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偷着向李正求教,怎么能把安之若搞到床上去。
听到亨利的求教,当时就把雷正雷蒙了。
“你们还没结婚?”李正诧异道问道。
“结婚了!可是,之若她想当女王陛下,既然她是女王陛下,陛下不下旨,我哪敢爬到她床上去啊?”亨利哭着一张大白脸委屈地说道。
“我靠!这事也等宣召?还女王陛下?”李正无语了,整天的过家家玩,活该你上不去床!
当李正问起,安之若如何及时赶到,救了自己的时候。
亨利说,原来安之若远在法国就预知到了李正最近会发生致命的危险,于是,安之若拉着亨利火速回国,堪堪救了李正一命。
李正很感动,感谢上天眷顾,让他认识了安之若这个小妹妹。
亨利很嫉妒李正,他说,女王陛下对他可没对李正好。
李正故意眉开眼笑,气得亨利直哼哼。
安之若还是想以前那般对李正身上的阳刚之气很迷恋,居然当着众人面,钻进李正的被窝,说是要搂着李正睡觉。
李正在众人惊愕的同时,故意噶的一声昏死过去。不装晕不行啊,别人还以为自己和小丫头有一腿呢?自已可是个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啊!虽然自己不想立个贞洁牌坊,但是自己的名声很重要滴!
李正惊奇的发现,随着安之若的年龄增长,随着她的功力越来越深,小丫头的越来越像是小孩子了,貌似越活越年轻了,有返老还童的迹象。
李正真担心哪天安之若会变成一个另类:成人的身体,婴儿般的行为。
不过,李正担心之余又忍不住自我嘲笑,小丫头貌似就是个另类!
朱总指挥在得知李正能下床了之后,高兴之余,立即电告还为李正的身体担心的八路高层。
八路高层的大佬们知道李正苏醒了,而且身体正在逐步复原,也没留下什么后遗症,都很高兴,悬着的心才稍微落地。
最高首长百忙之中,又特意来看望了李正。可见他对李正同志是多么的重视。
李正很感动!
最高首长上次没见到李正的儿子,这次恰巧碰见。
小英雄长得像他妈妈,粉雕玉琢的,很漂亮,小嘴又甜,很招人喜爱。
最高首长喜欢得不得了,非要做小英雄的干爷爷不行。
小英雄人小鬼大,见这么多人簇拥着最高首长,就知道他是个大官,跟大官攀上关系,对自己和爸爸都有好处。以后谁要是敢欺负自己,自己就让干爷爷收拾他。呵呵呵!
于是,小英雄眉开眼笑地抱着最高首长的脖子,甜甜滴叫了好几声爷爷,连“干”字都省了。
最高首长高兴得大眼睛都笑没了,这孩子太招人稀罕了。
小英雄见时机一到,立即伸出小手要改口钱。
最高首长当时很囧,谁能想到认个干孙子,还得备礼啊?他也没准备呀?
给钱?多俗啊?
最高首长也不能拿根金条贿赂小英雄吧?再说,有他爹熊孩子在,小家伙能看上钱?
最后,最高首长灵机一动,叫人拿来笔墨,亲自挥毫泼墨!
当众人看到最高首长给小英雄的题字时,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戒备死的宣纸上书写着八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夙志澄清夹辅高风
这八个字出自康熙之手,是赐给大臣李光地的。此句的背景是康熙对李光地很器重,李光地也是个清廉勤政的好官,是康熙的左膀右臂,君臣关系很好。康熙对李光地的评价是:“殿上君臣殿下友,碑中日月碑端魂!”。
最高首长表面上看是给李正的儿子小英雄题字,实则意赞李正。其背后的含义深邃无限。
在场的很多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哪还看不懂此句的奥义。
所有人都羡慕地看向李正,眼神中深意无限。
李正看着这八个字之后,先是一惊,随即眼睛大亮。
最高首长的字勘称绝世,看似随意布势,不衫不履,却是苍劲有力、力透纸背,一笔一划风姿翩翩、方圆兼备。
众人无不拍案叫绝。
李正立即命王大炮去找高人裱起来,留作收藏。
最高首长走后,小英雄很不高兴,说干爷爷抠门,连块糖都不给,就给写了几个不能吃不能喝的大字。在小家伙眼里,最高首长的真迹还不如一只烧鸡实惠呢!
李正哈哈大笑,心中美开了花,只此八字,以后无论发生多大的政治运动,都可保平安!
李正现在不怕当官了!但是他还是懒得当官。
安之若见最高首长收了小英雄做干孙子,立即心血来潮,要收小英雄做义子。
小英雄竟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小英雄的痛快表现,把众人都闹蒙了。只有小英雄和安之若小丫头两个人,眉开眼笑地各自打着心中的小算盘。
李正身体的康复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不久,李正能下床了。
安之若见李正哥哥安然无恙,便和白人亨利领着酷酷的手下告辞走了,说是去公海观光去。
李正知道,观个屁光啊?就是当海盗去了!太没想到海盗亨利会被安之若驯服的跟乖宝宝一样,更没想到,安之若竟然也愿意当海盗。看来还真是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
小英雄见安之若走了,傻眼了,都要哭了,他还要学习超能力呢?
李正见此,急忙从怀里掏出一本日记递给小英雄,说是安之若干妈留给小英雄的,修炼功法。
小英雄眉开眼笑,如获至宝,拉着张春玲就找地方用功去了。
小英雄很聪明,已经识会了很多字,但要想读懂安之若的日记,估计即使有张春玲帮忙也不是易事。
山西的鬼子战区就剩下不多的几个,大总统自己不敢打,便又想和八路合作。
最高首长当人不会拒绝合作,只要打鬼子,与狼共舞又如何?
李正养伤,赤色军团群龙无首,总部下令,八路一军出征。赤色军团维持江西己方战区安全,同时,为各部培养新兵。
一军出征,张喜民的部队也接到作战任务。
李正听说大姨夫要带兵出征,很是担心。
问清了大姨夫所部攻击的目标和作战计划之后,李正让王大炮把地图拿来。
李正仔细地分析研究了半晌,让张春玲执笔,写出了一份作战计划,交给王大炮,给大姨夫送去。
本来张喜民作战前,也想让李正帮着参考参考,可是考虑到李正的身体,也只能忍着没有去打扰李正。没想到李正居然智者先虑,提前为自己准备好了。
张喜民高兴坏了,还是熊孩子够意思。
既然作战计划有变,张喜民立即找到赵博洋将作战计划书呈上。
赵博洋听说是李正做的计划书,当即认真的看了起来,还在地图前比对。
看过之后,赵博洋二话不说,派人去李正,让他给一军做一份计划书。
张喜民无语的同时,很担心李正的身体。
“咋?你心疼了?呵呵,熊孩子硬朗着呢,你别担心。让他身体闲着,也别让他脑袋瓜子闲着,万一生锈了咋办?”赵博洋看出张喜民的担忧,笑呵呵地说道。
“呃!”张喜民哭笑不得,这是什么理论?感情不是你外甥了!
李正听完一军通讯员转达赵博洋的请求后,老郁闷了。
你好歹也是一军之长,咋还指望上我了呢?要是各部都找我,还不累死我呀?老子是病号好不好。
李正郁闷坏了,他觉得自己还是太高调了,以后必须低调!
赵博洋的请求,李正也不敢推脱,毕竟是打鬼子的大事。只是,又是和国军合作抗战,李正心里很不舒服。
李正无奈之下,赶紧投入工作。
李正干脆让王大炮把军事地图挂在自己的病房里,由王大炮搀扶着,站在地图前,开始布局。
八路一军已经开拔,李正不敢怠慢,不顾伤体,连续工作,经过近十个小时的反复推演,李正为一军做出了作战计划。
李正立即派人给赵博洋送去。
赵博洋拿着李正做的战计划书,眉开眼笑。
李正没参加上战斗,心痒手也痒,但是毫无办法。
鬼子见八路和国军猛攻山西鬼子战区,一时间有些手忙脚乱,幸好因为国军抢夺其长治、临汾、晋城三座城池时,己方已经派出大军围魏救赵,此刻也没有撤军。正好派上用场。
为了这次战斗。八路和国军都从各军区紧急调兵支援山西。
双方战斗激烈。
面对八路和国军的各路大军云集山西,山西的鬼子亚历山大。
鬼子的援军开始按照计划攻击国军的几大战区,企图仍然用围魏救赵之计,解江西之围。
只是,国军和共军早有准备,各路部队出动,防御、反击、拦截,各种战术施展开来。
鬼子的围魏救赵计划愣是没有奏效。
如此一来,山西的鬼子就被包了饺子。现在即使想跑,都难以突围出去。
在大战的同时,八路高层也在针对李正的问题,开会研究。
李正受创,最害怕的就属八路高层了。
研究来研究区,最终还是停留在肯定要保护李正同志安全,但是何去何从,还没有完全定论。
李正的能力是大家公认的。
有人说让李正在苏区任职,因为李正无论是在军事还是经济民生方面都是难得的人才,苏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能丢弃的,李正的介入,无疑给苏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增加了新鲜血液。
也有人建议把李正培养成三军统帅式的人物,让李正去海军、空军去锻炼锻炼。
还有人建议让李正创办一个培养军事、政治、经济型的干部学院,为八路培养更多的人才。
建议是好的,可是毕竟李正同志就是一个人,没有孙悟空的分身术,只能选其一。
最后,最高首长决议,让李正自己决定,但前提是,当小兵是不可能的啦,这样的人才让他去小兵,开什么国际玩笑。
李正又经过半个月的疗养,基本痊愈。
李正坐不住了,向总部请求参战。
朱总指挥一个脑袋两个大,这熊孩子还真是个好战分子!
还没等朱总指挥和最高首长研究完,是否让熊孩子参战?被李正安排在张喜民身边的其中一名红色尖兵跑来向李正求援。
八路一军三师被困!
向李正求援不是张喜民的意思,他不想让李正此时带伤出战。可是红色尖兵深知李正和张喜民的亲情,偷着突围出来向李正汇报。
原来,八路一军已经完成了己方作战任务,并成功占领临汾。
可是,攻打长治和晋城的国军,兵力多于日军,却被长治和晋城的鬼子守军反击退。
从阳泉、吕梁、运城、三门峡战区出兵攻打晋城、长治的三路国军拥兵十万,却久攻不下拥有鬼子守军七万的两个城池。这还不说,打着打着,居然还把自己的兵力和鬼子干平了。
双方兵力平均,按理说,最不济也可以僵持一阵子的。可是,因为拦截鬼子援军的国军部队,只与鬼子正面激战了一场,就大败后撤了,以至于鬼子援军冲破阻击的国军防线,向长治、晋城增兵。不说长治和晋城的国军已经不占优势,又被鬼子援军从后面包抄,两面夹击之下,两路国军损失惨重,当官的都无心恋战了,下面的士兵更是迅速败溃。无奈之下,国军撤到阳泉、吕梁和运城修整。
鬼子依仗兵多将广,再加上早已探明占领临汾的部队是八路一军,而不是李正部队。鬼子胆肥了!
鬼子两城之围已解,立即向八路刚刚占领的临汾进军。
因此,占领临汾的八路一军可倒了血霉!
因为国军的无能,导致了临汾四面楚歌。
本来赵博洋想下令撤军,让出刚得手还没捂热乎的临汾,以确保本部实力不至于大损。可是赵博洋手下的将士不干了,誓与临汾共存亡。
赵博洋也不是发自内心的想放弃临汾,死了那么人,耗时近一个月,才还不如容易攻打下来的临汾就这么拱手让人了?赵博洋也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