康讹诈,想来即便是我们答应他们的条件,只会养虎为患。辽国想要东西不是不可以,让他们拿起牛羊马匹来换。”

  听了这话,开元皇帝不由得看了一眼,一直老老实实站在那里的贺川,蔡延廷今天这番言论与当日贺川所说并无二致。

  很多大臣,也仿佛明白为何当日贺川会有那样一番言论,很显然是得到了蔡师的授意。

  兵部尚书赵遇雷立刻站了出来说道:“皇上,臣不同意蔡大人的说法。若是不同意辽国的条件,必然会与辽国打上一仗,可我们现在要面对安南的叛乱,西面还要预防安西都护府夷民的骚动,实在是不宜再与辽国再起冲突。”

  “且不说,我大康兵力本来就不足,即便是兵力充足,打仗也不是儿戏。蔡大人掌管户部,应该知道我大康现在有多少家底。一旦真打起仗来,且不说别的,粮草是否够用?征发民夫也需要有粮食才行,现在朝廷看起来是钱粮充足,可一旦打起仗来,能够支撑多久,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蔡延廷虽然是掌管户部,可是对于行军打仗,粮草消耗确实不知道,此时被兵部尚书一问,立刻不知如何回答。

  “此事并不难办!”

  贺川看到自己未来的老丈人蔡延廷不知道如何应对,便站出来说道。

  “先说征发民夫之事,如今北方数省大旱。本就需要粮食赈灾,我们可以以以役代赈,从灾区征伐强壮劳力,往前线运粮,如此即可赈灾,也能保证前方将士粮草供应。”

  “再说粮草供应之事,世界之大并非只有我大康一国。臣曾听胡马木伯爵言道;西洋诸国颇为富庶,更喜我大康丝绸瓷器。西洋各国皇帝、贵族,皆以能穿丝绸为荣,以瓷器作为传家之宝。”

  “胡马木此前便与臣说,现在大康大旱,他从西洋购买了一大批粮食运往大康,来换丝绸、瓷器,此时商船正在路上。只要他们第一趟能够成行,待他们返回西洋之后,便会有更多的西洋商人,运着粮食来我大康交易瓷器、茶叶、丝绸,粮草不必发愁。”

  赵遇雷立刻又说道:“即便是真如逍遥侯所言,钱粮充足,可打仗不是儿戏,一旦兴起战事,不知多少百姓流离失所。以臣之见,可以与辽国使臣商谈,双方边疆开市一事,可以答应,送公主前往辽国和亲也可以答应。至于粮食等物,也可以再商量。”

  “皇上臣同意赵大人的说法,和亲之策自古有之,昭君出塞至今被传为美谈!”前些天要以王道教化辽国的大儒王通又站出来说道。

  “这位大人认为昭君出塞乃是美谈?”听了这话,贺川反问道道。

  “牺牲一人,换取两国几十年无战事,怎么不是美谈?”王通摇头晃脑道。

  贺川怒极而笑道:“老大人说的轻巧,牺牲一人。想那昭君,到了匈奴,先是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死后,本可以回来,可是汉成帝命她从胡俗,于是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这个长子死后,她又从胡俗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次子,一生嫁与父子三人,在老大人看来是美谈?”

  “在我看来,这不但是昭君的耻辱,更是汉成帝的耻辱,是大汉王朝千万男儿的耻辱!”

  王通听了这话,立刻说道:“昭君以女儿之身,保边塞几十年和平。胡人兄终弟及,乃是风俗,俗话说入乡随俗,纵然身侍三人,可是依旧被后人称赞!”

  “恐怕称赞的只有老大人这样的酸儒吧,我有一诗赠与老大人: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

  此诗一出,朝堂为之一静。

继续阅读:第一百零一章 皇帝心思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极品小侯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