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中元二年,光武帝崩,太子继位,是为明帝,永平三年,立马氏为后,这三家的身份开始从功勋世家转变为外戚之家。
马氏虽然身为外戚,但因明帝精明强干,又兼马援教训在前,却显得愈发谨慎。
据载马后“正位宫闱,愈自谦肃”,“躬履节俭,事从简约”,“日夜惕厉,思自降损”。
其他家族成员如马廖“性质诚畏慎,不爱权势声名,尽心纳忠,不屑毁誉”,“虑美业难终,上疏长乐宫以劝成德政”;马防亦“屡上表让位”,表示不贪权位。”
“继续!”张奂对着何引道,何引看了一眼身后。
“来人,在这里搬来一个炉子,煮水!”
“诺”
大门之外,何引的亲卫应命。
不久之后,玄甲卫从大门之外,搬进来了一个炉子!
“再去接一些水来,我煮茶水喝!
兄弟们累了,就喝酒吧!”何引对着玄甲卫说到。
“放心吧,弟兄们知道的,不过,牧筠弟妹征伐羌人不太顺利应该!”
“放心吧!”
何引一边将炉子点燃,一边和自己的兄弟说话。
“好吧!”
不久之后,玄甲卫又给何引提了一桶水来了。
何引从木桶之中舀水到壶中,将水壶放在了炉子之上!
“马后因见家中奢侈而绝宗族岁用,使马防、马光“讫永平世不迁”,又特意不录马防为明帝参医药之功,两拒章帝为舅氏封侯之议。
直至建初四年,在章帝的坚持下,廖、防、光才在退位归第的前提下接受封爵。
然尽管如此,马氏的权位已远非光武时的阴、郭等后族可及。”
“首先,马后开东汉后妃参政之例。永平中,明帝虽慎防外戚,却让马后参与政事。
“时诸将奏事及公卿较议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
每于侍执之际,辄言及政事,多所毗补,而未尝以家私干”。
章帝时马后数次否决皇帝封舅氏为侯之议,虽体现了抑制外戚的决心。
却也在某中程度之上,说明她对皇帝的决定拥有否决之权,标志着后妃对人事、政务的影响再度提升,给后世后妃参政提供了先例,为和、安时期后妃干政埋下了隐患。
其次,马氏虽受到皇后的限制,其家族权势还是在迅速膨胀。
马廖官拜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马防、马光皆任黄门侍郎。
永平中,山阳王刘荆、楚王刘英、济南王刘康、淮阳王刘延等关东诸王相继谋反,明帝在惩处谋反诸王的同时还广为牵连,由此获罪者数不胜数。
如楚王刘英谋反,“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淮阳王刘延谋反,“司徒邢穆、驸马都尉韩光坐事下狱死,所连及诛死者甚众”,以致出现了“吏杀良人,继踵不绝。百官无相亲之心,吏人无雍雍之志”的局面。
关东诸王所结交者多为当地人士,因此这几起谋反案牵连者也都是关东地主。
对关东的贵戚和功臣家族,明帝也加强了打击力度。
如少府阴就之子阴丰因杀其妻郦邑公主,被明帝下令处死,阴就被迫自杀;尚馆陶公主的驸马都尉韩光因参与淮阳王谋反案,被处死;郭后亲族郭嵩、郭骏被告与楚王谋反,坐罪失国。
因各种原因,开国的云台二十八将,经明帝一朝近半绝国。
关东的士人势力自此遭到沉重打击,诸子百家更是趁机暗中杀死了一些忠于汉庭的势力。
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关中的变化,这使马氏的地位得到了决定性的巩固。
章帝建初元年马太后在诏书中提及马氏家族时言道:“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苍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后明帝崩,马氏借章帝初立摄取了大量的权力。
自前汉时期起母权便十分强大,尤其在婚嫁、家事等方面占据了支配地位。
在皇室之中,母权就转化为政治的特权。
每当新任的皇帝年幼无知,缺乏统治经验,太后及其家族往往承担指导和辅佐的任务,这就使他们能够取得许多原属皇帝的权力。
光武帝节制外戚,“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明帝临终遗诏拜马廖为卫尉,也不过九卿而已,然而到了章帝时,这种制度已无法维持。
建初二年,章帝“以元舅马防为车骑将军,服银印青绶,位在卿上,绝席”。
车骑将军在前汉时期本是金印紫绶,比公,兼为内朝官,实际权力要大于三公,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
章帝虽然表面上遵建武、永平之制,拜马防为车骑将军时只服银印青绶,但“位在九卿上,绝席”、“置掾史”的地位还是显示马防已经得到了东汉以来外戚的最高权位。
特别是章帝数次要求封舅氏为侯,违背了“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的祖训,更显示了对马氏的无奈。
马防、马光“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观,连阁临道,弥亘街路,多聚声乐,曲度比诸郊庙。宾客奔凑,四方毕至”,“刺史、守、令多出其家”,“防又多牧马畜,赋敛羌胡”。
防、光、廖三家奴婢千人,兄弟父子并受爵土,荣显冠世,多买京师膏腴美田,作大庐,近带城郭,妨困小民”。
马氏权势膨胀的另一个表现是窦、梁的迅速衰落。
建武后期至永平初年,窦氏、梁氏依旧权倾朝野,风光无限。
然而自永平二年的窦林案开始,这一庞大的政治集团竟突然滑落,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窦林于永平元年任护羌校尉,由于为诸羌所信,大豪滇吾之弟滇岸遂降。
不知是出于被下吏所欺还是欲谎报功劳,窦林竟谬奏滇岸为大豪,承制封其为归义侯,加号汉大都尉。
然而,次年真正的大豪滇吾归降,窦林又复奏其第一豪,并谎称滇岸即滇吾,只因陇西语音不正有所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