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云三也有些惋惜,“今天中午不能一起吃饭啊……以后我们离开了你也别来送了吧,你姑姑她情感细腻,怕她在那天见到你会哭。这一顿饭就当是你欠我们的吧,以后来了关州,可要记得请我们吃饭啊。”
苏宛立即点了点头,“这样也可以。”她又抱住菡莨,近似呢喃地说道:“姑姑,我好舍不得你啊。我把你当成我真正的亲人了,都习惯有你的存在了……但看到你肯去追逐自己的幸福了,我也很开心。以后我和非凡去了关州,我一定会好好陪陪您的。”
菡莨抚着她的青丝,眼神里也满是眷恋,“小晚,我也舍不得你……以后我不在你身边照顾你了你也要替我好好照顾你自己,不能因为药苦而不吃药……”她及时止住了这些叮嘱的话,拥住了苏宛。
三个人又说了好久的话,明明还没有到离别那日,却有离别的情绪在不断蔓延着。
苏宛越想这件事情便也觉得心里有些感伤,但更多的是喜悦。等出了阁后,她才恍然察觉出一丝不对劲来。
依菡莨和才云三的性子,他们已经知道了谁是灭他们师门的真正罪魁祸首,怎么可能会那么无动于衷,大仇不报,甚至还要远远地离开这儿?
难道他们是真的放下了?决定不追究往事,只好好珍惜眼前?
她摇摇头,觉得自己不应多心,既然菡莨他们在刚才时只字没有提起过,那便应该是不想再想起这件事情之意。
回到府上,非凡也刚烧完了饭菜,秋月她们正在帮忙摆菜上桌。
皇上因为宓妍一事发怒把非凡给禁足了,可现在苏宛却觉得非凡有些莫名享受这禁足是怎么回事?
看见她站在门口却迟迟没有进来,非凡连忙朝她摆摆手,唤她过来。
饭菜很丰盛,味道也是一如既往的好吃。
苏宛拨拉几口后,这才旁敲侧击起来。“别国来的公主皇子啊,无一例外都住在官驿里面吗?”
“宓妍住在皇宫里,淑妃很喜欢她,经常唤她过去作伴。”非凡明白她真正想问的是什么,干脆答道。
他放下筷子,双手环抱,定定看着苏宛,“你还想问我现在她怎么样了对不对?可我没有让人留意她的消息。我也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被下令禁足的那天晚上,非凡终于想起了南央阁来,换上以前惯穿的装扮,偷偷前去了南央阁。
半年多无音讯的龍战突然出现在青卿面前,她差点没有吓得尖叫起来。
而非凡也从她那里了解过韩琦曾经来过南央阁一次,在他消失的这半年多时间里,建宁公主、宓妍公主等人都来过南央阁。韩琦甚至点名说要见他。
非凡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之后便让青卿多留意韩琦的消息,对宓妍却没有多少吩咐。
所以此时苏宛问他宓妍情况如何,他也真的不知道。他从皇宫回来的那一日,便听说了宓妍好像被接回了宫里,仍和淑妃住在一起。他不清楚。
苏宛戳着米饭,还是把自己心中一直纠结的事情问了出来:“和离一事,是她先提起来的还是你先提出来的?是因为……我吧?”
瞧着她的模样还真的有些委屈和愧疚,非凡伸手出去揉了揉她的小脑袋,“是她先提出来的。她觉得我新婚之夜没有去她房中歇下、对她视如不见是耻辱,不堪忍受,便要休夫。但我们这边没有这个风俗,就改成了和离。”
“可是,她喜欢我是她的事情,我不喜欢她是我的事情。我和她和离是我和她的事情,你别把什么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了。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你不是我喜欢的人,我也依旧不喜欢她,我同样也会做那日那个选择的。”
他想让她明白,她不会成为他的负担的,他因为她会慢慢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为她变得面目全非,自己都不像自己了。
苏宛点点头,继续戳着米饭,却突然觉得安心了许多。
“你的手怎么样了?经常会泛疼吗?还是痒?菡阁主怎么说?”他一脸问了好几个问句。
苏宛一一回答道:“我的手恢复得差不多了,估计再过几日就能完全恢复了。姑姑也只是让我少碰水,适度锻炼,不可以用力过猛。对了,还有一事也该告诉你。”
她把菡莨、才云三二人即将离开京城、远去关州的消息告诉了非凡,语气里还有些不舍,“以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到姑姑他们,我真的舍不得……”
非凡往她碗里夹了一块细滑鲜嫩的鱼肉,安慰道:“我们以后会经常去看他们的,要是你想,我们也可以在关州住下来。那儿的确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他幼时去过关州一次,现在对那的风土人情、山川美景依旧念念不忘着。
苏宛点点头,眉眼笑得弯弯的,“好啊。以后我们不仅要去关州,还要再去很多很多地方,对,还有福州,听说那里的灯节别具一格,特别热闹,还有……”
她说得起兴,而非凡时不时回答她一句,两人之间吃饭的场景也算得上温馨。
非凡得了些清闲,可容介这边却没有那么轻松了。
这几日因为改革的事情,他接连几个晚上都没有怎么睡好,睡眠的时间大大缩短。
本以为前有软硬不吃的宁谌直言在前,那些故意给他抹黑的人会有所收敛,可推行了募兵制的地方的太守上的奏折多数却是反映推行募兵制不如人意,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容介知道后面肯定有容宪在暗中给他使绊子,可是时至今日他还没有想出来反击对策。
如果时间再这么拖下去的话,只怕募兵制真的就推行不了了,改革一事,更是要黄了。
容介在房里踱步,绞尽脑计地想着对策。往日还能有非凡提醒他几句,可如今他离了非凡,才越发觉得在朝堂上越发难行起来。
容介提笔写书,正是明日要呈上的奏折。他唤来自己可信任的人,派他们去了推行募兵制的地方调查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