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天天过去,“燧人氏”能源站的建设进入了尾声。巨大的厂房里,一排排如同金属巨兽般的电容器矩阵已经安装就位,复杂的电缆如同蛛网般铺设开来。
杜宇泽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现场,指挥着最后的调试工作。
而另一边,他布下的那张网,也终于有了动静。
一个深夜,老K敲开了他临时办公室的门。
“鱼上钩了。”老K的脸上,带着一丝兴奋。他将一个加密平板递给杜宇泽。
平板上,是一份来自潜伏在境外的我方情报人员的绝密报告。
报告显示,大约在一周前,“秃鹫”组织的一个高级数据分析中心,成功从西格玛工业销往鼎新基地的某台PLC中,获取了一个“损坏”的数据包。
“他们欣喜若狂。”老K指着报告的一段,“我们的线人说,‘秃鹫’的高层认为,他们终于破解了‘燧人氏’项目的真正目的。他们为此召开了一个庆祝会。”
杜宇泽看着报告,脸上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报告的后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秃鹫”接下来的战略调整。
在“破译”了杜宇泽的“秘密”之后,“秃鹫”组织对他的威胁等级,悄悄下调了一格。
他们的分析报告认为:所谓的“燧人氏”项目,本质上是在研发一种新型的“氢燃料电池”。这种技术虽然先进,能够极大地提升常规武器平台的续航能力,但它仍然在现有技术体系的理解范围之内,属于“渐进式”的变革,而非“颠覆性”的。
一个掌握了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杜宇泽,虽然依旧是个棘手的对手,但远不如一个能造出“天剑”那种空天战机的杜宇泽来得可怕。
因此,“秃鹫”的高层做出决定:
一,暂停所有针对杜宇泽本人的高风险物理清除行动。之前的暗杀失败,已经让他们损失惨重,并且引起了华夏军方最高级别的警惕,再贸然动手,得不偿失。
二,将战略重心,从“直接摧毁”,转向“长期渗透与窃取”。他们将通过潜伏在相关产业链的商业间谍,持续关注“盘古”项目(他们以为的项目代号)的进展,待技术成熟后,一举窃取,化为己用。
三,将主要的监控和对抗资源,转移到其他他们认为更具“颠覆性”的领域。
“简单来说,”老K总结道,“他们觉得你最近在忙着造一个超级充电宝,虽然厉害,但还不足以掀桌子。所以他们打算先放一放,等你把东西造好了,他们再来偷。”
杜宇澤听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成功了。
用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言,他为自己,为“聚变之路”,赢得了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用再担心有杀手从天花板上跳下来,不用再担心喝的水里被下毒,不用再时时刻刻提防着看不见的敌人。
他终于可以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那个真正伟大的事业中去。
“太好了。”林振华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是喜不自胜,“这小子,不光技术上是把好手,玩起心眼来,也是一套一套的。‘秃鹫’这回,算是栽了个大跟头。”
“将军,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老K提醒道,“这只是暂时的。一旦我们的聚变实验取得实质性进展,那种能量特征,是任何东西都掩盖不了的。到时候,‘秃鹫’会立刻反应过来。”
“我明白。”林振华点了点头,“所以,我们更要抓紧时间。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我们要把生米煮成熟饭!”
甩掉了最大的监视包袱,杜宇泽立刻把注意力,转回到了他的人造太阳——“轩辕”装置上。
能源站的问题解决了,但下一个,也是更硬的骨头,摆在了面前。
材料。
他再次召集了材料实验室的负责人陈博士和他的团队。
这一次,他没有再遮遮掩掩,而是直接给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性能指标。
“我需要一种材料,”杜宇泽指着屏幕上的一块异形瓦片状的模型,“它将作为我们实验装置的内壁,也就是‘第一壁’。”
“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熔点不低于三千摄氏度。二,能够承受每平方米数兆瓦的超高热负荷冲击。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中子能量高达14兆电子伏的强辐射环境下,保持结构稳定,并且自身的中子活化效应要尽可能低。”
陈博士和他的学生们,听着杜宇泽一条一条地念出这些要求,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到困惑,最后变成了呆滞。
“杜……杜工……”陈博士的嘴唇有些发干,“您确定您不是在描述恒星内部的物质吗?”
“三千度的熔点,我们用钨或者石墨,勉强可以做到。但是,超高热负荷,再加上您说的那个……14兆电子伏的中子流……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已知的材料,能在这种环境下存在一秒钟以上。”
“它会被瞬间气化,或者被中子轰击成一堆放射性粉末。”一个年轻的博士生补充道,他的语气就像在说天方夜谭。
杜宇泽平静地看着他们:“我知道现有材料不行。所以,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材料。”
他其实可以直接从系统里兑换成品配方,但他没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将一种全新的材料设计理念,带给这些地球上最顶尖的材料学家,为国家的材料科学,播下一颗未来的种子。
当然,他也留了一手。
“常规的合金思路,走不通了。我们需要换一个维度思考。”杜宇泽在白板上写下了一个词。
【陶瓷】
“陶瓷?”陈博士愣住了,“陶瓷是绝缘体,而且性脆,怎么可能用在……”
“不是普通的陶瓷。”杜宇泽打断了他,“是一种以碳化硅纤维为增强体,以特种陶瓷为基体的复合材料。一种……会‘呼吸’的陶瓷。”
他开始阐述一种全新的材料设计理论,一种基于微观结构和能量耗散的理论。
陈博士和他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但理论终究是理论。当他们试图将这个理论,转化为具体的配方和工艺时,却发现困难重重。
一个星期过去了,他们尝试了上百种配方组合,每一次模拟计算的结果,都是“失败”。
项目,再次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墙。
所有人都知道,解开这个结的,最终还得是杜宇泽。
夜深人静,杜宇泽独自一人坐在实验室里,看着满屏的失败数据。
他叹了口气,打开了那个只有他能看见的兑换列表。
【当前积分:120000】
他的目光,在列表里逡巡,最终停留在一个选项上。
【解锁‘仿星器陶瓷基复合材料’基础配方及核心工艺(消耗积分:70000)】
七万积分。
杜宇泽的心疼了一下。这几乎是他剩下的一大半家当了。
但,没有办法。这是必不可少的投资。
“确认兑换。”
【指令确认。积分消耗完毕。当前余额:50000。】
【技术资料包已解锁。】
一股暖流,再次涌入他的大脑。
这一次,不再是完整的成品,而是一把钥匙。一把能够解开他之前抛出的那个理论难题的,最关键的钥匙。
他睁开眼,眼神中恢复了清明和自信。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之前上百次失败的推演旁边,写下了一行全新的,谁也看不懂的分子式。
破局的关键,找到了。
第108章第七十一次的奇迹
材料实验室,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炼狱”。
杜宇泽提出的新配方和工艺流程,比之前“天剑”的自适应合金还要复杂百倍。
那是一种被称为“三维正交编织碳化硅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东西,光是名字就足以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整个合成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纤维预制。需要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每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碳化硅纤维表面,镀上一层只有几纳米厚的、特殊成分的界面涂层。这层涂层,就是材料能够“呼吸”的关键,它能在受到冲击时,通过微小的滑移来卸载能量。
第二步:三维编织。将镀好涂层的纤维,用特制的纺织机,编织成一个三维的、结构精密的纤维骨架。
第三步:化学气相渗透(CVI)。将编织好的纤维骨架,放入一个反应炉中,在高温高压下,通入特定的前驱体气体,让气体分子缓慢地渗透进纤维骨架的每一个缝隙中,并原位反应,生成陶瓷基体,最终将整个骨架填充成一块致密的实体。
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挑战。
“第一次试验,开始!”
在陈博士和一众研究员期待的目光中,杜宇泽启动了程序。
结果,在第一步“纤维预制”时,就失败了。因为真空度的控制出现了微小的偏差,导致界面涂层厚度不均,所有纤维全部报废。
“第二次试验!”
这一次,涂层成功了,但在第二步“三维编织”时,一台机器的张力控制器出了问题,扯断了大量的纤维,整个骨架结构宣告失败。
“第三次试验……”
“第四次试验……”
……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昂贵的原材料和大量的工时付诸东流。实验室里的气氛,从最初的期待和兴奋,慢慢变得压抑和沉重。
研究员们看着杜宇泽的眼神,也从崇拜,渐渐变成了怀疑。
“陈博士,我们……我们真的要继续下去吗?”一个年轻的研究员私下里找到了陈博士,“这个工艺,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每一步的容错率都是零,这在现实的工业生产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是啊,我们已经失败了三十多次了。烧掉的钱,都够买一辆主战坦克了。”
陈博士的心里,也充满了动摇。他看着那个依然在控制台前,双眼布满血丝,不眠不休地分析着失败数据的杜宇泽,心里五味杂陈。
他不知道,这个年轻人究竟是在追逐一个伟大的梦想,还是在一条偏执的死路上狂奔。
林振华也听到了风声。他亲自来到了实验室。
“宇泽,要不要……先缓一缓?”他看着形容枯槁的杜宇泽,满是心疼,“我们是不是太急了?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
“将军,我没事。”杜宇泽头也没抬,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的一条数据曲线,“我快找到了。问题……就出在这里。”
他指着屏幕。那是在第三步“化学气相渗透”过程中,反应炉内部温度的一个微小波动。
这个波动,幅度只有零点几度,持续时间不到一秒,在任何常规的工业标准里,都属于可以忽略不计的正常误差。
但对于这种需要原子级精密控制的合成工艺来说,这零点几度的温差,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它导致了陶瓷基体在微观层面产生了应力集中,最终在冷却后,形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裂纹。
“又是这个问题。”杜宇泽喃喃自语。
和上次合成自适应合金时一样,问题不在于理论,不在于配方,而在于这个世界,这些机器,还不够完美。
“系统,有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这种设备精度不足的问题?”他在脑海里问。
【可以。消耗10000积分,可兑换一套‘高精度工业设备自适应校准模块’。该模块可以实时监控并预测设备的微小误差,通过动态调整工艺参数,实现超越设备物理极限的加工精度。】
一万积分。
杜宇泽看着自己仅剩的五万积分,咬了咬牙。
“兑换!”
【积分消耗完毕。当前余额:40000。模块已解锁。】
杜宇泽没有浪费一秒钟,立刻开始重写整个实验室所有核心设备的底层控制程序。
他将那个“自适应校准模块”的算法,植入到了每一台机器的核心。
这一次,他不是在修补,而是在进化。他在赋予这些冰冷的钢铁,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大脑”。
三天后。
当杜宇泽宣布,要进行第七十一次试验时,实验室里几乎没有人响应。
所有人都累了,也麻木了。
陈博士看着杜宇泽,叹了口气:“宇泽,再试最后一次。如果再失败,我们就……就放弃吧。这不是你的错。”
“这一次,不会失败了。”杜宇泽的语气,平静而自信。
他按下了启动按钮。
所有设备,再次运转起来。
这一次,所有人都发现,机器的运行状态,似乎和之前有些不一样了。
它们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加平顺。控制屏幕上的数据曲线,也平滑得像一条直线,几乎没有任何波动。
整个合成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警报,没有任何异常。
两天后。
当CVI反应炉的炉门,缓缓打开时。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一股热浪涌出,炉膛的中央,静静地躺着一块边长约半米的,灰黑色的方形瓦片。
它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些丑陋。
“拿……拿去做测试。”陈博士的声音有些颤抖。
半个小时后,材料性能测试中心,传来了惊天动地的欢呼声。
测试员拿着一份报告,像疯了一样冲进实验室。
“成功了!陈博士!杜工!成功了!”
他把报告递了过来。
上面只有几个简单的数据。
耐温测试:在三千五百度的等离子火焰灼烧下,五分钟,结构无变化。
热冲击测试:从三千度高温,瞬间投入零下两百度的液氮中,反复十次,无裂纹。
抗辐射测试:模拟14兆电子伏中子源,进行加速老化测试,材料结构稳定性……几乎没有衰减!
陈博士看着这份报告,双手剧烈地颤抖起来。他猛地回头,看向那个站在人群之外,只是安静地看着那块灰色瓦片的年轻人。
那一刻,他心中所有的怀疑、不解、动摇,全都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如看神明般的,深深的敬畏。
这个年轻人,他不是在狂奔。
他是在开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