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逢场作戏
冷炼笙2025-11-06 20:073,564

夜色渐浓,京都城内的喧嚣渐渐平息,唯有宫墙深处依旧灯火通明。

李景隆身着常服,终于匆匆入宫。

奉天殿内,数十支红烛高烧,将大殿映照得如同白昼。

朱允炆伏在宽大的御案前,正专注地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章。

手中的朱笔不时停顿,眉头微蹙间,似在思索着什么。

李景隆跟在太监总管庞忠的身后,缓缓走进大殿。

目光落在那道忙碌的身影上,眼神中闪过一抹复杂难辨的神色。

那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冷漠与审视,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曾几何时,他对这位年轻的帝王还抱有几分辅佐之心。

可如今,这份心思早已在朱允炆的猜忌与步步紧逼中,消磨殆尽。

或许是朱允炆太过投入,或许是他故意为之。

李景隆已经走到御案前十步之外站定,躬身等候。

而朱允炆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一般,依旧埋头执笔,在奏章上认真批注。

连头都未曾抬一下。

大殿内静得可怕,只有朱允炆偶尔翻动奏章的沙沙声,以及烛火燃烧时的噼啪声。

李景隆就那么静静地站在原地,目光平静地看着朱允炆,仿佛在欣赏一场精心编排的好戏。

他心中冷笑,这位陛下倒是擅长扮演心系天下、殚精竭虑的好皇帝。

只可惜,这份伪装在他眼中,实在太过拙劣。

不知道过了多久,李景隆只觉得双腿都开始发麻。

几乎快要支撑不住身体的时候,朱允炆才终于放下手中的朱笔,缓缓抬起了头。

当他看到站在不远处的李景隆时,脸上立刻露出一副惊讶的神情。

仿佛真的刚刚才发现有人在此等候了许久一般。

“九哥儿?你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不早些出声提醒朕?”

李景隆心中暗自腹诽,面上却依旧带着温和的笑容,拱手答道:“微臣来了有一会儿了。”

“见陛下忙于朝政,专注万分,便不敢贸然打搅,以免扰乱陛下思绪。”

他顺着朱允炆的话茬接下去,语气恭敬,恰到好处。

朱允炆闻言,立刻转头瞪向旁边的庞忠。

脸上流露出一丝明显的不满,语气严厉:“庞忠!你怎么回事?!”

“曹国公觐见,为何不及时提醒朕?”

庞忠吓得浑身一哆嗦,连忙跪倒在地,连连磕头。

声音里带着慌乱与自责:“奴婢该死!”

“方才见陛下批阅奏章太过专注,一时忘了通报,求陛下饶命!”

他额头重重磕在金砖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一副惶恐不安的模样。

“陛下息怒,不必怪罪庞总管。”李景隆连忙上前一步,笑着为庞忠辩解,脸上还故意浮现出一丝自豪与欣慰。

“陛下为了天下苍生,日夜操劳,废寝忘食,这般殚精竭虑,实乃我大明朝之幸,更是百姓之福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案上堆积的奏章,语气诚恳:“倘若天下百姓看到陛下方才这般专注认真的模样,定会感念陛下的辛劳。”

“称赞陛下是心系百姓、胸怀天下的好皇帝!”

这番话明明是毫不掩饰的赞扬,可在此时的奉天殿内听来,却总让人觉得有些异样。

无论是说的人,还是听得人,都有这种感觉。

李景隆说这话时,语气看似恭敬,眼底却毫无诚意。

朱允炆听着,脸上虽带着笑容,心中却隐隐有些不满。

这赞誉背后仿佛藏着别的意味,可他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只能顺着李景隆的话往下接。

“就你会说话!”朱允炆笑着指了指李景隆,语气中带着几分刻意的亲近,随即转头对庞忠道,“既然曹国公为你求情,朕便饶了你这一次。”

“还不快起来,给曹国公搬张凳子来!”

“谢陛下饶命!谢曹国公!”庞忠如蒙大赦,连忙磕头谢恩。

而后匆匆起身,快步跑到殿角搬来一张紫檀木凳,恭敬地放在李景隆身旁。

“多谢陛下。”李景隆微微颔首,毫不客气地坐了下来。

姿态从容,仿佛在自己家中一般随意。

朱允炆看着他坐下,脸上的笑容愈发和煦,语气中满是赞许:“九哥儿,此次蛮族之乱能够如此迅速地平定,你功不可没啊!”

“若非你亲自挂帅出征,运筹帷幄,古州的乱局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更不知会有多少无辜百姓惨遭战火蹂躏,白白丧命。”

他拿起案上的一份奏章,轻轻晃了晃,继续说道:“消息传回京都之后,满朝文武无不对你交口称赞。”

“都说朕有识人之明,重用了你这样的栋梁之才。”

“看来,朕的确没有看错人!”

“陛下过誉了。”李景隆连忙起身拱手一礼。

嘴角始终噙着一抹恰到好处的笑容,语气谦逊。

“微臣只不过是竭尽所能而已,能为陛下分忧,也是臣的本分,这说明微臣还有用。”

“而且此次能够平定蛮族之乱,全凭陛下的英明决策,以及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微臣不敢居功。”

虽然早已料到朱允炆会对他多加褒奖,可这般热情盛赞,还是出乎了李景隆的意料。

只不过那些赞誉,此刻听来却只觉得可笑。

他早已看透了这位年轻帝王的心思,表面的温和与信任之下,藏着的是无尽的猜忌与算计。

奉天殿内的烛火,依旧在无声地燃烧着,映照著君臣二人各自的心思,也映照着或许即将到来的风雨飘摇。

“你太谦虚了!”朱允炆笑着摇了摇头,眼角的余光扫过侍立一旁的庞忠,抬了抬下巴示意道:“快,给李卿看茶。”

“奔波半月,日夜操劳,定是辛苦万分。”

庞忠连忙躬身应诺,双手捧着茶盏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为李景隆斟满一杯热茶。

茶汤清澈,氤氲的热气中带着淡淡的茶香。

李景隆双手接过茶盏,微微躬身致谢:“谢陛下体恤。”

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他心中念头一转,知道是时候切入正题了。

放下茶盏,他神色肃然道:“微臣铲除蛮族乱军之后,已即刻处置古州后续事宜。”

“命原古州守将董明麾下的副将纪仁,暂代古州守将一职,主持城防要务。”

“又令古州布政司使苗正全力配合纪仁,安抚战后流离失所的百姓,统筹粮草物资,望尽快让古州回归正轨。”

“如今古州境内秩序井然,民心渐稳,后续正式任命及相关事宜,还请陛下定夺。”

“朕已经听董华禀报过了,你处置得极为妥当!”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中满是赞许。

“既然你觉得纪仁可用,那就今后由他镇守古州便是。”

“朕已命翰林院拟好了圣旨,不日便会快马送达古州,昭告全境。”

“陛下圣明。”李景隆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笑容,随即话锋一转,面色陡然凝重起来。

“既然董将军已然向陛下禀明详情,那陛下应该也已知晓,此次古州蛮族之乱,并非偶然。”

“实则是周王朱橚暗中勾结白莲教余孽,蛊惑蛮族首领,挑唆其起兵作乱,意图扰乱天下,趁乱谋反。”

他抬眼看向朱允炆,眼神中带着一丝忧虑:“周王此举,足见燕逆余党依旧贼心不死。”

“如今朱棣虽被囚禁天牢,但朝中仍有其旧部潜藏!”

“天牢的守卫,恐怕还得再加派兵力,严加防范,以免出现差错,让其有机可乘。”

“九哥儿放心,此事朕都知晓了,也已一一作了部署。”朱允炆缓缓点头,语气带着几分笃定。

随即摆了摆手,语气轻松了些,“朱棣已然兵败被俘,身陷囹圄,即便还有余孽在世,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绝无卷土重来的可能!”

“今日是个大喜的日子,不提这些扫兴之事了。”

话锋一转,朱允炆脸上露出几分和煦的笑容,语气亲切:“朕听闻,九哥儿近来又得了一子?真是可喜可贺啊!”

“正是。”李景隆脸上露出真切的笑意,随即又染上些许自责与遗憾,“微臣平定蛮族之乱,班师回朝之后,才知晓这孩子就在微臣离京出征那日,便已提前降生。”

他轻轻叹了口气,续道:“这孩子看来是个急性子,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这大千世界,算是早产了些。”

“不过万幸,母子均安,也算一桩幸事。”

“吉人自有天相,就像九哥儿你一样,总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朱允炆笑着起身,目光在殿内扫了一圈,语气带着几分思索。

“既然朕的小侄儿降世,那朕怎么也得有所表示,好好赏赐一番才是。”

他摩挲着下巴,沉吟道:“赐他一件什么赏赐好呢?”

“多谢陛下惦念,微臣代犬子谢过陛下隆恩。”李景隆连忙起身,躬身行了一礼,脸上满是感激之色。

语气却带着几分谦逊,“不过这孩子才刚刚降生,懵懂无知,即便得了陛下的贵重赏赐,也不知其珍贵。”

他顿了顿,提议道:“不如先将赏赐之事搁置,等他长大几岁,懂事之后再说。”

“届时,微臣定带他入宫,让他亲自向陛下谢恩,聆听陛下教诲。”

“言之有理,便依你所言,等他再长大些再说。”朱允炆笑着点头,目光落在李景隆身上,带着几分意味深长。

“不过,小侄儿的赏赐可以往后拖延几年,你的赏赐,却万万不能欠着。”

他语气郑重起来:“古州之乱,危及天下安稳。”

“若非你挂帅出征,运筹帷幄,身先士卒,恐怕难以如此迅速地平定叛乱。”

“此等大功,功不可没!”

“你且说说,想要什么赏赐,只要朕能办到,定不吝啬。”

话音落时,朱允炆两只眼睛直勾勾的看着李景隆,虽然脸上带着笑意,可是听起来却总觉得背后直冒寒气。

“为朝廷效力,是臣之本分,不敢求赏。”李景隆摇了摇头,认真的回答。

“不行!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是朝廷的规矩,岂能因你谦虚而废?”朱允炆摆了摆手,语气不容置喙。

他背着手,在御案前来回踱着步子,眉头微蹙,似在认真思索着合适的赏赐。

李景隆见状,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心中冷笑。

他自然知晓朱允炆的心思,这般故作大方,不过是想以赏赐来拉拢他,同时也是在试探他的野心。

既然如此,他便顺势陪着朱允炆演好这场戏。

于是,他不再推脱,只是垂手立于一旁,静静等候。

殿内一时陷入寂静,只有朱允炆踱步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奉天殿内来回回荡。

烛光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射在冰冷的金砖地面上,忽明忽暗...

继续阅读:第一百七十二章 赐封为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穿成李景隆,开局北伐朱棣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