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军情处总部。处座正在跟陆忠锐大发雷霆。
“你以为你是谁,你功夫再好,留在这里有什么用。军情处迁移至重庆,这是上面的命令。你难道想要违抗军令不成。”
“军令是什么?放弃金陵?”
“你是军情处的特工,不是前线的士兵,你要考虑的是情报战,是给前线士兵争取情报支持。不是跟他们一起留下来拼命。
忠锐啊,你是我军情处最好的特工。你有没有想过,上了战场你就是一个人,一支枪。但是在情报领域,你能够抵得上一百只,一千只枪。这个简单的道理,你难道想不明白?”
“处座,我是军情处的特工,但是我同时也是黄埔军校毕业,我是一名军人。”
“你还知道你是军人,军人的命令是服从命令。”
“不,军人的命令是保护国家,保护百姓。你哪只眼看到我不让你保护国家,保护百姓了。”
“金陵的百姓还有撤退,我们当兵的先走,是什么道理。”
“撤退已经在安排了,你......”
“处座!你信吗?”
陆忠锐这句话直接让处座破防了。没错,这就是陆忠锐对国民政府甚至是对校长最不满意的地方。
在战略上,金陵已经被放弃了。但是校长做事犹犹豫豫,瞻前顾后。又怕彻底放弃丢了面子。所以,还象征性的加派了一些兵力,做出了一副准备打一打的样子。甚至为了面子,有意无意的妨碍百姓撤离。
正是这个不上不下的决定,彻底的将金陵送入了地狱。以处座的地位跟智商,自然不难看出。金陵是不可能在日军进攻之前完成撤离的。
“钟锐战场上一地的得失是很正常的。我们还没有输,就算日军占领了这里又会怎么样?我们终有一天能够拿回来的。”
“不,我相信会有那一天。但是你信不信,只要我们离开了,金陵的百姓看不到那一天。”
“你担心的是这个。有国际上那么多的视线盯着,日本人不可能做出太过分的举动的。你......”
“处座,如果国际上的声音管用的话,这场战争会发生吗?”
“你......”
这是陆忠锐第一次如此激烈的反驳自己的最高领导。甚至让处座无言以对。
“你知不知道,你留在这里就是送死,你有大好的前途......”
“国家都没了,前途有什么用。我参军是为了前途吗?我是为了保护这个国家,保护这里的人民,是为了在战场上杀敌。处座,无论如何我都会留下的。”
“......”
办公室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直到门开了,王长峰走了进来。
“处座,准备的差不多了。”
“嗯。陆忠锐......听令。”
“是。”
“我现在任命你为军情处南京站站长。整个南京军情处,愿意留下的你随便挑。武器我全部留给你。
从今天开始,南京站进入深潜状态。如果南京城失陷,你们要继续潜伏下去,继续为军情处提供这座城市后续的情报。”
“是。”
“去吧。”
这大半年中,陆忠锐不是什么都没有做的。王亚樵的铁血救国军经过了大半年的训练,也是有点火候了。就是没有见过血,所以战斗力并不保险。
而在金陵城内,铁血救国军在建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因为不少民众提前做了转移。所以,金陵有大量空白的房产。
几乎每一个空白的房产,都被做了改造。在里面修建了简易的防御工事。不少地方,还借助下水道之类的地方,修建了隐秘的地下通道。
陆忠锐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跟日军正面硬拼。那样不现实。他要做的是巷战,而且是有准备的巷战。
一旦日军进城,他们的飞机,舰炮这些重武器就废了一多半了。到时候金陵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每一个地下室,每一条下水道,都会成为他们的噩梦。
在所有的提前演练中,陆忠锐都强调了一个基本的战术。不需要理会阵地的得失,不需要理会弹药消耗。集中所有的力量,只做一件事,杀鬼子。
用所有的手段,尽可能的在这里杀伤鬼子,削减他们的数量,尽可能的拖延时间。让每一个百姓都有机会撤离南京城。
陆忠锐要做的就是留给日本人一座空城。
....................
12月1日以后,南京的政府机关已全部撤离南京。校长夫妇也于12月7日飞离南京。在国民政府撤离前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唐生智司令悲壮地发誓要和南京共存亡。
不过陆忠锐知道这个逼不是什么好东西。实际上,南京保卫战本身可以坚持更久的。
唐智生的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口号,其实非常激励民心。
守卫南京的主力是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蒋介石的最精锐部队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以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
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在上海战役中人员损失都已过半,士兵的大多数都是临时补充的新兵。
由于中国没有预备役的征兵制度,这些新兵都是从农村临时召集或强行抓来的壮丁。这些新兵完全没有受过基础的军事训练,使三个主力师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只有教导总队有较强的战斗力。
而教导总队多数是军校的学生,正直热血激愤的年华。总指挥都表示要血战到底了。这些学生岂能落后。
战事一开始,他们真的是拿命在拼的。
日军首先向地形上比较容易进攻的光华门发动攻击。但守卫光华门的是最有战斗力的教导总队。
战斗十分惨烈,日军曾一度占领光华门,又被教导总队发动反攻夺回。
坚守中华门和雨花台的八十八师抵抗也十分顽强。到12月12日为止的3天激战中,日军伤亡人数多达7200余人,但仍没有能够突入南京城内。
可是在12月12日傍晚7点,唐生智却突然向各路守军发出撤退的命令。自己也背弃了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于12月12日傍晚8点,乘坐为他保留的最后一条小汽艇北渡长江逃走。
这个离谱的操作,也彻底的成为了南京城沦陷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