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转悠悠在房间里来回好几圈,徐徐的风吹在她脸上,有钱就是好啊,窗外就是自家的大院子,舒服自在,她微微的笑着,看着小徒弟发来的信息,还在不停的跳跃着,“秒秒,喝什么,果汁行吗?”她回头,看见柳含烟拿着两罐饮料向这边走来,神情愉悦。她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上的饮料罐子递给她。
“嗯,”她点头,将饮料接过来,直接拧开喝了一口,是浓厚的葡萄柚味。酸酸甜甜的味道,在她的口腔之中蔓延开来,陈秒秒微微皱了皱眉头,看了一眼半开的罐子,不断似要往外面冒的气泡像是在她的掌心蠕动,彰显着一寸一寸的活力:“这气味儿真重。”她拧眉,忍不住吐槽到,没想到这几年递到她手上的,不是美年达,就是农夫山泉,她摇头,都是一股子被烧焦的塑料味。
“你还是和以前一样,不喜欢汽水,不过我这里除了汽水,就只有白水了,你应该也不喜欢白水吧,”她这么说着,语气自信而轻快,让她无力反驳。在喉咙边转悠了一圈又咽回去的话,重新掉进黑黑的深渊,她其实很想说,比起汽水,她其实更喜欢凉白开,纯纯的味道之中,包含着一丝甜香,不想汽水那么热烈。
有些东西,似乎用光了热情,就什么也不会剩下了,她不喜欢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感觉,似乎到了最后,失去一些,也是应该的。口中的汽水有一种将她的呼吸堵塞的难受的感觉,火辣辣的像是威士忌,她皱眉,有一种想把他们全部丢出口腔的冲动。
只是,既然是自己要过来的,这样做肯定不妥,她挑了挑眉毛,狠命的将它们全部吞了下去。她瞟了一眼颤动的手机,点开来,是小徒弟把文件传过来了。柳含烟看了一眼专心致志的她,想了想,还是没好意思上前来打搅她,于是向她打了个手势:“我去外面看看,你先忙?”
她抬头,微微笑笑,向着她点点头:“好,我看完,等一会就来。”
看着她慢慢的离开房间,陈秒秒再度低头,看起刚刚发来的文章,是接着刚刚的同一篇文章,貌似也是要上交学生会的同一篇文章:
民国:深灰影像
50年代以前的文学世界,黑暗中透着淡淡的光彩,如同雾一样半透明的灰色,横亘在动荡的民国。
你想象中的民国是什么样子的?是游船上声声清脆如玉珠的琵琶声,绘着大朵荷花和田田荷叶的红色旗袍下是曼妙的身姿,还是笔挺着装的将军们在华宴上觥筹交错的影子。秦淮河畔,余音袅袅。前承腐败没落的清王朝,霸道横行的日本,相争的国共两党。历史书上记载的民国是灰色的。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顾城是这样描写一种全灰的世界。北方荒凉而寒冷的土地,是近似浅灰与深灰相接的风貌。想起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中,呼兰县城里的大泥坑,那是北方那灰色中的最深的一抹。也是中国人病态的灰色灵魂。漫漫黑夜,一种“看客”的心理在所有人的心里滋长。或许是封建势力长期的剥削和压迫,灰暗的奴性也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骨髓中,那是已埋在人心脏深处的灰色。
又忆萧红的《生死场》,这大概是民国时期的小说中,为数不多且标题就带有“死”这个字的。她大段地描写死亡,王婆死去的女儿,金枝被摔死的儿子。“人从未跨过生存而活着,并且从未消灭对死亡的恐惧。”生命是挣扎着呻吟着的,全文都是被灰色所笼罩的《生死场》,在时光里显得那么卑微而无助,暗淡近乎深灰色的泥土。
看东北的山岭河流,看一群人的混乱生活,压抑且喘不过气,抗日浪潮里四处奔波投身而满身灰尘的人,为自身利益明哲保身,乱世见本性,却也未必,就像放浪的没落者也有一颗柔软的心。科尔沁草原和萧红的呼兰城遥遥相望,那是两摊抹不开的灰色。
然而,绝望的年代也盛产着充满希望的作品,是灰色中依旧存有的亮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写下那么多读来令人心口发烫的文字。情绪汹涌而来的我,闭上双眼冥想。若我是那个灰色时代中的人,看到这样的文字,也必定站起身来,使出全身力量推翻那三座大山。他委婉却决然地把一切灰色摆到台上来,在这一刻,灰色也变得刺眼。他,是民国无垠灰色中的亮光。
“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民国时期蔓延的灰暗中,总有几个鲜亮的人站起身来,使灰色变得不再那么深沉,使光亮透过天际,紧贴到人们的脸上,讲述苦难日子里的温暖希望。民国时期的文字,像绵长的灰色布料,暗淡而和暖,悲哀而希冀。
当代:泥黄絮语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色彩,是一种苦难与机遇混合下的暖意。正如泥黄这种厚重的颜色,它有中黄和红与黑三种原色组成,对应了那个时代中艰苦与机遇交织下人心的温暖。
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拥有黄土地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留下汗水的人们。路遥笔下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它所拥有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以及平凡的感情。《平凡的世界》描述的是改革开放前后苦难的十年,它不仅记录了一份泥黄色的历史,记录了一段泥黄色的社会,更是记录了一个泥黄色的时代。
相对于贾平凹先生笔下的《秦腔》,《平凡的世界》一书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在经历挫折后人物内心的那种坚持。不管是孙少平还是孙少安,在丧失爱情和事业的挫折下,依旧能够奋发向上,在红与黑的背景下选择了人心最深处的温暖情意。它没有《秦腔》的家长里短,路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了这个时代下的中国农村真正的色彩,朴实而沉重的泥黄。
“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么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在路遥的心里,那些泛黄的回忆,似乎也随着时间沉淀出岁月里最厚重的色彩。“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这种色彩,褪去了黝黑的外壳,也没了青春的热血,最后留下了厚重的泥黄色泽。
《平凡的世界》三部,它反映了年轻人的成长,描绘了中国农民的命运,更是写出了那些善良诚实劳动的人在人生转折关头做出怎样的选择。当土地的黄色遇上青春的热烈,在这个时代黑色的背景下,演绎出了泥黄色的故事。宽容是明亮的黄色,是主人公亦或者是作者自己经历了磨难与泪水后,所看到的光芒。
有时候,人到中年,才会去反思自己的前半生。那些在青春中觉得很热血很励志的往事,回头再看看,其实也就这么平凡的一件事情罢了。正如《秦腔》里所说:“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而人生,也如这烈酒,五味杂陈。能够一饮而尽的,只是岁月里沉淀下来的苦涩,散发着泥黄的色泽。这种色泽,是一种厚重坚实又给予人们向上力量的美丽,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最坚强的依靠。
岁月在人心深处沉淀下来的那颜色,会随着人生的轨迹愈发深沉,会带给人们直面困苦的勇气。
许多没有办法及时领悟的东西,时间会教给他们,她的心情复杂,原本明朗的态度,也有些模糊不清起来,她深深呼吸,想起内心烦恼的那些事情,波澜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她人生的色彩,想必是最复杂的,有红色,白色,绿色,还有类似灰色的样子,她不晓得应不应该相信希望,可是她已经是这样做了,每一天晚上闭上眼睛,都希望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是全新的。
专注的这样想着,周遭的风却突然的大了起来。
她眯起了眼睛,一边将胡乱飞舞的发丝撩起来,一股脑儿撇到了脑后,一边想要伸手去关大开的落地窗。长长的灰色窗帘,一次一次擦过她的脚丫子,身子却一下子轻了起来,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手机不知不觉掉到了地上,她下意识的俯身去捡,却发现怎么也够不着,再度睁开眼睛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周围的一切背景都变成了白色,有人在使用法术,她皱起眉头,曾在古阁玩耍的时候看到过这些,而隔绝了所有声音和物体的阵法,除了玄风,就只有蓬莱的沉季。她不自觉提高了警惕,一个人影,慢慢的在她的眼前变得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