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去,扎盖定居点一片狼藉,土耳其移民的尸体散落在定居点的各处,这些尸体有蜷缩着的、有直挺挺倒下的、也有散的七零八落的。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尸体的脑袋不见了。
卢里人割下了定居点内土耳其移民的脑袋,然后在定居点的门口筑成了一座京观。
等幸存土耳其移民带着奥斯曼军队回到扎盖定居点看到满目疮痍的村落和卢里人筑成的京观时,这给整个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地震。
“野蛮人对文明人的屠杀,必须要用铁和血来回敬!”
帝国日报在报纸的头版头条用最醒目的文字写上了这句话。
一整座定居点在洛雷斯坦省消失,这件事情在帝国内部根本瞒不住,当时看到京观的士兵人数相当之多,所以在士兵们回去以后,扎盖定居点遭遇屠杀的消息立马从巴格达席卷整个帝国。
既然事情瞒不住了,那作为帝国政府的官方喉舌,帝国日报自然要出来顺应民意。
奥斯曼帝国社会对扎盖大屠杀的愤怒也在帝国日报发布新闻的引导下进入了一阵新的高潮。
伊斯坦布尔的俱乐部里、咖啡馆中、巷子内,市民们谈论的事情得到了统一,所有人都咬牙切齿的谈论如何对野蛮的卢里人进行报复。
在加拉达的一间爱国青年军官俱乐部内,十几个现役或者还在军校的军官以帝国军事学院作为纽带聚在一起。
这间爱国青年军官俱乐部的会员不多,全部会员只有三十七人,但是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帝国情报局的密切关注,有时他们讨论的内容更是能够直接上呈到穆拉德办公桌上。
原因无他,只怪这个爱国青年军官俱乐部会员的名字都有些出名,组建爱国青年军官俱乐部的人叫恩维尔,历史上奥斯曼帝国三巨头之一,一手主导奥斯曼帝国参加了一战。
而恩维尔今年刚从帝国军事学院毕业,分配到了驻扎在伊斯坦布尔的第一军担任连长。
俱乐部的二号人物则是还在帝国军事学院就读的凯末尔,虽然凯末尔还未毕业,但是凭借着在帝国军事学院优异的成绩,凯末尔征服了俱乐部内学长学弟们。
除了恩维尔和凯末尔外,爱国青年军官俱乐部一半以上的人都曾在奥斯曼帝国或者土耳其共和国的历史上留名,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穆拉德自然要对他们时刻监督。
当然,一口气把他们都杀掉是最轻松的办法,但穆拉德没必要这么做。一是这群人确实是人才,不管是军事还是政治上,二是穆拉德对自己相当自信,自信于自己的能够驯服这群天之骄子。
“洛雷斯坦省的新闻你们都知道了吧?一百三十六名帝国国民被屠杀并且割掉了脑袋,这件事情是帝国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遭遇到最耻辱的事情。”
恩维尔尽力平静的说出这句话,不过作为一名爱国青年,恩维尔对于发生在洛雷斯坦省的屠杀出离了愤怒,语气中的怒意难以掩饰。
作为军人,恩维尔谈论的重点不可避免的放在了军事上:
“帝国上下都无法再容忍卢里人继续生存在东部三省,陆军总参谋部已经在制订了清缴卢里人的军事计划,最终派去东部三省的军队很大可能从第一军中选出来。”
恩维尔的话音落下,一名军官问道:“恩维尔,你会在这次出征的名单中吗?”
能够打听到总参谋部正在制定清缴卢里人军事计划的消息,说明恩维尔在伊斯坦布尔还是有点人脉的。
清缴东部三省的卢里人,对于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来说,不仅是一次复仇的战争,还是一次获取军功的机会。
奥斯曼帝国内部已经和平许久,这次卢里人对土耳其移民的屠杀,正好满足了帝国军队对军功的需求,整个帝国的军队都抢着进入东部三省平叛。
驻地在巴格达的第五军可是一直在请战,如果不是因为第一军是禁卫军与总参谋部的关系更加密切,那总参谋部也没必要舍近求远,让第一军去负责东部三省的平叛。
恩维尔知道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前往东部三省平叛的名单上,不过这种事情不能过于声张,所以恩维尔打了个哈哈,然后流畅的把话题引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
“谁会去,这是总参谋部决定的事情。不过我听说这次还会在帝国军事学院挑选一批优秀学员加入平叛的军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