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原型机组装
看不见的云2025-10-11 17:302,065

“轩辕-II”的所有零件,终于准备就绪。

林振华亲自下令,在“轩辕”装置旁边,建立一个全新的、规模更小的2号实验大厅,专门用于“轩辕-II”的组装和测试。

这一天,当第一块底座被吊装进2号实验大厅时,整个“燧人氏”项目组的核心成员,都自发地来到了现场。

组装工作,正式开始。

这不再是某个部门的单独作战,而是整个项目组的一次总动员,一场盛大的协同会战。

气氛庄重而热烈,像是在举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杜宇泽,作为总设计师,成了整个组装现场的总指挥。他脱下了白大褂,换上了一身蓝色的工装,戴上了安全帽,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上面是精确到每一个螺丝的三维组装图。

从这一天起,他就把家安在了实验大厅的临时休息室里。

“A3号线圈,入场!”

随着杜宇泽一声令下,一个形状极其扭曲,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巨大部件,被特制的龙门吊,小心翼翼地吊装起来,缓缓地向着反应堆的基座移动。

所有的工程师和技术员,都屏住了呼吸。

“激光校准仪,对准基座17号标记点。”

“报告!位置偏右0.5毫米!”

“吊臂微调,向左平移0.5毫米……好,停!”

“再次校准!”

“报告!位置吻合!误差小于0.05毫米!”

“落!”

巨大的线圈,被稳稳地安放在了预定的位置上。现场爆发出了一阵压抑的欢呼。

这只是数十个线圈中的第一个。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杜宇泽几乎是寸步不离地守在现场。他亲自检查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安装精度,用激光测微仪复核每一个焊点的质量。他的眼睛,就像最高精度的扫描仪,任何一丝一毫的瑕疵,都逃不过他的审视。

“这个支撑脚的力矩不对,重新拧!必须严格按照手册上的扭矩标准!”

“真空室的这块法兰盘,有肉眼看不见的划痕,马上换掉!不允许任何可能导致漏气的隐患存在!”

“第一壁的这块陶瓷瓦,边缘有轻微的磕碰,虽然自修复技术可以弥补,但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弥补’上!换新的!”

他严格得近乎于苛刻,让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技工都感到压力山大。但没有任何人有怨言。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正在建造的,不是一台普通的机器,而是一个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神器。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而杜宇泽,总是在发现问题后,给出最精准的解决方案。他渊博的知识和对每一个细节的掌控力,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团队的士气,在这种高压而有序的工作中,被磨砺得空前高涨。不同部门的专家和工程师,为了解决一个共同的难题,在现场激烈地争论,然后又通力协作。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在整个团队中形成。

林振华和老K,几乎每天都会来现场看一看。他们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远处,看着那个在巨大的钢铁构件中穿梭忙碌的年轻身影,看着那台未来的机器,在几百人的手中,一点点地成形。

他们看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是一个国家,为了攀登科技之巅,所能凝聚出的最强大的力量。

两个月后,一个清晨。

当最后一块自修复陶瓷瓦,被安装机器人严丝合缝地嵌入真空室内壁时,杜宇泽终于直起了疲惫的腰。

他看着眼前这个已经初具雏形的装置,它静静地矗立在大厅中央。它的直径不到五米,总重量也只有几十吨,相比于旁边那个如山一般巨大的“轩辕”,它就像一个精致的模型。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小小的“模型”里,蕴含着比“轩辕”更强大、更先进的技术和力量。

它更紧凑,更精密,也更优雅。

“将军。”杜宇泽走到林振华身边,声音因为长时间的指挥而有些沙哑,但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

“主体结构,组装完毕。”

林振华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看着这个瘦了一大圈,但眼神却更加明亮的年轻人,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为两个字。

“辛苦了。”

杜宇泽摇了摇头,他的目光,重新投向那台崭新的机器。

“将军,给它起个名字吧。”

林振华沉吟了片刻,他想起了杜宇泽最初的构想——把火种,装进口袋里带走。

“就叫‘祝融’吧。”林振华缓缓说道。

“上古火神,光照四海。”

“祝融……”杜宇泽默念着这个名字,点了点头。

“好名字。”

从这一天起,“轩辕-II”有了它正式的代号。

而这尊即将为世界带来光明的“火神”,在经过最后一周的管线连接和系统联调后,终于,迎来了它接受最终审判的时刻。

杜宇泽站在“祝融”的控制台前,看着林振华、老K、陈博士、老张、王总工……所有为这台机器付出了无数心血的人,都聚集在了这个小小的控制室里。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通讯器,下达了命令。

“‘祝融’,准备首次点火。”

2号实验大厅的控制室,面积比“轩辕”的控制大厅小了一半,但此刻的空气,却仿佛凝固了一般,紧张得让人窒息。

所有人都紧紧地盯着主屏幕,那里显示着“祝融”装置内部的实时画面。

和“轩辕”那庞大空旷的真空室不同,“祝融”的内部空间显得异常紧凑。闪烁着暗光的自修复陶瓷第一壁,与中心处复杂的偏滤器结构,构成了一个极具未来感的内腔。

林振华、老K、陈博士,所有项目的核心负责人都站在杜宇泽身后。他们的手,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都攥得紧紧的。

这一次点火,承载了太多的期望。高温超导材料、自修复陶瓷、全新的磁场构型、混合式脉冲电源……过去几个月里,所有人的心血,所有的技术突破,都将在这短短的几秒钟内,接受最严苛的检验。

这已经不是一次单纯的实验,这是对整个小型化技术路线的最终裁决。

继续阅读:第127章 首次点火测试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重回70为国铸剑,开局爆改59式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