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六章 初见成效
三片土豆2025-10-27 09:463,302

技术研发团队的氛围与几周前已截然不同。

那种因方向不明、争论不休而产生的焦灼感,被一种目标明确、高速运转的紧张兴奋所取代。

尤其是在搜索引擎团队所在的区域,几乎日夜灯火通明。

在新引入的算法专家查尔斯·陈和马克·黄的带领下,团队围绕着沈墨华提出的那个革命性的"PageRank"核心思想,开始了疯狂的攻坚。

那个将互联网视为学术引用网络的比喻,像一把万能钥匙,瞬间打开了困扰他们许久的排序迷宫。

"这里!迭代计算时,收敛速度比我们预想的要快!"

一个工程师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激动地几乎要拍桌子。

"看这个对比测试结果!"

另一个声音在开放办公区响起,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

"用旧算法,前两页的结果里垃圾站点和堆砌关键词的页面占了快一半!用了我们初步的PageRank模拟模型,天壤之别!前十个结果几乎全是相关领域最权威、被链接最多的网站!"

这种效果远超预期的测试反馈,如同最强劲的燃料,注入整个团队。

之前对资源倾斜的不满、对方向变革的疑虑,此刻全部化为了士气的疯狂飙升。

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个粗糙却无比强大的雏形所展现出的惊人潜力。

那种感觉,就像是苦苦挖掘却始终不见金子的矿工,突然找到了一条富矿脉。

键盘的敲击声变得更加密集急促,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数学符号和优化思路,讨论的声音常常持续到深夜。

咖啡的消耗量急剧上升,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光芒。

他们开始疯狂地迭代模型,优化计算效率,扩大爬虫样本,测试各种边界情况…

一种"我们正在创造历史"的信念感,在团队中无声地蔓延开来。

与此同时,微言产品团队所在的区域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

如果说搜索引擎团队像是在进行一场激烈的高科技攻坚战,那么微言团队则更像是在践行一种"断舍离"的苦修美学。

他们严格按照沈墨华"极致简单"的指令,拿着"手术刀",毫不留情地砍掉了之前设计中的所有冗余功能:

复杂的分类标签?砍掉!

多层级的评论结构?简化成单层回复!

花里胡哨的个人主页装饰?只保留最基础的信息和头像!

发布框旁边的表情包和格式按钮?全部移除!

最终呈现在内部测试服务器上的,是一个简洁到近乎"简陋"的界面:

一个空旷的输入框,上面只有一个冰冷的数字计数器提醒着"140"这个字符上限;

下面是一条不断自动刷新的、按时间倒序排列的信息流。

最初,内部参与测试的员工们看着这个光秃秃的界面,都有些面面相觑,甚至有点失望——

这似乎也太简单了,能有什么意思?

然而,当一个年轻的测试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随手输入了一句"楼下新开的奶茶店居然排队一小时,离谱!"

并点击发布后,这条微不足道的吐槽瞬间出现在所有人的信息流顶端时,一种奇妙的感觉开始滋生。

紧接着,另一个员工发了一句"求助,PPT卡死了没保存,怎么救?在线等,急!",下面很快跟了两三条简短的回复建议。

又有人分享了一张用像素不高的手机拍的、窗外夕阳的照片,配文"加班福利?"

还有人转发了刚才那条奶茶店的消息,评论道:"同款遭遇+1,但味道确实还行。"

不需要构思长篇大论,不需要考虑文采修辞,甚至不需要逻辑严谨。

就是这种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只言片语,这种近乎本能的分享和窥探,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魔力。

测试区的气氛不知不觉变了。

开始有人时不时地刷新一下页面,看看有没有新动态。

有人开始琢磨着下一句要发什么。

那种无需思考、随手发布、然后快速刷新看到他人反应的体验,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快而即时的新奇感和参与感,甚至…

隐隐让人有些上瘾。

"哎,你刚才发的那家奶茶店具体在哪儿?"

"PPT最后用自动恢复功能找回来了吗?"

"哈哈哈你看李工发的那个表情包,虽然糙但好形象!"

类似的低声交谈开始在测试区响起。

这个被剥离得只剩骨架的原型,反而意外地释放出一种鲜活而生动的社交活力。

它不像一个产品,更像一个刚刚被注入生命力的、简单却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器官,开始微微搏动起来,团队成员们看着测试员的反应,看着那逐渐活跃起来的信息流,原本对"极致简单"的怀疑,渐渐被一种亲眼目睹"大道至简"魔力的惊喜所取代。

社交网络团队——

现在内部代号"Quad团队"——

在收到沈墨华极其明确的方向指引后,几乎是以一种推翻重来的决绝,迅速调整了所有工作重心。

之前那个充斥着职业字段、冗长验证流程的"职业网络"原型被果断弃用。所有精力都集中到了沈墨华强调的三个核心上:

简洁的个人主页、不断滚动更新的好友动态、以及虽然开发难度不小但被赋予最高优先级的照片分享与相册功能。

一张顶级名校的名单被钉在白板最中央。

推广策略也随之变得极其清晰且高效:利用这些名校提供的".edu"后缀校园邮箱地址进行身份验证注册。

这巧妙地利用了校园邮箱本身的审核门槛,天然地构建了一个真实、优质且具有高度排他性和归属感的初始用户池。

几周不眠不休的疯狂开发后,一个界面简洁、以蓝色调为主、功能核心极其突出的社交网络原型被部署上了测试服务器。

它甚至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对外的名字,内部仍称其为"Quad"。

最初,它只是通过极小的范围,在几个目标校园的计算机社团或兄弟会内部进行了小规模的邀请测试。

然而,效果是爆炸性的。

对于这些生活在象牙塔顶端、拥有极强社交需求和分享欲望的年轻人来说,这样一个能够清晰展示自己、轻松找到同校甚至同班同学、看到熟人动态、尤其是能够上传和分享派对照片、校园活动照片的平台,简直拥有致命的吸引力。

"嘿,你注册Quad了吗?上面能看到好多人的照片!"

"快看杰克发的昨晚兄弟会派对的照片,哈哈太搞笑了!"

"我通过Quad找到了我经济学课上的那个女生,还发现我们都喜欢同一个乐队!"

"你的好友申请我通过了!快多发点状态!"

类似的口碑像野火一样在这些封闭而紧密的校园社区里蔓延。

注册邀请码甚至一度变得一码难求。

用户增长曲线在初期的平缓之后,迅速拉出了一个陡峭的、近乎垂直的上升轨迹,呈现出典型的病毒式传播特征。

它从一个极小的点爆发,然后通过线下真实社交关系的线上化映射,迅速席卷了整个小圈子。

沪上总部,数据中心。

巨大的液晶屏幕上(在2001年堪称豪华配置),几条不同颜色的曲线正在悄然变化着。

那是从"Quad"测试服务器和微言内部测试平台传回的第一批用户行为数据。

一位年轻的数据分析师几乎是小跑着冲进了战略会议室,手里拿着刚刚打印出来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数据报告,脸上因为激动而泛着红光。

"沈总!张总监!您们看!"

他将报告摊在会议桌上,手指因为兴奋而微微颤抖地指向那几条陡峭攀升的曲线,

"‘Quad’平台,上线仅三周,仅在五所目标院校内测,用户增长曲线…这指数级的增长趋势!还有用户平均停留时长,远超我们之前任何一款产品!用户粘性高得惊人!"

他又指向另一组数据:

"还有微言内部测试平台,虽然范围小,但信息发布频率和用户互动频率…传播系数初步测算已经远远超过了1!这意味着每一个新用户都能带来超过一个以上的新增用户,是真正的病毒式扩散模型!"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所有高管,包括之前对资源倾斜方案最为抵触的几位部门主管,都屏息凝神地看着那几张图表。

那些冰冷的数字和陡峭的曲线,此刻却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张仲礼总监拿起报告,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看着每一个数据指标,手指无意识地在纸面上敲击着,嘴里喃喃自语:"这增长速度…这粘性…难以置信…如果真的能保持这个势头…"

之前所有的疑惑、质疑、甚至暗中对沈墨华"疯狂"决策的抵触,在这一刻,被这些初显但却无比强劲的数据硬生生地砸碎了。

这些数据是如此耀眼,如此超出常规,以至于它们本身就成为最有力、最无法反驳的证据。

它们开始清晰地、无可辩驳地印证了沈墨华那个曾经被视为"孤注一掷"、"过于理想化"甚至"疯狂"的战略设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其用户行为和网络效应深刻洞察之上的、极具前瞻性的精准预判!

一种混合着震惊、狂喜、以及些许后知后觉的羞愧的情绪,在会议室里弥漫开来。目光再次聚焦到沈墨华身上时,已经充满了截然不同的意味:

那不再是看待一位可能做出错误决断的领导者,而是看向一位仿佛手握水晶球、精准预见了未来的战略先知。

沈墨华本人依旧平静地看着屏幕上的曲线,脸上看不出太多的意外,只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淡然。

但他微微扬起的下巴和眼中一闪而过的锐光,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赌局的第一个骰子,已经掷出了令人振奋的点数。航向的正确性,得到了最初的、却至关重要的数据验证。

继续阅读:第二零七章 预言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这婚非结不可吗!?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