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杂文轶事(九)美文欣赏
落日清风2021-06-24 10:026,265

  人生在世,谁也逃脱不了一个死字。有的人一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留下了辉煌壮丽的一生,有的人却一生碌碌无为,平平凡凡的过了一世。

  在人的一生中,有的人就给一些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久久的难以忘怀……

  人的一生,去逝如灯灭,这句话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我房子婆,噢,在这里先要解释一下,我的老家在渭北高原,一个穷乡僻壤(当然,那里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孩子把祖母叫婆,而把太祖母叫老婆。我们一家人原先住的老屋,坐北朝南正底子是两面老窑洞,东西两边是两排厦房,外边连着厦房的是庭房,从我有记忆时起,老婆住在东边窑洞里,祖母住在东边房子里,大概是为了和老婆区分的更清楚,我们兄妹和表哥表妹们就把祖母叫房子婆。

  房子婆是小脚,即就是人们说的三寸金莲,小时候看到她和我们的脚不一样,心里老是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曾问过她:为什么?当时房子婆私下里给我回答说是:小脚显得淑女、好看,老早的人都这样;再就是脚小就不向外跑了,所以老早的女人大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只围着锅台转。当然,房子婆也给我说过父母是怎么把她的一双大板脚变成小脚的,当时我眼前出现的是一双连骨头都被折断的血淋淋的脚!

  房子婆经常都把裤腿底下用黑色的裹脚布缠的紧绷绷的,这样,那两只小脚就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眼前,一年四季都是黑鞋、黑袜子、黑裤子,只有上身的有襟袄和头上拢的头帕是黑白浅兰三种颜色换着穿戴。但她一年四季都把自己收拾得利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走起路来,脚底生风!当然,她每天也把住的地方和院子收拾得很整洁,乡邻都会夸她的脚地能晒凉粉!

  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一到夏天,房子婆每天都会在她的案上凉一盆绿豆水或白开水,那是为我们兄妹五人准备的,放学后,焦渴难耐,我们就会一个跟着一个,鱼贯而入,赶紧去窑后面喝一肚子绿豆水或凉开水解渴。

  因为孩子多,我和哥总是轮换着跟房子婆睡,但因为婆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偏爱哥,哥和她睡的机会比较多,而我总是盼望着能跟房子婆睡,因为她在睡觉前会给我讲各种各样的传闻、故事,静悄悄的夜里,昏暗的油灯下,我钻在被窝里,半支起身子,托着脸仔细聆听,婆便盘腿坐在旁边,就着灯,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讲……但因为年代久远,大多已印象模糊了,却清楚记得一段顺口溜:

  高高山上一只鸡,不向我母向我妻。

  我妻要吃水果梨,等不得明打啼起,

  回来买了十斤水果梨,磨钢刀、削梨皮。

  你吃瓤我吃皮,母亲回来隔窗看,

  抓儿抓女把心淡,留下老狗把门看。

  逢年过节,房子婆会分别带着我们去走亲戚,去她娘家,去她的外婆家,她的七大姨八大姑家。回来时,房子婆不停地迈动着一双小脚,而我们却总是贪玩,趁她不注意,不是摘路边的酸枣就是采喇叭型的、紫颜色的打碗花,不见我们跟来,她就会扭回头,催我们快点。熟悉房子婆的人都知道她是个能人。

  房子婆会捏花馍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因而谁家亲友有个添丁进口、红白喜事行门户要用花馍,就专门派人来家里请房子婆去给他们捏花馍,虽然是无偿劳动,但这时却是房子婆最高兴的时候,她可能会觉得她对别人还是有用的,她会嘴上边满口答应着,边放下手里的活儿,然后收拾收拾,就穿村过巷去给人家帮忙,正所谓技不压人,往往像变戏法似的,一个个老虎、兔子、盘龙、老鼠等各种花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当然,也有人经常来找房子婆帮她们给物件上绣个花什么的,这都是很平常的事。

  房子婆也做得一手好饭,特别是她熬的红豆稀饭,迄今为止我也弄不清为什么经她亲手熬出来的红豆稀饭那么好喝:粘粘的、光光的、滑滑的,而且稀稠恰到好处,要是再加上一勺子白糖,那就更没得说,喝下去,那叫一个舒服,后来时间长了,便猜摩出,房子婆熬稀饭,分寸掌握的好,食料多少、水多少,中火烧开、小火慢熬。凡是经她手做出来的饭都好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政策实行改革开放,村子里很快有人响应号召,抢占先机,在村子周边开办小煤井,很快,房子婆也看到了商机,(煤井上招了很多远路工人,因为路远,吃住都在井上),她和父亲商量想去西沟底租地方去卖饭,父亲答应了,于是婆和爷就搬去了西沟底煤井旁边做起了卖饭生意,听父亲说因为婆(爷是给婆打下手)做的饭好吃,所以生意非常好,婆是变着花样做,面皮、凉粉、甑糕、臊子面、蒸馍、花卷、稀饭、小菜,看那些工人想吃什么,她就做什么,卖什么。只要隔一段时间,母亲就会磨一次面,白面装一袋让父亲或哥用自行车驮着给房子婆送去,黑面留给我们吃。房子婆为人得到,处事周全,她和周围人的关系都会处得很融洽。

  但是那年夏天,房子婆病了,父亲带着她到西安去看病,检查结果是肠粘连,当时就动了手朮,临回来时,医生叮嘱不能吃硬饭,但回来后,房子婆从不记口,父亲说她她也不听,她最爱吃硬饭,结果是父亲又带着她去西安做了第二次手朮,到第三次去时医生说再做不成手朮了,只能回家自己吃点药、自行调理,但她仍偏爱吃硬饭,没办法!

  结果,那是几年后的一个大年初一,我和妯娌响午做好饭,身体没有任何的不舒服,但到吃饭时却一口也吃不下,免强硬吃了一个饺子,最后还吐了出来,当时我没有多想,但到第二天早上刚起床父亲就打来了电话,说房子婆去世了,我立刻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正月初五,房子婆的身体便带着她的一切长眠于村南南卯地下!婆的去世,就像是在我们的心上挖去一块肉一样,先是撕心裂肺地疼,过后的感觉是空落落的!

  斗转星移,房子婆和爷已去逝好多年了,家乡也随着时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家也不例外,生活条件好了,哥把老屋重新整修了一翻,现在去看,老屋原来的样子已荡然无存,更别说房子婆和爷的痕迹,但翻出来的那些老照片、留在生命长河里的记忆和思念还在,一直都在!婆以助人为乐的精神一直影响并感染着我,她的为人处世之道也一直让我心生敬佩!

  你看,房子婆穿着浅兰有襟袄、戴着白色头帕、两边别在耳后、穿着黑鞋、黑袜、黑裤、绑着绑腿,迈着一双小脚向我走来……走来,一直走进了我的梦里……

  金老三算得上村里的富裕人家,老婆一生只开了一回怀,生了个儿子,起名金宝宝。

  金老三俩口一生没做过生意,也没有什么手艺,二十多年来就一门心思的务葡萄,成了村里有名的务葡萄能手。

  他过去是受过穷的人,日子过得很细,手中有点钱就赶紧往银行放,乡党送其绰号叫”过不够“。

  十里八乡村民都晓得他家境况不赖,虽说如今娶媳妇难肠,但上他家提亲的媒人却不少。

  提亲的人多了,免不得他越挑越眼花。介绍一个女孩,儿子看着差不多,父母却弹嫌太花梢;父母看上的女孩,儿子却嫌太俗气。父母和儿子的眼光不一样,儿子要时尚的,父母要贤妻良母型的。挑肥拣瘦一直把儿子耽搁到了二十八岁。

  宝宝年龄大了,提亲的人少了,不能再挑挑拣拣的了。

  这一次,有人介绍一个长得白净姣好叫如花的姑娘。第一天来家就要上锅案,饭罢就知道收拾碗筷洗洗涮涮。人常说,第一影响最深刻。“不错,这婚事咱订了。”

  两个娃通过三四个月的交往,金老三提出俩娃结婚,女方应充。

  婚后夫妻恩爱,父母喜出望外,一家人和和睦睦,村里人无不羡慕!

  谁知好日子才过了半年,宝宝妈跌了一跤,半个身子不能动弹,麻烦事来了。

  如花开始摆脸子了,又是拌擀面杖,又是摔菜刀的,她想分家还不明着说,故意把个平和的日子弄得不得安宁,好人金老三只能暗地里挨声叹气!

  通过十几天的折腾,金宝宝实在忍不住了,气急之下把心爱的妻子扇个耳光。

  这下可不得了了,如花象母老虎一样扑了过来,金老三怕儿子继续打媳妇,不顾一切抱住儿子的胳膊和腰,使得儿不能动作,媳妇得势,反过来把宝宝扇几个耳光,“你能行了,还敢打我?我要跟你离婚!你跟你妈过去。”说完,拧身就往娘家走。现在的人不太管闲事,街道没人拦挡。

  无奈的金老三把儿子叫到房子,“算了算了,我看你媳妇嫌你妈是拖累,想分家了,弄不成咱分了算了!免得你小俩口弄不愉快。”

  (叙接上文)

  宝宝说:“她想离就离,离了她我还不活了?”

  “说得倒好,现在娶个媳妇你知道多难?光咱这个村,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没娶上媳妇的有多少?五六十个呢。离了拿咱这条件也能再娶一个,又得花一二十万元,爸细发了一辈子,攒俩钱容易吗?反过来再说,重娶一个如果还不如如花咋说?”宝宝不吭声了。

  且说如花出了村子,恰好碰上村妇联,把她劝说几句,由于她的目的是分家,不是离婚,所以,轻轻劝几句就随着村妇联又回婆家了。

  分家其实就是分灶不分屋,单另吃饭就是了。

  十余天后,家里来了个泼辣妇女,她就是金老三的亲家母,她是看她亲家母来了,她未放下礼品,先是院里的前前后后转了一圈,女儿紧跟屁股地热情招呼,母亲始终不理不睬,转完后才进了宝宝妈的房子,她不让女儿进婆婆的门。

  宝宝妈看见亲家母来了,几次想坐起来招呼,都被亲家母制止,“亲家母,你睡上就行,我坐着,我今是看你来了,顺便问问你有病以来如花对你咋样?”

  “好着呢好着呢……”她心想,人家是亲娘俩不好都要说好,因为,天下谁都能得罪,唯儿媳妇得罪不起!

  “好着呢?好着呢院子里咋成了两个灶,分明是不好。”宝宝妈不敢吭声了!只是抹着眼泪。

  “如花,你过来,到你婆婆房子来!”她在亲家小房子门口喊女儿。

  如花象猫一样溜进了婆婆的房子。

  “我生了两个孩子,你哥娶了媳妇,你嫁了金家,当初为你能嫁个好人家,我东打听西打听的,总怕把你嫁个使不得的婆家,找不到好婆家把我急得嘴里常生燎泡,好不容易嫁给了金家,阿公勤快,婆婆贤良,女婿又听话,象这一家好人你上那儿找去?你婆婆身体好时,你表现也好,婆婆有病了你就翻鞭了?一个儿子分什么家,不嫌人笑话?一个女人如果对公婆不好,自己的男人在乡党面前永远是说不起话的……”老人越说越气,喝了口水又继续了:“你咋不学你嫂的样子,真是比你哥在我跟前都好!你哥有时还在我跟前拌个嘴呢,每回你哥拌嘴你嫂都批评他,前几天你爸和你哥去城里打工不在家,我半夜在家,连吐带拉的,你嫂蹬着三轮车把我送进镇上卫生院,挂号,取药,端尿盆,把我服侍的都不好意思的。她对我的无微不至同房的病人和大夫都把你嫂当我亲闺女呢。人都要有换位思想,你嫂如果像你一样待我,你是个啥心情,你爸你哥又是个啥心情……”

  “妈,你甭说了,我知道我错了!”她过去拉着婆婆的手,带着哭音说:“妈,我对不起你,我立即把那边的灶具拿过来。”

  “不急,妈这儿有二百块钱,去镇上买一桶黄酒,再割上二斤肉,捎几个凉菜,等你公公和宝宝从葡萄地回来,咱好好吃个团圆饭!”

  “妈,你装上,我有!”说完,如花骑着电摩高高兴兴地上集去了。

  我的母亲吕氏在去年阴历的腊月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此走完她85载的人生之路。

  母亲走后的那段时日,我的神情近乎崩溃,夜不能寐,白日无神,心中的痛苦折磨得我难以自拔,我爱我的母亲,想念我的母亲。

  母亲生于1936年,17岁就嫁给了我的父亲成了家。幼小的她早早地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母亲的一生是辛苦的,一生养育了八个儿女,那时的年月,没吃的,少穿的,生活状况一贫如洗,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孩子们稍微能蹒跚挪步时,大点的照顾小点的,腾开她,为了一大家人能多吃一口饭,她白天就和父亲一起上生产队挣点妇女工分,那时的母亲身体单薄,体格弱。但是在生产队集体干活她从不挑剔,经常还干脏活、累活、重活,只是为了略微多挣些工分,听父亲也说过,有几次母亲在从沟梁高处往下面背红薯时由于背的过重都跌倒过,她那么迈力,凭母亲的体格那绝对是硬杠着和忍受着的。

  这么一大家人,容不得母亲有半点清闲,就算是晚上,母亲为了我们身上的粗布衣祆也要忙来忙去,往往一忙就到三更天,为了白天再挣些工分,她只好勉强才睡上一、两个时辰。特别是秋冬交替季节,母亲为了我们的穿衣必须要黑夜、白天连轴转。秋季的夹祆、夹裤。冬季的棉袄、棉裤每人她都要准备。这些衣服的布料也都是她起早贪黑纺的线,织成的布,她剪剪裁裁,又纳又缝直至做好,一人一身。那时的条件,没有电灯,她只能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忙碌着,以致于母亲晚年时染上了眼疾,眼眶时常红肿,眼角老有泪水。这些,我们儿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生难忘。

  母亲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品德高尚。她和邻里之间从未红过脸,与人交往宁愿自己多吃些亏也不占别人一丁点的便宜。母亲时常给我们儿女们说:吃亏是福,善良做人。在这一方面,她做的很全面。邻里间只要她能帮上的忙,她都倾尽其力去帮,母亲不但针线活做的好而且还会刺绣、剪花。为了衣服能好看点、漂亮些,她在我们裤角边、衣袖处、鞋面上绣点图案、花草啥的多了些点缀,穿上它既漂亮又有创意。她常常也帮邻里间的孩子们那样弄,既搭上自己的材料又贴上功夫,她豪无怨言,只要邻里们吭声,她从不拒绝。邻里们、孩子们都无不称赞她。

  记得有一回,那都是一、二十年前我刚结婚后有人给我说的事了,但此事母亲却一直未告诉过我,我婚后的第三天本村的一位妇女来我家闲聊,她和我母亲年纪相当,我称她婶子,婶子和我媳妇还聊的热火,聊着聊着婶子就聊起了我的母亲,她说母亲人好、善良还争气,接着婶子就说出了又是几年前母亲尽力帮助她的一些事。婶子说:以前妇女们洗衣服都在涧棱边高棱下面的泉里洗,那天一大早,婶子和母亲还有另外两位妇女都去洗衣服,其间大家各洗各的衣服,有说有笑,但是过了不久,那位婶子邻居家的孩子在涧棱高处大吼着婶子说:你老四在学校跟娃打捶,头被打个血窟窿。婶子急忙扑上了涧崖去了学校,到了中午时分,婶子还未回来,母亲就把一担笼(就是一对笼子)已经洗干净的衣服挑到了婶子家门口,许久,婶子回来了,她很感激母亲,留母亲在她家吃饭,母亲只是关心地看了孩子的伤势后随口说:我把饭都做好了,一家人还在等我回去哩。几天后,婶子才听另外两个妇女说那天母亲的一担笼衣服当时才洗了一半,她把婶子家的衣服洗完送去后才去泉里又洗了另一半。婶子当时说完了这些,更让我佩服母亲的善良和高尚。

  母亲的离去,让我们伤痛欲绝,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辛苦的!伟大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由于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原因,本人仅读到高中一年级时,便被迫中途缀学了。此后,为了养家糊口,本人便四处奔走,靠在外打工度日。该书就是我在新疆昌吉市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时,开始创作的。

  当时,我白天还要打工度日。只有在晚上夜深人静,别人都休息了以后,我才能写作一会儿。当时,建筑工地上既没有电灯,又没有书桌,甚至连一个床板都没有。

  然而,这一切困难条件并没有吓倒我。为了能完成写作,于是我便买来了一只蜡烛,硬是在烛光下,趴在床头上,完成了该书的初稿。

  当时,由于我已缀学十年之久了。有些文字已经有些生疏了。为了不耽误写作工作。于是,我便将当时忘记的字空了起来,偷偷地写在了一张纸上。

  后来,我和朋友们上街游转时,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字典。这才将遗忘的字补了起来。

  由于连日的劳累,本人实在有些支持不住了。于是,便在白天上班时打起了盹。为此差一点从屋架上摔下来。

  不仅如此,当时本人可能有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结果不仅为此花去了许多钱财,而且还花费了许多精力。

  书稿完成以后,我便拿着书稿去四处投稿。后来却屡次碰壁,遭遇退稿。后来在一次去新疆某出版社投稿的路途中,遇到了两个骗子。被这两个骗子骗取了身上所有的钱财。

  另外,由于家境的困难,再加上世俗的偏见(他们认为我只有初中文化,而且是一个农民,跟本不是写作的人才)因而一直以来,我只是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孤军奋战着,其中所受的压力与困难更是常人难以忍受。

  其实,这些磨难还只是本人为这部作品所受的一部分困难而已。本人为这部著作所受的磨难,其实还远不止这些。

  该书改为电子版之后,曾经先后投过几个网站,但是,由于本书不是当今网络所流行的小说体裁,因而小说一直未能过签。

继续阅读:第三卷杂文轶事(十)往事回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良缘姐妹情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