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川在户部已经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于户部的总体情况大概有了了解,不过他并没有干预户部的工作,一是没有兴趣,二来也不想给自己找事。
每天早上贺川道户部转悠一圈,如果有需要他联名上奏的奏折,他就签上自己的名字,没有的话,就直接走人。
这一天他和往常一样,换上了朝服,前往皇宫上朝。
和几个已经熟悉的大臣们,互相打了招呼之后,贺川发现几个大佬神色有些凝重。
就在他奇怪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的时候,有日子不见的外公郑国公走进了偏殿里。
立刻大家都围上去,给他老人家请安。郑国公和蔡正明一文一武,在庆隆一朝被视为国之柱石,现在两人岁数都大了。
蔡正明退休,郑国公寻常也不会临朝,可只要他出现,必然会有大事发生。
此时的郑国公,看起来也是满腹心事,贺川向他请安的时候,也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这些大臣个个都是人精,一看他这幅样子,便知道有大事发生,当下也就没再继续围着他找话说。
很快有小太监进来,领着这些大臣们去上朝,宫外列队的时候,贺川才发现,今天上朝的大臣比平时多了很多。
这更让他确定朝廷有大事发生,这事到底什么事,值得皇帝这样兴师动众?心里带着些疑惑,贺川跟着众人走上朝堂。
一番见礼之后,大臣们分列两旁。
太监刚刚说完那句百年不变的,有事早奏无事散朝,兵部尚书赵遇雷立刻站出来。
“臣有本奏,昨日接到镇远将军百里毅送来的六百里加急。辽国在边境集结十余万大军,安西都护府也传来急报,境内夷族蠢蠢欲动。
听到这个消息,朝中大臣们这才明白,为什么久不上朝的郑国公,会出现在朝堂之上。
辽国集结十余万重兵,肯定不是为了看风景必然有所图。今年的形势,朝中这些大臣心里都明白,不仅仅是大康的北方几省大旱,关外草原也是好几个月没有下雨。
自古以来,每每到了这个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都会南侵,这已经成了惯例。
更何况现在大康因为庄王叛乱,国内即将大乱,辽国很显然也知道这个事情,所以才会在这个敏感的时刻集结重兵。
“皇上,臣有本奏。”还没等大臣消化完这个信息,礼部尚书又站了出来:“辽国驻京使臣昨天到礼部呈文,辽国派了使臣,现在已经在关外,等待皇上准许他们进京。”
坐在御座之上的开元皇帝,这时缓缓开口:“诸位爱卿现在都知道了现在的情况,辽人,集结重兵于关外,又要遣使进京,显然是有所图,这事该如何处理?”
开元皇帝话音才落,赵遇雷便再次出列说道:“回皇上。安南都护府虽然没有起兵造反,可是我们已经派了二十万大军南下。此时不宜再与辽国发生冲突。一旦打起仗来,我们南方作战,更何况安西都护府的夷族也颇为不安分。想必也与此事有关,若是我们一旦与辽国动了兵戈,必然会三面受敌。”
“臣不认同,赵尚书的说法。自古汉夷不两立。更何况我大康内忧外患,辽人必然狮子大开口,若是答应了他们,只怕之后他们会得寸进尺,此例但不可开,辽使无需进京,若是他们真想打的话,我们一战又何妨。”
“此言差矣,皇上,臣以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轻易兴兵。何况,平定安南绝非易事,倘若再与辽国开战,必然劳民伤财,更使得南北受敌,这乃是犯了兵家大忌。”
听到这话,开元皇帝的脸上又凝重了两分,这位大臣说的没错,安南在册士兵不过十万人。可是史家在安南经营近百余年,究竟有多么深厚的底蕴,谁也不知道。
到时候真的多出十几二十万军队,他也丝毫不觉得奇怪,若真是那样的话,想要剿灭安南叛乱,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皇上,臣不认同孙大人的说法,蛮夷历来贪得无厌。若是此例一开,被他们尝到了甜头,以后只需陈兵边关,便可从我大康轻易获得东西,日后必然会变本加厉。”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争论不断。有的同意与辽国一战,有的同意辽使进京,答应他们的条件,总之谁也不能说服谁
开元皇帝知道,和有和的道理,打有打的好处,可是现在的大康难以支撑南北两线作战更别说安西都护府也有隐患。
他昨天已经从户部,得到了国库的情况,虽然看起来国库钱粮充足,可一旦打仗,银子便会如流水一般花出去。
开元皇帝看了一眼下面站着的众人,发现大多数人都在那里或者和自己身边的人讨论,或者隔着队列与别人争辩。可是有几个人看起来却非常安静,一个便是他专门请来的郑国公。还有就是他的两个兄弟,靖王和端王,至于另外一个便是贺川,他在那里眯着眼睛,仿佛睡着了一般。
开元皇帝轻咳一声,身边的太监立刻心领神会,尖着嗓子说道:“各位大人,注意朝堂礼仪,不可失礼!”
闻听此言,刚才还口若悬河的众人,立刻恭敬的双手垂在身前,不再说话。
开元皇帝转而望向郑国公缓缓开口说道:“不知道郑国公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郑国公走到中间,向开元皇帝拱手道:“回皇上,老臣以为,诸位大人说的都有道理。如今安南的事情还没有头绪,若是贸然在与辽国开战,必然会使我陷入两面临敌的不利状态。辽人也正是如此,才会在这个当口,陈兵边关。打是断然不能打的。”
“老臣之见,立刻调兵前往边关,与辽人形成对峙之势,同时让辽使进京,看他们具体什么条件,如此条件过于苛刻的话,我们要战也不至于落入被动。”
听了郑国公的话,开元皇帝点了点头。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不管是之前说的要打,还是让辽使进京,答应他们的条件,都过于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