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酝酿五箭
独孤世遗2025-11-10 11:052,373

孙承宗和刘一燝离开后,朱慈炅连刘若愚和田维章都赶出御书房了,偌大的宫殿里,只剩下小小的一个他。

他觉得自己最近的情绪很不对,本来他已经有心理准备,要面对现实,不能让反腐影响朝廷的运作。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一时激奋,最后的结果完全颠覆。

关于科举制度这件事,朱慈炅早就有过思考。

信王挂名主持的殿试,来宗道录用的天启八年进士,朱慈炅在山海关接见了前三十六名。反正以他的认知,他所掌握的识人之术,全是一言难尽之徒。

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打破了门阀世家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对于时代的进步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甚至,这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烙印之一,即便后世废除科举,一样有各式各样的状元出现在生活中。

对如今的大明而言,朱慈炅很容易就发现了南方的科举垄断,三十年南状元就是明证,由科举形成的各种官场关系也是大明党争的重要因素,更甚者全系统的腐败同样离不开科举。

但是,对于废除科举这件事,朱慈炅其实相当谨慎。

科举制度与皇权制度也是同时高度绑定的,鞑清一废科举,皇权就走进坟墓,这是朱慈炅独有的历史经验。

当然,朱慈炅还有用舆论来统一思想的手段。

《朕问》可以有各种思想,但忠君爱国皆是前提。《通报》虽然流俗,但现代西方传媒的断章取义、预设立场一样没有少用。

这个领域,他甚至不允许任何人插手,牢牢控制在内廷。

对于科举,朱慈炅一直以来的想法都是倾向于制度内改良,而不是彻底推翻。为此,他还浪费了许多个日夜,回忆当年义务教育的教材,整理那些枯燥的数理基础知识。

四岁稚童一字一划著书,宫灯下炭笔写秃数匣——此间辛苦,岂是常人能忍受?虽然他有成人的意志,可他的身体依然是个娃娃。

这项工作,他至今都还在继续。甚至把这当成了他一项融汇古今的历史使命,是他朱慈炅重活一世,留给这个民族的财富。

但是今天,他愤怒之下,竟然连科举的根都刨了。

虽然是一时冲动的决定,但也谈不上多后悔。大明朝满目疮痍,遍体脓包,就算自诩后世社会精英的朱慈炅,天子剑在手,他一样不知道该从何处动刀子。

他继位后的所有新政改革其实都不成章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反正他觉得应该如此,不适应再改就是。

不过,当他明确废除科举后,反而像是释放了千钧重担,似乎突然明白了目标。要救大明,必须下猛药了,第一步就是废除科举。

这一步打破了官绅地主垄断,甚至解决了大明士绅优待的顽疾,可以重塑社会关系,这才是真正的改革。

他推出的试举制还需要有考成法的加持,也还需要“天天大计,日日京察”,要与高压反腐密切配合,要加强皇权下乡,要改革官职匹配,要推动全民教育。

这才是系统工程,道阻且长,但他迈出了第一步。

当然,朱慈炅也知道这个试举只是优于科举。如果他的教育体系成熟,未来一样会有问题,官绅问题没有了,学阀问题一样会出现。

不过,他活不了那么久,以后的问题交给后人的智慧。

朱慈炅将自己旧的笔记本悄悄合上,从书橱里找到了一本崭新的笔记本。

这是邱致中这个新厂公,亲手专门裁制的,封面不再是旧本的一张红纸,而是全新的压印技术,紫禁城的浮雕,有种特别的美感,上面还有“御用”两个小字。

朱慈炅抚摸着封面,那种独特的凹凸感触动指肚,压抑的心情都有些舒缓,他微笑摇头。这不长进的玩意,天天不干正事。不过,东厂接下来应该有得忙了。

朱慈炅坐回御座,握起炭笔。他需要思考记录为匹配科举废除而准备发起的舆论风暴,《通报》和《朕问》应该要发布宣传的内容,

首先是要梳理历史的任官制度,从贵族制、军功制、察举制到科举制,要分析这些制度的优缺点,要重点批判这些制度在当时历史上的进步性和时代发展后的局限性。

要回顾前汉“举孝廉,父别居”的讽刺,也要重点讲述老童生的悲惨一生,科举对大好年华的浪费,书呆子治国的弊端,最后要得出试举制的先进性结论。

这篇文章可以交给李长庚来负责,他的历史功底比较深厚,不过现实批判能力比较弱,冯梦龙可以跟他合作完成。

第二篇文章要考证历代官职,要回顾从古至今国家体制的变更,要强调每一代的官制都要不断适应新的社会。

要讲分类分级管理,加强官员职责分工合作的必要,需要重点强调每个官职的责任和使命,以及用人要求。

要重点鼓吹十品官制的优点,要建立从基层和皇帝的直接通道,要让中枢的政策能被庶民理解,要讲万民一心,上下同欲。

这篇文章适合钱状元,他研究了这么久的官制了,应该拿出成绩了。

第三篇文章要详细解读试举制,要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要有缜密的晋升提拔逻辑,要有培养锻炼官员的合理机制。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试举制以行政实践具体政绩为晋升依据,是以实治国,而不是从书治国。

试举制打破官吏分野,提倡能者上庸者下。十品二十级,每品至少三年的实践锻炼,这样晋升到中枢的高官重臣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

这篇文章适合交给天工院,王铎和孙三才联手,可以完善。

第四篇文章要再讲讲考成法,新考成法要根据职级性质的不同制定政绩考核的标准,要体现政考对科考先进性。

同时还要创新引入“三审法”,对皇帝负责,让群众满意,合上级政策。

所以要让群众审官,让上级审官,让国家法度审官,每一会基层官员的提拔都必须要有治下百姓的口碑,领导的意见和吏部的考察。

这篇文章,阮大铖足以胜任,或许他还有创见和补充。

第五篇文章要讲廉政工作和行政教育。廉政工作要不断加强,要接受群众的有奖举报,要推动行贿受贿同罪。

每一级衙门都要定期开展对下级官员的教育指导,管理培训,总结经验,提高成绩。也要推进跨区域交流任官,七品以上就必须要异地为官。

这件事,廉政御史也要加入进来。那个梁天奇,前年巡视茶马得银20万两,分文不取,是个清正人物,那就来展示下文笔。

……

朱慈炅终于收笔,揉了揉手腕。

“别站在门口了,都进来吧。”

站在门口的太监们闻声而入,不过其中混入了一个怪物,全身披甲的成山伯王道允。他雄赳赳气昂昂的行了个军礼。

“陛下,敌人在哪?”

朱慈炅闻言有点呆滞。是哦,朕的敌人在哪?刀都出鞘了,敌人呢?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