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秦颜挥兵,三辅终战(六十九)
黯夜听雨2025-07-02 21:182,009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陈蕃却是力谏,“以田氏卑微,窦族良家,争之甚固”,“帝不得已,乃立窦后”,窦后父窦武即拜城门校尉,封槐里侯。

  在当时,国朝的政局形势已经发生了极为剧烈的变化。

  在铲除梁冀的斗争中,外戚元气大伤,执掌禁中的地位被深宫之中的宦官彻底取代。

  作为诛灭梁冀的元功,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五人皆万户侯,时称“五侯”,宠贵无比。

  单超早亡,病榻前拜车骑将军,其余四人专横,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墯”,掌控实权。

  因此,窦武不但没有像前任外戚们那样直接被拜为大将军,更谈不上掌握朝政大权,从而造成了窦武集团与宦官间尖锐的矛盾。

  同时,宦官掌权后大兴“党锢”以及肆意妄的行为早就已经使其成为士人公敌。

  故身为士人领袖的窦武,“常有诛翦宦官之意”。

  孝桓帝时窦武虽然权力有限,但借助外戚的身份可以直通内廷。

  延熹十年,窦武上书,直斥时弊,言桓帝“即位以来,未闻善政”,“委任近习,专树饕餮,外典州郡,内干心膂”,长此下去,“二世之难,必将复及,赵高之变,不朝则夕”,唯有重用那些“文质彬彬,明达国典”,堪为“国之贞士,朝之良佐”之人,国家方能安定。

  梁冀在位时,汝南袁著曾上书桓帝,直言“贤愚失序”,“势分权臣,上下雍隔”之弊,并建议任用贤能,削外戚之权,重用士人。

  只不过,当时因梁氏大权在握,桓帝未能采纳。

  而此次窦武上书的言辞更加激烈,桓帝出乎意料的竟欣然接受,下令释放了遭系囚的部分党人。

  仔细的想一想,便会发现同为桓帝一朝,袁著、窦武两次上书,主旨相近而结果迥异,直接体现了孝桓帝施政方略的变化。

  从这种变化来说,孝桓帝绝对不是一个无能的帝王,他能够清晰的把控住国朝政局的整个变化。

  绝对不是一个无能昏庸的君主!”何引开口。

  只要真正的在这个时代生活过,才能明白即便是昏庸无道的帝王,他们也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仔细的一想,梁冀之时,朝局为其党羽所控,孝桓帝困处深宫,不得与政。

  对于袁著的上书,桓帝不但无能为力,而且由于内外分隔,他根本不可能与士人取得真正的联系。

  而在这个授官任职决于大将军府的时代,不能排除士人倒向梁冀的可能。

  因此,孝桓帝不但不能从中得到好处,反而有助长梁冀权势的危险。

  所以,孝桓帝根本没有理会前一次的上书,而仔细一了,就会发现窦武上书时,外戚势力已经瓦解,摆在孝桓帝面前的问题已经是宦官权势的过分膨胀。

  对于孝桓帝,朝中任何一种权力过于强大都是不利的,他需要营造某种平衡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利用士人与宦官的对立来牵制宦官,正是达到政治平衡的最好途径,这便是孝桓帝接受窦武建议解除党锢的真正原因。

  同年,孝桓帝崩,窦后临朝定策,窦武以大将军辅政,窦氏族人皆任要冲。

  再加上窦武起用天下名士,共成大计,“天下雄俊,知其风旨,莫不延颈企踵,思奋其智力”,以陈公蕃为代表的士人集团成为他坚定的支持者。

  在这个时侯,窦武掌握了部分朝政,拥有了与宦官抗衡的资本。

  于是外戚和士人的联合与宦官的矛盾开始转变为诛灭宦官的斗争。

  这些事情,二位叔祖都是经历过的,就不用小子多说了吧?”何引看了一眼张奂和刘宽。

  张奂倒没有说话,只不过刘宽看了一眼何引缓缓开口,“继续说下去,我们两个老头子想听听你准备下面怎么说!”

  何引看向了张奂,张奂却对着刘宽点了点头。

  何引一见,想给自己一巴掌,“言多必失,言多必失啊!”

  “继续吧?”刘宽眼中饱含深意的看着何引。

  “那好吧,小子继续说。

  在斗争之初,窦武以及士人的确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时“中常侍管霸颇有才略,专制省内”,是宦官集团的重要首领,“武先白诛霸及中常侍苏康等,竟死”,给宦官以重大打击。此时的局面对窦武相当有利。

  但是窦氏外戚和士人联合起来与内宦随着斗争的深化,他们的局势却逐渐恶化。

  诛杀管、苏后,在陈公蕃的建议下,窦武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宦官曹节、王甫等。

  而窦太后在此时对此却表现出反对的态度,坚决不听窦武等人的言语。

  窦太后对待管、苏与曹、王两个宦官集团的不同态度,是由他们与太后的关系决定的。

  窦后“素忌忍”,因桓帝宠爱采女田圣,遂杀之,又欲尽诛诸贵人,管霸、苏康苦谏乃止,因此怀恨。

  曹节、王甫等却是“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及其支类”。

  因此,当窦武告之欲杀曹节、王甫并尽诛宦官的计划后,太后以“但当诛其有罪,岂可尽废邪”的理由“冘豫未忍”。

  从深层的角度来看,管、苏二人“有才略”,严重影响到窦太后执行自己的意志,招致太后不满和警惕。

  但这种不满仅针对那些权势过大,对太后形成障碍者,并非所有宦官,如曹节、王甫等是得到保护的。

  窦太后的不同立场使窦武“事久不发”,坐失良机。她们虽不反对抑制宦官,但绝不支持外戚企图取代宦官甚至尽诛宦官的行为。

  窦太后主政时,皇帝年幼,她实际上是皇权的代言人。

  而作为皇室和宗族双方的成员,太后本是皇室中家族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在面对外戚与宦官之争时,也更加倾向宦官一边,可见此时的皇权与宦官的利益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只不过,窦武二人太过于……”

继续阅读:第三百四十章 秦颜挥兵,三辅终战(七十)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三国之天下布局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