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夏联军,这个由蒙古与西夏组成的强大联盟,如同草原上崛起的狂风,势不可挡地突破了金国西边精心布置的防线。他们的铁骑如同黑色的洪流,席卷过一片片土地,直逼金国陪都隆州。消息传来,整个宋军高层为之震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给本已动荡的金国局势再添了一把火。
隆州,作为金国的陪都,不仅是其政治、经济的重要中心,更是金国军事防御体系的关键一环。一旦隆州失守,金国将彻底被灭,结局自然也是可想而知。
而此时的宋军,经过连续的胜利,士气正盛,特别是收复营州之后,燕云十六州几乎全部回归中原怀抱,距离隆州不过几百里之遥。这样的地理优势,让宋军高层看到了进一步拓展战果、打击金国乃至影响蒙夏联军行动的可能性。
林一飞放下手中的笔,眉头紧锁,目光深邃。他意识到,眼下的局势远比想象中复杂。宋军虽胜,但金国的崩溃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尤其是蒙夏联军的介入,让这片大陆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蒙夏联军的动作如此之快,看来他们是准备趁着金国虚弱,一举夺取更多的利益。”韩世忠在一旁分析道,他的眼神同样凝重,“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处理得当,我们或许能借此机会,进一步削弱金国,甚至对蒙夏联军形成一定的牵制。”
林一飞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他深知,此刻的宋军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利弊,既要考虑如何巩固已有的战果,又要防范蒙夏联军可能带来的威胁。
“立即召集将领们,我们需要重新评估局势,制定新的战略。”林一飞果断下令,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在接下来的会议上,宋军高层围绕着隆州的局势、蒙夏联军的动向以及宋军可能的行动方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林一飞提出,一方面要继续加强营州等地的防御,确保收复的领土不受侵扰;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蒙夏联军的动态,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干预,以维护中原王朝的利益。
半个月后,身在杭州城的赵眘终于收到了北路军元帅、枢密院使林一飞的奏折。展开奏折,赵眘细细阅读,字里行间透露出胜利的气息。林一飞在奏折中简要汇报了大军已经正式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辉煌战果,这一消息令赵眘龙颜大悦,朝堂之上也是一片欢腾。
奏折中,林一飞不仅详细描述了北伐的艰辛与胜利的来之不易,还表达了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赞颂。他提到,岳雷、韩世忠等将领在战场上智勇双全,指挥若定,使得宋军能够克敌制胜,收复失地。这些将领的功绩,无疑为宋军北伐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林一飞在奏折中还自请前往南疆平定黔州之乱,并镇守在那里。这一请求,无疑解决了朝廷的当务之急。黔州之乱已久,一直困扰着朝廷,如今林一飞主动请缨,赵眘自然是求之不得。
赵眘深知,林一飞作为北路军的元帅,能够率领几十万大军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其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毋庸置疑。而此次他自愿请战南疆,更是彰显了其为国尽忠、不计个人安危的高尚品质。赵眘心中暗自赞叹,对这位文官出身的将领更是刮目相看。
想到林一飞即将离开北路军,前往南疆镇守,赵眘心中虽有不舍,但也深知这是大局所需。他提笔批复,对林一飞的请求表示赞同,命其继续率军北进,必灭金国报靖康之仇,并赐予其全权处理黔州之乱的权力。同时,赵眘还表示,待林一飞平定黔州之乱后,将可以永守黔州之地。批复完奏折,赵眘将奏折递交给内侍,令其火速送往营州。
宰相张浚,站在御书房外的一隅,静静地看着内侍匆匆离去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他与林一飞,既是朝堂上的同僚,又是私交甚笃的忘年之交,对于林一飞的每一个决定,张浚都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与不易。
回想起林一飞从一名文官成长为北路军元帅的历程,张浚不禁感慨万千。林一飞以文治武,不仅在策略上屡建奇功,更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使得宋军北伐之路屡屡告捷。然而,这背后的艰辛与压力,恐怕只有林一飞自己最为清楚。
此次林一飞在奏折中自请前往南疆平定黔州之乱,并镇守该地,张浚虽感意外,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他知道,林一飞此举,实则是为了避免功高震主,引起朝廷的猜忌。在宋廷的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因功高而被猜忌,最终落得个凄惨下场。林一飞此举,无疑是一种自保之策,更是一种对国家的深沉爱意。
“林兄啊林兄,你果然深谙朝堂之道。”张浚轻声自语,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敬佩。他深知,林一飞此举,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宋军的稳定与国家的长远利益。一旦林一飞继续手握重兵,难免会引起朝中某些势力的不安与猜忌,这对于刚刚收复失地、士气正盛的宋军来说,无疑是一大隐患。
张浚轻叹一声,转身步入御书房,准备向赵眘进言,进一步阐明林一飞此举的深意与必要性。他知道,作为皇帝,赵眘虽然对林一飞的功绩表示赞赏,但心中或许仍有疑虑。张浚希望,通过自己的进言,能够让赵眘更加坚定地支持林一飞的决定,同时也为林一飞在南疆的镇守之路扫清障碍。
张浚步入御书房,见赵眘正凝视着案头的奏折,脸上带着几分思索之色。他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后,便开口将自己对林一飞自请镇守南疆一事的看法缓缓道来。张浚强调了林一飞此举背后的深意,既是为了避免功高震主,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稳定,尤其是南疆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更需一位有威望、有能力的大将前去镇守。
赵眘听后,眉头渐渐舒展,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他说道:“张卿所言极是,林爱卿的心思,朕其实早有察觉。他曾私下与朕提及,待到北伐大功告成之日,便希望能带着家人南下,享受那富贵太平的日子。如今他自请镇守南疆,既可满足他个人心愿,又能为朕分忧,实在是两全其美之策。”
“再者,”赵眘继续说道,“南疆之地,苗、僮、瑶等蛮族头人时常不服管束,常有叛乱之事发生。林卿在北伐中展现出的智勇与威望,足以震慑那些不安分的部落。有他在南疆镇守,朕真的可以放心许多。他的这份忠诚与担当,实乃国之栋梁啊!”
说到这里,赵眘不禁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充满了对林一飞的赞赏与信任。他深知,林一飞此去南疆,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安危与前途,更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与百姓的安宁。这份深情厚意,赵眘心中自是感激不尽。
张浚见状,心中也颇感欣慰。他知道,自己的进言已经得到了赵眘的认同,这对于林一飞在南疆的镇守之路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开端。于是,他再次行礼,恭声道:“陛下圣明,林卿有此忠心与才能,实乃我大宋之福。臣愿陛下龙体康健,国家昌盛,林卿在南疆也能建功立业,再传佳音。”
赵眘闻言,微微一笑,挥手示意张浚退下。他心中暗自思量,林一飞此去南疆,必将再次展现其非凡的才能与智慧,为大宋的边疆稳定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作为一国之君,也要更加勤勉治国,不负林一飞等忠臣良将的一片赤诚之心。如此,林一飞自请镇守南疆之事,便在赵眘与张浚的一番深谈中尘埃落定。
十几天后,林一飞在营州接到了来自朝廷的旨意,批准了他自请镇守南疆的请求,并赋予了他全权处理黔州之乱的权力。然而,旨意中还附带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在平定黔州之乱前,需继续率军进兵隆州城,协同北伐大局,对金国形成致命一击。
林一飞深知,这既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认可,也是对他忠诚度的考验。他迅速召集了韩世忠、岳雷等将领,传达了朝廷的旨意,并部署了新的作战计划。
“诸位将领,朝廷已经批准了我镇守南疆的请求,但在此之前,我们仍需完成一项重要任务——进兵隆州城,协同北伐大局。”林一飞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仿佛在寻找着共鸣与决心。
韩世忠率先表态:“元帅放心,我们定当全力以赴,不负朝廷厚望。”
岳雷也附和道:“是啊,元帅,我们收复燕云十六州后士气正盛,此时进兵隆州城,定能一举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