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项目总结会,气氛热烈得像是在开表彰大会。
会议室里,坐满了军方和项目组的高层。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意。“天剑”的完美首飞,给所有人打了一针强心剂。
主持会议的王将军,是军备研发部的副部长,也是当初在会议上质疑过杜宇泽“神经耦合技术”的那位。但此刻,他看向杜宇泽的眼神,已经从审视,变成了毫不掩饰的欣赏。
“同志们,‘天剑’的成功,是我国航空工业,乃至世界航空史上的一次伟大跨越!”王将军的声音洪亮,“军委首长亲自打来电话,对项目组表示祝贺!并指示我们,要再接再厉,尽快完成后续的轨道飞行测试,让‘天剑’早日形成战斗力!”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下面,请我们的总设计师,杜宇泽同志,来谈一谈后续的试飞计划安排。”王将军带头鼓掌。
杜宇泽站起身,走上发言台。
他没有像众人预期的那样,拿出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书,而是将一份文件,投射到了主屏幕上。
文件的标题是:《关于“天剑”原型机在跨大气层飞行中存在结构谐振风险的初步分析报告》。
标题一出,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了下来。热烈的气氛像是被泼了一盆冰水,瞬间冷却。
所有人都愣住了,不解地看着杜宇泽。
“杜总师,这是……什么意思?”王将军的眉头皱了起来,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
“王将军,各位领导,专家。”杜宇泽的语气很平静,他指着屏幕上的模拟视频,“这是我们连夜对试飞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极限模拟后得出的结论。‘天剑’的机体结构,在穿越大气层边缘,进入外太空的特定阶段,会因为电磁场和空间环境的剧烈变化,产生结构谐振。”
他播放了那段虚拟的“天剑”在太空中解体的视频。
无声的画面,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这不可能!”负责结构强度的老专家第一个站了起来,激动地说,“所有的结构设计,我们都经过了至少五倍安全冗余的计算!怎么可能会解体?”
“常规计算,无法涵盖多物理场耦合下的动态谐振问题。”杜宇泽解释道,“这是一个在设计阶段被忽略的盲点。问题不在于结构不够坚固,而在于特定的频率,会让整个结构从内部崩溃。”
“你的意思是,我们之前的成功,只是侥幸?”另一名专家质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满。
“我们可以称之为幸运。”杜宇泽没有回避,“幸运的是,我们足够谨慎,在问题爆发前,发现了它。”
王将军的脸色很难看。他盯着屏幕上的报告,一言不发。他能感觉到,这件事处理不好,会演变成一场巨大的风波。一个刚刚被捧上神坛的项目,转眼间就被宣判了死刑,这让军委如何看待他们?
“杜宇泽同志。”王将军的声音变得很沉,“你这份报告,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吗?这可不是开玩笑。”
“报告里写得很清楚,这是初步分析。我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并找到解决方案。”杜宇泽回答。
“你需要多久?”
“一个星期。”
“胡闹!”结构专家立刻反驳,“结构谐振是世界级的难题!别说一个星期,就算给我们一年,也未必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这需要重新设计机体结构,甚至更换主体材料!等于把飞机推倒重来!”
他的话,代表了在场大部分专家的心声。
会议室里开始响起嗡嗡的议论声。怀疑,不解,甚至夹杂着一丝敌意。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林振华开口了。
“我支持杜宇澤的意见。”他的声音不大,但瞬间压下了所有的杂音,“暂停后续试飞计划,给他一个星期的时间。”
所有人都看向林振华。
“林将军,这太冒险了!”王将军说,“军委那边,我们怎么交代?难道说我们造了一架随时会散架的飞机?”
“那也比真的让它在天上散了架,摔下来一个几千亿的项目残骸要好!”林振华的语气很重,“安全问题,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出了事,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王将军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至于军委那边,我去解释。”林振华站起身,环视全场,“一个星期。如果一个星期后,杜宇泽拿不出解决方案,我跟他一起,接受处分。”
林振华的话,掷地有声,直接把所有的压力都揽到了自己身上。
杜宇泽看着林振华的背影,心里清楚,这位将军又一次把自己的前途,押在了他身上。
会议最终在一种诡异的气氛中结束了。
杜宇泽没有回自己的工作间,而是直接去了材料实验室。
他需要立刻兑换那个技术,然后用实验室的设备,将它变成现实。
“系统,兑换【自适应超晶格复合材料】。”他关上实验室的门,在脑海中下达了指令。
【该技术需要消耗30000积分。当前积分余额1000000。兑换后余额970000。确认执行?】
“确认。”
【指令已确认。正在消耗积分……消耗完毕。】
【【自适应超晶格复合材料】相关技术资料包已解锁,包含材料配方、合成工艺、微观结构控制协议……】
庞大的信息流瞬间涌入杜宇泽的大脑。那是一种全新的材料学理论,它将材料科学、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他睁开眼,眼神里充满了震撼。这种材料,简直就像是拥有生命的金属。
他立刻走到实验室的主控台前,开始根据脑海中的工艺流程,编写合成程序。
这种材料的合成条件极其苛刻。需要在超高真空环境下,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将十几种不同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以原子级的精度,一层一层地“堆叠”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超晶格”结构。
更关键的是,在合成过程中,还需要施加一个精确控制的动态电磁场,来“诱导”这些原子,排列成能够自适应调整的形态。
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出错,合成出来的,就是一堆昂贵的废料。
“杜工,您这是……要合成什么新材料?”实验室的负责人,一个叫陈博士的中年人,好奇地走了过来。他看到了杜宇泽在屏幕上写下的那些闻所未闻的化学式和工艺参数。
“一种……能‘思考’的合金。”杜宇泽头也不回地回答。
陈博士愣了一下,以为杜宇泽在开玩笑。但他看着杜宇泽那专注的神情,又不像。
“需要我做什么?”陈博士问。
“我需要实验室的最高使用权限,特别是那台分子束外延沉积设备”杜宇泽说,“从现在开始,这台设备由我一个人操作。另外,帮我准备好清单上的这些原材料,纯度都要达到99.999%以上。”
他将一份原材料清单发给了陈博士。
陈博士看着清单上那些稀有的同位素和贵金属,倒吸了一口凉气。光是这些原材料的价值,就足以再造一架战斗机了。
“杜工,这……”
“将军特批的。”杜宇澤直接搬出了林振华。
陈博士不再多问,立刻去准备了。
接下来的几天,杜宇泽就吃住在了材料实验室里。
他像一个严苛的艺术家,对着那台精密的设备,一遍又一遍地调整着参数。
温度、真空度、原子束流强度、电磁场频率……
每一个微小的变动,都可能导致失败。
第一次尝试,失败。因为真空腔里残留了几个氧分子,导致材料在原子层面被氧化。
第二次尝试,失败。因为电磁场的频率出现了万分之一的波动,超晶格结构没能形成。
第三次尝试,失败……
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价值数百万的原材料打了水漂。
实验室外,各种流言蜚语也开始传开。有人说杜宇泽江郎才尽,在首飞成功后得意忘形,开始好高骛远地搞什么“玄学材料”。有人说他根本解决不了谐振问题,只是在拖延时间,浪费国家的资源。
连陈博士看他的眼神,都从最初的敬佩,变成了担忧和怀疑。
林振华顶住了所有的压力,但他每天都会打一个电话过来,只问一句话:“宇泽,还需要多久?”
杜宇泽的回答也只有一个词:“快了。”
直到第五天。
当杜宇泽双眼布满血丝,几乎要虚脱的时候,设备发出了一声清脆的提示音。
【合成完成。】
他冲到观察窗前,看到真空腔的基座上,静静地躺着一块只有巴掌大小,泛着奇异的、流光溢彩的金属块。
它看起来,就像一块来自外星的艺术品。
杜宇泽没有去碰它,而是立刻启动了实验室的X射线衍射仪和力学性能测试机。
他需要用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豪赌,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