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婆子急了,起身往前院公堂走去,从后堂门口走出来,指着那群人就骂:“吃什么吃,我们家都吃不上,你们哪来的脸啊!”
“还有,我儿子如今是县令了,不要一口一个老三的叫,要叫大人。”
“真是服了,真当我们家是你们家的菜园子,想吃什么就来我家薅。”
“赶紧走,我儿子已经够忙的了。”
宋家镇的百姓敢怒不敢言的看着宋婆子。
有人说道:“老三当上县令,这是翻脸不认人了吗?”
经历过一次背叛的阮时瑶,最恨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她上前,一把将宋津拉至身后,冷笑道:“翻脸不认人的不是你们吗,当初神明赐福是不想生灵涂炭,如今灾情已经过去了,朝廷的赈灾也下来了,你们应该懂得满足。”
当然,明事理的不在少数。
有人急忙解释道:“老三媳妇,你别生气,我们只是来问问,你和老.....不,县令大人所做的一切我们都记在心里,镇子里大部分人还是感激你们的。”
阮时瑶的脸色这才渐渐好转。
保长也是一脸尴尬,他本来就不想来的,可耐不住这么多人的请求,于是就来了,他心里也知道,灾情过去了,百姓应该自给自足,而不是去坐享其成找别人要什么,这样一来跟混吃等死有什么区别。
“老.....不,县令大人,小人这次来其实想问一下留在宋家镇那些帐篷和工具该如何处理?”
毕竟是神明赐福的东西,他们若是私自留下来,也说不过去,况且,村子里那么多人,谁都想要,也分不均匀。
宋津想了想,说道:“都整理一下放到府衙,若是再有灾情发生,也可以用得上。”
有人不乐意了,小声吐槽,“这都是神明给宋家镇的,怎么能放到府衙。”
宋津冷眼看着那人,“朝廷的赈灾粮和赈灾银你也没少拿,况且这些东西都是神明赐福给有需要的人,现在灾情已过,你既要又要,如此自私自利,若人人都学你,那我们方和县还怎么发展民生。”
保长瞪了那人一眼,转头对宋津说道:“县令大人,你别生气,这些村民都没见过世面,难免目光短浅了些,您的意思我都知道了,我这就让人把那些东西整理出来,尽快运到府衙。”
闻言,阮时瑶说道:“我也去,省得有人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怕一个人忙不过来,阮时瑶把吴氏和赵氏也带过来了,她们之前帮自己管理库房,大概知道多少存货。
去的时候,阮时瑶让两个衙役拉了三辆拉货的马车。
帐篷一一拆除打包,还有库房里存放的手电筒、燃气灶,各种工具全都放到马车上。
大部分人都很自觉,全都把东西送到马车上,也有不少人耍小聪明,把东西都藏起来。
清点了一遍数量后,除了帐篷都收回来了,其余的物品少了不少。
阮时瑶叹了口气,对众人喊话:“我不想催你们,但这些东西必须收回来,之前给你们发过的衣物我不会收回来,但别的东西必须上缴,若是你们私藏,神明会生气的,以后再想让神明赐福,可就难了。”
这番话说完,又收缴了不少东西。
吴氏凑到阮时瑶耳边说道:“三嫂,我方才特意留意了下白氏,她家的包袱鼓鼓囊囊的,怕是留了不少好东西。”
阮时瑶防的就是白氏,很快走到白氏面前,一伸手,“把东西都交出来。”
白氏牢牢抱着自己的包裹,“这些都是我的,你没权利让我交出来。”
“你的那些破烂给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我的东西。”
“什么你的东西,那都是神明的东西。”
阮时瑶懒得与她废话,直接抢过她的包袱,一股脑的把东西全倒出来。
什么手电筒、太阳灯、燃气灶、打火机,应有尽有。
阮时瑶让人把这些东西捡起来,全都装在马车上。
白氏气的追出去,在她身后破口大骂,“阮氏,你这个毒妇,别以为老三当了县令你就能欺负我们,我儿子以后可是要做丞相的人。”
还丞相,呸!
阮时瑶笑的轻蔑,龇着一口大白牙说道:“那我等着你儿子当丞相那天。”
白氏死死抓着马车不让走,几乎哀求的说道:“你把那盏灯留给我啊,我儿子还要读书呢。”
阮时瑶:“就你儿子认字,别人家的孩子都不认字了吗,我们没有义务负责他读书的事,况且,真的有本事的孩子,就算环境再艰苦也会想办法克服的,你没听说过映雪读书和凿壁借光的典故吗?”
阮时瑶很快让拉货的人走了,转头对保长说:“保长,这些东西宋津另有安排,等分配好了,你后天来府衙拿一趟,这些工具都是留给方和县百姓的。”
不是宋家镇,而是整个方和县。
保长听到后,连连点头,“好,到底是大人想得周到。”
回了府衙,阮时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宋津,宋津只是看了她一眼,说了个,“甚好。”
反正那些东西留着也没用,还不如给百姓一个便利。
分配好后,由各村各镇的保长带回去,别的村子的人哪见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什么会发亮的灯具,还有不用火折子就能着火的打火机,手电筒,各种工具,应有尽有。
“咱们这个宋大人还真是大公无私啊,比之前的县令好多了。”
“听说这都是神明赐福,这些东西一定要好好保护起来。”
“宋大人说,把这些发亮的灯盏按在街上,方便村民走夜路,真是无微不至啊。”
众人对宋津这番举动全都是一片称赞,没有一个说不好的。
当然,除了白氏一家。
因为宋家镇的房子还没有盖起来,只在每个村盖了一个很大的善堂暂住,但因为他们家名声不好,所以并不招人待见,不少人对他们挖苦嘲讽,偏偏宋老大是一个要面子的人,说什么都不肯住在哪里,于是就带着一家人搬到了方和县的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