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消息传出去的时候,没有人相信。所有人都在等着南京什么时候沦陷。
但是随后,随着大量照片,跟新闻出现。事实终究还是掩饰不住了。
实际上城内是有不少外国记者,亲眼看到了整个战役结果的。
那些疲惫的中国军队,利用巷战,不可思议的扭转了战局。彻底的击垮了入侵城市的所有日军,甚至俘虏高达两万人。
而且现在两万人被往死里用,疯狂的挖战壕修建各种工事,完全没有考虑撤退的意思。
算算他们缴获的各种武器,这些士兵确实有了再战一场的资本。关键是他们手握大量的日军俘虏。这反倒是给日军方面出了一道难题。
如果对方不顾这两万俘虏的命,强行进攻。空军入场,南京城还是守不住。但是单是一旦动用空军就等于轰炸自己的士兵。如此,在道义上,舆论上,乃至军队内部的意见上,都是无法通过的。
日军大本营可能不在乎这些士兵的性命。但是他们不会去亲自开枪的。执行者还是底层的士兵。
到时候,中国军队只要一个极为简单的战术。让那些日本俘虏,站在战壕前面,就问你开不开枪。
上海虽然已经沦陷,但是因为大量租界的存在,倒是没有遭受多少破坏。
南京守住的消息,最早是在上海传开的,随后从中这里传遍全国。
当重庆方面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校长独自在办公室坐了一夜。随后把唐智生一撸到底。
实际上,现在唐智生偷偷溜走的消息还没有传出来。原本是准备南京城失守之后,少量将士突围而出,给国军保留一点面子的。
但是现在,总指挥跑了,仗反而打赢了。如此结果只能是一种原因,唐智生是个废物......
尽管有些尴尬,但是如此大胜自然是不可能不宣传的。最关键的是,根据战报来看,这可不是勉强击退敌人那种守住。
而是歼敌数万,还俘虏两万。直接重创了日军的主力部队。让日军对上海周边的扫荡行动都彻底的收敛了。
如此大胜,能够做的文章可就太多了。
首先就是声望。因为东三省的沦陷,以及淞沪会战的失败。国民政府,乃至国军的声望大跌。
不管是军队,还是民间气势都极为低落。现在好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直接彻底的挽回了所有的气势。
国军不是不能打,也不是不能打胜仗。现在不就赢了,不但赢了而且是一场近乎全歼的大胜。
如此胜利,民间军队气势大胜,同时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实际上,南京保卫战,不是没有关注。相反,这场中国国都的保卫战,关注度不比淞沪会战少。
之所以之前没什么动静。是因为所有的欧美观察团都认定,南京城是不可能守住的。
大多数的记者,稿子都写好大半了。只等着填写时间,跟伤亡人数了。
结果没想到,一觉醒来,稿子全部作废。南京城守住了,不但守住了,甚至还全歼日军。
如此离谱的翻转,让所有在中国的观察团彻底的陷入疯狂。
所有的军事顾问都彻底的投入到了这次战斗的推演中。他们想要知道,中国军队是如何击败日军的。
因为从人数,装备,乃至士兵素质所有的层面,中国这边都不占据优势。
尽管看似集结的十五万的大军。但是实际上,真正的精锐部队只有三万左右。其余的都是杂牌军以及临时征兆的青壮。如此配置竟然打赢了在欧美各国看来,都堪称精锐的日军,着实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只是,不管那些所谓的战术专家如何推演,他们最终都只能得到城破兵败的结果。
他们不知道具体的战斗细节。自然是不可能复盘这场战斗的。
实际上,美国人知道的多一点。因为在陆忠锐的队伍中,有一个美国人。他是美国军火公司的顾问,算是一名观察员。
因为陆忠锐这边,有不少美国人的实验性武器。他的任务就是负责观察这些武器的效果。
并整理出这些武器的优缺点,以便背后的军火公司进行优化。
而观察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巴祖卡,这种精型反坦克武器。这东西,在美国人心中,其实主要针对轻型装甲车,或者汽车之类的。
对坦克按说是差点意思的。或者说,对标的是一战时期的那种所谓的坦克。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坦克不管是性能,还是装甲都已经今非昔比。他们并不确定这东西的效果怎么样。所以需要实战检测。
陆忠锐得到的巴祖卡跟火箭弹,比预想的多得多,就是因为他们需要看到更多的数据,以此来决定这件武器的前途。
实际上,巴祖卡的实战结果可以说是烂到家了。毕竟没有哪一种武器,能够故障率百分之五十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能够解决点火问题,提升一下穿甲效果。这种武器,将会是一种战场上的反装甲利器。
南京保卫战的舆论还在发酵。国民政府借此机会大收民心,赚的是盆满钵满。但是校长其实很郁闷,因为他现在面临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这支部队。
这是个相当危险的问题。外人不知道,但是校长可是知道。这支部队是在总指挥逃跑的情况下,自己做主打赢的战斗。
如此,他们会不会对国民政府有意见。按理说这种其实好操作。只要政府占着大义,直接将这些士兵收编,然后打散编入其它部队,就能够轻松解决部队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但是刚刚将这支部队吹到天上,转头就打散,也着实有点败人品。最关键的是,到现在他都不知道这场战斗的指挥者是谁。
目前,虽然日军被击败。但是他们在周边还是有着不少的军队的。城内的守军并未对周围进行肃清。南京城还是处于日军的包围中。只不过他们的兵力已经无法继续进攻了。
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已经派了几队人进入了南京城。但是始终没有回信传来。
不过这时候,处座这边倒是有了想法。因为他收到了陆忠锐的电报。
陆忠锐虽然是自愿留下的。但是军情处也不可能真的彻底放弃他。所以,他手中是有电台的。所以,战斗结束之后,陆忠锐想了一下,还是向着处座汇报了一下战果。
他对于处座这个人,没有太多的恶感。而且从大义上来说,军情处是抗日的,处座算是一个抗日英雄了。虽然私德有待商榷,但是这个时代,实在是没法计较太多。换个别人,几乎不可能比处座干的更好了。
处座收到电报之后,也是一脸的懵逼。因为陆忠锐在信中表示。战斗之所以能够胜利,主要是因为南京市市长萧山令的带领。以及各路军队将领的支持,大家共同完成了这次战斗。
陆忠锐知道国民政府的操作。这时候,无非是推出一个英雄,大肆营销一阵,以此来博得民众的好感,乃至国际社会的援助。
但是他从一开始就点明了,这次战斗不是任何一个指挥官的功劳。而是所有人集体的荣誉。
对此,出生入死多日的几个军官也是表示赞同。陆忠锐在这里其实已经开始埋下伏笔了。实际上,他本意并不希望这支军队回到国军。
因为按照国军后来的表现,这支部队回去了,早晚会被他们葬送在战场上。就算是侥幸没有葬送。日后也会是我党的敌人。
实际上,最好的结果就是让这支部队独立出来。为日后加入红党做准备。
但是如此一来,部队的补给就成了问题。
南京城虽然还有不少补给。但是目前也就只能坚持两个月左右。更长远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的计划就是,要钱,要人,要粮。
国民政府到处都缺钱,但是这笔钱不能不给。对于一群包围了南京城的功臣,赏钱是必须的。
只是白花花的大洋,给了那些大头兵,校长心里实在是苦啊。
但是钱还是小问题。守军现在还要武器,要粮食。
按理说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打了胜仗,自然是要犒赏三军的。但是这支队伍不在自己的控制中,校长是真的不想给。
没错,校长就是这种人。
实际上,这时候全国已经有大量的民众开始自愿捐钱捐物了。但是这些物资,很难正常的进入南京市。
他们掌控这座城市。但是日本人在外面仍旧是战局优势的。
不过或许是因为南京城的大败,伤了日军的元气。毕竟数万人的伤亡,无论如何都是需要有人负责的。日本军方内部估计正在扯皮。
针对中国乃至南京的反击行动迟缓了很多。
这也让陆忠锐有了更多的时间,为下一波的战斗做准备。
首先就是武器弹药。目前的武器是够用的。足够再打一次之前那种烈度的战斗。但是这对陆忠锐来说远远不够。
火力不足综合征晚期的他,还需要更多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