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论体文
我是泡泡2025-11-07 11:502,237

“倭寇应该不会去杭州!”已经洗完澡,换了身衣服的陈凡对郑应昌等人道。

陈轩好奇道:“为什么?”

“苏时秀不会那么傻!”

郑应昌又问:“那倭寇会去哪?”

陈凡摸了摸下巴,想了想,最后道:“这要看倭寇的胃口有多大了,若是见好就收,那就从绍兴、宁波两府中间穿过,然后循机向西回到海上。”

“若是想一口吃个胖子,那倭寇估计会北上南直。”

“北上!!!!!”郑应昌急了,他们海陵的团练可就驻扎在浙江和南直接壤的地方——松江府。

若是倭寇真的进入南直,团丁们怎么办?

当他把心中的疑问问出时,陈凡笑道:“放心吧,该操练的都操练了,倭寇不来则以,如果真进了松江,那他们就走不掉了。”

众人见他说得如此笃定,纷纷松了一口气,脸上重新露出轻松的表情来。

接下来几人又说了会今日会试考题后,便散了各自回房准备去了。

等众人散后,陈凡的脸上终于露出忧心忡忡的神色。

……

浙江倭寇的事情,在京中沸沸扬扬传了三天,最后陈凡只听说胡襄被下狱问罪的消息。

昨日顾贤从外面回来,带来了他在五军都督府找熟人打听到的消息。

说是胡源在宫门外跪了一日,皇帝几次派太监搀他起来,但他坚持不肯,说要为子以谢天下,求弘文帝重责。

但不知为何,弘文帝这次并没有牵连胡襄家人的意思,甚至对胡襄这位礼部侍郎的父亲很是尊重,听说还召入宫中,好生劝慰了一番。

胡源作为第一个赏识陈凡的人,说实话,陈凡对他的观感是非常矛盾的。

他心里非常感激这位老人,是他给了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第一份工作,也非常赏识他。

但胡源家的两个儿子,跟他的关系却尴尬无比。

这次来京,他几次想要去拜访胡源,但又不知道去了之后说什么,最后干脆搁置下了这件事。

可是这次胡源因为儿子牵连,在别人避之不及的时候,陈凡却想去看看这位老人,只盼着能稍稍给这位提携过自己的老人,心中一点小小的宽慰。

但现在不是时候,今日初九,是第二场开考的时间,他只能又将此事放下专心备考。

会试的第二场跟乡试一样,都是作论一篇,诏诰表内任选一题,判词五道。

论这种文体,其实是一种说理文,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认为,论的名字,始于《论语》。

不过《论语》记叙的都是孔子跟他弟子的部分言行,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论。

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读书人靠口舌和笔墨去干说王侯公卿,作为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武器,说理文这才被第一次广泛使用,论体文在这个时期发展迅速。

到了汉代,论体文进一步发展,还曾出现过《过秦论》这样垂之千古的名篇,在这时,论方才成为文坛上一中有着重要实用价值的问题,以至于在科举中也把他作为考试内容,用以检验考生是否具有进行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的能力。

到了唐宋,这种文体一直都是考场上的常驻,在大梁也不例外。

虽然大梁科举以八股文为宗,但一篇好的策论其实是非常加分的,尤其是若这篇策论正好被大佬或者皇帝看中,考生的名次说不定就小母牛坐火箭——牛逼冲天了。

还是原来的屎号,还是熟悉的味道,这次陈凡刚进考场就直接把鼻子给堵上了。

卷子刚发下来,陈凡看到题目顿时不可置信地抬起头来。

题目很简单——《试论东南倭患》。

其实不要觉得古人就是那种穷经皓首,对政治不闻不问的麻木状态,其实大梁跟另一个时空中的明朝一样,论体文会关注很多现实问题。

而这篇论,显然唐胄在出题时并不知道前不久东南发生的事。

如今的唐胄已经被锁在贡院里一个月了,外面的事情根本传不进来。

也就是说,唐胄早早拟定了这个题目,由此可见,朝廷是多么关心、关注东南倭乱这件事。

陈凡摸着下巴上的短须,陷入了沉思。

若之前唐胄出这题时,只不过想的是抓住热点问题,考考应试举人是不是读死书;那正好卡在倭寇攻破两县的节骨眼上,这个论体文可就十分敏感了。

作得好,那真能一飞冲天。

若作得不好……也就没有下文了。

陈凡从来没想过,他竟然遇到了科举历史上第一次二场跟首场一样重要的时候。

他的视线重新回到卷上。

看着题目,陈凡在思考别的人会如何作答。

最后得出结论,估计以这个时代人的观点,跳不出如下几点。

第一,兵不堪用。

第二,地方官畏敌如虎,贪功冒进,尤其是后面一点,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胡襄失败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贪功冒进。

第三,他们肯定主张剿覆抚并用,练兵固防。

这三点,提出问题,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不能说这三点不对,但说实话,实在太过于普通。

只要是对形势有一定了解的读书人,应该都能看出这几点。

若是陈凡这么写,肯定不可能给考官眼前一亮的感觉。

那么……

“我应该怎么作这篇文章呢?”

陈凡盯着卷面,细细捋这两年他听到的,有关倭寇的消息。

记得之前杨廷选,以及俞敬,还有最近刚刚认识的戴继都曾经跟他说过,所谓倭寇,实十之七华为盗,十之三真倭。禁海令下,豪右勾结官府走私,贫民沦为寇盗。

说白了,倭寇是真实存在的,但以这个年代的航海条件,还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倭寇。

而这些倭寇的真正来源其实很多都是东南沿海,被官府、地方豪绅盘剥,活不下去的一群人。

这跟另一个时空中,明朝时的王直、徐海情况很像,这些所谓的倭寇首领,其实大多都是徽商、闽商。

东南沿海多山,可耕种土地太少,导致很多沿海的百姓守着大海这座宝藏,却因为朝廷禁海不能生计。

他们看着小股倭寇趁着大梁兵备废弛,通过烧杀抢掠赚得盆满钵满,活不下去的他们干脆心一横,剃了头,假装倭寇,也干起了倭寇的营生。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在大梁百姓痛骂倭寇是“禽兽之行”,出自“蛮夷之邦”时,殊不知这里面大多数人其实是自己的同胞。

这些人可恨吗?

可恨。

但完全怪他们吗?

也不全是。

若不是被逼的走投无路,谁愿意背井离乡做掉脑袋的营生?

所以,怎么解决这个现实问题?

陈凡的脑海中逐渐有了思路。

继续阅读:第608章 会试第二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