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历史上对南京城的进攻,并不在日本军方本身的计划中。
当时日本政府并没有发动进攻南京的计划,日本政府和军部本来准备让在经历了3个月艰苦作战和巨大损失的日军“凯旋归国”。
1937年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向上海派遣军的松井司令和第十军的柳川司令发出的命令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追击的战线为苏州、嘉兴以东”。
可是当时日军中的狂热军官并不肯就此停战,“下克上”的现象再次出现。
这也算是日军的传统技能了。
狂热的军官不肯就此停战,前线的将领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全军独断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击。
有人提出粮草和弹药的补充如何解决,狂热的军官们说:“粮草不足就现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
由此可见,那时候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以及那些狂热的日军究竟是多么的危险。
而这些激进派就是南京大屠杀的最终执行者。也是陆忠锐这一次的对手。
日本参谋本部本来想要阻止这次进攻计划。但是内部大量的年轻军官支持,最终参谋部被迫同意了这次计划。
十一月八日,日军已经占领了南京的所有外围阵地,形成了对南京的三面包围,南京守军的唯一退路只剩下北渡长江一条路。
此时的局势,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背水一战。
12月9日,松井司令向南京城内空投了"投降劝告书“,要求中国军队在12月10日以前投降。没有人理会日军的投降书。
进攻的是日本的激进派,但是放手的教导团也是华夏这边的热血派。
即便是教导团刚刚从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已经疲惫不堪。但是他们的身后是南京城,在这一刻,没有人想要撤退。
南京城并没有那么容易攻破。它的城墙高达20米,宽13米,一般的山炮根本无法击破。
因为激进派是仓促进攻。攻坚武器,远远比不上淞沪战场上的那种碾压。
日军首先向地形上比较容易进攻的光华门发动攻击,但守卫光华门的是最有战斗力的教导总队。
教导总队是德系师,不管是装备还是战斗力都不弱于日军。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的焦灼。
双方围绕光华门连番血战。日军一度占领光华门,但是很快就被教导总队重新夺回。
坚守中华门和雨花台的八十八师抵抗也十分顽强。这些士兵也是打过淞沪会战的老兵。而士兵一旦见过血,战斗力就会出现一种质的变化。
唯一的缺点就是,活着的那些老兵,根本没来得及休息。而补充上来的那些士兵,都是些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平民。根本不顶用啊。
中国没有预备兵役制,所以后备兵员的补充是个巨大的短板。等到这些老兵消耗的差不多了,那些新人根本顶不住。
想要成为老兵,他们需要在这场战役中活下来。但是可悲的是,大多数人根本不可能活下来。
“长官,我们不上吗?”
这些天,激烈的交火声,回荡在每一个南京城市民的耳边。惨烈的厮杀,让不少市民终于意识到,自己真的应该离开了。
而这一次,因为陆忠锐保留了大量的渡船,不至于想走走不了。
“没什么用的。这种正面的阵地战,打的就是消耗。我们那点家底,耗不过的。不过,确实不能这样干看着。我们现在有多少人?”
“总共加起来,大约有一千八百人左右。”
“分成三队,让他们上前线支援守军。每队打半天,活下来的撤回来,然后换下一队。”
“明白了。”铁血救国军,本身就是一群热血青年。陆忠锐可是持续的给他们灌输了一年多,杀敌报国的思想。
但是他们始终没有经过实战。借此机会,让他们见见血。虽然,这个见血的时机有些过于残酷。但是总归比开战了还没见过血强。
不管是教导总队,还是八十八师的人,都很惊讶南京城居然还有援军。
之前已经来了一波援军了,是城内的宪兵队。现在来的这群年轻人,他们实在是看不明白。
因为这些人,举手投足之间,有些训练有素的架势。但是明显没见过血。
那些老兵都很敏感的。见没见过血,他们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最关键的是,这些小子手里的武器,实在是太好了。竟然全部是美式装备。
这年头,最好的是德系装备,其次就是美系。教导总队全部是德系装备。这是因为,他们是国军的样板师。但是这支奇怪的援军,竟然全复式美式装备,就有点离谱了。
“你们是什么部队?”
指挥官奇怪的问道。
“我们是铁血救国军,是民间武装。”
“民间武装?”指挥官一脸的蛋疼,心道你们这是把我当傻子。什么民间武装,能够全副美式装备。
不过,他没有打算追问的意思。不管对方身份如何,总归是来帮忙的。而且对方的装备极好。
一水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还带来了好几只m1919重机枪。
防守战,一杆重机枪,抵得上一百个士兵。就凭这些火力支援,指挥官也是双手欢迎对方的加入了。
不过这时候,增员部队中,有人上前一步。跟指挥官做了一段时间的低声交谈。
指挥官听完之后,一脸的震惊。但是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血战还在继续,激战两天之后,日军伤亡近万人。而南京城守军这边则是更为惨烈。伤亡是日军的两倍还多。
实际上,整个南京保卫战的基本策略就出现了重大问题。
唐智生选择的是集中兵力,死守城墙。南京城外,没有任何递进的阵地。城内,也没有做好任何巷战的安排。
不要忘了这时候的日军已经是三面围堵。他们可以随便选择进攻方向,集中火力进攻一点。
就算是一开始热武器不够。在参谋本部批准进攻之后。各种重武器随后抵达。再厉害的城墙,也不可能扛得住集群火炮的攻击。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安排基本上没有战术可言,就是纯粹的拼消耗。
这时候的国军,怎么可能消耗的过日军。那些死守城墙的士兵,在敌人重火力的攻击之下,基本上就是白送。
而现在,唐智生自己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开始犹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